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芳
【學習內容】
《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下冊)》(統編版)第五單元第11課第二篇《與妻書》。
【課程標準的相關陳述】
本單元屬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課程標準指出: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語文,包括實用性文本的獨立閱讀與理解,日常社會生活需要的口頭與書面的表達交流。通過本任務群的學習,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提高學生閱讀與表達交流的水平,增強其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課程標準對本任務群的基本特點有如下描述:注重社會情境,強調親歷、體驗與參與,注重探究學習,強調合作學習。
【基于標準的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抱負與使命”,意在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時代精神,關注時代發展,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擔當精神,從而達成“提高社會責任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的課程目標。《與妻書》是林覺民決意取義赴死之際給愛妻寫的遺書,抒發了他對妻子的愛與對天下的愛,訴說了無盡的兒女情長與崇高的革命理想。兩種“愛”交映迭現,在反復傾訴對妻子之情中不斷申訴理想大義,對往日美好生活回憶的敘述和“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道路理論中,依舊思路清晰,行文流暢,語言雅致,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借助課下注釋通讀文本,能基本了解文章的寫作內容。學生在學完必修下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后也有一定的跨媒介交流與分享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可以依據自主學習任務單完成三項學習活動,小組內部展開研討后,在課堂上組與組之間交流分享,讓自己對書信內容把握更深入,對林覺民舍小家為大家的選擇更動容,也能賡續紅色血脈、勇擔時代使命。
【教學目標】
1.通過設計分鏡頭腳本,了解家書主要內容。
2.通過誦讀為視頻配音,感受文章中強烈的感情洪流。
3.通過擬定微電影標題,感受作者“為天下謀永福”的大愛情懷。
【教學重點】
品味書信語言,讀懂林覺民的復雜情緒和堅定信念。
【教學難點】
通過兩種“愛”的交迭,體會作者寫作時復雜的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學方法】
1.跨媒介閱讀法(有利于實用性文本的獨立閱讀和思考,側重于“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
2.朗讀法(讓學生通過誦讀演繹,感悟家國大愛,側重于“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3.寫作練習法(有利于實用性文本的書面表達交流,側重于“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
【教學準備】
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單。
【教學過程】
播放視頻《黃花崗起義》(1分26秒)。
導入:烈士們在黃花崗之役勇往直前、氣吞狂虜,在浴血奮戰中為祖國的復興流盡了最后一滴鮮血。林覺民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起義前寫給妻子的《與妻書》,感動并影響了許多人,雖經時間的洗練,仍不失色。
【主題情境】
學校擬定于清明節舉辦“血脈永續 薪火相傳”主題活動,現面向高一學生征集微電影作品。本班學生擬以黃花崗起義為背景,以林覺民為主要形象來傳遞那個年代革命青年的家國情懷。
【學習活動一】 揣摩細節,設計腳本
如果你們小組負責本次視頻拍攝,要求以《與妻書》為藍本,你們打算設置哪些鏡頭來演繹,用四字詞語概括鏡頭名稱,并試著拍出一處鏡頭。
1.第一組代表發言:我們概括的鏡頭有淚濕信紙、婉解孰死、意映挽君、決心赴死、意映望子、美好圖景。拍攝的鏡頭是淚濕信紙,畫面內容是林覺民寫了寥寥幾行卻再也無法下筆,淚水沾濕了信紙。這個鏡頭的課文依據是“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生:拍攝得很好,無論是場景的布置還是演員的演繹都將林覺民內心的矛盾展現得淋漓盡致,被淚水打濕的信紙以及林覺民因抽泣而停筆的畫面無不展現出他對陳意映的愛意之深。
師:這句話在課文的首段,交代了寫作書信的原因,使用了“不能”“又恐”“謂吾”這些轉折詞,最后以“故遂”落筆,寫了怕妻子擔憂,不寫怕妻子不理解自己更悲傷,這種矛盾的糾葛成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礎。
2.第二組代表發言:我們概括的鏡頭有疏梅月影、淚和筆墨、呼酒買醉、妾愿隨君、志士赴死、視死如歸。拍攝的鏡頭是疏梅月影,畫面內容是陳意映在梅樹下獨自賞月,林覺民從背后走來為她披上一件大衣,二人觀視后林覺民折下一枝花簪于她鬢邊。讓我們走進課本,感受兩人的濃情“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何情不訴”。
生:兩人琴瑟和鳴、鶼鰈情深,讓我想到魯迅先生的“憐子如何不丈夫,無情未必真豪杰”。
生:你們的鏡頭讓我感受到了夫妻二人的感情深厚,也正因如此,陳意映看完這封“民國最美家書”后決心赴死,林覺民父母雙膝下跪,懇求她念及腹中八個月的孩子和年幼的依新,她才答應活了下來,但兩年之后抑郁而終。
師:林覺民評價他的妻子:“吾妻性癖,好尚與余絕同,天真爛漫女子也!”可見兩人兩情相悅,志趣相投,月下賞梅不是最好的明證嗎?
3.第三組代表發言:我們概括了饑民搶食、列強瓜分、淚珠筆墨、疏梅月影、呼酒買醉、壯士赴死幾個鏡頭。我們通過拍攝黃土地上饑民不停尋野菜、爭搶食物,來表現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請朗讀課文“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
生1:特寫饑民手部搶食的動作,而沒有拍攝饑民,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生2:你們的拍攝有創造性,用這個細節以小見大,再現時代畫面。
生3:林覺民寫《與妻書》的這一年是1911年,13歲的周恩來也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宣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那個時代,每位仁人志士所做出的共同選擇。
師:孫中山曾經形容那個時代“列強環伺,虎視鷹瞵;民生凋敝,火燎水淹”。小組能夠從創意的角度拍攝鏡頭來反映那個時代,為他們點贊。
4.第四組代表發言:我們概括淚隨筆下、疏梅月影、呼酒買醉、清貧過日、陰陽相伴、吾輩青年。我們拍攝的鏡頭是吾輩青年,林覺民笑著回頭望,只見一個又一個新時代青年站在了他面前,青年眼中堅毅的目光像極了起義時的覺民。
出生世家,家境殷實,本有遠大前程,卻將自己躺平成路,讓天下人馳往幸福,毀家紓難,精忠報國,吾輩青年亦當如此!
