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雷英



辭海中關于“圖說”的解釋是,“以圖畫為主稍加文字說明”,延伸開來,“圖說”歷史可以理解為在歷史課程目標的引導下,學生圍繞以圖畫為主、稍加文字說明的文本展開的學習活動。
一、初中歷史學科“圖說”的必要性
(一)順應學生成長環境的變化
隨著家長對孩子啟蒙教育的重視,部分家長在幼兒成長階段就開始提供廣泛的繪本閱讀,精美繪本的閱讀一方面培養和鍛煉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也因為它形象生動、信息量大且淺顯易懂,往往成為孩子們首選的閱讀對象。為了迎合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大量不同年齡段的繪本相繼問世(如《半小時漫畫》系列、《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等),極大沖擊了純文字讀本的市場,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閱讀習慣,相對于純文本的材料研讀,“圖說”更受學生青睞。
(二)適應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初中歷史學科內容多、邏輯性強,對于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初步發展的初中生而言,學習的難度較大,知識內化的速度遠不敵遺忘的腳步,即使有文字材料的深度解讀也很難建構起事件的內在關聯,不利于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成。但如果歷史學習中介入“圖說”的方式,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片資料不僅能激發求知欲,也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特別表現在學生通過繪圖、聯圖的活動,具象地認識了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拉近了時空距離,所謂“一圖勝千言”。
(三)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需要
2022年新下發的初中歷史作業本新增了一個拓展板塊作業,學生可以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已學內容進行建構梳理,雖然比較耗時,但學生對這一板塊的作業設計不但沒有排斥的心理,反而熱衷于創作,部分同學喜歡在課中核心圖片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建構知識間的關聯。通過一段時間的跟蹤調查,發現這些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了明顯提升,逐漸擺脫了機械記憶的習慣。所以“圖說”歷史的探索不僅可以體現在課堂,也可以延伸到課外,是一項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四)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需要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圖說”能力也是初中社會學科中的一項關鍵能力,現行初中歷史教材每一節都有一定比例的插圖,如何拉近時空距離建立時空觀念,如何還原歷史現場加深歷史認識,“圖說”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有代入感的學習方式。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部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圖冊資源的使用率不是很高,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得不到系統的訓練,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也停留在簡單的機械行為上,不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此外,部分教師還缺乏對圖片資源的挖掘與深度開發,對“圖說”的研究不夠深入,大多停留在淺層,局限了“圖說”的內涵與外延,學生的“圖說”能力受到了限制。
二、初中歷史學科“圖說”文本的開發策略
(一)精煉“圖說”歷史的實施路徑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大勢者,不足以謀一時。”只有深刻領會“圖說”的要義,方能運籌帷幄。首先,我們要明確“圖說”的目的:面對2022年版新課標與原教材不匹配的問題,力圖通過“圖說”文本的設計將舊教材、圖冊、作業本及其他優質資源合而為一,學生能在精設的“圖說”活動中精準地完成學習目標,減負提質的同時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所以,在開展前要清楚“圖說”歷史的實操路徑與環節。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設計并開展有效的“圖說”文本是關鍵。教師必須明白如何精析圖導目標,如何有效整合圖文資料及精準設置“圖說”活動,如何精準量化圖表評價,學生在課堂中如何提升“圖說”能力等。基于以上分析與實踐積累的經驗,筆者提煉出一條實施路徑(見圖1)。
(二)精編“圖說”歷史的文本
一份優質的“圖說”文本包括精析的圖導目標、精選的或是整合的圖文素材、精設的“圖說”活動以及精準的圖表評價,在精致的頂層設計引領下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在精準的評價反饋中改進,提升學習效果。
1.精析“圖說”文本的圖導目標
