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俄羅斯核戰略的演變及其影響

2024-01-01 00:00:00馬天驕左鳳榮
太平洋學報 2024年5期

摘要:俄羅斯是一個重視安全并強調通過軍事手段維護國家安全的國家,核威懾戰略是其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蘇聯解體以來,隨著俄美關系以及俄對其面臨威脅認知的變化,俄羅斯的核戰略也在發展變化。葉利欽執政初期,吸取蘇聯的教訓,加之希望與歐美國家建立更緊密的關系,俄羅斯奉行“ 防御” 核戰略。在普京執政后,俄羅斯謀求大國地位,俄美關系不協調,俄加強了核威脅,奉行“ 先發制人” 的預防性核打擊戰略。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后,歐美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同時幫助烏克蘭提高防御能力,俄羅斯轉而奉行“ 核常并重” 的核戰略。在俄烏沖突長期化的背景下,俄羅斯的核戰略又調整為“ 拒止性威懾” 戰略,并不斷降低核使用門檻,旨在提高核遏制能力,以達到懾止歐美的目的。俄羅斯退出了與美國簽訂的一系列軍事合作協定,從高官到學者都在警告核戰爭的風險,強調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處于戰備狀態。俄羅斯對核力量的使用前景不容樂觀,了解俄羅斯核戰略的演變邏輯及其應用場景顯得特別迫切。

關鍵詞:俄羅斯核戰略;俄美關系;核武器使用;俄烏沖突

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049(2024)05-0031-12

隨著俄烏沖突的長期化和復雜化,俄羅斯一些官員和學者不斷發出核威懾的言論,引起世界對核戰爭的憂慮和關注。一些國家表示要打破長久以來的“核禁忌”,謀求發展核武器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在這一背景下,有必要對冷戰結束以來俄羅斯的核戰略演變進行深入考察和研究,以期找到其變化的邏輯與本質。冷戰時期,蘇聯發展戰略核武器的驅動力和控制使用核武器的外部制約均來自美國。蘇聯領導人認為,核武器是實現與美國戰略平衡的主要工具,旨在防止美國的核武器及導彈系統攻擊。冷戰結束后,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核大國地位,在綜合國力急劇萎縮、戰略手段急劇減少的情況下,俄羅斯對核武器高度依賴,對核武器的地位和作用的強調更成為其國家安全構想、軍事學說等官方文件的重要內容。與美國習慣于公開討論核戰略不同,冷戰結束初期俄羅斯官方文件很少出現“核戰略”這一術語。1993 年以后,俄羅斯開始公開談論核戰略。2020 年特別是2022 年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發布核遏制文件,出臺國家安全戰略和外交政策構想,旨在保持一種阻撓和擊敗對手潛在進攻能力,降低核武器使用的門檻,增加在局部沖突中動用核武器的可能。

學術界對于俄羅斯核戰略的演變及其影響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既有成果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從軍事和法律角度解讀俄羅斯的核武器使用政策;二是從國際政治角度考察俄羅斯核戰略對國際安全的影響;三是從核威懾視角分析俄美核戰略博弈的過程及影響。核戰略作為俄羅斯外交戰略及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支柱,已經引起學界的關注,但相關研究缺少對俄羅斯核戰略演變的系統性研究。在俄烏沖突延宕、動用核武器危險性提高的背景下,研究俄羅斯核戰略的內涵及特征,探討俄羅斯核戰略演變的進程,分析俄羅斯核戰略的影響,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葉利欽時期俄羅斯奉行“防御”核戰略

重視核戰略是俄羅斯的傳統。1949 年8 月29 日,蘇聯第一顆名為“南瓜”的原子彈實驗成功,打破了美國核壟斷地位,此后,核武器始終是蘇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與美國習慣于公開討論和高調宣示核戰略不同,出于對國家安全的考慮,蘇聯對核問題諱莫如深,只有軍事和政府部門的極少數高級官員有權談及這一高度敏感的話題。蘇聯官方和軍事理論界幾乎沒有涉及對核戰略及其相關概念界定的表述。蘇聯出版的《軍事百科全書》、蘇聯《軍事術語詞典》等書籍中提及的有關“核戰爭” “核力量”“核進攻”“核突擊”“核火力準備”和“核計劃擬制”等概念,多以介紹外國尤其是美方觀點的方式加以解釋,從未出現“核戰略”這一表述。類似的提法最早出現在蘇軍總參謀長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擔任主編的《軍事戰略》一書中,稱之為“現代火箭核戰爭條件下的戰略學”。《蘇聯軍事百科全書》把“戰略學” 和“軍事戰略”視為同一概念。總體上看,蘇聯時期把“核戰爭條件下的軍事戰略”等同于“核戰略”,并成功建構了蘇聯核戰略的基本體系。

