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樓洞處在北緯30°線左右,位于湘鄂交界之要沖,三面青山環(huán)繞。氣溫適中雨量充沛。自唐太和年間起就開始培植、加工茶葉。宋朝曾以磚茶為通貨與蒙古進行茶馬交易。明嘉靖年間,制茶業(yè)已相當發(fā)達,集鎮(zhèn)隨之而興,極盛時有茶莊200余家。洞茶以淡雅平易著稱,淡泊至于“無”,神奇之處在于它能征服萬里之外的異國民眾的味蕾。羊樓洞與漁洋關(guān)一樣,也被稱為“小漢口”。
清嘉慶貢生周順倜有《莼川竹枝詞》講羊樓洞茶區(qū)采茶狀況:
三月春風長嫩芽,
村莊少婦解當家。
殘燈未掩黃粱熟,
枕畔呼郎起采茶。
漢口俄商設(shè)蒸汽機茶廠后,晉商磚茶廠日益衰落。1864年,漢口俄商洋行到湖南羊樓司、湖北羊樓洞和崇陽設(shè)置3個磚茶廠,收購老青茶壓制青磚茶,1865年有882噸運到漢口。
1915年晉商到羊樓洞經(jīng)營磚茶,先采用原始手壓,后改用木質(zhì)壓機。十月革命后,俄商歇業(yè)。內(nèi)蒙“完全為我國山西幫掌握”(《武漢工商經(jīng)濟史料》),山西茶葉商幫復(fù)蘇。
羊樓洞人因茶致富,飲茶習俗融入了百姓生活之中,世代傳遞形成古樸醇厚的茶風。因茶樹不可移植,一移植即枯死,所以用茶為聘禮象征女子的堅貞。羊樓洞茶區(qū)也形成了最具地方特色的“婚茶”,從婚約關(guān)系確立開始就有“一家女不喝兩家茶”“陪嫁茶”“同心茶”“敬老茶”“結(jié)伙茶”“鬧茶抬茶”等各樣民俗。茶還被作為敬奉祖先的靈物,以茶祭祖既可以表達對先人的崇奉敬仰,又能表達祭祀的神圣莊嚴。在這里,人們把古老高大的茶樹尊為“茶王”,并奉為神樹,燒香獻祭,頂禮膜拜。
在羊樓洞茶區(qū),茶還是節(jié)慶的重要之物,過年、過節(jié)自然離不開茶。明代咸寧才女錢六姐留下的《拜年謠》中寫道“父母大人,福壽安寧,敬茶一杯,四季清平”。茶區(qū)至今仍保留著過年敬茶的習慣。每年大年初一全家要一起喝上一杯團圓茶,初一到十五就到各家吃擺茶,也叫“吃年茶”。
這些特色茶飲在婚禮當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有更多變化。羊樓洞茶區(qū)的大冶有紅包“壓茶盤”習俗,當?shù)亍安梵邸庇蟹睆?fù)禮節(jié)。眾多儀式中主客會敬/喝不同的“糖茶”。進洞房前有長老主持,舉行用“糖茶”敬天地、敬長老、喝交杯酒等儀式。女性回娘家或孩子滿月時,男女老少要喝香泡茶。
兩湖地區(qū)重要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是采茶戲。采茶戲可能起源于采茶時候的勞動號子,與山歌形式類似,后來醞釀出采茶歌與采茶燈(采茶舞)。采茶歌有喜有悲,可能與茶農(nóng)收入相關(guān)。前者多為情歌,這建立在收入可觀并能成家立業(yè)的基礎(chǔ)上,后者往往唱出了茶稅導(dǎo)致農(nóng)家破產(chǎn)的慘劇。明正德年間,浙江按察僉事韓邦奇將富春江一帶傳唱的《富春民謠》上奏給正德皇帝:
富春江之魚,富陽山之茶。
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
采茶婦,捕魚夫,官府拷掠無完膚。
昊天何不仁,此地一何辜。
魚胡不生別縣,茶胡不生別都。
富陽山,何日摧?富陽江,何日枯?
