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學既是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又是培養學生唯物史觀和人文情懷的有效途徑。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成為歷史學科的重要教學任務。文章分析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家國情懷的意義及原則,提出可以從挖掘教材資源、創設特定情境、引入歷史典故、導入典型案例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實現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策略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標準》)明確了立德樹人為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要發揮歷史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關心國家的命運,關注世界的發展,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當前高中歷史教學活動正在朝著育人、育德的方向發展,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正是其重要體現。教師應該致力于實現核心素養培養與歷史學科教學活動的同步進行,將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作為發展其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推動歷史學科教學改革進程。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家國情懷的意義
1. 落實立德樹人要求
隨著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如何在歷史學科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成為備受教師關注的重要課題。高中歷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為基本教學路線,深化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識,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對學生實施思想教育和行為教育的重要載體。家國情懷的培養,與學生的德行發展和成長成才有著密切關聯,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有效助力。
2. 培養正確價值觀念
高中歷史教材中蘊含著許多有關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內容,這些內容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媒介。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家國情懷的重要構成,表明了高中歷史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有著重要意義。通過歷史教學,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不僅能夠引導其認同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文化成就,還能夠使其感受傳統文化的燦爛光輝,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和堅定文化自信的有效方法。
3. 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建設和推動民族發展的基石。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將是發揮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用的重要途徑。家國情懷的本質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重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將有助于引導學生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為祖國發展和民族振興付出全部熱忱,全面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家國情懷的原則
1. 人文性
歷史學科教學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具體路徑應該結合學科本身的特點而定。人文性作為歷史學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必將體現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依據人文性原則,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總體目標,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注重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加深其對于家國情懷的認識,調動其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該發揮榜樣作用,要求自身同樣具備較強的家國情懷,以點帶面,由教師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在歷史學習中真正形成良好的家國情懷。
2. 體驗性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對家國情懷產生認同。要實現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可家國情懷,需要教師在歷史教學中給予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促使其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對何為家國情懷及如何形成家國情懷產生情感層面的認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體驗性原則,將家國情懷的培養與歷史學科教學全過程進行融合,實現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完善整體的學科教學設計,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引導其實現情感共鳴。
3. 引導性
家國情懷的培養重在感悟,而非灌輸。以灌輸式教學培養家國情懷,不利于學生對學科知識內容與精神內涵展開深入思考。相應地,學生的思維也難以得到有效啟發,無法實現對家國情懷的真正領悟。因此,教師應該以引導性原則為根本,注重帶領學生對歷史學科知識展開探索,引導其深入思考,挖掘歷史知識中蘊含的愛國主義內容,在正確情感因素的引領下,深化對學科知識的理解,于體驗中形成家國情懷。
4. 浸潤性
從本質上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一項重在啟迪學生心靈的教育活動,這需要教師正確理解教學要求,明確教學定性,避免以說教式的教學方法,機械地向學生傳輸、滲透家國情懷內容,這樣不僅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還可能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厭學心理。由此,教師應該注重在教學中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愛國教育氛圍,以浸潤性原則為主,通過創設適切的教學情境,給予學生充分的體驗空間,將歷史教學提升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促進家國情懷培養教育任務的順利實現。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家國情懷的策略
1. 立足教材挖掘資源,整合家國情懷元素
作為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歷史教材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現行高中歷史教材中包含著大量有關于家國情懷教育的素材內容,這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過程中,對歷史教材內容進行全面且深入的解讀,找準切入點,整合相關知識內容。教師應該從歷史教材中挖掘與愛國主義教育有關的內容,通過內容講解向學生滲透愛國思想,使其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民族意識和家國情懷。
例如,統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以下統稱“統編版教材”)必修(上)“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這節課的知識多與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有關,學生在學習中能夠了解早期國家的特征,有利于其認識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培養文化自信。基于這一教學思路,教師可以在課前備課工作中整合有關中華文明起源的內容,將其整理為課件內容,作為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素材。教師可以從自然地理環境方面切入,統編版教材中介紹了華北和華中兩個地區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方面起到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整理該模塊知識內容,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文明特點的形成與我國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文化遺存方面切入,教師可以從“中國史前文化和古人類遺址分布圖”中尋找關鍵信息,將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信息進行整合,使學生對我國早期文明形成的特點和分布范圍形成直觀的認識和了解。對上述內容的整理,并在課堂中指向性地為學生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認識華夏文明的形成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結果,也是因這片土地的自然資源特點而孕育出的獨特的文化體系,使學生的家國情懷得以形成。