冷戰時期,在“無限制全面核戰爭”“多階段核戰爭”“同等可能戰爭”等戰爭觀念的影響下,蘇聯制定了進攻性色彩濃厚的核戰爭制勝理論,主張進行核戰爭,不僅認為核武器在世界大戰中能夠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且堅信蘇聯能夠獲勝。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蘇聯領導人很謹慎,避免蘇美發生直接武裝沖突,更不會與美國進行核戰爭,通過妥協成功解決了古巴導彈危機。1985 年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執政后,蘇聯提出“核后盾常規戰爭”的戰爭觀,開始奉行以避免核戰爭為目標的防御性核戰略。

冷戰結束后,俄羅斯繼承和發展了蘇聯核戰略。基于對軍事政治防御性和正義性的宣傳需要,俄羅斯避免正式宣布、公開宣揚和官方詮釋本國的核戰略與核政策。1991 年底蘇聯解體后,時任總統鮑里斯·葉利欽堅信,在西方的援助下通過推行全盤西化式改革,俄羅斯會很快踏上復興之路。親西方的外長弗拉基米爾·科濟列夫認為,過去美蘇對峙的根源在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蘇聯解體后,西方國家理所當然地成為俄羅斯的“天然伙伴和最終盟友”,雙方在價值觀上趨同,不存在“無法克服的分歧和利益沖突”。俄羅斯實行完全向西方“一邊倒”的理想主義的外交政策,也反映在國家的軍事、安全戰略上。1992 年2 月,葉利欽與美國總統布什簽署關于結束冷戰的《戴維營宣言》,俄美兩國不再將對方視為戰略對手。6 月,雙方簽署《華盛頓憲章》,宣布建立一個從加拿大溫哥華到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共同安全體系。俄羅斯有史以來首次宣布將其國家安全政策與大西洋共同體國家的安全聯系起來,與此相適應,俄羅斯在軍事上沿襲蘇聯后期的“單純防御”戰略,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首先采取軍事行動” “不使作戰行動越過邊界” 的“三不”原則。在此背景下,1993 年1 月3 日,俄美簽署《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根據該條約,雙方同意全部銷毀容易引爆第一次核打擊的陸基洲際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增加生存能力強的潛射彈道導彈的比重。

核戰備大幅降低的“單純防御”原則,既有悖于俄羅斯的軍事傳統,也不符合俄羅斯國家安全的需要。美歐不僅沒有完全履行對俄援助的承諾,還盡力占領冷戰后留下的地緣政治真空。俄羅斯軍界對“單純防御”戰略不滿,時任國防部長帕維爾·格拉喬夫多次表示,“俄羅斯把同美國的合作置于軍事戰略的最優先方向”,該戰略反映的是某種政治情緒,而沒有考慮到武裝斗爭的法則。獨立后的俄羅斯面臨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在國際上的重新定位,俄羅斯希望躋身于歐美國家的行列;二是實現國家身份的自我認同,俄羅斯是奉行民主自由體制的世界大國。美歐國家對俄援助口惠而實不至的做法引起俄羅斯各界人士的不滿,民族自尊心也深受傷害。在此背景下,俄羅斯開始重新思考與美歐的關系及其軍事戰略。

1993 年11 月2 日,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委員會首次批準《俄羅斯軍事學說基本原則》,明確俄羅斯在軍事戰略上從“單純防御”過渡到“積極防御”,擯棄“核后盾防御戰略”,放棄“不主動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并且規定,俄羅斯有權向獨聯體國家提供核保護,以加強獨聯體的凝聚力和俄羅斯的主導地位,也有權向對俄羅斯發動進攻的核大國及其盟國首先動用核武器,以制止核戰爭和大規模的常規戰爭。俄羅斯還在1995 年《國家安全法草案》中首次將“核遏制”確定為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基本職能。然而,由于外交政策仍然向美歐傾斜,這一時期俄羅斯的核安全觀表現為共同安全觀,核遏制對象并不明確。

1996 年1 月,葉夫根尼·普里馬科夫代替科濟列夫出任外長,俄羅斯開啟以“務實”“均衡”“多極化”為特點的外交戰略。俄羅斯的軍事戰略也隨之做出調整,開始向現實主義過渡。同年6 月,葉利欽在《總統國家安全咨文》一文中提出“現實遏制核戰略”,即:俄羅斯實行以堅決利用其武裝力量反擊侵略的“現實遏制政策”,不追求在武器和武裝力量上與其他大國均等。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手段,核武器不僅可以遏制境外武裝沖突向俄羅斯邊境地區蔓延,還可以預防俄羅斯周邊國家倒向美歐和向外部伊斯蘭勢力靠攏。1997 年12 月出臺的《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構想》指出,即將開始的北約東擴可能對俄羅斯構成直接威脅,為了攝止地區性沖突和未來的北約東擴,在國家的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俄羅斯可能會使用核武器。不過,此時俄羅斯認為內部威脅是主要的,核戰略以防御為主。

1999 年3 月發生的兩件大事———北約吸納波蘭、捷克、匈牙利三國為成員,啟動第一輪東擴,以及科索沃戰爭———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北約的勢力范圍擴大,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嚴重擠壓。出于對自身安全的擔憂,俄羅斯加強了對核武器的依賴,葉利欽簽署了研制“非戰略核武器”的總統令,嚴令有關部門生產1 萬枚微型核彈,迅速、快捷地把目前核武庫中戰略核彈頭改裝成威力減少至幾千分之一的微型彈頭,以確保核遏制的有效性。葉利欽對戰術核武器的重視影響深遠。