新課標中指出,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后逐步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內容要求是對學習內容作出明確的規定,學業要求是對課程內容學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水平的具體規定,是學習特定內容的學業要求。學業質量基于核心素養,是在完成某一階段的課程內容學習之后核心素養實際達到的水平,反映課程目標和學業要求的達成度。所以學習目標應綜合考慮學科核心素養、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學業質量標準以及制訂學情,同時以圖導的方式呈現,凸顯主圖的引領性、行為條件的操作性、行為要求的層級化以及知識內容的結構化,讓學生能夠準確知曉本節課的任務。但由于現行教學與新課標的不匹配,同時課標中的內容要求條目的描述是建立在大單元或是大概念基礎上的整體描述,如何精準分解目標顯得尤為重要。一般表現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內容要求與課時條目比較吻合,我們可以按照現行教材一課時的安排進行設計。以內容要求“通過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對外關系”條目的分解為例。我們可以依據對應的學業質量標準、學業要求的內容和學情將目標分解如下(見圖2)。
另一種情況是內容要求涉及多個知識條目,很難用一節課來完成。教師應充分考慮學情和知識間的內在關聯,設計多個課時來完成。例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這一內容條目,教師可以將其分解成兩節課來完成。課時1:從政權更迭和人口遷徙認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課時2:從北魏孝文帝改革認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見圖3)
2.精選“圖說”文本的圖文資料
目標制定后,精選和整編圖文資料顯得尤為重要,是“圖說”文本的核心部分。為了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在圖文資料的選擇上要遵循“先圖后文,以圖帶文,以文釋圖,圖文并茂”的原則,用圖能說明問題的就不用文,用一幅圖能說明問題的就不用多幅圖,在保證科學的前提下圖文內容可以是現行教科書、圖冊、作業本等的有機整合,也可以重新開發,同時也要考慮素材是否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例如,在學習《明朝的對外關系》中“講述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史事及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這一目標條目時,可以這樣整編圖文信息:運用一張明朝疆域圖將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相關信息實現有效的整合,同時融合作業本中關于鄭和出航、返航時需考慮的風向因素,以及課后活動中把各地紀念鄭和的建筑繪制在對應的國家版圖上等,通過整合學生能整體感知明朝對外交往的大事件,也能在海量的信息挖掘中獲得成就感。此外,學生還能通過添注圖符(如圈出文萊所在的位置,明晰“西洋”與“東洋”的位置,引導學生在圖中添加兩種不同顏色的方向符,以表示冬季風和夏季風,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出航、返航的最佳時期等)的過程內化知識、增強空間觀念。所以一張與眾不同的手繪歷史地圖,不僅會帶給學生新鮮感,還能加深其對本課內容的理解,從而利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
3.精設“圖說”文本的學生活動
如果說精選和整編圖文資料是“圖說”文本的核心部分,那么圖文資料對應下的活動設計則是重中之重,學生嘗試多種“圖說”活動,并且各活動環節間體現思維梯度,在廣而深的要求上創新,搞活探究氛圍,讓課堂燃起來。如《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一課,設置了以下三個“圖說”活動。
閱圖 知政權更迭
活動1:閱(東漢末年到隋朝時期)疆域變遷圖,填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示意圖。根據示意圖,說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
析圖 識民族交融
活動2:結合政權更迭示意圖,從方式、內容、過程等角度概括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并思考這一歷史發展進程對民族關系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帶來什么影響。
繪圖 延畬漢交融
活動3:大山深處畬漢情,鑄牢民族共同體,為響應即將到來的“三月三文化節”,請圍繞“促進畬漢一家親”的主題,設計一款文創手袋。
在學習過程中運用閱圖、填圖、讀圖、析圖、聯圖、繪圖、釋圖等多種“圖說”方式,學生的學習探究由淺入深,思維步步走向深入,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打開了對“圖說”的認知,也提升了“圖說”的能力,培養了高階思維。
4.精準“圖說”文本的圖表評價
有活動就要有反饋,有反饋就要有評價,學生和教師想了解學得怎樣,需要通過細致翔實的量規來檢測學習的結果。同時以圖表的形式呈現評價的標準,學生能直觀地知道活動評價的要求,在自評、互評中準確判斷自己所屬的等次,進而對照高層級的要求進行完善。如《明朝的對外關系》最后一個活動環節:請學生聯系資料,用繪圖(思維導圖、結構圖等)的方式描述明朝對外關系的演變及對今天中國對外交往帶來的啟示。教師制作了評價標準(見表1),學生清晰地知曉任務要求,同時還能在教師給出的范例中明晰努力的方向。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