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可持續生態學視角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思路

2024-01-01 00:00:00張盛李宏偉呂永龍張二進張杰王溢晟周云橋楊逸夫郝吉明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4年6期

摘要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產物,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實踐。中國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中注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問題,導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理念認知、保護修復、產業發展、部門協同、價值共享等方面出現了不可持續的趨勢。可持續生態學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它不僅關注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而且致力于探索兩者協調發展的可行路徑。該研究基于可持續生態學的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的三維評價體系,采用文本分析與案例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結合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內在邏輯,綜合考慮質量、動力和公平三個關鍵要素,構建了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理論分析框架。該理論分析框架著重關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全過程,特別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在前端,與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緊密對接,確保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同步;在中端,尊重地域差異性,將地方實踐與生態產品價值的轉化相結合;在末端,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均等共享,與社會持續公平系統相銜接,確保代際公平。基于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理論分析框架,提出中國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推進思路,即深挖動力要素以支撐健康發展、注重質量元素以調動多方協調、考慮公平元素以確保代際均衡,為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可持續生態學;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中圖分類號 F062. 1;F062. 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24)06-0151-10 DOI:10. 12062/cpre. 20240301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產業生態化的融通環節,是“兩山”理念的具體實踐路徑,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1-2]。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圍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涵、理論與實踐等開展,不同時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研究重點各不相同[3]。但促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直都是深化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即未來生態產品價值應以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有機融合的可持續實現為路徑,最終達到持續改善自然狀況、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產生更具社會公正性結果的三類目標[4]。

可持續生態學針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研究如何促進兩者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問題,倡導建立一種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鼓勵區域開展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實踐[5],通過調控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在不超越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的條件下,使生態產品得到有效推廣和廣泛的應用,符合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具體要求[6]。因此,可持續生態學視角下的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必須以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為參考目標,以促進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整體運行和子系統之間的協調為核心,以尊重地域分異性推動地方實踐為準則,最大限度地實現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升福祉的均衡。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從理念提出、試點探索到全面推進必然要克服邊際效益遞減、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和有序保障代際公平等共性難題[5, 7-8],但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尚有爭論。為此,本研究從可持續生態學理論的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3個維度展開,系統評述“深挖動力要素以支撐健康發展”“注重質量元素以調動多方協調”“考慮公平元素以確保代際均衡”,提出未來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基本思路。在這個過程中,可持續生態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能夠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促進跨部門、跨行業的合作和溝通,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

1 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科學依據

1. 1 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理論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生態學科評議組擴大會議明確生態學作為一級學科的基本內涵,并正式確立可持續生態學為二級學科[9]。生態文明建設已寫入憲法,社會和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期待,這對可持續生態學支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需求[10]。

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可持續生態學理論。可持續生態學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解決自然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問題,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9]。自然科學提供了對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生物多樣性等自然要素的理解和研究,而社會科學關注人類行為、社會經濟背景、政策制定等社會因素。這些方法和工具有助于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

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必須同時滿足發展度(G)、協調度(C)和持續度(S)的均衡。從t(0)到t(N)的矢量,代表了規范意義下的最佳實現行為向量,規范向量(i, j,k)的3個分量分別表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的社會驅動、經濟驅動和自然驅動。t(0)→ t(N)和(i, j, k)的夾角的余弦值的負值作為目標函數。凡是偏離或背離該矢量者,均被認為是在不同程度上對于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失誤和扭曲。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必須堅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最終達到生態惠民、生態利民和生態為民的重大戰略需求[11],匯聚起發展度、協調度和持續度的強大合力。發展度是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的保護修復、產業發展、設施建設等都要符合健康標準。協調度是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實現協同合力,即多部門、多主體之間要加強信息共享、決策溝通。持續度是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更要實現社會效益,也就是價值實現后端的利益均等共享,保證公平。同時滿足發展度、協調度和持續度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還能夠通過提高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7]。

1. 2 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現實挑戰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涉及到生態產品屬性全面認知[12-13]、價值精準核算[14-15]、市場化運作機制通暢[16-17]、生產消費供需均衡[18-20]等環節。中國現階段生態補償手段單一,且生態產品市場化運作機制不完善,導致生態產品市場價值滯后且保值增值效果較差[21];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存在供給側生態優勢難發揮、轉化空間管控不嚴謹,以及需求側國土空間環境資源規劃實用性不強等問題[22]。然而,除以上現實困境之外,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在現階段仍面臨挑戰,具體包括以下3個方面。