二、克里米亞危機前俄羅斯的“先發制人”預防性核打擊戰略

2000 年普京擔任總統后,面對常規軍力的削弱和外部威脅的增加,以及追求大國地位的需要,俄羅斯開始提升核戰略和核威懾的地位,更加依靠核力量保障國家安全。普京重新評估《俄羅斯聯邦軍事學說》及核戰略,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視為主要威脅和競爭對手,正式形成“現實遏制戰略”。學術界對核戰略的研究也開始升溫,俄羅斯政治研究中心完成了題為《核武器的未來》的科研項目,公開發表了《俄羅斯核戰略問題》《國家核政策的結構與基本內容》《俄羅斯核政策的發展》《俄羅斯核戰略力量的今天與明天》等系列文章。俄羅斯軍事權威報刊《紅星報》《軍事思想》《俄羅斯軍事評論》等也經常刊登有關核力量發展與運用方面的文章。上述成果表達了俄羅斯研究人員的核戰略觀點,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俄羅斯官方的立場。這些研究強調,除發展常規武裝力量、同獨聯體國家加強軍事合作外,需要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門檻,使用核武器威懾和反擊對俄羅斯的入侵。

2001 年小布什上臺,美國對外政策表現出追求霸權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的色彩。在核武使用方面,美國在《核態勢評估報告》中提出“先發制人打擊”戰略,把俄羅斯和中國等7 個國家列入其核打擊計劃名單。美國“先發制人”的核戰略是基于美國自身的判斷,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被動的“先發制人”,即在面臨嚴重威脅時使用核武器,具有被動應變性。二是主動的“先發制人”,即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后盾,以絕對安全為目標,在遭到“敵人”實質性威脅之前予以摧毀。作為應對,俄羅斯對其核戰略作出相應調整,緊隨美國一樣提出“先發制人”的核武器使用原則,以增加其核威懾效能。與美國不同,俄羅斯提出的是一種被動的“先發制人”核戰略。

2003 年10 月2 日,俄羅斯國防部發表題為《俄羅斯聯邦軍事力量發展緊急任務》的文件,提出決不允許出現針對俄及其盟國的任何壓迫和侵略,暗示核武器已準備就緒,不排除采取先發制人核打擊的可能性。為了傳遞核遏制信息,2004 年2 月,俄羅斯舉行代號為“安全—2004”的大規模戰略核演習,這是1982 年蘇軍“7 小時核戰爭”演習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核演習,俄陸海空基核力量和6 大軍區的諸軍兵種均參加了演習。普京現場觀看核導彈發射并強調,俄羅斯的核力量要為“先發制人”的預防性核打擊戰略做好充分準備。2006 年5 月,普京在國情咨文中說,俄羅斯核政策的核心是保持核遏制以及“戰略力量平衡”。普京表示:“俄羅斯仍是一個核大國,所有國家應予以重視。”從中可以看到,在經濟狀況不佳、俄羅斯國力衰弱的背景下,普京把核武器作為其大國地位的重要支撐。

2007 年4 月,美國國務院公布2007—2012年美國外交政策的戰略計劃,公開將遏制俄羅斯“在某些方面的負面行為”作為未來5 年的外交重點之一。接著,美國制定核武器升級計劃、在歐洲部署導彈防御系統裝置、在俄格沖突中支持格魯吉亞。面對美國的“威脅”,俄羅斯強硬派,如國家安全會議秘書尼古拉·帕特魯舍夫、俄軍總參謀長尼古拉·馬卡羅夫大將等,主張在國家遭遇安全威脅時,不排除對侵略者進行包括先發制人的核打擊。俄軍首先使用核武器、先發制人等作戰原則備受肯定。2010 年版《俄羅斯聯邦軍事學說》首次將北約視為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指責其全球“擴張”,并正“借助東擴,向俄邊境部署軍事基礎設施”,明確規定,當俄或其盟國遭受核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攻擊,或雖遭受的是常規武器攻擊但是國家處于生死存亡之時,可以使用核武器。顯然,俄保留了首先進行核打擊及進行核還擊的權力,但提高了核武器使用門檻,表明俄羅斯對使用核武器還是比較謹慎的。

