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平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提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歷史解釋基于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統籌于唯物史觀與家國情懷,是系統培育核心素養之關鍵。對達標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而言,《課標》中學業質量水平4要求學生在歷史解釋素養方面,要具備“在獨立探究歷史問題時,能夠在盡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嘗試驗證以往的說法或提出新的解釋”的能力,這就需要在歷史解釋中充分建立聯系性解釋。
“聯系性解釋不是僅僅解析該歷史事物本身,還要通過分析與該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相關因素,探討諸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1]它側重剖析歷史現象背后的邏輯聯系與交互作用,將歷史事件以系統性結構進行解釋與呈現,提升學生思維的思辨性。但聯系是普遍多樣的,如何界定聯系性解釋的邊界,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聯系性解釋,最終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本文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8課《辛亥革命》中的“清末新政”為例,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 、聚焦新政敗因,解構歷史聯系
清末新政是理解辛亥革命成因和意義的關鍵。進入21世紀,清末新政研究進入高潮,研究從宏觀到微觀,從一味否定到理性客觀。核心主題之一便是清末新政失敗的原因:一場專制政府空前廣泛深入、卓有成效的改良運動,為何加速了其滅亡走向革命?學界對此主要有以下幾個角度的分析:
首先,清末新政導致清政府統治的合法性出現嚴重危機。[2]改革需否定舊體制才能建立新制度:建立諮議局、資政院等民主機構,沖擊了君主專制的合法性;獎勵工商、興辦實業會瓦解小農經濟;派留學、改學制、廢科舉,動搖綱常禮教的地位,培養出激進的新式人才。舊權威被否定,新權威尚未確立,清政府的合法性處于脆弱的空窗期。
其次,中央集權與地方督撫的權力沖突造成“內輕外輕”。[3]中央削弱督撫權力,以期用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來推進改革,但督撫卻與地方立憲派走向聯合,中央無法切實控制地方。朝廷與地方權威一并衰落,即“內輕外輕”,給軍人干政以可趁之機。
再者,耗資巨大的新政引爆了財政危機。[4]《辛丑條約》后,戰爭賠款、償還外債和統治成本使清政府的財政本就不堪重負。如1911年財政預算支出近3億兩,新政直接相關支出約1.87億兩;1911年度赤字4000余萬兩,累計赤字達1.2億兩。從財政視角看,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極小。
另外,立憲派、革命派的行動打亂了新政節奏。新政激發了立憲派的政治熱情,他們建立團體,三次組織國會請愿,逼迫清政府加速民主進程;革命派前仆后繼地組織起義,給清政府極大壓力。以載灃為首的滿洲權貴少壯派缺乏政治經驗,“皇族內閣”出臺,滿漢官僚同盟瓦解,立憲派多絕望轉向革命,清政府走向覆滅。[5]
聯系性解釋須建立在學術研究成果基礎之上,盤根錯節恰是歷史聯系的本色。我們對清末新政的認識愈深刻,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歷史解釋才能越精準。那么,如何在學生面前呈現出一堂有邏輯、重聯系、育素養的好課呢?
二、逆向課程設計,探索實踐策略
基于課標對本課的要求“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歷史局限性”,筆者使用逆向教學理論進行了構課。筆者首先確立了教學目標,即通過本課的學習,構建聯系性解釋,加深對清末新政以及辛亥革命的理解。筆者將本環節的大概念定為“走向革命——清末新政之得與失”,基本問題確定為清末新政的失敗原因分析與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通過問題反饋、小組合作探究等過程性、表現性任務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環節設計如下:
走向革命——清末新政之得與失
設問:指出清末新政的兩個階段在改革內容上的差異。
清末新政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騙局”。筆者認為,清廷并非一成不變的意志統一體,主觀性不能簡單定論。而重視新政在近代化方面的客觀成果似乎比爭論主觀誠意更重要。將改革成就與結果失敗對比,營造課堂懸念,以引發學生尋找歷史解釋的動機。
(二)新政大危機:走向崩潰的清末新政
1.底層決裂:對民眾極不友好的清末新政
材料一:在1911年3億多兩財政支出預算中,軍費達到8500多萬兩;交通、實業等近6300萬兩;地方自治三項支出為4000多萬兩,與新政直接相關的財政支出就占了總支出的近2/3。1911年的預計年度赤字就達4000萬兩,累計赤字高達1.2億兩。
——摘編自梁若冰《清末新政、財政崩潰與辛亥革命》
探究:清末新政是否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帶來哪些后果?
