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批準號:17ZD03
課題負責人:劉成紀
結項報告(部分)
在中國文明史中,禮樂既是一種文明形態,也是具體的社會制度、文學藝術及社會習俗。本項目采用綜論與分論、抽象與具象相結合的研究方式,全方位呈現了禮樂的歷史原貌,全面研究了禮樂文明的主干形態,確立了美和藝術之于禮樂生成、演化和現代發展的重大意義。
第一卷“禮樂文明總論”,重點論述了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禮樂文明的理論和歷史,以及將禮樂作為美學問題加以研究的合理性;二是禮樂作為美學命題在中國歷史中的展開脈絡,內容涉及禮樂美學的觀念原型、哲學基礎、藝術表現及基本審美范疇;三是禮樂面對近代歷史大變局的賡續和再生問題;四是探討禮樂對中華文明的再造可能做出的貢獻。
第二卷“禮樂與中國傳統物質文明體系”,重點研究作為禮樂載體的禮器或禮儀美術,內容包括中國傳統物質文明概觀、器物觀、禮器形態、禮器流變、現代更化等。該卷的特點有三:一是按照中國傳統“制器尚象”“器以藏禮”等觀念,將禮器視為傳統哲學觀念的物態形式;二是按照中國傳統的“諸子皆出于王官說”,指出先秦諸子其實也是西周禮樂制度的紹述者;三是從共時性和歷時性的角度處理禮器和樂器的關系,豐富了對中國傳統器物性質的認識。
第三卷“禮樂與中國傳統制度文明體系”,這里所講的“制度”并非專指現代意義上的政治制度,而是包含了祭祀、政治、文化和藝術等諸多維度,這些制度的文明特征主要體現為“尚文”和注重審美特性。該卷主要內容包括:概述中國傳統制度文明體系的構成及禮樂在其中的主導性地位、歷史發生和“三禮”的奠基意義;基于《周禮》的“五禮”框架,分論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的歷史沿革,以及由此形成的禮制模態;論述中國傳統禮樂制度的歷史和現代價值,重點論述其審美價值。
第四卷“禮樂與中國傳統精神文明體系”,主要集中于美學和藝術領域,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論的部分,涉及禮樂精神的核心范疇、禮樂精神與藝術觀念的融通、禮樂的美學和藝術屬性等;二是史的部分,詳細論述了自上古三代至清末民初的禮樂之變及禮樂精神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第五卷“禮樂向當代文化建設的生成”,以近代以降中國社會的巨變為背景,敘述了中國傳統禮樂艱難的現代轉型。這種轉型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思想層面,重點涉及近代以來的中西體用之辨,“五四”文化激進主義者對禮樂的批判,現代新儒家和其他文化保守主義者對禮樂傳統的守護,新時期以來的國學復興及新禮樂問題;二是教育層面,重點論述禮樂傳統融入現代審美和藝術教育的問題,涉及王國維、梁啟超、蔡元培、朱光潛、朱謙之等人的美育思想中的禮樂因素;三是制度建設層面,重點論述始于清末的禮樂更化、民國時期的制禮作樂、當代如何看待禮樂傳統等問題。
在上述框架下,本項目從現代學術視野出發,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觀點。首先,禮樂制度是一個高度系統性的理論體系。“尚文”是中國禮樂文明的根本問題,它展開為秩序(禮)與和諧(樂)兩種基本價值原則,并確立了心性和天道兩個理論依據。其次,禮樂的核心問題是美和藝術,由此形成了一個對中國美學具有主導性的美學形態,即禮樂美學。再次,禮樂文明包含多元知識和價值面向,大致可分為核心、延伸和跨學科三個層面。從次,禮樂傳統維系著中國文明的連續性,而美和藝術則構成了中國文明連續性的內在動因。最后,禮樂文明的現代轉型應依據現代平等精神重建對“禮”的認識,以融會中西的新“樂”延續中國樂教傳統。
基于上述創新性觀點,本項目的學術價值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一是用禮樂為中國文明定性,抓住了中國文明的關鍵環節;二是以“尚文”為中心,為中國禮樂文明體系確立基本框架,解決了相關研究長期支離破碎的問題;三是以美和藝術為視角介入禮樂文明研究,提出禮樂美學,拓展了中國美學史和藝術史研究的學術空間;四是厘清禮樂文明的審美特性和其他衍生特性的關系,為全面認識這一文明形態提供了一個基于美學的范例;五是從美和藝術的角度研究中國文明長期保持歷史連續性的內在動因,使對美和藝術之于中國文明史重要性的認識得到提升;六是提出新禮樂命題,對禮樂文明的現代轉型進行了富有意義的探索。
本項目的應用價值主要在于服務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和美育精神。從前期成果看,研究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效益。隨著項目結項和成果出版,這種影響將會得到進一步釋放。
鑒定意見(部分)
北京師范大學劉成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傳統禮樂文明與當代文化建設研究”,以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以中華文明發展歷史為歷時性結構,從禮樂器物、禮樂制度、禮樂精神三個基本考察維度出發,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當代、文化與藝術的相互融通中,系統地梳理了禮樂文化傳統的起源發生、生成確立、演化嬗變及危機挑戰等歷史演進過程。該項目內容翔實具體,基本呈現了傳統禮樂文明的整體面貌;對禮樂文明相關文獻的整理與編譯,將為中國美學和藝術學研究提供更為豐富的經典性文獻資源;研究所提出的創新性學術觀點將有助于拓展中國美學與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問題域,有助于建構中國話語體系。
修改建議:適當聚焦美學和藝術學領域,尤其是各個子項目要凸顯和體現總論所論及的禮樂精神審美特性;關注和研究中國傳統禮樂文明在現代轉換中的傳承和發揚;進一步梳理各個部分的邏輯與結構;明確界定項目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等,并厘清它們的關系;結合新時代的時代背景和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精神,梳理出當代文化建設的核心問題,并做進一步探討。
綜合專家評審結果,該項目鑒定級別為“優秀”。
供稿: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管理中心。
責任編輯:韓澤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