2010 年俄羅斯出臺的《俄羅斯聯邦核遏制基本政策》文件,直到2020 年才首次公開。該文件明確了動用核武器的四種情況:一是獲得關于發射彈道導彈攻擊俄羅斯聯邦和(或)其盟國領土的可靠信息;二是敵人在俄羅斯聯邦和(或)其盟國領土上使用核武器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三是敵人對將會導致俄羅斯聯邦核力量反應失效的關鍵國家或軍事設施加以攻擊;四是敵人用常規武器侵略俄羅斯聯邦,國家的生存受到威脅。俄羅斯2020 年公開其核政策,有兩點考慮:一是對特朗普政府核政策作出回應,以期實現與美國的“戰略穩定”。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的逐漸明晰,頻繁退出美俄軍控條約并有意在更靠近俄本土的波蘭部署核武器甚至重啟核試驗,引起俄的堅決反對和高度警惕。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指出:“盡管美國模糊戰略核武器的概念,但俄羅斯仍將其視為核攻擊而非核反擊”。二是打消美國及北約對俄羅斯可能“先發制人”地使用核武器的顧慮。美國戰略界認為,俄羅斯實行“升級—去升級”(escalate to deescalate)的核戰略,即通過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一般是戰術核武器),迫使對手讓步,以滿足有利于俄羅斯的條件并退出沖突,從而避免常規戰爭升級為核戰爭的可能。與此同時,俄羅斯并未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立場,強化其核戰略的遏制功能。

此階段俄羅斯的核戰略,反映了俄利用核武器保持其大國地位、爭取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在美強俄弱的國力對比下,俄羅斯核戰略的防御性質。俄羅斯試圖迫使美國尊重其核大國的地位,不能無視俄羅斯的利益而在歐洲肆意擴張軍事力量。

三、近十年來俄羅斯核戰略從“核常并重”到“拒止性威懾”的轉變

2014 年3 月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后,俄羅斯與美歐的關系朝著不斷惡化的方向發展,俄羅斯明確把美國和北約作為最大的安全威脅,在發展核力量的同時重視常規力量的發展。2022年2 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因之前戰略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俄烏沖突的長期化,俄羅斯國內主張動用核武器的聲音增強,試圖用核武器、擴大戰爭的前景嚇阻歐美,使歐美國家在援烏問題上謹慎行事。

3.1 克里米亞危機后俄羅斯“ 核常并重” 的核戰略

2014 年12 月29 日俄羅斯頒布《聯邦軍事學說》,明確北約與美國為國家安全的主要潛在威脅,在強調繼續保持“核遏制”戰略的同時,首次提出“非核遏制”戰略,即為預防非核手段進攻俄羅斯而采取的一攬子對外政治、軍事和軍事技術措施,以增強遏制的主動性、靈活性。這是因為,“核遏制”主要在政治和心理方面發揮作用,對于遏制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作用有限,使俄羅斯在地區沖突中面臨兩難境地。一方面,如果使用核武器,將會面臨道義上不正義性,會使戰爭升級為核戰爭,在打擊對方的同時,也將自己置于核戰之中。如果戰爭在俄羅斯領土上進行,使用核武器會使自己受害更大。另一方面,如果不使用核武器,就不得不在常規戰爭中承受更多損失和犧牲。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面臨的幾場沖突實踐表明,核遏制的效果有限,并沒有嚇倒對方,俄羅斯必須首先在常規武器戰爭中取勝。因此,該版軍事學說強調,俄羅斯國防建設要在發展戰略核力量的同時,著重升級常規武裝力量。

戰略核力量的平衡,是俄羅斯能夠與美國較量的重要條件。在克里米亞危機發生后經濟發展狀況不佳的背景下,俄羅斯仍把發展戰略核力量作為優先選項。俄羅斯優先發展戰略核力量也是對美國核戰略的回應。從2017 至2019 年,美國特朗普政府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核態勢報告》和《導彈防御報告》四份有關大國競爭的報告,強調美國國防的首要任務是應對“同中國和俄羅斯的長期戰略競爭”,“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關切是國家間的戰略競爭,而不是恐怖主義”。不僅如此,美國還于2019 年8 月2 日正式退出《中導條約》,之后的8 月18 日在加利福尼亞州圣尼古拉斯島測試陸基中程巡航導彈,該測試使用移動裝置發射,射程超過500 千米,表明美國的技術準備和前期研發十分充分。作為回應,2018年3 月,俄總統普京在國情咨文中向世界展示了6 種新型戰略武器,其中5 種為核打擊武器,分別為“先鋒”高超聲速導彈系統、“薩爾馬特”重型戰略導彈、“匕首”空射彈道導彈、“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和“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俄羅斯的武器更新和發展計劃幾乎涵蓋戰略武器和高新技術武器的所有領域。普京表示,美歐試圖研發新武器進而取得對俄羅斯單邊優勢的做法,是不會得逞的,不可能遏制住俄羅斯。

俄羅斯新式戰略核武器發展的實際效果有限。一方面,俄羅斯發展新式戰略核武器面臨西方的制裁。從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美歐禁止向俄羅斯出口軍民兩用的電子元件,這對普京宣布的新式武器的技術研發有影響,如核動力巡航導彈的核發動機、無人水下潛航器的通訊聯絡等。2022 年俄烏沖突發生以來,烏克蘭不斷發布攔截了俄羅斯最先進導彈的消息,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俄羅斯發展戰略核力量效果并不如宣傳的那么好。另一方面,俄羅斯仍是一個不可小視的擁有最先進核武器的核大國,俄羅斯對歐美加強核遏制的目的,還是希望改善與對方的關系。2020 年6 月2 日,2010年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核遏制基本政策》首次公布,俄羅斯在其中雖然降低了核遏制(核武器使用)門檻,但對使用核武器態度謹慎。2021 年版《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延續了對使用核武器的謹慎態度:不追求與戰略對手的對稱式發展,將保持核遏制潛力處于足夠的水平上。

