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嵐 字義德,號披云軒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第八屆職業道德與行風建設委員會委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黔西南州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黔西南州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全國第五屆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貴州省第三屆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國書協2012、2018年度中國書法進萬家先進個人。作品獲第三屆康有為獎全國書法篆刻展最高獎等,入展第三、五、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創作獎,第九、十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第二、三屆青年書法篆刻展等重大展覽30多次。作品被國家博物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博物館、紹興博物館、齊白石美術館等機構收藏。在《中國書法》《貴州書藝》等發表學術文章多篇。

書法之為藝術,發展至今不應該受到質疑。書法的第一屬性當然是文化屬性,其次才是藝術屬性,因為,它首先是基于實用的不斷發展衍變的中國文字。“六藝”的提出,也只是著重于文字書寫的技能而已,并非是“藝術”層面的考量。直到東漢草書誕生,書法被視為一種能夠高度自由地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到魏晉時期,書法被賦予藝術審美的自覺。自此,書法便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一門獨特的藝術。但當下一些文化學者對此產生懷疑,認為書法不是藝術,他們更多從實用的文化屬性去思考。
造成對書法的藝術屬性與文化屬性認知的割裂,主要是因為專業的分化和細化。過去搞文字學研究的都是書法大家,而當代尤其是當下,搞文字學研究的人,大多數人書法實踐能力和鑒賞能力都不高,甚至有相當一部分文字學家對書法藝術不甚了解,對書法的“美”無從感知。而搞書法研究的人,對文字學的研究也不夠,經常出現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這就是導致“兩張皮”的主要原因。

既然書法是藝術,我們就應該從藝術的規律、藝術的本體進行研究。漢字從實用的角度已經完全成熟,并已輸入電腦運用,實用已經沒有任何障礙,并且各種規范漢字字體都已非常完備。那么,以毛筆書寫的書法藝術,已基本退出了實用的歷史舞臺,而逐步朝“純藝術化”方向發展。這樣,書法藝術就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遵循書法傳統和藝術規律的前提下,豐富筆墨表現形式和展示觀賞形式,當然任何創新創造都不能脫離書法的本體,筆法、字法、章法、墨法幾要素依然是書法的核心內容,展覽展示和欣賞的形式可以多元化、現代化。
藝術需要創新創造,但不同的藝術門類又有所不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更多的是需要繼承,或者說繼承的成分大于創新的成分,而且創新也多是漸進式的。我不太認同“書法的繼承就是最好的創新”的說法,這樣會影響書法作為藝術應有的發展前景,從而禁錮書法家的藝術想象。但我也反對那些違背藝術規律,搞光怪陸離的所謂創新創造,尤其是破壞漢字的筆墨雜耍。
書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是國粹,它有其唯一性、特殊性,在追求書法藝術創新創造的過程中必須要堅守其文化屬性,守住根本,做到文化屬性與藝術屬性的統一,這樣書法藝術才能更好地發展,才更具時代意義。
現在,“筆墨當隨時代”被一些人簡單化了,出現了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從服務大眾的角度和大眾對書法認知的角度,要求書法必須要讓大眾接受,讓書法藝術迎合大眾,這是目前書法面臨的最尷尬的境地。可以說除了諸如晉唐楷書,少部分相對規范、平穩、工整的隸書和行楷書大眾能識讀外,其他的是根本不能完全識讀的,更別說藝術審美了。另一個極端是部分書法家不甘于現狀,說什么與國際接軌,他們把西方的藝術理念,簡單移植到書法藝術創作中,搞所謂的創新創造而忽視書法藝術本身的特殊性,破壞漢字基本形體,完全脫離了書法的文化屬性。這樣就會把書法藝術引向窮途末路,書法也許會因此而走向消亡,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其實,“守正創新”就是書法藝術發展最好的途徑,守正不是把書法藝術“規范化”“工藝化”“庸俗化”,不是簡單地“迎合大眾”,而是堅守書法文化屬性和藝術屬性的底線,把握正確的導向,引導大眾審美,提高大眾鑒賞能力才是上策。藝術永遠都是高于生活、高于實用的,我們不能因為看不懂篆書、魏碑、摩崖、簡帛書、草書而否定它。當然,創新創造也不是憑空胡來,必須立足書法本體、藝術規律,造型夸張也好、布白視覺沖擊也罷,都需要度的把握。我們可以依托現代科技手段,結合現代建筑特點、展覽展示場景等需要,在筆墨風格走向、表現形式、幅式、材料、色彩、燈光上進行探索,唯其如此,書法才能煥發新的生機。
本專題責任編輯:石俊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