山摧茶亦死,江枯魚始無。
嗚呼!山難摧,江難枯,我民不可蘇!
結(jié)果,這首控訴稅收太重的民謠激怒了皇帝,導(dǎo)致韓邦奇被革職。
進入清代,告密成了官員升職的方式之一。乾隆后期,清廷出于政治因素考慮,利用纂修《四庫全書》之機,曾專門查辦含有“違礙字句”的戲曲劇本。一些別有用心的官員請乾隆禁戲,但乾隆生性愛熱鬧愛看戲,并未采納。
其實在民間,老百姓的茶戲本無多大問題。清乾隆三十一年進士陳奉茲在《潯陽樂》中描寫當時九江元宵燈會時寫道:“燈火照龍河,魚龍雜綺羅,偏憐女兒巷,一路采茶歌?!睗£?,古稱尋陽,轄境為今湖北黃梅縣、江西九江市等鄂贛皖交界處一帶。黃梅采茶歌即黃梅戲的前身。如果歌詞過分,進士陳奉茲不可能不察覺。
江西四大名鎮(zhèn)之一的吳城有許多茶行,武寧的“唱生”經(jīng)常到這些茶行去賣唱,并將流傳到吳城的早期贛東北采茶戲和萬載花燈等帶回武寧,促進了武寧采茶戲的發(fā)展。采茶戲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傳遍湖北、湖南、江西、廣東等地。
然而,隨著官員不停上奏,嚴禁聲浪日益喧囂高漲,江南總督趙弘恩擔心酷吏下鄉(xiāng)禁戲,必然會敲詐茶商、破壞茶市、影響茶葉采摘,于是寫了篇婉轉(zhuǎn)的奏折,建議地方上“小心勸禁,勿相夸耀”。
乾隆是何等聰明人,馬上批示:“先王因人情而制禮,未有拂人情以發(fā)令者。忠孝節(jié)義,固足以興發(fā)人之善心,而蝶褻之詞,亦足以動人心之孤憤,此鄭、衛(wèi)之風,夫子所以存而不刪也。若能不行抑勒,而令人皆喜忠孝節(jié)義之戲,而不觀淫穢之出,此亦移風易俗之一端也。汝試姑行之。”
乾隆后期下手查辦戲劇違礙字句,按照江西巡撫郝碩的說法是“端本維風”,按乾隆帝的說法是“正人心”,其實他們只是為禁毀宋金故事和書寫明清交替書籍打掩護。
對于此擾民之舉,乾隆非常心虛,在做法上再三要求手下“務(wù)須去其已甚,不動聲色,妥協(xié)辦理,不得過當,致滋煩擾?!薄安粍勇暽豢缮陨鎻埢?。”
各地采茶戲于是受到大面積查禁。贛縣小坌圩立有“禁碑”,刻有“禁搬唱采茶,擾亂地方”的碑文?!缎咆S縣志》也有“嚴禁采茶、大戲”的碑文記載?!赌闲壑葜尽酚涊d:“乾隆年間,知州下令禁演采茶淫戲?!钡刹钁蛉匀粡拈L江流域流傳至兩廣,直至臺灣。臺灣稱為“客家采茶戲”。
采茶戲禁而不絕,道光九年(1829),別霽林在湖北黃梅做學官時寫有《黃梅竹枝詞》:“多云山下稻菽多,太白湖中魚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采茶歌?!?/p>
黃梅采茶戲后演變?yōu)椤包S梅戲”?!短煜膳洹贰杜€馬》等黃梅戲電影傳至香港,1963年李翰祥導(dǎo)演的黃梅調(diào)《梁山伯與祝英臺》轟動一時,獲得第2屆臺北盒馬影展最佳影片獎等六個獎項。當年8月,年僅10歲的鄧麗君參加了電臺的黃梅調(diào)歌唱比賽,以《訪英臺》獲得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