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玥
早上整理床鋪后寫作業、閱讀書刊,中午幫著媽媽炒菜做飯、洗鍋刷碗,下午寫書法、學鋼琴、整理家務……這是平涼四中八年級(3)班學生范思辰豐富而充實的周末生活,也是平涼四中大部分學生周末的真實寫照。
平涼四中是中心城區辦學規模和服務半徑最大的一所市直初級中學。學校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爭創隴上一流名校”為辦學目標,堅持“文化立校,名師強校,課程育人,內涵發展,為未來設計,與夢想同行”的辦學理念,精心構建“逐夢課程”,傾心創建“高效課堂”,深入推進“五育融合”。近年來,學校從完善德智體美勞工作體系入手,積極探索新時代“五育融合”工作的有效路徑,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了積極嘗試和有益探索。
立德樹人思政鑄魂
今年來,平涼四中組織七年級全體師生,分兩批來到全國首批100個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開展以“追尋長征足跡,重溫紅色記憶”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兩天時間里,1000余名學生在老師和部分家長的帶領下,徒步沿著2.5公里的“紅軍小道”蜿蜒而上。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經過“紅軍小道”的艱難跋涉和“閱讀”沿途18個重大長征歷史事件,場景復原的座座雕塑,深深地吸引著同學們求知若渴的目光。大家有序排著隊一路拾階前行,每到一處雕塑前,都把展示著革命戰士堅強不屈、奮力前行精神的歷史故事認真地記錄在《研學手冊》上。
在紀念館前的廣場上,全體師生列隊肅立,伴著順利登頂的喜悅和豪情,在雄壯的樂聲中齊聲高唱《歌唱祖國》,激情澎湃地朗誦《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用心和情感受那段崢嶸歲月里紅軍長征途中所表現的大無畏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師生們在紀念館里沿著展陳路線,傾聽長征故事,重溫紅色記憶,仔細觀看紅軍長征中的220件歷史文物、400余幅(組)珍貴照片資料,重溫黨的光榮歷史,學習革命先輩們不屈不撓的革命氣概。
“今天的徒步登山、參觀研學非常有意義,先輩們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動了我。對我們來說,愛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也并不遙遠。我們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愛學習,講文明,懂禮貌,守道德,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七年級(3)班的景萱彤同學參觀結束后激動不已地說,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更應該繼承光榮傳統,傳承民族精神,以我中國少年,成我少年中國。
學校還組織師生參觀了集展陳、收藏、研究、交流和教育于一體的隆德縣博物館,多角度地了解隆德歷史發展軌跡和歷史文化多樣性,激發了同學們對中華文明歷史探索和研究的興趣。
“學校組織這次校外研學活動,目的是讓同學們走出校園去認知社會,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感悟和傳承紅色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他們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平涼四中副校長侯榮讓介紹。
不久前,平涼四中教育集團總校開展了主題為“知識因傳播而美麗,心靈因交流而貼近”的“書香伴我成長”系列讀書閱讀活動。學校先后舉辦了第七屆經典誦讀暨“奮進的青春”校園主持人大賽、讀書沙龍、“閱讀點亮智慧,收獲健康人生”讀書報告分享會、書簽制作比賽、閱讀主題班會等系列文化活動,培養學生“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讀書習慣,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和閱讀水平,為學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學習、分享讀書感受的平臺。
七年級(13)班的學生楊雅媛在演完課本劇后接受采訪時說:“看書不僅可以汲取知識,不斷完善自我。同時也讓我發現了身邊很多美好的事物,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讓書籍成為我重視的朋友。”這次閱讀分享活動不僅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展示自我、表現自我、分享交流讀書經驗的舞臺,而且進一步推動校園文化和校風、學風建設,創建營造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書香校園,從而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營造了堅持讀書、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
近日,八年級(15)班擺立軒同學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及作品大賽中獲得了國家級二等獎,這正是平涼四中堅持“德育”為先的教學理念。“這個太空車是我和楊皓銘同學合作完成的,我們倆一個負責車頭部分,一個負責車尾部分,配合得很默契。這個活動鍛煉了我的動手能力,提高了我的團隊協作能力、交際能力,也增長了見識。”擺立軒說,跟搭檔一起克服困難完成這件作品很有成就感。
體美融合全面發展
