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風入夏,時至端午,你還只知道吃粽子,喝雄黃酒嗎?暑熱漸近,雄黃宜飲,粽子當令。喝茶,更成為一種必須,食罷總是需要一杯清茶安食解膩的。過個與“粽”不同的端午節,如何“粽”享茶香呢?
01
端午和茶,有何淵源?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等,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后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不僅有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等習俗,還有取午時水、飲午時茶、上山采集草藥等風俗。作為我國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不免與歷史悠久的茶文化有著不解之緣。
以茶祭賢
東吳一帶的端午節,原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后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賢良,具有高潔情懷的節日。這種風俗,沿襲至今。
茶性清芬高潔,人們歷來把茶作為溫馨、吉祥、圣潔的象征。人們愛茶,敬茶,許多地方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用茶祭祀神靈的風俗,所以祭祀賢良,自然也少不了一盞清茶。
以茶防疾
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據《風土記》記載:“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時為正中節,故作種種物避邪惡”。因此在端午時節,各地百姓都有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插艾葉、菖蒲,佩香囊、以茶祭祀等風俗,寓在辟穢驅邪、祛病防疫。
古時每逢端午佳節,百姓會上山采選百草,晾藏家中常年備飲。在端午節這天,用午時水泡午時茶,這樣的習俗至今還在南方民間流傳。午時茶由清朝福建名醫陳修園所創,它的名字來源于制作過程中的—個獨特時間—一農歷五月五日午時。在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午時,將紅茶同連翹、羌活、防風、藿香和紫蘇多味中藥進行配制,制成茶餅狀,故名“午時茶”。它對治療惡寒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有不錯的療效。
以茶解酒
古時端午節,要飲雄黃酒。雄黃性“劇熱”,具有抗菌與驅逐吸血蟲的作用,所以飲雄黃酒后必然燥熱難當,必須喝濃茶消解。因此,一般家庭總是泡一缸濃茶,供家人飲用。端午茶,由此成為不可缺少的“時令茶”。需要注意的是,喝茶雖有一定好處,但喝濃茶可導致失眠、頭痛、耳鳴、眼花,對腸胃也有些刺激,所以飲茶還需適量,依體質來控制濃淡。
以茶消食
在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大習俗,粽子好吃,但是不好消化,特別是現在的粽子配方豐富,不論甜口還是咸口的粽子都偏油膩,脂肪、蛋白質含量過高,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增加腸胃負擔。在吃粽子的時候,備上一壺清茶,不僅能解膩,還能幫助腸胃消化,緩解胃脹等癥狀。
針對端午節這樣的天氣,結合人的體質,配以不同的茶,防病健身、祛除污穢,這才是端午節要喝茶的重要意義。
02
粽子和茶,如何組CP?
吃最傳統的粽子,配一杯最適宜的傳統茶飲,才是端午節的正確打開方式。一口粽子和一口溫熱的茶,如何搭配更合適?
油膩的粽子
肉粽、香腸粽、火腿粽、蛋黃粽……吃這些油膩的粽子,可搭配菊花茶、普洱茶、烏龍茶、大麥茶。
粽子“甜咸黨”之爭永無休止,現在還誕生了一些“可鹽可甜”的粽子類型,如玉米燒肉粽、棗泥蛋黃粽等。咸甜的粽子可以搭配烏龍茶—起食用,烏龍茶是一種半發酵茶,香氣悠揚,具有溫潤的美感,能襯托獨特的咸甜口感。
吃偏咸的粽子,可以搭配黑茶、普洱茶,它們可以去除口感上的咸膩,清理腸胃,減少腸胃“負擔”。
高熱量的甜粽
紅棗粽、蜜棗粽、豆沙粽、栗子粽……這些甜口的粽子可搭配白茶、綠茶、薄荷茶食用。綠茶和薄荷茶具有寒性,可以增加糖代謝,防止過多的糖分停留在體內,而白茶性涼,可清熱降火。
白粽、堿水粽
什么餡都沒有的粽子,可以蘸白糖吃,也可以品其原味,主要特征是味道清香。吃堿水粽的時候,可以喝些紅茶和花茶,不僅能中和食物的酸堿度,同時茶葉的香氣也能提升粽子的清甜感。
紅茶性溫,口感平醇,香氣甜和,還可搭配由檸檬、山楂以及各種水果制作而成的口味繽紛的紅茶調飲。花茶口感清新爽口,搭配白粽子食用,可以帶出花茶的香氣,又不失粽子原有的米香。
03
可以喝的“茶粽”
如今,還有—種可以沖泡的“粽子”,你見過嗎?宋代的蔡襄在《茶錄》里說:“茶宜箬葉而畏香藥,喜溫燥而忌濕冷。故收藏之家,以箬葉封襄入焙中,兩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體溫,溫則御濕潤。若火多,則茶焦不可食。”明代許次紓《茶疏·收藏》中也說,箬葉可包茶。可見,箬葉(粽葉)自古是藏茶的絕配。
茶諺云:“茶是草,箬是寶。”用箬竹焙茶,味道純正,用箬葉包茶,茶昧不走。小茶粽形似粽子,但是尺寸“迷你”,茶棕里面有包紅茶、普洱茶的,也有包白茶的,整個放在容器里用開水沖泡,茶香箬香四溢。
如果是老白茶的茶粽,泡完還可以煮飲,喝起來口感特別甜潤,滑滑糯糯的湯里浸潤著粽葉香,消暑暖胃。這個端午,陪父母過端午、吃粽子,也別忘喝杯茶,在茶中,如臨山野,如沐清風,尋得一方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