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運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后,“跨學科”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出現了新的熱潮,但遺憾的是很多實踐探索仍停留在知識的機械疊加和經驗的簡單鏈接,價值不清,邏輯不明,與課改要求和實踐需求相行漸遠,中學歷史學科的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也不例外。同時,在“雙減”和“雙新”背景下,作業設計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難點,面臨新的要求和挑戰。那么,中學歷史學科的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的價值取向是什么?如何實踐?本文將圍繞這些話題談談個人的看法,供學界同仁參考。
一、時代必然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歷史課程的設計,既要注意與思想政治、語文、藝術(或音樂、美術)、地理、信息技術等課程的關聯,又要有助于學生對其他課程的學習,力圖使其與相關課程發揮整體作用,共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不僅強調課程的協同整體育人,還提出在總課時中專門規劃出10%的課時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要求“歷史課程設計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圍繞某一研究主題,將所學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方法以及課題研究等結合起來,開展深入探究、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活動”[2]。作業不僅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更是一種創造性的探究活動。作業設計是作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設計的價值立意、質量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作業實施的效果,從某種角度上會直接影響到課程目標的達成,影響到教育目的的實現與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開展中學歷史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是加強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落實課程標準要求的具體舉措之一,更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二、價值取向
(一)作業設計主題的現實觀照
“任何一門學科生存與發展的價值,都并不在于它為‘行內人提供了賴以安身立命的工具價值,而在于它能夠擔當起對本知識領域的現實世界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服務的職責。”[3]學科知識體系具有嚴謹的理論體系和規范的研究方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晶和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表現。現代學科的建立與發展,事實上是一種學科知識體系建構的過程,也是受到教育等因素的制約逐漸脫離其原有的生成情境,成為抽象知識的過程。可以說,學科知識本身具有現實意義,但遺憾的是受某些因素的影響,逐漸走向抽象化。長期以來,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大多停留在抽象知識的記憶和脫離情境的單純推理層面,這顯然是背離知識本來意義且是無效的。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是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路徑之一,其面向現實世界,指向實踐問題。因此,教師在設計跨學科主題作業時,應該激活知識的現實意義,創設現實場域,可以引導學生回到學科知識生成時的特定時空情境以及當時面臨的問題,也可以引導他們觀照當下所熟悉的具有教育意義以及現實意義的問題。
(二)學科問題的跨學科解決
中學歷史學科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其本質是歷史學科作業設計,解決路徑是跨學科實施,也就是用其他學科的知識、能力和方法解決歷史學科研究主題的任務和問題。當前,部分教師在設計中學歷史學科跨學科主題作業時,價值不清,邏輯不明,常常泛化主題和學科。有的主題過于宏大,脫離學科,遠超學生的實踐經驗和解決能力,導致學習的膚淺、片面,沒有真正發揮學科知識價值和作用;有的作業設計涉及學科過多,甚者是強行植入一些學科,事實上這些學科在問題的解決上作用不大,導致學習的形式化。中學歷史學科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必須聚焦歷史學科相關主題,并基于該主題準確把握相關學科的知識、能力的內在邏輯,有的放矢,有意義地解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多學科聯動服務來解決復雜性現實問題,借助相關學科知識間的意義貫通促進學生對結構化學科知識的理解,從而有效實現各學科的有機統整”[4]。因此,不論是歷史學科面臨的現實問題還是學科知識理解的問題,都需要系統整合相關學科知識來解決,或者實現學科知識間的貫通,深化學生對歷史學科知識的理解。
(三)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機達成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5]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追尋意義的過程,也應該是學生核心素養達成的過程。這里的學習有別于傳統學科知識的學習,更強調學生面對新情境新問題,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正如布魯納所說,“我們教一門課,不是建造有關這一科目的一個小型的現代圖書館,而是使學生像一名數學家那樣思考數學,像一名史學家那樣思考史學,把知識的獲得過程體現出來。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6]。長期以來,教師設計中學歷史學科跨學科主題作業時,目標不清,指向不明,以致于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逐漸背離初衷,走向娛樂化、表面化的傾向。因此,作業設計不論其是學科類還是跨學科類,其核心都要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尤其是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要在結構化的情境中,以真實問題的解決為出發點,實現知識與方法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貫通、歷史與現實的接續,進而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機達成。
三、實踐路向
(一)甄選主題
主題是中學歷史學科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的初始,遴選作業設計主題是教師設計跨學科主題作業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環。教師可以從課程標準的要求、統編歷史教科書的關鍵問題、適切的社會資源以及學生學習情況等方面,綜合考量,最終確定適合的跨學科的作業設計主題。