過去,體育、美育學科長期以來被當作“副科”來對待。課程開不齊、教學不規范,學生最喜歡的音體美課程經常被擠占,學生很苦惱、學校很無奈。為此,平涼四中立足體育、美育學科特征,結合學生核心素養評價特點,積極探索尋求突破口。國家“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平涼四中積極響應、大力推進,開足開齊體育課,舉辦并參加各類體育比賽,引導學生養成運動習慣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堅持以美育人,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上好美術、音樂、藝術課等必修課,舉辦校園藝術節、書畫節、社團活動等,在此基礎上確保每位學生至少擁有1項藝術愛好、掌握1項藝術技能。培育學生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提升學生的美育素養。
在前不久結束的崆峒區第五屆中小學生運動會上,平涼四中學子榮獲多個獎項。八年級(8)班的學生李宗昌在乒乓球單打、雙打及團體比賽中都獲得了不錯的名次,“我從2021年開始學習打乒乓球,一開始就是為了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打了一年時間,發現還挺有天賦,就開始打比賽。現在學校的作業不是很多,每天寫完作業去訓練,也不會耽誤學習。”李宗昌說,乒乓球可以鍛煉一個人堅持不懈的精神,讓自己變得更加有毅力。
“體育是最好的教育,我們學校堅持活動育人,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練就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品格。”平涼四中副校長魏惠民說。
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在南山平涼四中行知園學農基地,7畝學農基地按班級數量劃分為40塊,種植了茄子、辣椒、葫子、大蔥、豆角等十幾種蔬菜。開展勞動教育,踐行知行合一、勞動樹人。以學校行知園學農基地為依托,勞動實踐課和勞動技能教育課相結合,讓學生們在播種、育苗、養護、收獲中感受勞動艱辛,提升勞動技能,體驗勞動快樂,進而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以前見識各種農作物生長的機會并不多,現在學校開拓學農基地,從選苗、耕種、除草除蟲、收獲,我了解了許多農耕知識,懂得了勞動的艱辛和不易,也豐富了課余生活。”八年級(13)班的學生楊雅媛告訴記者。
“今年暑假,學校舉辦了主題為‘收獲果實收獲成長蔬菜采摘節活動,組織師生和家長在行知園學農基地里,采摘成熟的蔬菜,采摘過程中也給菜地松土、澆水、除草、維護等。采摘結束后,學生將蔬菜挑揀、分類、打包,就近在崆峒區南山便民市場上義賣,并將部分蔬菜免費贈送給便民市場周邊環衛工人和崆峒區民政局西郊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平涼四中副校長魏惠民表示,采摘義賣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充分發揮了勞動育人功能,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良好品德,弘揚了志愿服務精神,鍛煉了社會實踐能力。讓勞動教育成為寓教于樂、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不僅能讓孩子們懂得一蔬一飯來之不易,也讓他們學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體會到社會責任感,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奠定基礎。
全面開花,四處結果。據了解,平涼四中在2023年6月崆峒區第九屆中小學校園文化藝術節展演中獲文化藝術節團體一等獎,三個單項(合唱類、器樂類、朗誦類)一等獎;在2023年7月第五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誦讀中國”中,作品《覺醒》獲省級二等獎,并推薦至國家級參賽;在平涼市崆峒區第五屆中小學生運動會中獲團體總分初中組第一名,球類運動基本包攬了冠軍;在第九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甘肅賽區活動中,平涼四中多名學生的科技作品獲一等獎,有兩名學生作品推薦參加第九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全國總決賽,并獲國家級二等獎,也是甘肅省唯一獲獎的學校。
魏惠民介紹,學校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增強學生核心素養和把握未來的能力為重點,更加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努力構建形成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發展體系。堅持德育為先,用黨的思想培根鑄魂。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使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注重“智育”轉型,培養善于學習的創新型人才;傾力打造“高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不斷提升學生學習素養,注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開展主題班課育人(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法制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組織紅色教育、主題板報評比、辯論賽、球類體育節、紅色研學節、創意手工節、合唱節等活動,將課堂打造成為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主陣地”,深入推進“五育融合”,在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篤行不怠。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