清末新政于民眾而言極不友好。銅元是窮人貨幣,濫鑄銅元又致銅元米價大幅上漲,轉嫁財政危機,人民奮起反抗。有學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上層革命,那清末新政更是頂層改革,其不但無群眾基礎,事實上是底層決裂。
歷史解釋必須基于史料實證,聯系性解釋也不是亂聯系,必須基于史料實證和歷史研究,引導出要素間的邏輯聯系,回到當時的時空下,得出客觀理性的結論。
2.中層倒戈:立憲派文人士紳從希望到絕望
材料三:1910年9月,資政院宣布正式成立。1910年10月,資政院到會171名議員一致通過了陳請速開國會具奏案。11月,清廷諭令改為宣統五年(1913)召開國會,比原計劃提前了3年。
——摘編自王建朗,黃克武等《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四:吾人民欲得良美政治,以救國亡,幸而睹新內閣。而新內閣若此,吾人民之希望絕矣。議員等一再呼號請命而不得,而救亡之策窮矣。
——各省諮議局聯合會《宣告全國書》1911年6月
探究:1911年前后立憲運動開展情況如何?遭遇何種挫折?
皇族內閣有三大問題:滿漢比例失調激化民族矛盾;皇族進入內閣違背英國成例;皇族內閣的出臺并未經過資政院,不具備責任內閣的完全合法性。皇族內閣的出臺讓立憲派對改革絕望而倒向革命。
聯系性解釋既要構建完整的邏輯鏈條,又得在復雜聯系中核心突破。“皇族內閣”是中層倒戈之關鍵,中層本是社會結構的中流砥柱,中層的倒戈是武昌首義能星火燎原、辛亥革命低烈度革命的原因所在。講清皇族內閣這一個關鍵細節,整個邏輯聯系就能順暢。
3.高層無力:中央集權后的“內輕外輕”。
材料五:據統計,清末新政時期,總計有119個督撫,任職在2年以下者占80%以上,其中總督任職在半年以下或未到任者占55.1%,巡撫占49.4%,各省督撫調動頻率大都在一年一次以上。
——摘自李細珠《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晚晴權力格局再研究》
材料六:清政府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地方督撫的影響力呈現減弱的趨勢。然而,隨著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激化反而有削弱之勢,中央集權可謂有名無實。這樣,便形成“內外皆輕”的權力格局。
——摘自李細珠《新政、立憲與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轉型研究》
探究:你是否認同材料六“內外皆輕”的結論?史實依據何在?
通過地方督撫的任職情況,感受地方權力確實受到中央集權之削弱;通過清廷中央之集權無效,體會“外輕內輕”格局的形成。中央與地方均權力空虛,軍人勢力乘虛而入,軍人干政局面形成,將辛亥革命與北洋軍閥統治的邏輯鏈條打通。聯系性解釋不僅需要關注事物內部要素的聯系,還要將事件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建立宏觀歷史聯系。
(三)新政終崩潰:內外合流走向革命
材料七:市井小民的感情和文人學士共同歸結于一個簡單的觀點:滿清王朝覆滅。這并不單純是衣食無著的窮苦下流人的感情。就是那些有名氣、有文化的大紳士,也知道王朝的覆滅是不可避免的。
——摘自《山田勝治報告》,日本外務省檔案
設問:有哪些力量合流辛亥革命?如何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與辛亥革命的歷史必然性之間的關系?
辛亥革命的發生有深刻的歷史必然性。清末民眾民生艱難,而革命派提平均地權;社會中層立憲絕望、民權民主無望,而革命派的民權主義給予希望;滿漢割裂、皇族集權、民族平等無望,民族獨立絕望,而革命派提民族主義。三民主義所講,皆是清末新政之要害,讓革命成為了最終選擇,革命的發生與革命派的理論建設和實踐努力密不可分。
三、反思教學實效,回扣探究初衷
《辛亥革命》一課,有幾大疑問常困擾著學生:革命爆發到底是外力作用還是內部爆炸?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僅5個月后,武昌首義卻能星火燎原?辛亥革命為何具有低烈度、大成就的特點?辛亥革命的果實,為何會落到以袁世凱為首的軍人集團手中?在本環節講述后,同學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但本課僅為《辛亥革命》一課的環節之一,主要就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構建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間的聯系,若放在時代大背景下的更加廣泛的聯系性解釋上還需進一步深入。
聯系性解釋的魅力,即邏輯鏈條一旦建立,不僅深化學生對歷史現象的認識,也能提升其思辨能力,樹立理性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無疑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效途徑之一。
【注釋】
[1]王繼平主編:《歷史解釋的教學設計與學業評價》,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8頁。
[2]馮政龍:《淺析清末政治改革失敗之原因》,《西部學刊》2019年第3期,第82頁。
[3]李細珠:《晚清地方督撫權力問題再研究———兼論清末 “內外皆輕”權力格局的形成》,《清史研究》2012年第3期,第89—108頁。
[4]梁若冰:《清末新政、財政崩潰與辛亥革命》,《世界經濟》2015年第6期,第147—149頁。
[5]崔志海:《建國以來的國內清末新政史研究》,《清史研究》2014年第3期,第129—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