生1:鏡頭中林覺民的回眸,很像《覺醒年代》中陳喬年的那一回眸,無數的革命先烈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鑄就了繁榮的中國!感謝吾輩之先烈,有幸生于今日之中國!
生2:穿著校服的高中生站在林覺民身后,好像一個林覺民倒下了,千千萬萬個林覺民站了起來。但是新時代青年的力量感展現不足。
師:用心的拍攝,有深度的分享。林覺民說:“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黃花崗戰役犧牲了86名英烈,72名烈士的尸骸抬了回來,合葬在了黃花崗。
5.教師拓展補充:其他黃花崗烈士書信及事跡。
齊讀方聲洞的《秉父書》和饒國梁的《就義詩》。
師:林覺民的好朋友馮超驤也積極報名參與廣州起義。可馮拔劍而起:“吾意已決矣,國事公也,家事私也;吾愛父之心,何嘗不百倍于常人,顧此時當舍私從公。”其父亦從臥榻上強起說:“兒此去,為國努力,勿以吾為念。”其妻也在邊上發誓:“君趣去,萬一不幸,三月而后,茍無音耗,妾當投繯想從于地下”。馮超驤當即阻止妻子:“此決不可,家中上有老病之父,下有稚弟,我死罪已不可逭,卿若復爾,則仰事俯育,托之誰乎?”現場所有的人淚如雨下,這也是林覺民執意寫絕筆信的緣由之一吧。是否可以拍攝一個“黃花英烈”的鏡頭呢?
【學習活動二】尺牘傳情,朗讀配音
視頻拍攝完畢,將進行后期配音,請你們選取一處鏡頭,朗讀書信為其配音。
1.第五組為鏡頭“淚灑書信”朗讀配音。
生:這個小組選取文中第8自然段特別用心。陳意映是福州女子師范學堂第一屆畢業生,讀懂此文沒有問題,但林覺民卻讓她向家中諸母請教,是希望諸母得到自己噩耗后,多多開導妻子。書信從始至終處處體現了林覺民對陳意映的深情。
師:這個小組選取第1和第8自然段來配音,真的把課文讀透了。第8自然段結尾“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寫完絕筆信直至拂曉,書信內容結束了,卻又寫了一句,讓精通筆墨的意映多向諸母請教,處處細節見真情。評價得切中肯綮。
2.第六組為鏡頭“夫妻訣別”朗讀配音。
師:淚水打濕了我的眼眶。女歌手齊豫演唱的《覺》,“誰給你選擇的權利讓你就這樣的離去,誰把我無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紙上的一個名字”,也是從陳意映的角度去寫的。
生:從女生的角度,回望了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大愛情懷,增強感染力。
3.第七組為鏡頭“社會現狀”“吾輩青年”朗讀配音。
師:的確走進了角色,讓我們感受到了林覺民不是一個人,而是林覺民們。多年來,無數的華夏兒女,做了和您一樣的抉擇,他們的心中,不僅有小家,還有國和民,舍小家赴大家,視死如歸。
4.第八組為鏡頭“疏梅月影”朗讀配音。
師:全文1500字,有對妻子的愛,有對人民的憐,對社會的恨、對革命的堅,這個小組全部演繹到了,時而高亢,時而低回,此文也被別人評價了“文如黃鐘大呂,情如杜鵑泣血”。
生:夫妻朗讀可以再濃烈一些,但整體的朗讀,使我體會到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師:個人的幸福需要建立在國家的幸福之上,所以我們要像林覺民一樣,學習他身上的抱負和使命。
【學習活動三】擬定標題,傳承使命
微電影拍攝即將完成,請你圍繞主題“血脈永續 薪火相傳”,為微電影擬定題目,用于宣傳和推廣。小組研討,提交一個題目,工整書寫到黑板上。
生:我們擬定《執槍衛國與妻別,烈士殉名謀永福》,林覺民以肝膽之心,執槍衛國與妻別,林覺民雖與妻不舍,卻秉承謀永福之懷,換山河無恙。
生:滄桑百年,英雄氣魄永不褪,我們擬定《滄桑不掩英雄氣,猶記當年報國志》。
生:我們組擬定《誓言家書續忠魂》,一表達書信的內容,二表達當年青年對林覺民的敬意。
生:我們組結合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擬定了《絕筆訴衷腸,捐軀鑒丹心》。
生:《蹤跡》既指林覺民的蹤跡,又指我們循著他的蹤跡,繼往開來。
生:《紙短情長,書盡英雄氣》,一封家書兩種愛,既有兒女情長,更有英雄氣概。
師:兩種愛交迭,不避諱兒女情長,但更寫盡了英雄氣魄。
【作業】
林覺民一生追求真理,在那陰云密布的歲月里,他無意做一個名垂竹帛的文學家,但他的《與妻書》卻絕筆傳千秋,永遠是有志于“為人民謀幸福”者的教科書。請完成本次微電影制作,向其致敬。
【總結】
林覺民心甘情愿為國為民獻出寶貴的青春和生命,這就是魯迅先生說的“中國脊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讓我們把抱負和使命裝入我們的胸膛,做到血脈永續、薪火相傳。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