2. 結合內容創設情境,深入感悟民族文化
民族的立根之本是文化,文化不僅承載著民族和國家的發展歷史,還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和文化底蘊。因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應該從引導其感受歷史文化入手,讓其了解我國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培養其良好的文化自信和愛國精神,由此銜接家國情懷培養。高中歷史教材中的許多內容都蘊含著絢爛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將這些文化資源作為培養家國情懷的重要素材。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圍繞相關內容創設文化情境,引導學生透過知識表面對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展開深入思考,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彩,助力家國情懷的形成。
例如,統編版教材選擇性必修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這節課的核心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理解文化在文明和民族發展過程中的價值,使其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形成正確認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為情境創設內容,播放關于“四大發明”的科教視頻,結合視頻內容為學生講解“四大發明”的起源和演變過程,以及重要的歷史地位,實現課程知識的順利導入。教師也可以將其他的文化符號作為文化情境創設的對象,豐富課堂教學層次,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教師可以從文學藝術方面切入,將“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作為情境內容,結合情境提出導入問題:從這些有形的中華文化載體中你能夠感受到什么?使學生在從情境中獲取知識的同時,形象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認識其對于當代中國發展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3. 圍繞人物引入典故,提升家國社會認知
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引導學生形成家國情懷的重要一環,其本質為矢志不渝地堅持真理與正義,積極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縱觀我國歷史發展進程,其中涌現了許多為社會發展與改革做出努力的杰出人物,這些歷史人物或發起變法、改革,或組織革命和相關行動。在眾多推進社會發展的歷史事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是這些人物的共同點都是心系天下,具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品質,在家國情懷教育中能夠成為學生的榜樣。聚焦于此,教師應該注重在歷史長河中挖掘致力于社會改革的人物,給學生分享這些人物的歷史典故,講述歷史故事,引導學生探究其對歷史發展和社會進程所起到的推動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實現家國情懷培養目標。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必修(上)“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這節課時,學生能夠了解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統治者在社會改革方面做出的舉措,從歷史角度回顧奴隸制的終結和封建時代的開啟。教師可以將特定的史實作為課堂中向學生滲透家國思想的載體,引導學生在特定時空條件下,通過回顧歷史,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歷史人物對歷史變革做出的努力和貢獻,認識社會經濟發展與生產關系演變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并分析當時社會變革成就,形成家國情懷。以“商鞅變法”這一重點內容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商鞅這一歷史人物,講解其在農業、軍事、社會、政治等方面主張的變法內容,理解商鞅變法“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核心思想。通過教師分享,學生了解了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制,授田百姓”“獎勵軍功,軍功爵制”“什伍連坐,基層治理;移風易俗,行小家庭”和“推行縣制”的主要內容,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商鞅變法的主要依據和變法思路,由此認識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感受商鞅為社會進步和國家繁榮做出的努力,形成家國情懷。
4. 導入案例實踐討論,感知家國情懷內涵
歷史的發展進程是坎坷的,歷史的每一次前進都是由復雜的斗爭和眾多的歷史事件交織而成的,這些歷史事件同樣可以作為家國情懷教育中的重點案例,供教師組織學生結合案例展開討論,以深化學生對歷史精神內涵的感悟和理解,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家國情懷。通過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進行案例導入,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案例核心內容展開深入討論,實現歷史理論知識的活用和對學生歷史思想的正確指導,并以實踐活動為教學延伸途徑,在實踐中實現理論知識的內化和情感的遷移,以理論結合實踐加強學生對歷史的感知,從而培養其家國情懷。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選擇性必修1“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呈現以下材料。
材料1:夫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石介《中國論》
材料2:朝貢貿易體系的初衷是維護中國中心的外部等級關系、維護自身安全和邊疆穩定、維持和諧的國際關系、宣揚國威,但是它在歷史長河中所起到的作用卻遠不止這些。它還帶動了周邊國家甚至整個亞洲區域的經濟發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
——李云泉《朝貢制度史論》
結合上述材料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1)中國古代對于維持民主關系的態度是什么?(2)朝貢體系發揮了哪些歷史作用?從哪些實際史料中得以證明?借此開展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提出觀點,自主搜集相關資料作為證明。在這一討論活動中,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得以夯實,能夠通過搜集材料認識當時歷史時期下中華民族的強盛,了解中華民族文化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的重要影響,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形成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對于發展其歷史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體現了歷史學科的重要育人價值。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教材內容中挖掘并整合愛國教育元素,為家國情懷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結合重點內容創設文化情境,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文化認同感;引入歷史人物典故,鼓勵學生學習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質,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導入經典歷史案例,組織研討活動,深化學生的歷史認知,提高其思想水平。多管齊下,教育同步,在明確歷史課堂教學主線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實現教育空間的有效拓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周靜. 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實踐探索[J]. 中學課程輔導,2023(30):54-56.
[2]王漢須. 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養探究[J]. 學周刊,2023(20):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