3.2 俄烏沖突以后俄羅斯“ 拒止性威懾” 的核戰略

2022 年2 月24 日,俄羅斯開始對烏克蘭采取“特別軍事行動”,俄烏沖突爆發。2 月27 日,俄羅斯宣布戰略核力量已進入“特殊戰備狀態”。作為回應,3 月2 日,美國推遲原定的“民兵Ш 型”洲際彈道導彈試射。美國和英國通知俄羅斯,根據1994 年《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美英對烏克蘭提供核保護傘。至此,雙方對抗升級。俄羅斯認為其在為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而戰,俄國家安全觀向傳統安全觀回歸,更重視地緣政治與領土縱深。2023 年版《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強調,俄羅斯將始終如一地捍衛國家利益,致力于減少和消除“不友好國家”對俄及其盟友的國家安全、領土完整等主權的威脅。該版《構想》強調,美歐對俄羅斯國家利益和價值觀構成嚴重威脅,包括核大國長期參與一些地區武裝沖突增加了對普遍安全的威脅,“集體西方”通過混合戰爭推行反俄政策。俄羅斯應“以所有現有手段維護生存權和自由發展權”,在“不友好國家”對俄的國家安全、主權和領土完整構成威脅時,可采取對稱和非對稱措施(包括武裝力量)制止不友好行為。此外,該版《構想》重提確保戰略穩定,并將其與消除發動全球戰爭、消除使用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風險的先決條件并列,作為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2023 年3 月,應白俄羅斯方面請求,俄羅斯宣布在白俄羅斯領土上建造能夠攜帶核彈頭的“伊斯坎德爾”戰術核武器的特殊儲存設施,這是俄獨立后首次在國外部署核武器。這意味著俄羅斯的核戰略理論發生重大變化:從使用戰略核武器和中程核武器向戰術核武器(非戰略核武器)傾斜,旨在懾止對手采取“侵略” 行動。美國很快對此作出反應,2023 年10 月27 日,拜登政府宣布在美國核武庫中增加一種名為B61-13 的新型核重力炸彈。

2023 年夏,俄羅斯在俄烏沖突戰場上進展緩慢,特別是在奪取巴赫穆特的戰役中,犧牲了大量人員。在戰場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俄羅斯從官員到學者頻繁發表可能動用核武器的言論。2023 年7 月5 日,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指出:“任何一場戰爭都能很快結束,結束的方式有兩種:或者簽署和平條約,或者像美國1945 年那樣使用核武器。”2024 年1月10 日,俄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團名譽主席、總統普京的顧問謝爾蓋·卡拉加諾夫強調:“‘主動核威懾政策’正是為了防止全球核戰爭,最好能避免使用任何核武器。除了依靠‘積極核威懾’政策來阻止全球滑向世界核戰爭,最終將所有國家和人民從‘西方枷鎖’的殘余勢力中解放出來之外,別無選擇”。4 月20 日,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特列寧撰文指出,俄羅斯的生存面臨威脅,美國正在發動一場代理人戰爭,試圖在戰略上擊敗俄羅斯,是時候給西方一個“核提醒”了,加強核威懾可能是恢復戰略穩定的唯一有效辦法。

以總統普京、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國防部長紹伊古為代表,對使用核武器持保守態度。2023 年10 月5 日,普京總統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會上談到有關修改現行核戰略的問題時稱,今天沒有發生威脅俄國家生存情況,沒看到動用核武器的必要,“一切皆有可能改變,但我認為沒有必要修改使用核武器的條件”。2023 年10 月30 日,紹伊古在第十屆北京香山論壇上指出,美歐對俄羅斯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的指控毫無根據,并重申俄羅斯使用核武器的兩種情況:反擊敵人的核打擊,或即使對俄使用的是常規武器,但俄羅斯的生存受到威脅。

但是,面對美歐不斷加大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以及馬克龍威脅要出兵烏克蘭,普京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2024 年2 月29 日,普京在發表國情咨文時對美歐發出警告,他說:“我們也擁有能打到美歐國家的核武器,這可能引發一場使用核武器和毀滅文明的沖突,他們應該明白這一點”。2024 年3 月,普京在俄羅斯總統選舉期間兩次發表涉核言論。他指出:“我們已經做好核戰爭的準備”,前提是美國發動核戰爭;“(核)武器是用來使用的”,如果美國在烏克蘭部署軍隊,(我們) 準備與美國進行核對抗。俄羅斯一直強調有兩個可能使用核武器的理由:一是俄羅斯受到核打擊,二是對俄羅斯生存構成了威脅,包括俄羅斯領土遭到進攻,而俄羅斯用常規武器無法擊退敵人。這里提到的俄羅斯領土,包括2014 年以來俄羅斯宣布并入其版圖的原屬于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地區,和盧甘斯克、頓涅茨克、扎波羅熱、赫爾松四州。拉夫羅夫特別強調,俄羅斯的核理論適用于新并入俄羅斯的上述領土。如果上述地區出現安全威脅的話,核戰爭可能一觸即發,但俄羅斯動用核武器選項的一個前提是其國家生存面臨威脅。這些地區是否影響俄羅斯的生存,是否使用核武器,最終解釋權在于最高決策人,有很大的靈活性和不確定性。

