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生物學教學以培養學生理解生命、關愛生命的核心發展意識為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為此,教師要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積極融入生命教育,促進學科教學活動的創新開展。文章以推進初中生物學教學與生命教育的融合為目標,通過拓展教學資源、開展實踐活動等方式展開研究,形成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生物學;生命教育;生命觀
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生物學作為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承載著生命教育的天然使命。通過生物學教學開展生命教育,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同時,感悟生命的偉大與脆弱,學會珍惜、保護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此外,生命教育還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其應對挫折和解決困難的能力,為其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由此可見,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拓展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了解生命
生命是一個客觀存在而又抽象的概念。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部分教師的注意力聚焦于生物學知識,無法從生命的內在聯系、價值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生命的內涵,教師可以積極拓展多種教學資源,直觀地展示生命的奇妙。
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以下統稱“教材”)七年級上冊“生物的特征”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為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能進行呼吸、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等。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實驗等資源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圖片資源,以“大樹”“小草”“蘑菇”“蟋蟀”等自然生物的圖片為主,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與自身的生活經驗分析這些生物的特征。其次,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生命的理解,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生物視頻、生物科普讀物等資源,為學生展示更多生動的生物實例,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從多角度理解生物的特征。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生物學家達爾文的故事,其通過長期的觀察、實驗、推理,以及對前人理論的借鑒和發展,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科學故事能幫助學生理解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不斷進化的。但是,在講述達爾文的故事時,教師需要確保其與這節課的內容緊密相關,可以將重點放在達爾文如何通過觀察生物的特征推斷生物的進化過程,以及這些特征是如何幫助生物適應環境的。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驗。通過實驗觀察,學生能夠看到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從而更加直觀地了解生命的微觀世界,親身體驗生命的魅力。
二、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探究生命
圍繞初中生物學課程落實生命教育,教師要結合課程教育要求開展教學活動。對于初中生來說,生命是客觀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多元載體,不同的生命相互交織、影響,構建了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自然體系。在實踐中感受生命的獨特魅力,可以逐步發展學生的生命意識。在創新生命教育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布置一些實踐任務,讓學生近距離觀察生命的同時,以感受生命、記錄生命為導向,縮短生命教育與初中生物學教學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形成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良好意識。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上冊“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自然中的綠色精靈”的實踐活動。具體活動方案如下: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并為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有的小組負責搜集并整理關于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基礎資料,包括它們的生長環境、生命周期、對生態系統的貢獻等;有的小組需要在校園或附近的公園、濕地等地尋找這些植物,進行實地觀察并記錄。在實地觀察的過程中,學生將會看到這些綠色植物的生活環境,分析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以及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過放大鏡,學生可以仔細觀察植物的細微特征,從而深入了解這些植物的生命活動。觀察結束后,每個小組的學生需要整理觀察記錄,并結合搜集的資料制作一份關于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的報告。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親身體驗生物學的魅力,還能深刻理解每一種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會更加珍惜生命,尊重自然,形成積極向上的生命觀。
三、深化生命教育,激發學生德育感悟
傳統的生命教育以了解生命為導向,旨在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意識,但并未對培養學生的生命敬畏心提出具體要求。為此,教師應當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融入德育元素,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生命的寶貴與脆弱,讓他們從心底產生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這樣,學生不僅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知識,還能形成健全的生命觀,為未來的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教材七年級上冊“種子的萌發”這節課不僅讓學生了解了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還通過種子的內部結構揭示了生命的奧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深化生命教育,提出:“每一顆種子都蘊藏著生命的力量,它們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夠破土而出,茁壯成長。這就像我們每一個人,只要給予足夠的關愛和支持,都能夠展現出無限的可能。”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德育感悟,教師可以讓學生親手進行種子萌發的實驗,每天觀察、記錄種子的狀態。在實驗的過程中,通過觀察種子從吸水膨脹到破土而出的每一個過程,學生會深刻體會到生命的頑強和堅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比不同種子在相同條件下的萌發情況,讓他們明白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成長的節奏和方式。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結合其他生物學知識點,如細胞的分裂與生長、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等,進一步拓展生命教育的內涵。通過讓學生了解生物體從微觀到宏觀的變化,引導他們認識到生命的復雜和珍貴,從而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心。總之,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深化生命教育、激發學生的德育感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教師需要不斷挖掘生物學知識中的德育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在探究生物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成為既有知識又有德行的新時代青少年。
