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旨在探討大班幼兒早期閱讀習慣的養成策略。通過對大班幼兒閱讀特點的分析,結合教育實踐經驗,提出了多種有效的培養方法,包括家園聯動、情境引導、科學選材、多元互動、鼓勵自主和周期活動等。通過實施這些策略,可以有效促進大班幼兒早期閱讀習慣的養成,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大班幼兒;早期閱讀;習慣養成
《3 -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將“閱讀與書寫準備”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目標,并進一步提出“喜歡聽故事,看圖書”“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具有書面表達的愿望和初步技能”等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由此可見,在大班幼兒教育活動中重視幼兒早期閱讀習慣的養成,對于幼兒的成長與發展來說至關重要。教師需采取行之有效的習慣養成策略,重視習慣養成對于幼兒長遠發展的價值,幫助大班幼兒養成良好的早期閱讀習慣。
一、家園聯動,創建適宜的閱讀環境
閱讀環境的創建對于幼兒早期閱讀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大班幼兒處于閱讀的初級階段,需要家庭和幼兒園共同努力,為其創建一個溫馨、舒適、專注、放松的閱讀環境。在家庭教育方面,教師可以指導家長為孩子設置專門的閱讀角落,放置適合孩子年齡段的圖書,或者定期帶孩子去圖書館、書店,讓孩子感受生活中濃厚的閱讀氛圍,從而對閱讀產生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幼兒園教育方面,教師可以利用活動室空間設置圖書角或閱讀區,提供豐富多樣的閱讀材料,如繪本、圖畫書、科普讀物等,以滿足不同幼兒的閱讀興趣和需求。同時,教師和家長還需要鼓勵幼兒在家或幼兒園中自由選擇閱讀材料,以培養幼兒的自主閱讀意識。家園聯動,能為幼兒搭建適宜的閱讀環境,為其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創造有利條件。
例如,在幼兒園大班“早起的小人有書讀”活動中,教師可以與家長攜手,為幼兒創建優越的早讀環境。在幼兒園的每日活動中,教師可以將閱讀角的裝飾、圖書的挑選和閱讀時間的安排等任務分派給幼兒,讓幼兒參與到閱讀環境的創建中來。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早讀,在固定時間帶領幼兒到閱讀角,明確早讀“互不打擾”“安靜專注”等注意事項,為幼兒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在園外時段,教師可以讓家長與孩子一起挑選圖書,共同布置家庭閱讀角。同時,家長可以選擇一處安靜的地方進行晨讀活動,使幼兒從不同的閱讀場景中獲得積極的閱讀情感體驗。如此創建閱讀環境,不僅能讓幼兒感受到閱讀環境的溫馨與舒適,還能在參與過程中激發幼兒對閱讀的興趣,從而使幼兒更加珍惜和愛護閱讀環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情境引導,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大班幼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交流技巧,以及讀圖識圖和動態畫面解讀的能力,對動態情境的感知更為敏銳。因此,在大班幼兒閱讀習慣養成的過程中,主題情境是一個較好的導學激趣工具,能起到集中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閱讀興趣的作用。在幼兒園閱讀習慣養成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與閱讀材料相關的情境,將幼兒置身于富有感染力的場景中,使其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閱讀材料,激發幼兒的閱讀熱情。適用于閱讀情境的展示形式包括有聲故事、動畫視頻、實物材料等。豐富的情境能為幼兒提供閱讀啟示,促使幼兒帶著問題和興趣展開閱讀,提高閱讀過程中的專注力。
例如,在幼兒園大班“森林故事”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繪本《森林里的故事》中的內容創設生動的森林情境。首先,教師可以將教室布置成一個充滿森林元素的閱讀環境,室內可以懸掛綠色的樹葉、擺放一些仿真動物玩具、播放森林背景音樂等,營造出森林的氛圍。隨后,教師可以選擇一個適當的時機,如午后的小憩時間或下午的自由活動時間,帶領幼兒進入森林情境。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向幼兒講述一個關于森林的小故事,引發幼兒對森林的好奇心。接著,教師向幼兒展示繪本《森林里的故事》,讓幼兒自主翻閱、觀察繪本中的畫面,并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中的情景,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扮演繪本中的小動物,模擬森林中的生活場景,更加深入地理解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和角色關系。通過情境引導和角色扮演,幼兒可以更加投入地參與閱讀,體驗閱讀的樂趣,從而激發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科學選材,搭建層次性閱讀階梯