2024 年5 月6 日,俄羅斯國防部決定在近期舉行以提升非戰略核力量執行作戰任務的戰備水平。5 月9 日,普京在紅場觀看移動式洲際彈道導彈列隊后評價說,俄羅斯的戰略力量時刻處于戰備狀態。俄羅斯在警告“敵人”,升級政策會讓俄羅斯采取必要措施,也就是增加威懾措施。俄軍使用戰術核武器的目的在于,“遏制敵人侵略或軍事沖突升級”,防止俄羅斯軍隊戰敗或領土損失,以及確保俄羅斯海軍的作戰能力。根據俄羅斯的核戰略,俄羅斯可以使用戰術核武器來防止其卷入一場大規模戰爭,特別是美國可能介入的戰爭。俄羅斯欲利用其所謂的“恐懼誘導”,尋求以自己的方式(盡早使用小型核武器) 結束俄烏沖突,震懾其對手,確保解決方案的實施。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戰略研究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葉夫根尼·塞米布拉托夫認為,此舉可能被視為一種“先發制人”的策略。這是因為:一是俄羅斯常規力量不如美國,僅有核力量可以與之抗衡,因此必須在“以核補常”的國防政策基礎上,向當量較小、射程較短的戰術核武器傾斜,確保在發揮威懾效果的同時,又能實際投入應用;二是在美國和北約軍事實力大增的情況下保持威懾的可信度。冷戰結束后,俄美核戰略平衡建立的基礎是雙方都相信一方在經歷另一方的全面核打擊后仍能發動毀滅性的第二次打擊。在兩國都擁有第二次核打擊能力的條件下,使用戰術核武器對對手的行為進行拒止,可能比用戰略核武器對對手的行為展開核報復更為可信。

俄羅斯通過發展并威脅使用戰術核武器的做法,可能難以完全達到“拒止性威懾”的效果。2024 年1 月12 日,英國與烏克蘭簽署為期十年的安全合作協議,繼續向烏提供援助。截至2024 年4 月15 日,已經有英國、德國等9 個歐洲國家與烏克蘭簽署了安全合作協議。4 月20日,美國國會通過一項價值達610 億美元對烏克蘭援助法案。美國及其盟友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俄烏沖突回到此前的拉鋸狀態。

四、俄烏沖突下俄羅斯核戰略的影響與全球安全風險

俄烏沖突久拖不決、美歐加強對烏克蘭的援助,核武器在俄羅斯維護國家安全中的作用提高。俄羅斯國內有人主張用核武器結束戰爭,有人想利用核威懾嚇阻美歐國家直接參與俄烏沖突,世界面臨第三次世界大戰和核戰爭的風險。鑒于俄美間核軍控條約均已不發揮作用,俄羅斯與歐美國家的矛盾不斷激化,人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首次面臨現實的核威脅。俄羅斯核戰略的影響不容低估,全球防范核戰爭的安全風險被現實地提了出來。

4.1 俄美博弈加劇,核沖突風險上升

2022 年1 月3 日,俄烏沖突爆發前,中、俄、美、英、法五個核武器國家領導人共同發表《關于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強調核戰爭打不得也打不贏。而在這份聲明發表后一個多月,俄烏沖突爆發,核打擊的聲音卻不絕于耳。正如梅德韋杰夫所說:“自古巴導彈危機以來,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發生直接沖突的危險從未如此真實”。如果爆發核戰爭,將是人類空前的劫難。

進入21 世紀以來,在美國加強對俄競爭的背景下,國際核軍控局勢出現重大逆轉:自2019 年起美國先后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中導條約》《天空開放條約》,致使全球軍控與不擴散進程陷入低谷。2023 年2 月21 日,普京在國情咨文講話中指出,俄羅斯決定暫停履行俄美《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普京還表示,美國國內有人考慮進行核武器試驗,如果美國這樣做,俄羅斯將采取同樣行動,但不會首先進行核試驗。這使得當今世界僅存的核大國雙邊核軍控條約名存實亡,誤判和沖突的風險增加。同時,美俄將彼此視為主要競爭對手和主要安全威脅來源。2023 年《美國情報界年度威脅評估》認為,在未來十年中,俄羅斯仍將是美國在關鍵領域的一個“強大且不可預測”的挑戰。這一關鍵領域包括核武器。從近年美國政府發布的官方文件來看,美國將俄羅斯視為一種現實威脅,集中在安全領域。俄羅斯則在2023 年版《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中認定美國是反俄路線的主要發起者和推動者,并將其政策視為對俄羅斯乃至國際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風險來源。俄美《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在2026 年即將到期,由于俄美關系前景不妙,難有續約的可能。如果這樣的話,俄美在核軍控領域將不受約束。