首先,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發展度上存在不可持續。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在發展度上所要實現的是健康發展,但是目前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仍然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問題。一是發展前端生態保護和修復的“不健康”。地方政府作為修復主體,仍然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簡單等同于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只管“治理”不計“成本”[23]。地方政府的“不經濟”會帶來成本的巨大增長,這就造成地方財政的巨大消耗甚至成為地方負擔[24-25]。二是發展過程中生態產品價值認知“不健康”。生態產品概念自2010年首次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被提出,歷經十幾年的時間,在發展過程中探討比較豐富,但是對生態產品價值認知上仍然不足[26-27]。具體操作中很多地方采用粗暴方式“一關了之”,沒有認識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目的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是在保護基礎上發展,在發展基礎上保護[28-30]。同時,仍然存在部門壁壘和多頭管理[31-32],存在“九龍治水、節節失守”的困境。三是發展后端的產業關聯和多主體參與的“不健康”。地方實踐過程中,往往只關注生態資源部分[33],忽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影響。雖然有關文件強調了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重要性,但在實踐中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34]。很多地區在生態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同質性較高,缺乏特色和競爭力,也不利于綠色升級[35]。部分地區政府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過度主導,市場和社會參與較少[36]。

其次,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在協調度上存在不可持續。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在協調度上所要實現的是合力發展,但工作中存在政策銜接和部門間協同不夠的問題。一是部門間政策銜接不夠,尚未形成有效的政策合力。現有政策雖初具制度框架,但多分散于不同部門之間,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難以形成貫穿于生態產品生產、消費、分配等全過程的宏觀機制,部門的權責利還未完全匹配[37]。二是生態資源監測信息成果共享不足。由于生態資源種類多,生態資源普查和動態監測等調查數據由各部門單獨完成,且生態產品信息共享平臺未建立,存在重復調查致使生態產品信息碎片化,生態家底難以摸清。三是與市場和社會的協同合作較弱。政策制度的剛性約束限制了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資源權屬劃分和土地所屬權的明確規定不清晰,導致主體交叉和風險轉嫁等問題[38]。金融機構的信貸政策和制度對權屬貸款存在各種形式的限制和考量,往往是以政府擔保來吸引銀行的信貸支持,這種資金支持方式是非可持續的。且私人企業和社會基金的支持更沒有政策支持,同樣非常不利于市場化的資金融入[39]。

最后,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在持續度上存在不可持續。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在持續度上所要實現的是公平發展,但在地方實踐中,發現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中的“公平元素”主要面臨著代際生態風險嚴重、價值共享不均衡兩大問題。一是過度開發和無序利用造成向子孫后代“生態借貸”問題。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或郊區的生態環境破壞現象比城市更為嚴重[40]。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將面臨較世界平均水平更為嚴重的生態債務問題,這意味著我們正日益透支未來的生態資本來維持現有生活方式和經濟增長[41]。二是生態產品價值共享中缺乏公平性。由于不同地區資源稟賦不同,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在區域間表現為不平衡、不充分,如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依然明顯[42]。此外,沒有給予社會公眾額外的生態產品“溢價”服務,無法將“綠色福利”轉化成讓人民群眾長久受益的“發展紅利”[43]。

2 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主要特征

2. 1 以落實203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參考

可持續生態學致力于保護和修復環境,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44]。雖然SDGs不是最早的可持續全球目標,但是迄今為止聯合國采用的最綜合、詳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45-46]。聯合國于2015年提出可持續發展目標,并將它作為指導2030年實現更加可持續的未來全球框架,這17個大目標、169個分目標涵蓋了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旨在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3個維度的發展問題。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賦能自然資本以利于實現更廣泛的社會經濟目標[47]。

目前,國內外對生態產品的內涵研究較多,但理解并不統一[48-49]。本研究綜合前人研究,采用目前學界比較普遍接受的分類,將生態產品分成物質供給類、生態調節服務類和文化服務類3類產品,包括“純粹自然”和“人類加工”的產品。

結合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特征和目標,對SDGs的17個大目標、169個具體目標的關聯性進行了梳理(圖1)。研究發現,共有14個大目標的66個子目標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關聯。具體來說,物質供給共有28項,生態服務23項,文化服務15項。物質供給、生態服務與SDGs目標關聯較多。從SDGs 類別來看,SDG13、SDG15 關聯項最多,為7個項目。關聯項較少的為SDG3,為3個項目。

SDG14、SDG15強調保護、恢復和促進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利用,以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保護海洋生態系統,這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生態服務內容高度一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生態服務是指在遵循生態自身的發展規律基礎上,以保護和修復為主要方式,施加人工有效干預,維護生態系統穩定,為人和自然界提供可持續的生態調節。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主要是通過生態公益崗位、效益補償、碳匯交易等因地制宜的價值轉化模式,讓更多群眾在保護和修復綠水青山的同時,還能從中獲得持續穩定的經濟收益,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并進共贏。群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提升,形成利益共同體,顯著提高保護成效,從而建立良性互惠機制。這一過程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保護海洋和陸地生物目標相一致,是內在有機聯系的。