不同幼兒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差異。在此教育背景下實施層次化教學,為幼兒搭建閱讀成長的階梯,是養成大班幼兒早期閱讀習慣的必經之路。教師可以通過科學的選材為幼兒搭建閱讀成長階梯,促使幼兒的閱讀能力得以持續發展。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適合他們的閱讀材料。大班階段的幼兒開始對文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喜歡聽故事,對圖畫也有一定的解讀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圖畫豐富、文字簡單的繪本或圖畫書等作為閱讀材料,這些圖書不僅畫面生動,文字簡單易懂,而且情節有趣,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其次,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閱讀能力,為其選擇不同難度的閱讀材料。對于閱讀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選擇一些文字稍多、情節稍復雜的圖書;對于閱讀能力較弱的幼兒,可以選擇一些圖畫較多、文字較少的圖書。這樣,每名幼兒都能在閱讀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獲得閱讀的成就感,從而更加喜歡閱讀。
例如,在幼兒園大班“階梯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閱讀能力差異,為其設計不同層次的閱讀任務,并設計以月為周期的閱讀闖關游戲。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張貼閱讀階梯榜,將本月閱讀書目以繪圖的形式分別粘貼在階梯圖片的不同難度區域,讓幼兒按次序進行閱讀,逐漸“攀爬階梯”。同時,教師還可以為每名幼兒制訂個性化的閱讀計劃,根據幼兒的閱讀能力和興趣愛好為其推薦適合的圖書,引導幼兒逐步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幼兒進行互動,鼓勵幼兒提出問題,以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實施層次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尊重每名幼兒的個性差異,不要強制幼兒閱讀不適合的圖書;第二,要及時給予幼兒正面的反饋和鼓勵,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就;第三,要與家長保持密切的溝通與合作,共同關注幼兒的閱讀情況,為幼兒閱讀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長此以往,幼兒早期閱讀習慣將得以進一步培養。
四、多元互動,培養活躍的閱讀思維
在大班幼兒的閱讀教育活動中,與幼兒進行語言互動、角色扮演互動、游戲互動,也是提高活動育人效率的有效方式。多元互動活動能活化幼兒對閱讀內容的思考,促使幼兒對閱讀內容形成更為深刻的體悟,從而潛移默化地掌握閱讀技巧,形成自主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閱讀討論與分享。在閱讀后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對故事情節、人物特點和主題意義等進行思考。通過討論與分享,幼兒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傾聽他人的想法,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考角度;教師可以選取一本適合大班幼兒閱讀的繪本或故事,與幼兒一起進行角色扮演,將故事情節生動地演繹出來。這樣,幼兒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內容,還能通過親身體驗,感受閱讀的樂趣和魅力。教師還可以利用家長資源,讓家長參與幼兒的閱讀活動,這樣不僅能夠拉近親子關系,還能促進幼兒閱讀習慣的養成。
例如,教師可以選取繪本《小綠狼》作為閱讀材料開展“小綠狼”活動。《小綠狼》講述了一只長著綠色毛的狼在灰色狼群中努力尋找自我、接納自己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幼兒可以學習到自我認同和接納的重要性。在活動中,教師先組織幼兒一起閱讀繪本,觀察畫面,理解故事情節,并提出“小綠狼為什么要變成灰色的狼?它最后成功了嗎?為什么?”等問題,激發幼兒對故事情節和角色行為進行思考。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扮演活動。選取幾名幼兒分別扮演小綠狼、灰狼等角色,并模擬故事中的場景和對話。通過角色扮演,幼兒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小綠狼的心情和經歷,感受到它在尋找自我過程中的掙扎和成長。此外,教師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活動,與幼兒一起閱讀繪本、討論故事情節,拉近親子關系的同時,也能讓家長更加了解幼兒園的閱讀教育理念和活動形式。
通過多元的互動活動,幼兒可以在愉快的氛圍中培養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思維。同時,通過家長的參與和支持,也能夠促進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機結合,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五、鼓勵自主,消除幼兒的閱讀依賴
