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27/j.cnki.cn22-1215/s.2024.03.164
摘 要:為探索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途徑,響應國家關于秸稈資源化利用的政策要求,本文首先對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目標進行介紹,然后對河南省秸稈資源化利用策略與發展方向進行探究,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減少環境污染,改善鄉村環境面貌,實現綠色生態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關鍵詞: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策略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秸稈量巨大,如何高效、環保地處理這些秸稈,變廢為寶,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深入分析秸稈綜合利用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基于此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探索適合地方特色的秸稈利用模式,可為政府決策、農業生產實踐和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踐方案。
1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目標
根據我國農業和農村部制定的秸稈綜合利用政策,需要采納農業機械技術與農藝措施相結合的方法,以優化秸稈回田流程并提高秸稈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鼓勵和支持企業以及農民合作社參與秸稈的收集、存儲和非田間使用。重點發展秸稈的工業、飼料和能源轉化應用,建立一系列地區性的成功模型,這些模型應易于在其他區域復制和推廣。此外,通過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公眾傳播渠道,積極廣泛的傳播秸稈焚燒帶來的危害,并大力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多重益處,包括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提升農民收入等,以此提升公眾對秸稈綜合利用重要性的認識,鼓勵廣大農民積極建立起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觀念[1]。
2 河南省秸稈資源化利用策略
2.1 秸稈燃料化利用
河南省的秸稈燃料化利用作為各地區一種重要的秸稈處理方式,展現了其實踐的簡潔性和高效能。該方法從收集和打包秸稈開始,確保這些生物質資源在離田后得以適當保存,并在收割季節結束至下一播種季節開始前,在田間進行臨時存儲。隨后,這些整理好的秸稈被出售給專門的成型燃料生產廠或直接用于發電和供熱的企業,其中銷售價格根據秸稈的水分含量進行調整。例如商水縣是典型的農業縣,耕地面積139萬多畝,每年的秸稈產生量約130萬噸,2020年,商水縣引進生物質氣公司——河南豫天新能源有限公司,通過國際先進的干式厭氧發酵技術,可年處理玉米秸稈20萬噸,生產天然氣1800萬方、固體生物有機肥7.5萬噸、食品級二氧化碳2.2萬噸、沼液2萬噸,每年可減排35萬噸二氧化碳。有6個發酵罐體試運行,單日最高生產天然氣5萬余方,提純天然氣2.6萬余方,已成為豫東豫南地區“氣化鄉村”工程的補充氣源。
2.2 秸稈飼料化利用
在河南省,秸稈飼料化利用已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農業資源再循環方式,尤其對于玉米秸稈的處理而言。傳統上,大部分農戶通過簡單的切割手段,直接將秸稈轉化為飼料。然而,隨著農業科技進步,生物、化學和機械加工的飼料化方法開始被引入,這些方法能夠顯著提升秸稈中的營養價值。具體來說,機械加工可以直接在收割后的田間進行,在對秸稈進行機械處理后,即可采用生物加工、化學加工方式,但是,在秸稈加工利用中,依然面臨較多挑戰。由于將秸稈直接用作飼料成本較低,一些農戶對于進行更復雜的加工處理持有保留態度。盡管存在這些挑戰,但河南省的多個地區,已經在秸稈飼料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例如,南陽市社旗縣饒良鎮,依托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積極探索“農作物+秸稈+養殖”資源利用種養循環模式,實現秸稈由“草變飼料”、“草變基料”多樣化綜合利用。目前,該鎮共設置有大型秸稈收儲點6個,小型收儲點14個,購置秸稈收集、打捆、運輸設備24臺,實現秸稈綜合利用面積1.5萬余畝。
2.3 秸稈肥料化利用
秸稈肥料化在河南省已逐漸成為農業生態循環的一部分,這種做法不僅與農業生態系統的自然循環相契合,還為提高土壤肥力提供了一個更環保、更健康的替代方案。將秸稈轉化為有機肥料并施用于土地,有助于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從而增強土壤的自然肥力和結構。在河南省,秸稈肥料化的主要方法包括直接還田、堆肥還田、過腹還田及秸稈沼渣沼液還田。直接還田方法,即將收獲后的新鮮秸稈經過粉碎后直接施入田地,是一種與收割作業同時進行的節省時間的方法。然而,這種方法需注意新鮮秸稈中可能殘留的病蟲卵,可能會對后續作物產生不利影響。河南省的蘭考縣是秸稈肥料化利用的一個典型案例。2019年,該縣實現了52萬噸秸稈的肥料化利用,達到了71.35%的高利用率。蘭考縣不斷探索和實踐適合本地條件的秸稈肥料化方法。這種針對本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定制化策略,為河南省乃至其他地區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通過不斷優化和創新,秸稈肥料化不僅可提升土壤質量,而且能夠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發展方向
