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雅虹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深化教學改革“一節中明確指出:“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展開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這為大單元教學進一步探索、嘗試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所在。以初中語文為例,從大觀念、大內容、大目標、大評價、大結構、大視野、大作業角度著手,從大單元的“大”入手,以大主題、大任務、大項目的開展將教學內容充分融入其中,能夠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在單元整體教學的同時,由淺入深、由零散走向關聯,促進學生思維由低階逐漸朝著高階發展,對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發展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基于此,本文就新課標視域下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展開討論,以此為參考。
一、教學背景
大語文時代,語文作為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不僅是啟迪學生心靈的“醫藥良方”,也是拓寬學生思維和眼界的“窗口”。語文中所涉及的現實生活、紛繁社會、人生命運、沿途美景、思想感情,無一不在展現著語文的魅力,為學生帶去獨特的心靈體驗。而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傳授知識和技能,但并未注重學生個體的發展,學生在整體課堂中體驗感和自主意識不強。與此同時,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單元各個模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較少,學生很難將單元知識串聯,難以從“大概念”的高度,以整體思維串聯和運用知識,不能形成系統的、整體的、結構化的知識框架,教學質量和效率不高,難以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基于此,新課標強調大單元教學從零散走向關聯,摒棄教師“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學模式;由淺表走向深入,向深度學習、思維課堂邁進;由理論知識走向真實情景,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方法。教師通過大單元教學的開展,將教學內容重組,貫徹語文教育的全面性原則,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多種語言運用能力方面都能夠有所提升,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另外,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科意識,幫助學生理解語文學科的內涵和特點,增強學科認同感,以此來更好地發揮語文的育人功能。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活動·探究”為例,在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二、教學過程
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活動·探究”,包括《消息二則》《首屆諾貝爾獎頒發》《“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等內容,單元課文體裁分別以消息、新聞特寫、通訊、新聞評論選編,人文主題更傾向于關注社會生活和新聞本身的發展。而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理解新聞的價值和使命,了解新聞的采編過程、體裁和特點,教師便可以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以“活動任務單”的形式將單元整體內容重組,加強單元知識間的聯系,以結構化知識幫助學生更深層地理解和探究單元內容,發展高階思維。
(一)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主要從課程標準、學情判斷以及學習內容確定等方面著手。其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第四學段(7~9年級)的課程目標,在“閱讀與鑒賞”中要求引導學生“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在“表達與交流”中要求學生“能根據生活需要,寫常見應用文”。而從具體學情來看,教師通過了解學生對新聞體裁、語言特色、態度傾向等的獲知程度,從而能夠更好地制訂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案。與此同時,以前測分析來確定大單元學習內容,讓學生掌握新聞的體裁及特點、了解語言特色,從而感知寫作者的態度傾向,理解新聞的價值與使命。
(二)確定目標
在明確大單元學習內容后,便需要確定大單元學習目標,從思維、語言、價值等方面著手。
思維目標:(1)通過閱讀新聞,學會抓住導語認清新聞事實,提煉作者態度;(2)通過對比五則新聞內容,了解新聞消息的標題、結構、語言、表達方式等特點,并能夠學以致用,有的放矢。
語言目標:(1)理解新聞體裁的異同點,學會梳理新聞結構、六要素等;(2)分析單元新聞消息,概括語言的特點,體會新聞語言的嚴謹性和生動性。
價值目標: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經歷新聞采編、寫作和展播的過程,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體察生活境況和奉獻社會的精神。
(三)教學實施
◎第一階段:安排大單元學習任務
核心任務為:閱讀該單元全部內容,能夠以知識結構圖的形式,將不同新聞類型的特點進行概括和總結。讓學生以“大”的角度,總領分析單元內容。具體學習任務分為三步:第一步,梳理五則新聞,理清新聞結構;第二步,梳理新聞六要素,總結概括新聞內容的方法;第三步,分析五則新聞消息的不同體裁,感受新聞語言嚴謹、準確、生動的特點。
◎第二階段:完成任務
任務一:理清新聞結構。以《首屆諾貝爾獎頒發》為例,引導學生以“倒三角”結構圖梳理新聞結構。此時,教師可以用問答形式幫助學生梳理思維框架,并要求學生自主記錄。內容如下。
師:新聞結構主要包括哪幾部分?
生: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部分。
師:現在從結構角度梳理該文章,導語部分為?
生:瑞典國王和挪威諾貝爾基金會今天首次頒發了諾貝爾獎……為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師:主體、背景、結語分別是哪些?同學們可以用結構圖將其注明。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方式,引導學生從新聞結構這一“大視角”“大思維”梳理《首屆諾貝爾獎頒發》這一新聞內容。)
任務二:梳理新聞六要素。以“任務一”為基礎,了解新聞六要素,并逐步梳理其他幾篇新聞要素。同樣的,由問題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梳理新聞。
師:新聞包括幾要素?由什么組成?分別是哪些內容?