四、開展主題講座,豐富生命教育內容
將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教學活動的設計路徑進行優化,形成以科學育人、科學教學為導向的教學模式。除了基于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內容落實生命教育之外,教師也可以考慮主題講座的應用與開發。基于課程理論、生物學知識實施學生教育活動,逐步加強初中生物學教學與生命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主題講座中要包含課程知識、生命科學理論等要素,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其可以展現出更為出色的教育價值。在開發主題講座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生物學知識與生命教育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學生開展全方位的教育指導活動。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生物入侵及其危害”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主題講座,通過講座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可以借由“案例 + 思考”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深度教學。首先,以“生物入侵的故事”為切入點,選擇著名的生物入侵案例開展教學,如“澳大利亞的兔子入侵”這一故事,以微視頻的形式開展授課。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對生物入侵的概念、影響進行講解。一種生物進入到沒有天敵、沒有限制條件的環境中會大量生長,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這便屬于生物入侵。在引導學生掌握相關概念之后,結合相關案例資源分析生物入侵的危害。在講座中,教師以“自然平衡”為主題,培養學生對于自然生命的敬畏意識:生命是寶貴的,但不同形態的生物應該生活在原生環境下。其次,在主題講座中開展學生交流活動。教師以“生物入侵”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圍繞“是否應該清除入侵生物”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辯論活動。在講座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搜集有關生物入侵的新聞、案例,并以黑板報、科普畫報等形式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分享,讓學生主動意識到生命對于環境、自然的影響,使生物學教學發揮出獨特的人文價值。
五、開展生物實驗,獨立探索生命奧秘
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積極開展生命教育時,教學活動不能局限于理論層面。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解讀生命、探索生命的機會,從生命的發展歷程入手,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圍繞生命教育的有關要求,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加入生物實驗環節。在生命教育視角下將實驗任務融入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設計非正式實驗,以生活經驗、生活情境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探究活動。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細菌”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借由生物實驗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引導性問題: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細菌?隨后,以學生所掌握的科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為基礎,列舉“發霉的食物”“潮濕的墻角”等說明細菌的特點。在生命教育視角下,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不同的環境下會生成不同的細菌,這些細菌是否存在差別?提出問題之后,引導學生進行生物實驗活動,選擇橘子、面包片、土豆和沙子等材料作為實驗對象,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如“實驗條件不同,物質是否會生成細菌?”“細菌的存活需要哪些條件?”之后,教師幫助學生設計實驗現象記錄表。學生通過對實驗過程的觀察、記錄與分析,提出假設。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總結:除了動物、植物之外,各類細菌也是有生命的。隨后,教師圍繞“細菌的利弊”這一主題開展科普教育活動:部分細菌會導致疾病問題,影響生物的正常生活,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部分細菌則有益于生物,如乳酸菌、雙歧桿菌等。在培養學生生命探究意識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健康生活,合理利用各類細菌,做好日常生活的衛生防護,從生活習慣、食品安全等方面落實生命教育。
六、完善評價機制,促進生命教育發展
評價不僅要全面考量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更應該深入評估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尊重與熱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結合紙筆測試、表現性評價和檔案袋評價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而真實的自我展示平臺。同時,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促使教師調整教學策略,促進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有效滲透。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下冊“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卷調查、小組討論和個人反思報告等評價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認知程度。問卷調查可以涵蓋學生對健康飲食、規律作息、適量運動等方面的態度和實踐情況;小組討論可以評估學生在團隊合作中能否積極分享自己的健康生活經驗,并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個人反思報告則要求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深入剖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進而調整教學策略,提供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同時,學生能夠在評價的過程中認識到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遠離不良生活習慣,積極投入健康生活方式的實踐中。此外,教師要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和家長,建立家校合作的橋梁,共同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這樣一來,評價機制就成為了推動生命教育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總之,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積極推進生命教育,教師應該以主題實踐、課外探究、生物實驗等活動為導向,基于了解生命、接觸生命、探究生命的過程逐步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著重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進行講解,依據不同的案例資源培養學生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觀,創新初中生物學教學模式,提高生命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發明. 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意識教育[J]. 家長,2022(14):177-179.
[2]王學衛.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8):85-86.
[3]王炳珍. 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及路徑[J]. 中學課程輔導,2022(12):80-82.
[4]萬世忠. 初中生物教學中生命教育的滲透策略探析[J]. 學周刊,2022(6):87-88.
[5]蘭海波.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融合滲透實踐[J]. 科幻畫報,2023(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