一、“插花”簡述
“插花”是山東民間刺繡工藝的方言俗稱,是發源于春秋時期魯國的一種古老刺繡技藝,堪稱山東“魯繡”中的經典代表。“插花”是用彩色加捻合股衣線或絲線,在較為厚實并裱有織物的袼褙上,通過針的上下穿刺,把五彩線條在織物表面構成花紋和文字圖案的刺繡藝術,或利用刺繡品縫制成的各種民俗工藝品,老百姓約定俗成地將它稱為“插花”。它在近三千年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廣泛應用于老百姓生活中的門簾、衣裙、被褥、帽花、鞋墊、民俗工藝品等尋常物品上。由于“插花”特有的民間民俗屬性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民間至今還沿用著這個古老而又別致的名稱。
二、“插花”的藝術特征
“插花”以題材寬泛、造型豐富、內容豐裕、寓意深遠的紋案形態,融具象與抽象于一體的構成形式,運用象征、寓意、諧音等圖案表達吉祥的文化內涵,展現出獨特的象征意蘊和審美情致。“插花”技藝采用割花、插花、拉花、挑花、平針、直針、套針、打籽等針法,交替變換,并以紅綠搭配、黑白相間、黃藍穿插的強烈色線對比來構成它粗獷豪放、色彩濃麗的藝術特征。
三、“插花”的歷史淵源
據《左傳·成公二年》記載,魯成公時,楚、魯兩國交戰,魯國向楚國送去木藝雕刻工﹙執斫﹚、縫紉刺繡工﹙執針﹚、魯縞紡織工﹙織纴﹚各一百名,以此作為厚禮來傳遞魯國與楚國和談的意愿,這足以說明當時魯國的木雕、刺繡、魯縞制作工藝已處于較高水平。基于魯國的魯縞和刺繡技藝的領先水平及技能人才的交流輸出,“插花”已成為春秋時期各國刺繡工藝發展和傳承的載體。湖南長沙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墓中就曾經出土了精妙絕倫的龍紋刺繡品,由此可見魯國的“插花”工藝何等精湛。
為何中國刺繡工藝發展到明清時期形成的蘇、粵、蜀、湘四大名繡中沒有山東的“魯繡”或“插花”呢?這是因為自從南宋定都杭州,中國的文化、經濟、商貿等發展重心開始逐漸向南轉移,桑蠶養殖、紡織等都隨之遷徙。刺繡藝術在江南逐漸商業化,極大地促進了刺繡工藝水平的提高,中國北方地區的女紅手藝人也就前往南方工作。至此,山東的“插花”就停留在了自給自足的狀態,保留了不脫離實用的民間藝術風格。
四、“插花”的發展現狀
雖說“插花”沒有像四大名繡那樣應用在屏風、壁畫、戲裝等上面,轉化為大件藝術商品,但是它獨特的實用價值卻成就過“插花”藝術絢麗的輝煌。清代晚期,隨著西方文化逐漸傳入,一些西方商人來到山東半島經商。他們將利用山東民間“插花”工藝加工制作成的繡品主要有桌布、蓋布等運到國外銷售。由于市場需求較為可觀,山東半島地區的加工商開始在魯西南的濟寧、菏澤等地以發放代加工的方式為國外加工定制繡品,有力地促進了山東“插花”刺繡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雖說民國期間受到了時局的沖擊,但是這個業務卻始終沒有中斷。
改革開放初期,魯西南的許多縣市區成立了多家民間刺繡廠,開始為青島、煙臺、威海等地的外貿公司加工制作刺繡品,產品涵蓋床品、桌布、掛件等。也就是在那個時期,這些小型刺繡廠為當地培育了大批“插花”女工。進入21世紀后,隨著國外訂單的減少和刺繡工人的老齡化,一些民間刺繡廠陸續歇業。時光荏苒、歲月變遷,我們的生活已進入了嶄新的時代,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已徹底改變了我們幾千年來的生活方式,原本其有輔助、美化及實用功能的“插花”刺繡品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五、“插花”與現代生活
目前,從事“插花”這項煩瑣而枯燥工藝的人群正逐漸喪失勞動能力,學習“插花”的年輕女性也越來越少。筆者認為,只有讓“插花”刺繡藝術融入社會生活、回歸它原有的實用屬性,讓“插花”藝人重新上崗,讓“插花”刺繡產生應有的經濟效益,才是“插花”藝術更好傳承發展的出路。
﹙一﹚讓“插花”博物館融入社會生活
目前,山東省梁山縣為更好地有效保護“插花”技藝,利用社會資源建立了梁山柴大官人織繡博物館,開展對“插花”的發掘保護、收集整理、陳列展覽、研究利用等工作。筆者認為,讓博物館融入社會生活,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插花”活起來、綻放出傳統刺繡的美麗,才是其傳承發展的方向。一味地靜態保護和陳列展覽并不能拉近人類與文物之間的距離。“插花”是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動態傳承“插花”技藝可以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要在博物館建立一個專門的“插花”技藝展演廳,從頭至尾演示“插花”刺繡品的全部工藝流程,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和體驗“插花”的情趣和勞動的快樂。