在講授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選擇性必修2第五單元《交通與社會變遷》時,河源高級中學袁老師通過研讀課標、分析教材,再結合身邊的鄉土資源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況,設計了主題為“從粵贛古道看嶺南社會生活的變遷”的作業。
通過研讀課標,她發現在本模塊教學提示中,課標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開展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形成對歷史的理解與解釋,引導學生認識到經濟與社會生活是一個逐步發展、不斷進步的過程。在分析本單元教材時,她認為,本單元的主題是交通與社會變遷,主要分為交通本身的變化和交通的影響兩個內容;古今中外交通的變遷都是生產力發展以及國家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文化交流及日常生活方式等。再結合河源豐富的粵贛古道資源,以及加強學生深入了解經濟與社會生活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軌跡,進一步理解經濟活動與社會、科技與生活等之間關系的要求,最終確定了該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的主題。這樣的主題觀照了現實,培養了學生運用跨學科的知識綜合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此外,深圳紅嶺中學的吳老師通過在研讀課標和分析教科書的基礎上,結合教材中的“問題探究”欄目,設計了主題為“歷史軟陶制作之百家姓”的跨學科作業,通過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制作軟陶,進一步理解當代漢族姓氏與古代少數民族的關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樣的主題便于實現學科知識間的貫通,利于深化學生對歷史學科知識的理解。
(二)確定目標
作業目標主要反映作業需要實現的功能和作用,作業的目標設計是其核心,要系統性確立。一般來講,教師要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中心,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形成課程目標—教學目標—作業目標一致性的作業設計目標體系;在設計跨學科主題作業時,還要結合作業的操作形式、具體內容以及時間周期等,對作業目標進行動態調整,解構以及建構。同時,在陳述作業目標時,一定要關注歷史核心素養的操作性表達,要明確作業針對的具體核心素養目標是什么不是什么。基于此,袁老師將“從粵贛古道看嶺南社會生活的變遷”的作業目標確立如下:
1.通過“親歷古道”并閱讀相關史料,運用所學知識,讓學生了解粵贛古道的發展歷程,分析其發展變遷的自然與社會歷史條件。
2.通過“探究古道”,從古道上的歷史文物出發,運用相關知識,讓學生分析交通變遷對社會生活影響,深入理解交通變遷是時代變遷的結果。
3.通過“對話古道”,對話古道上的先民和今天的國人,設計方案,讓學生體會中國人的勤奮開拓精神。
佛山市南海區瀚文外國語學校的車老師在講授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課時,設計了“探尋長征印記,感悟長征精神”跨學科主題作業,并將作業目標確立如下:
1.通過搜集、分析史料以及地圖,讓學生梳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路線,并根據地圖繪制的要求,立足特定時空繪制長征路線圖,并標注相關事件、人物、文物等信息,進而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意識。
2.通過分析長征時自然地理以及社會歷史和軍事等條件,從長征親歷者的視角探究長征的艱辛,同時分析長征中的人、事和物,理解并感悟長征精神,認識樹立高尚理想信念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通過以上兩個作業設計的目標,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都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都是運用跨學科的知識、能力以及方法來解決歷史學科的問題,都考察學生在具體的現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素養水平。
(三)設計情境與任務
情境是整個學習活動中重要而有意義的一部分,不可或缺,有什么樣的情境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學習。在作業設計中,情境是作業的內容載體,也是完成作業任務的舞臺。作業任務的設計,是作業設計的關鍵。好的作業注重情境創設,并將任務鑲嵌于情境之中,在指向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達成的基礎上實現情境和任務的有機融合,共同激活、強化學生在特定情境中綜合運用多學科核心素養和具體目標行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設計“從粵贛古道看嶺南社會生活的變遷”的跨學科作業時,袁老師以河源市連平縣大湖鎮、和平縣青州鎮的粵贛古道及古村為大情境,并基于此設計了如下的作業任務:
探究任務一:“親歷古道”
了解粵贛古道的路線方向、修建、貨物運輸、自然地理等情況。概述粵贛古道的發展歷程,分析其發展變遷的自然地理以及社會歷史條件。
探究任務二:“探究古道”
實地考察古道上的何新屋等遺跡,對相關史料進行實證和解釋,分析交通變遷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理解交通變遷是時代變遷的結果。
探究任務三:“對話古道”
對話古道上的先民和今天的國人,體會中國人的勤奮開拓精神;結合今天的實際,設計一個粵贛古道資源規劃利用方案。
(四)作業評價
作業評價是衡量學生素養達成程度的標準。作業評價不僅關系著作業設計的導向,更關系作業的有效實施、評價和反饋。跨學科主題作業設計不同于學科作業設計,其更加注重各學科知識的系統整合、現實問題的綜合解決過程,更加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尤其是面對復雜情境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跨學科主題作業的評價應以表現性評價為主,更多關注學生的真實表現。重點考察學生在完成作業任務過程中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以及學生在完成作業后的成長,素養達成度。
以“從粵贛古道看嶺南社會生活的變遷”的跨學科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時,不能只關注作業結果本身,更多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表現以及完成作業后的成長與收獲。學生有沒有提出好的問題?有沒有創新解決方法?能不能綜合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結束后,學生到底收獲了什么?
綜上所述,中學歷史學科設計跨學科主題作業是課標的要求、時代的必然。中學歷史教師在設計跨學科主題作業時,要觀照現實,在學科問題的跨學科解決中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機達成,并可按照甄選作業主題、確定作業目標、設計情境與任務以及開展作業評價的思路組織開展。
【注釋】
[1][5]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1、4頁。
[2]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39頁。
[3]龔怡祖:《學科的內在建構路徑與知識運行機制》,《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第23頁。
[4]孫寬寧:《學科課程跨學科實施的學理與路徑》,《課程·教材·教法》2023年第7期,第4頁。
[6]布魯納:《布魯納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30—4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