3.1 建立特殊獎懲機制
建立特殊獎懲機制,激勵農民和企業積極參與秸稈綜合利用。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農民將秸稈送至回收點,而不是野外焚燒。對于秸稈回收和利用表現突出的個人或企業,政府可以給予獎勵,如資金支持、榮譽稱號等。相反,對于違反規定焚燒秸稈的行為,應實施罰款、限制生產資質等懲罰措施,以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3.2 鼓勵終端產品使用和消費
為了鼓勵秸稈終端產品的使用和消費,建議實施終端產品補貼制度。尤其是針對有機肥、生物炭、沼氣、成型燃料、電力、供熱、代木等產品,應降低其銷售價格,以吸引更多消費者。此外,可推行綠色產品認證,以提升其競爭力。同時,針對加工處理后可進一步銷售的秸稈產品,可建立特殊交易制度,給予購買企業交易補貼,使其能以更低價格購得秸稈產品,從而促進秸稈綜合利用的市場化進程。
3.3 因地制宜實施還田技術
因地制宜的實施還田技術,利用農作物秸稈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對此,要求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壤類型、作物種植結構和農民習慣,制定合適的還田方案。例如,旱地和水田的還田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對于秸稈粉碎還田、秸稈覆蓋、秸稈堆肥和秸稈制成生物炭等方法,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政府和研究機構應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幫助農民掌握科學的還田方法。
3.4 提升秸稈回收利用的社會化服務水平
提高秸稈回收利用的社會化服務水平,有利于推動秸稈資源化利用。建立秸稈回收網絡,完善回收設施,提升回收效率和服務質量。可以通過合作社、專業公司等形式,建立集秸稈收集、運輸、儲存、加工為一體的服務體系,降低農民的回收成本,提高秸稈資源的利用率。此外,通過信息化手段,如建立秸稈回收利用信息平臺,可以更有效地對接秸稈供需雙方,提升服務效率[3]。
3.5 推進秸稈資源可持續發展
推進秸稈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加強秸稈利用領域的科研投入,開發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提高秸稈的附加值。推廣秸稈生物質能、秸稈基材料、生物化學品等多種利用途徑,擴大秸稈資源的應用范圍。加強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建設,當前市場中已經出現了一批以秸稈為原料生產一次性餐具等產品的生產型企業,政府政策應該一定程度向這類企業傾斜,鼓勵這類環保型企業大力創新,持續發展,推進秸稈的資源屬性轉化,優化社會產業結構,形成從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到農民受益的良好生態,促進秸稈資源的長期、健康、可持續利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是實現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提出的秸稈綜合利用方案,從秸稈燃料化、飼料化到肥料化,不僅能夠減少環境污染,還能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通過建立獎懲機制和鼓勵終端產品的使用,可以進一步促進秸稈資源的回收和利用。同時,針對河南省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提出還田技術、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等策略,以期提升秸稈資源化利用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艷霞,王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探索實踐[J].山東農機化,2024,(01):32-33.
[2]王春花,王秀波,馬彥威,等.秸稈綜合利用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策略思考[J].農村實用技術,2024,(01):116-117.
[3]李本帥,杜秀國.秸稈綜合利用中作物秸稈還田利用的經濟性分析[J].農機市場,2023,(12):62-63.
[4]王淑華,付艷秋,喬永華,等.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原理及途徑[J].新農業," 2023,(18):11-13.
[5]王輝,黃煒蕓.宜興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對策分析[J].上海農業科技,2023,(04):37-38.
收稿日期: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