為此,美國對其核戰略進行大幅度調整,這加劇了美俄雙方沖突的風險。2023 年10 月12 日,美國發布《美國戰略態勢報告》,就美國核戰略調整、主要核威脅國核力量感知、美國核工業基礎設施以及非核力量建設等方面提出81 項建議,并表示今后還要投入7 560 億美元用于升級核武庫;積極研發當量可調、距離可控、打擊目標可選擇的戰術核武器。為此,10—11 月美國先后在內華達州核試驗場進行一次近似于核試驗的高爆炸試驗,宣布正在研制新型B61-13 核彈,并進行未搭載彈頭的“民兵Ⅲ” 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試驗。“民兵Ⅲ” 型洲際彈道導彈是美國海陸空“三位一體”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目前美軍列裝的唯一路基洲際導彈,其打擊半徑為1.2 萬千米。美俄重新搞戰術核武器的軍備競賽,推高了爆發核沖突的風險。

4.2 無核武器國家跨越核門檻的意愿增強,核擴散風險加劇

受美俄競爭的影響,一些無核國家謀求發展核武的聲音提高,核擴散風險上升。波蘭頻繁表示就美國在波蘭部署戰術核武器的問題持開放態度。在德國看來,雖然提升核威懾效果并非解決歐洲安全問題的最優解,但仍需適當地做好核準備。為此,德國積極推進與法國的核武器共享,以期后者的核力量能夠為“歐洲威懾”提供保障。此外,朔爾茨政府決定增加1000 億歐元的國防開支,其中一部分用于增購可以攜帶核彈的F-35 戰機,此舉一改二戰后德國在核立場上的態度,將提升北約的核能力,促進歐洲核武器的升級與現代化。在亞洲地區,朝核問題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拜登于2021 年1 月就任美國總統后的較長一段時間內,朝鮮在試射導彈方面比較克制,但9 月后開始恢復,目前朝鮮研發戰術核武器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2023 年1 月30 日,朝鮮首次試射“火箭-3-31” 新型戰略巡航導彈,該型巡航導彈已經具備攜帶戰略核武器的能力,這是其核投射能力的重要創舉。朝鮮已經擁有水下、遠程、中近程以及高超音速導彈,凸顯其“以核制核,以正面對抗回答正面抵抗”的戰略原則。日本和韓國也效仿德國,實現“核共享”。2022 年2 月27 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提出與美國加強合作的愿望,實現“核共享”。韓國總統尹錫悅曾表示,如果韓國受到朝鮮的威脅,出于自保,將允許美國重新在韓部署戰術核武器或簽署核共享協議。核武器的技術并不神秘,一些國家可以在短時間內制造出實用型的核武器。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核擴散會增強世界的不穩定性,使世界變得更不安全。

4.3 各國安全訴求上升,國家安全成為突出議題

在俄烏沖突久拖不決,美俄競爭加劇、俄羅斯被迫用核風險提高的背景下,各國普遍增加國防預算,發展軍事力量,增加防務開支,成為大國的重要選擇。在發展軍事上一直持謹慎態度的德國,國防開支長期達不到北約要求成員國國防開支占GDP 的比重不少于2%的要求。然而,2022 年2 月俄烏沖突爆發伊始,朔爾茨政府即決定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宣布2024 年前德國國防支出占GDP 的比重提高到2%以上。同年6 月,德國政府又為國防軍增加不超過1 000 億的額外預算。2023 年6 月,德國出臺歷史上首部《國家安全戰略》,突出重振國防實力、謀求軍事政治大國地位的決心,強調聯邦國防軍對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歐洲國家普遍增加了國防開支,英國的國防開支要占到GDP 的2.5%,法國也加強了軍事力量,歐洲要加強軍事工業建設,擺脫對美國軍事工業的依賴。

2022 年12 月,日本政府正式通過由《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防衛力量建設計劃》構成的“安保三文件”,對日本的國家安全戰略和防衛戰略進行大幅度調整。“新安保三文件”涵蓋內容廣泛,尤其在《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中提出通過提高“綜合國力”確保國家安全的思路。該戰略決定在未來5 年內投入約3 200億美元用于國防軍事建設。不僅如此,日本還與美、英、意、澳等國家簽署多項防務協議,如互惠準入防務協議,旨在全面強化軍力并加速從經濟大國轉變為軍事大國的腳步。世界其他國家也紛紛加強軍備建設,增加國防開支和加強國防建設形成趨勢。此外,北約分別于2023 年4 月和2024 年3 月接納芬蘭和瑞典成為新的成員國。北約擴張的現實加劇了俄羅斯與美歐的不信任及對立,引發了新一輪危機。有9 個歐洲國家與烏克蘭簽署安全保障協議,承諾繼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試圖在戰場上打敗俄羅斯,迫使俄羅斯軍隊退出烏克蘭領土。

