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秘色瓷的歷史
(一)秘色瓷的發現
在中國漫長而燦爛的陶瓷文明史中,青瓷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制造青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3620多年的商代,它是陶向瓷過渡階段的產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到了唐代,青瓷制造工藝已達到極高水平,尤以越窯青瓷享譽中外,與邢窯白瓷雙雄并立,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越窯青瓷亦隨時代發展而進步,屢經人類文化的洗禮,傳承至今。1978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塔基地宮發掘出土越窯青瓷13件,每件瓷器分別用印有簪花仕女圖的薄紙或很薄的絲綢包裹,套疊后再用絲綢包袱整體包好,一同盛裝在竹編的紅漆盒內。結合《獻物賬》的記載,這13件碗、盤、碟件數正好與《獻物賬》所載的“瓷秘色”相符,表明這13件青瓷就是唐懿宗皇帝供奉給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的“瓷秘色”。其造型規整、質地優良、制作精良,釉以青綠色為主,同時出土的石刻獻物賬把這批精致的越窯青瓷稱為“秘色瓷”。
(二)解析秘色瓷之秘
1995年1月,陜西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館三方聯合在上海舉辦了一場學術討論會,并將題目定為《越窯、秘色瓷討論會》。中外學者在會上研討了秘色瓷的概念、秘色瓷之秘的含義、關于秘色瓷的等級等問題。首先,通過分析秘色瓷與越窯瓷器的關系探討秘色瓷的概念,有三種說法:其一,越窯瓷器就是秘色瓷;其二,秘色瓷專指釉色青綠的越窯瓷器;其三,艾色和青綠色的越窯瓷器也都是秘色瓷。其次,通過分析瓷釉色探討秘色瓷之秘的含義:“秘色”為翡翠的顏色,據此推測其命名與制作秘色瓷的原材料——浙江一帶的一種秘草有關,秘草分為青和黃二種顏色,而秘色瓷也正是有青黃兩種色調。但大多數中外學者在關于秘色為“碧色”“香草色”或“罕見之色”的問題上觀點還不統一。另外,關于秘色瓷的質量與等級的問題,大多數學者認為越窯青瓷的質量有優劣之分,大體可以分為三個等級:最上等的秘色瓷供皇室使用,中等的為公侯貴族所用,稍次一等的為一般文人階層所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十一件秘色瓷全是青色釉。所謂“青色”,意即“海水青色”,唐代詩人許渾所稱的“越瓶秋水澄”算是較為近似的類比。特別是兩件銀鉬漆平脫碗,就是“物賬”說的“二口銀棱”。在文獻上雖有“平脫碟子”的記載,但從未看到過實物。日本奈良正倉院收藏的中國唐代的金銀平脫雖是琳瑯滿目,但不外銅鏡、木琴、皮箱之類,也并未看到平脫瓷器。因此,這兩件平脫瓷碗確是海內唯一的瑰寶,而以瓷秘色為漆作胎,更是唐代工藝精進的重要標志。這些“瓷秘色”的發現,是中國陶瓷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三)史籍記載與傳說
秘色瓷之“秘色”最早記載于晚唐詩人陸龜蒙的詩歌《秘色越器》,詩歌內容為“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此乃“秘色瓷”見諸文獻之始,同時也指明了秘色瓷的產地為越窯。晚唐詩人徐夤的《供余秘色茶盞》中亦有記載:“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
在宋人的筆記中亦有關于秘色瓷的記載,如周輝的《清波雜志》、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趙彥衛的《云麓漫鈔》等。北宋時期的文學家趙令畤在《侯鯖錄》中就寫道:“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莊綽的《雞肋編》亦寫道:“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于此。”這兩份記錄都說明了秘色瓷不僅是越窯瓷器中的一種,而且是“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可見秘色瓷的彌足珍貴,其“秘”也許與專供皇室有著密切聯系。
明清人敘述陶瓷的著作如《格古要論》《長物志》《陶說》《景德鎮陶錄》《寂園說瓷》《飲流備說瓷》《骨董志》等,對越窯的記載多為轉述和傳聞。嘉靖年間官方文獻《余姚縣志》有關于秘色瓷燒造場地的記載:“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時置官監窯,尋廢。”其中的“上林湖”應是指位于浙江上林湖后司岙的中國古代越州名窯的中心窯場。清人藍浦的《景德鎮陶錄》寫道:“秘色窯,青色近縹碧,與越窯同。”其指明了秘色瓷亦是越窯瓷,并具體描述了秘色瓷的顏色。“縹”,古意為青綠而光亮的色澤,此記錄與實物結合可作為越窯“秘色瓷”具有碧玉般質感的佐證。
二、秘色瓷的設計特征分析
(一)品類及其造型
秘色瓷品類豐富,有壺、碗、瓶、盒、罐、香薰和雕塑等,器物包含了蓮花、荷花、菱形花、葵瓣等造型,具有自然律動之美。現以出土于法門寺地宮的唐代八棱凈水秘色瓷瓶(見圖1)為例加以說明。該瓷瓶小直口,細長頸,矮圈足,頸下有三條平行凸棱并呈臺階狀。青灰胎,胎質細密,青釉綠,釉層薄,內壁開細碎冰裂紋。其肩部豐滿,腹部為瓜體形,造型優美又剛勁有力,瓶體各部分比例勻稱,給人一種堅韌挺拔之感。再如五代越窯秘色瓷精品——蓮花碗(見圖2),其為直口深腹,器形由七組各種形態的蓮花組成,端莊大方,比例適度,線條流暢,豐腴華美。瓷胎呈灰白色,胎質細膩致密,施青釉,釉層厚且通體一致,光潔如玉,透徹瑩綠。通體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構思巧妙,渾然天成。
(二)質地色澤