在幼兒早期閱讀習慣養成過程中,鼓勵幼兒自主閱讀至關重要。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師應該逐步引導幼兒從依賴他人閱讀向自主閱讀轉變。教師可以組織自主閱讀活動,讓幼兒自由選擇圖書進行閱讀,脫離教師的指導和講解。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閱讀任務或挑戰,鼓勵幼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積極地進行自主閱讀。這些任務或挑戰可以是與故事情節相關的問題,也可以是對書中人物的評論,或者是對書中內容的續寫等,旨在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提高幼兒的思考能力。為了消除幼兒的閱讀依賴,教師還可以與家長密切合作,共同培養幼兒的自主閱讀習慣。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制訂閱讀計劃,約定每天的閱讀時間,讓孩子逐漸養成定時閱讀的習慣,這樣幼兒將逐漸提高自主閱讀的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選取繪本《1只小豬和100只狼》作為自主閱讀的材料開展“1只小豬和100只狼”活動。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對《1只小豬和100只狼》進行簡短介紹,激發幼兒對這一繪本的學習興趣。隨后,在自主閱讀的時間,教師可以讓幼兒自由選擇這一繪本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引導性問題:小豬和狼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小豬是如何應對100只狼的?鼓勵幼兒在閱讀中自主尋找答案,培養其閱讀理解能力。閱讀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討論,讓幼兒分享自己的閱讀理解和感受。通過自主閱讀活動,幼兒將逐漸形成自主閱讀的能力和習慣,學會獨立選擇閱讀材料,理解故事情節,思考問題并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對幼兒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能為其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打好能力基礎。
六、周期活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為了鞏固和深化幼兒閱讀習慣的養成,教師可以組織周期性的閱讀活動。活動可以是每月一次的閱讀分享會、每季度一次的閱讀節,或者是每學期一次的閱讀成果展示等。在閱讀分享會中,幼兒可以帶來自己喜歡的圖書,向同伴們介紹并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樣不僅能豐富幼兒的閱讀資源,還能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在閱讀節中,教師可以組織各種有趣的閱讀活動,如角色扮演、故事接龍、閱讀競賽等,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享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成果展示中,幼兒可以展示自己的閱讀筆記、讀后感、手工書簽等,讓家長和同伴們看到自己的閱讀成果,從而增強其閱讀自信心和成就感。通過周期性的活動,教師可以了解幼兒的閱讀進展和閱讀成果,及時發現并解決幼兒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能激發幼兒持續閱讀的興趣和動力。
例如,在幼兒園大班“閱讀之星”周期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以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
“圖書尋寶”活動:教師每天讓幼兒在幼兒園的圖書館或書架上尋找自己喜歡的圖書,并鼓勵其帶回家與家長一起閱讀。
“閱讀接力”活動:每周五讓幼兒分組接力閱讀同一本書,并在閱讀后口述閱讀感受和想法。
“閱讀成果”展示會:教師讓幼兒展示個人閱讀成果,如讀后感、閱讀筆記、手工書簽等。家長也可以受邀參加,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閱讀成果和進步。
通過這些周期性的閱讀活動,幼兒將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理解故事情節,思考問題并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閱讀環境中,幼兒將不斷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促進早期閱讀習慣的養成。
綜上所述,大班幼兒早期閱讀習慣的養成是一個系統而持續的過程,需要家園聯動、情境引導、科學選材、多元互動、鼓勵自主和周期活動等多方面策略的協同配合。多元策略的實施,不僅能夠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早期閱讀習慣,還能激活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幼兒活躍的閱讀思維,消除幼兒的閱讀依賴,使幼兒適應自主閱讀行為,形成良好的閱讀情感。良好的閱讀習慣將對幼兒的長遠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青青. 幼兒園大班閱讀區材料投放策略研究[J]. 名師在線,2023(36):91-93.
[2]蘇文芳. 大班幼兒早期閱讀習慣的養成策略[J].新班主任,2023(3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