五、結 語

蘇聯解體30 多年來,俄羅斯核戰略在繼承蘇聯時期核戰略的基礎上,不斷根據情況的變化進行調整。俄羅斯核戰略經歷了從“防御”核戰略、“先發制人”的預防性打擊的核戰略、“核常并重”的核戰略到“拒止性威懾”的核戰略,突顯了俄羅斯既要維護自己的大國地位,實力與力量又顯不足的矛盾。

第一,核武器依然是俄羅斯維持大國地位的戰略基石。

蘇聯解體后初期,俄羅斯領導人認為,俄羅斯與美歐國家已經不存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堅信在美歐的援助下通過推行政治上“民主化”、經濟上“私有化” 等全盤西化式改革,俄羅斯會很快踏上復興之路。因此,俄羅斯在外交上實行向美歐“一邊倒”政策的同時,在軍事上沿襲蘇聯后期的“單純防御”戰略。但事實證明,美歐在經濟援助上口惠而實不至,在安全問題上試圖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單純防御”戰略宣告破產。

為應對外部世界的不確定風險,俄羅斯從20 世紀90 年代中期起明確了戰略核力量在國家安全中的“現實遏制”原則,強調核力量是遏制“敵人”使用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對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戰爭的重要手段,是確保俄羅斯國家安全和大國地位的“撒手锏”。從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到2022 年俄烏沖突,由于地緣政治環境急劇惡化,俄羅斯對安全的訴求進一步提升。無論作為保障自我身份認同“本體安全”的“核后盾”,還是作為威懾戰略對手的“核大棒”,核武器維持俄羅斯大國地位的作用更加凸顯。

第二,俄羅斯核武器的工具化趨勢顯著。

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俄羅斯一方面表明核戰爭中不可能有贏家,呼吁所有核武器國家應該秉持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及安全平等且不可分割的原則,反對通過擴張軍事聯盟,以及預先部署核武器及其運載工具和其他方式侵犯彼此的切身利益,呼吁核大國之間必須采取全面措施不要發生直接軍事沖突,而要消除安全領域的根源性矛盾;另一方面不斷在公開場合多次重申使用核武器的必要條件,并且不斷向美歐發出核威懾信號。俄羅斯多次談及核武器,并不是真正想要使用它,而是讓對手內心產生恐懼,從而達到既能威懾對手,又能盡快結束沖突的目的。俄羅斯將此類“核信號”頻繁用于外交政策中,以強大的核力量作后盾,通過升級使用核武器的輿論恐嚇,以達到其政治外交目的。俄羅斯將使用核武器或進行核反擊的后果預先警告對手,以表明俄羅斯將使用核武器捍衛主權的決心,增加對對手的心理影響,迫使其放棄并“以俄羅斯滿意的條件”實現和平,從而達到拒止目的。

第三,俄羅斯的核威懾正面臨失效風險。

2022 年俄烏沖突導致俄羅斯與美歐之間近乎完全喪失互信,繼美國首先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等條約之后,普京宣布終止執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增加了未來核軍控體系發展的不確定性。這意味著俄羅斯將可以不再根據協議削減核武器數量,還有可能重啟核試驗(盡管是在美國之后重啟核試驗),也可以無限制地增加核彈頭。俄羅斯一些激進人士更是認為,加強核威懾是恢復戰略平衡的手段,強調主動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增加敵對國家對俄羅斯的恐懼。然而,俄烏沖突的長期持續,北約持續的東擴步伐,美歐國家不僅沒有停止對烏克蘭援助,反而得寸進尺,加大軍援力度,給戰場上的俄軍造成極大麻煩,這些使得俄羅斯的核威懾戰略面臨失效風險。

第四,防止核戰爭爆發是人類社會的當務之急。

進入21 世紀以來,在美國加強對俄競爭的背景下,國際核軍控局勢出現重大逆轉。為維持自身絕對軍事優勢,美國對其核戰略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如建設全球反導體系、強化北約在歐洲“核共享”安排、在澳大利亞建造可用于保障美國等核力量開展行動的基礎設施、實施在亞太和歐洲地區部署陸基中短程導彈的計劃等,這些都加劇了美俄兩國沖突的風險。受美俄競爭的影響,俄羅斯多次舉行戰略核武器演習,不斷發表涉核言論,并在白俄羅斯部署攜帶核彈頭的戰術導彈系統,一些無核國家如波蘭、德國、朝鮮等,跨越核門檻的意愿增強。冷戰后被驅散的核戰烏云再次聚集。隨著俄烏沖突的長期化和復雜化,保證世界永久和平,徹底解除核戰爭的威脅,是人類社會的當務之急。

責任編輯 鄧文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主播喷水|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色图|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久久久久久久97|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五月视频|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三级a|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亚洲婷婷六月| 成人在线天堂|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欧美影院久久| 色悠久久久|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性网站|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日韩二区三区| 国产主播喷水|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在线欧美一区| 成人免费一级片|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精品视频第一页| 亚洲三级a|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免费欧美一级|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产精品视屏|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区欧美区|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欲色天天综合网|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