“插花”主要工藝流程有打袼褙、縫制插花物、剪花樣、貼花樣、挑花線、插花;主要工具有圓形繡花手繃、方形繡花卷繃、繡花繃架等。其中的打袼褙就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勞動過程,剪花樣是一個民間藝術剪紙的體驗,挑花線是從千頭萬緒到一絲不紊的梳理感受,“插花”像是人生從勾畫藍圖到錦繡前程的感悟。這些無不是培養和教育大家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方式。所以,應把原始勞動場景恢復在博物館,把“插花”生產工具搬進博物館,把“插花”工藝流程展現在博物館。
﹙二﹚讓“插花”豐富校園生活
“插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是傳授知識的場所,也承擔著非遺文化傳承的使命,讓“插花”綻放在校園,就是將傳統文化傳播在校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精神文化水平。“插花”所蘊含的齊魯文化底蘊和“插花”圖案題材承載的仁、義、禮、智、信、忠、孝、廉的儒家思想,表達了人們對福、祿、壽、禧的美好祈愿,流露出山東人民爽朗耿直的個性,表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勇敢的追求,清晰地流露出懲惡揚善、弘揚正氣的社會美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能夠提升教師與學生的愛國情懷。“插花”是一個最能凝結地方風土人情的獨特物產,有著獨一無二的區域文化性,所以讓“插花”走進校園,能讓廣大師生認識到“非遺”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從而進行良好的傳承與保護,豐富校園生活。
由于“插花”技藝的工藝流程比較復雜繁多,不能把它們全部搬進校園去展演,最直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插花”的刺繡這一流程搬進學校,由“非遺”傳承人現場進行技藝展示,燃起學生對“插花”技藝的興趣。把博物館具有代表性的“插花”藏品和現在制作的具有教育寓意的繡品裝裱成框,配備文字說明,印發文化宣傳資料等在學校展出,把“插花”作品和其圖案題材承載的文化內涵講解給廣大師生,讓大家在欣賞傳統刺繡之美的同時,也能提高對家鄉文化的認知。
﹙三﹚打造“非遺+旅游”的大眾生活新方式1.“插花+旅游”融合發展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積極適應當代旅游需求和旅游所帶來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不斷提高傳承發展利用水平,持續為旅游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
如何推動“插花+旅游”融合發展,讓“插花”傳承人、從業人、藝人等和旅游項目都能成為旅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必答題,也許,傳統村落鄉村旅游就是最完美的答案。“插花”生存和傳承發展的重要空間和土壤在鄉村,尤其是在魯西南地區的黃河灘區、運河兩岸的偏僻鄉村,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原生態的生活習俗和“插花”風俗,比如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針線剪刀,二月二龍抬頭這天不能做針線活兒,做虎頭鞋還得用粗布打袼褙納鞋底等,這些無不是獨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因此,我們要因地制宜展開“插花+傳統村落旅游”“插花+鄉村旅游”。首先要利用現有資源,讓“插花”相關的“非遺”項目落戶梁山水滸影視文化體驗園景區、梁山縣賈堌堆農家寨景區。這是最快捷的“插花+旅游”融合發展的方式之一。因為梁山水滸影視文化體驗園已具規模,整體是宋代風格的亭臺樓閣和民宿村落建筑,是集影視拍攝體驗、水滸文化體驗、民俗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江湖夢工廠”,在這里展開“插花”技藝展演,讓游客參與和體驗“插花”的制作過程,然后再拍攝成短劇或短視頻,更適合當下自媒體時代“插花”技藝的傳播。