生:六要素,是五個W和一個H組成,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時),Where(何地),Why(為何)以及How(怎樣)。
師:各位同學,下面請以樹狀圖的形式梳理本單元的其他新聞。
(設計意圖:通過思維框架的形式,幫助學生回顧新聞六要素,并能夠從新聞六要素的角度,對單元不同新聞體裁的內容進行梳理,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知識框架,能夠以結構化思維從大單元視角進行整體梳理。)
任務三:品味不同新聞的語言特點,揣度作者情感。以《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消息)為例,為學生出示示例,如“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針對這一則消息,便可以讓學生從語言特點和情感態度兩方面進行分析。
師:觀察這一消息內容,有哪些明顯的語言特點?
生:“三個半月”時間詞表達較為精準。
師: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這些詞能看出哪些語言特點?
生:善用四字詞語,語言簡短凝練、生動形象。
師:這一消息體現了毛澤東同志怎樣的感情呢?
生:這些詞表達了毛澤東同志對人民解放軍的贊揚之情,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人民解放軍英勇頑強、奮勇殺敵的氣概。
(設計意圖:通過進行思維上的疏導,發揮輔助教學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新聞消息的語言特點,以及這一消息所體現的情感態度。與此同時,能夠讓學生從這兩方面對單元不同新聞題材的內容進行梳理,從而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從“新聞”這一大主題出發將單元知識重新整合梳理,以“新聞”貫穿單元全部內容,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思維。)
任務四:完成結構圖創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以新聞結構、六要素、語言特點和情感態度等角度,以大視角將單元內容重新組合,加強單元各個模塊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學會概括和總結不同新聞體裁的特點和異同,完成新聞知識結構圖。結構圖橫向對比維度包括消息、新聞特寫、通訊、新聞評論等不同體裁;縱向包括篇名、時效性、篇幅、報道對象、標題特點、表達方式、語言相同點等內容。教師通過完成結構圖創設,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更好地提升大單元教學的質量。
(四)學習評價
完成學段任務后,教師需要進行有效的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以學生對新聞結構圖的創設為主,通過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等方式,能夠讓學生及時查缺補漏,改進和完善新聞結構圖,幫助學生準確自我定位和認知,更深層次地對單元知識進行梳理,體會新聞的內涵、價值和使命,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
三、教學效果
除此之外,為了能夠加深學生對大單元知識的理解和感悟,教師需要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在校園內舉辦“最美小記者”的活動,讓學生真實體驗人物采訪、記錄現場、篩選資料、新聞展播等過程,讓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知識,發展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夠以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思維。
此次活動主題為“為流浪小動物發聲”,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小組討論選取新聞體裁為消息、特寫或通訊,擬寫提綱與采訪策劃。
1.具體示例
有小組針對我校高年級學生協助收養流浪小動物的行動,擬定采訪學校中參與撫養小動物的群體,制訂如下采訪提綱,內容包含:采訪時間、地點、采訪對象、采訪者、拍照人員、記錄人員、采訪目的、采訪方式、采訪器材、采訪問題等。采訪過程中,需依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第一步,作好自我介紹并對接受采訪者表示感謝;第二步,獲得受訪者對錄像、攝影、拍照的同意,并說明用處;第三步,針對被采訪者的回答,做出相應回應;第四步,針對受訪者的特殊性,需先將采訪初稿交予受訪者審核;第五步,根據采訪到的信息,初次撰寫新聞稿,從而將所學知識落到實處。采訪后,小組成員整理可用資料,通過瀏覽、取舍和完善,將新聞六要素完整、真實、生動地呈現出來。
2.示例評價
評價此項實踐活動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對照教材中采訪的各項提示,思考:采訪材料是否能體現“為流浪小動物發聲”的主題?事件過程完整嗎?特寫抓住了最精彩的畫面嗎?能否適時、全面、準確地為新聞寫作提供素材?通過自評自糾的形式,及時對采訪計劃進行調整。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他評內容,對采訪計劃進行及時改進,更好地在大單元學習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引導學生以大視角參與教學實踐活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反思
針對八年級上冊“活動·探索”這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教師通過“大概念”“大思維”“大視角”,從新聞的體裁特點、結構、六要素、語言特點和情感價值等方面著手,將單元文章內容進行重新組合,在增進單元知識之間聯系的同時,能夠讓學生融會貫通,以整體思維分析和感悟單元主旨。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靈活運用信息化技術,就能夠使課堂“活”起來,增強課堂實施的趣味性,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但是,教師未能充分應用新課標下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理念,應當將教學評價貫穿于教學實施的全過程,在結果性評價的基礎上增加過程性評價,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自覺、自發地參與新聞采訪實踐活動。
對此,在今后的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應著重從信息化技術的融合和教學評一體化兩方面著手,從而更好地完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用整體性思維進一步理解、感悟和應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提升語文教育教學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單元教學的應用價值。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