關于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實物與文獻均表明與越窯青瓷類似并且更為精湛清亮,《全唐文·王蜀答梁主書》記載有“金棱含寶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響”,《陶說》中說“晉曰縹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過天青,吳越曰秘色”,清人評論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越器即越窯青瓷,釉色青翠瑩潤,釉質溫潤如玉。從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來看,其多為青灰胎且胎質致密,釉色呈青綠色,色澤晶瑩而釉層較薄,表面光滑如玉一般,與越窯青瓷質地色澤相似。秘色瓷到五代時期釉色中有黃色,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其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五代后便以青綠為主,黃色則不多見。浙江省博物館研究員李剛先生對“秘色”進行了論述:“在晚唐到北宋的近三個世紀中,‘秘色’的概念從清晰到模糊,又從模糊到清晰。所謂模糊,就是對‘秘色’本義的曲解,而后來的清晰,則是在對碧玉般青瓷的認識上,重新賦予‘秘色’正確的含義——‘秘色’實際上已成為‘碧色’的同義詞。”因此要認定秘色瓷,首先它的釉色必須是像法門寺出土瓷器那樣的“青綠色”。五代和北宋的秘色瓷,其釉色在這個“青綠色”的基礎上,釉面更加內斂,似碧玉般更加“青翠”。所謂“秘色”可以說是更具獨特性的“千峰翠色”。
(三)審美文化
秘色瓷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地域特色,其溫潤、神秘、清雅的特點既體現了儒、釋、道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又體現了其發源地吳越先民的審美情趣。秘色瓷植物類紋樣主要有蓮花、牡丹、葵花、寶相花等,動物紋樣則選用龍鳳、仙鶴等,不僅在造型裝飾上富有靈動的變化與生機盎然的現實生活氣息,而且具有深刻的內涵,寓意吉祥。出土于法門寺地宮的鎏金銀棱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見圖3),其內為青黃釉,外壁有平脫花鳥團花紋一朵,紋飾鎏金,布局富有規律,這種與以往青瓷明顯不同的華麗裝飾,體現了唐代宮廷貴族的審美需求和皇族氣派,同時也形成一種獨特的裝飾語言和意境。而北宋越窯秘色瓷鏤孔卷葉紋香薰(見圖4)則與其形成了鮮明對比,該瓷器為青灰胎,釉色表現為青中泛黃,風格寧靜淡雅,盒蓋鏤刻卷草紋,焚香時香霧于莖葉之外鏤空處縹緲而出,與博山爐有異曲同工之妙,實用與裝飾渾然一體。秘色瓷鏤孔卷葉紋香薰下部刻畫雙層蓮瓣紋,蘊含濃厚的禪意,契合宋時文人氣息。
三、對現代設計的啟發
(一)形式追隨功能
“象以載器,器以象制”的造物標準是古代哲人對造物形式與功能提出的合理的設計標準和器用思想。“器以象制”中的“象制”,就是功能內部因素中的一次成像,即“器”的原理、結構、材質、工藝、形態、色彩等的內在凝練。器受象制約或規定,象必須通過器這個載體表現出來,即功能需通過具體的形象、合理的形式表現出來,功能美與形式美的統一構成了人為事物功能美的基本范疇,表現出人的造物意匠和講究實效的傳統。秘色瓷品種豐富,隨類賦形,形態端莊,輕便實用,功能良好。對秘色瓷的創新設計可遵循形式追隨功能原則,從具有地域特色、時代文化的現實形態或富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態中提取藝術元素,與秘色瓷設計特征相結合,創造出具有實用功能的產品。
(二)技術是設計的關鍵要素
《考工記》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為良。”“材美工巧”系統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兼利萬物”的哲學思想和人的宇宙觀。雖然現代設計主要以機械生產為基礎,但“材美工巧”所指明的科學選材、用材的思想理念以及巧妙的制作工藝技術依然為設計提供了良好的指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陶瓷設計領域,計算機輔助設計(CAD)之風悄然興起。數字化模擬技術,使陶瓷設計最終的成品效果變得可以預見,并使陶瓷的交流更為直接方便。應通過對秘色瓷造型藝術、釉色藝術、裝飾藝術的形象化、具體化分析,尋找秘色瓷藝術在設計中應用的方法,以現代科學技術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進行秘色瓷現代創新設計,為藝術傳承和發展提供支持。
(三)審美基于文化
在產品設計中,美觀性是多元的,既受到功能、技術等方面的影響,亦受到文化傳統的熏陶與感染。故技術產品在設計時應考慮多方面因素。秘色瓷的神秘內斂、精致典雅之美展現出了其于華夏文明史發展中所凝聚的時代人文精神,表現出鮮明的吳越地域特色,蘊藏著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精髓和一種一脈相承的美學理念。審美文化是生活與藝術融為一體的文化,秘色瓷的創新設計需展現出審美扎根于傳統文化這一內涵。如可根據秘色瓷唐代八棱凈水秘色瓷瓶、五代秘色瓷蓮花碗的造型制作一系列平面設計作品(見圖5)。其主題為“茶與瓷”,將茶文化與瓷融為一體,滲透出古色古香的人文氣息,同時也不乏現代審美趣味。設計作品以傳統秘色瓷器造型為主體,將其結構重組,和色彩調配成新的視覺形象,并與現代人文山水畫相結合,形成視覺共賞。其視覺應用范圍廣泛,以伴手禮賀卡、明信片、名片等為主要載體,使其成為現代更具人文色彩的視覺作品。
[作者簡介]祁子又,湖南工業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考古學、藝術設計美學。劉炫,女,漢族,湖南工業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包裝設計。王可婷,女,湖南工業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