各地的農家寨景區是以突出當地農耕文化、鄉風民俗文化為主題的,“插花”項目進入這些景區會與此相得益彰。但是,“插花”工藝復雜煩瑣,整個工藝流程搬進景區需要一定的場地,這時就需要旅游景區方提供足夠的院落來支持“插花”項目落戶,實現“非遺+旅游”融合發展。另外,暫時不具備旅游發展條件的傳統村落、古街、古鎮,也是“插花”的“非遺”技藝得以孕育生存和傳承發展的重要空間,我們要積極加強對旅游項目的梳理,探索和培育特色旅游線路,尋求“插花”技藝和旅游業融合發展。
2.“插花+魯錦”豐富旅游紀念品種類
在魯西南地區,每個縣市區都有具備當地人文特色的旅游景區,一年四季游人如織,唯一遺憾的是多數景區沒有開發出具有地域特色或利用本土資源形成的旅游紀念品。魯西南地區的兩大傳統手工藝品,一是魯錦,二是“插花”刺繡。魯錦是山東民間純棉手工提花織物,因其紋彩絢麗、燦爛似錦而得名。當下,可將魯錦做成圍巾、披肩、旅游帽、提包等,再應用“插花”工藝在上面繡上文字或花紋加以點綴,形成風格獨特、經濟實用、便于攜帶的旅游紀念品投放至景區銷售,既能提升旅游紀念品的鄉土文化內涵,又能增加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經濟收入。
﹙四﹚加大“插花”文創衍生品研發
“插花”刺繡一直以來就應用在人們生活中的尋常物品上,雖然現代生活方式已經發生巨大的改變,但是人們欣賞美、熱愛美、崇尚美的追求沒有改變。原來生活中的繡花虎頭帽、虎頭鞋、衣襟、門簾等已不再適應現代生活,但是“插花”刺繡工藝卻能完全應用到現代家紡產品和家居飾品上。比如梁山柴大官人織繡博物館里有一件清代的繡花包袱,我們完全可以把它復制過來,經過文化創意轉換成一件桌布。再比如一件民國時期的刺繡門簾花紋是“鳳穿牡丹”,我們可以把它衍生到床單、被褥、枕頭上面開發成手工家紡產品。總之,“插花”刺繡文創衍生品越貼近生活、越貼近實用就越能產生經濟價值和社會效能。
﹙五﹚“公司+基地+農戶”的“插花”刺繡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當前,能掌握“插花”技藝并尚有從業能力的女性基本在45歲至60歲之間,這部分人大都是農村留守婦女,既要忙春耕秋收,還要照顧老幼生活,很難到工廠式場所集中工作,只能利用閑暇時間從事“插花”刺繡。這時,我們就需要采取定點發活兒、按時回收的方式,然后由專業公司來完成產品最后的制作并推向市場。
“插花”刺繡這項工藝不但煩瑣枯燥,而且還勞神耗時,所以,“插花”這個活兒必須是高工價才能留住人。我們不僅要留住家里的這些人,還要留住一些年輕人學習和從事“插花”這一工作,這就需要我們創建“插花”加工基地,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工作環境,讓廣大農村婦女都能發家致富,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據悉,梁山縣已有數家企業已經探索出“公司+基地+農戶”的成功模式。
﹙六﹚“直播+”模式繡出“插花”新時代網絡直播是當下一種新的媒介形態,“直播+”就是直播+直播內容。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直播+”模式開展“插花”歷史文化宣傳、“插花”技藝展演和“插花”產品銷售等活動。
“直播+插花”展示歷史文化。把直播設備搬進博物館,把一摞摞“插花”的文獻檔案娓娓道來,把彈花、紡線、落線、經線、織布、架凳、棚架、構稿、挑線、刺繡的實用工具展示給觀眾,把館藏的歷代“插花”刺繡品呈獻給廣大愛好者,實現以美養德、以美啟智、以美育人的初心。
“直播+插花”展示技藝。把直播鏡頭對準“插花”技藝的主要操作流程,如剪花樣、貼花樣、挑花線、刺繡等,給直播間的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大家感受傳統工藝的文化意蘊,培養大家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良好品德。
“直播+插花”展示文創。通俗講就是直播帶貨。首先,要設計裝修好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直播場所,展廳里擺滿琳瑯滿目的“插花”文創產品。直播人員不僅能直播賣貨,還要能現場演示“插花”刺繡,讓直播間的粉絲們切實感受到“插花”手工的魅力,感受到所購買的工藝品物有所值。
總之,傳統“插花”技藝要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我們要做的,主要是讓“插花”刺繡回歸現代生活,適應現代人群生存環境,回歸它原有的實用性能,探求“插花”刺繡長期發展的有效途徑。也只有讓“插花”刺繡展現出它的歷史價值,才能體現出它的藝術價值,才能使其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
[作者簡介]馬艷美,女,漢族,山東梁山人,梁山縣博物館助理館員,畢業于山東省輕工美術學校裝潢設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