關聯性較小的為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SDG2零饑餓、SDG1消除貧困,這也顯示出現階段中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可持續發展在部分目標上有所偏離。但是這種偏離并不是目的上的偏離,而是發展方式和手段上的偏離。主要由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現階段轉化上的探索較多集中在機制、制度、政策和規劃上,而對其實現目的和后端的價值共享以及分配上的關注較少。主要原因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起步較晚,前端的探索還不全面,很多的措施和機制還處在完善階段,在目前的發展階段還沒有完全得到社會關注。但這正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以SDGs為參考和借鑒的主要原因,需要將這一工作的價值導向引向可持續發展目標,而不是傳統經濟發展的目標上,需要向經濟、社會、自然和諧有序的可持續方向發展,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有機耦合。

2. 2 以促進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整體運行和子系統之間的協調為核心

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是建立在生態、社會和經濟圈層上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是一個相互關聯、協同發展的整體,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種形態,由自然、經濟和社會3 種子系統組成[50]。自然子系統,是由構成自然環境要素的相互關系,如大氣、水、土等為人類社會提供物質基礎;經濟子系統,是指人類主動地為自身生存和發展組織有目的的生產、流通、消費、還原和調控活動;社會子系統,由人的觀念、體制及文化構成[51-52]。這3個子系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和SDGs的核心都是實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耦合關系和諧有序,進而推動實現人類社會、經濟與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53]。本文將SDGs按照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分為3類,即社會類、經濟類和自然類,比較了14個目標框架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取向的關聯機制,并結合當前實際分析了作用路徑(表1)。

就自然類目標而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良好的資源稟賦。同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又能促進水下生物、陸上生物、清潔水體的目標達成。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調查監測評價體系、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運營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機制,利用網格化監測手段,開展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摸清各類生態產品數量、質量等底數,形成生態產品目錄清單,依托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為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奠定了堅實基礎從而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持續性和多樣性,達到SDG6、SDG14和SDG15目標。

就社會和經濟類目標而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促進SDGs目標達成的主要路徑既有直接路徑,即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和生態旅游業等,帶動貧困農民走生態友好型的綠色脫貧之路;又有間接路徑,如保護耕地、提升土地價值、提升農產品產量等實現消除饑餓目標。同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既有針對個體(村民)的作用路徑,如鼓勵實行農民入股分紅等模式,切實保障參與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的農民利益;又有區域性政策,如通過健全縱橫結合的區域生態補償制度,逐步提高區域生態補償標準,對因保護生態產品而影響經濟發展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脆弱區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建立以國土主體功能區劃為基礎、反映區域間生態產品輸出、輸入關系的生態補償機制,提高生態效益補償的精準度,從而達到消除不公平、促進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的目標。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以SDGs目標為基礎的情況下,面對自然資源稟賦、發展條件、產業差異等特征,借鑒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社會、經濟、環境維度要求,可以有序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但是,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幅員遼闊,人口較多,且各地的自然條件各不相同,自然資源稟賦差異較大,文化傳統豐富多樣,這就要求中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必須因地制宜地開展,在與SDGs目標結合的同時,需要高度尊重本土特點,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和路徑,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綠色發展提供中國范本和中國方案。

2. 3 以尊重地域分異性推動地方實踐為原則

中國非常重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試點工作。在實踐探索上,生態環境部于2019年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管理規程(試行)》[54],截至2024年,生態環境部成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40個,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縣7批共572個,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模式。目前,各地依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在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轉化路徑上取得積極進展。其中,生態修復、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復合產業、生態市場、生態金融、生態補償7種以生態經濟化為核心的實踐模式和以經濟生態化為核心的生態工業模式[55],為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經驗借鑒和參考樣本。2020年以來,自然資源部推出4批共43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表2),批準6個省份(山東、江蘇、福建、河南、廣東、重慶)開展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具體路徑,總結了一批可示范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歸納相關可復制的實現路徑。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各地區充分尊重地域分異性,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和機制方面均取得進展,這些進展是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經驗和模式的有益探索。一是尊重資源基底種類多樣。基于不同類型資源的特性,多地因地制宜開展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包括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山東威海)、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福建南平)、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浙江麗水)等多種模式,實現模式類型豐富。根據生態環境部和自然資源部公布的相關案例,有基于生態修復基礎上的價值延伸、有基于資源權益交易基礎上的權屬轉化、有基于國土空間整治基礎上的全域產業有機更新,還有區域品牌和旅游康養等多種模式,這些模式都顯示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的豐富性。二是參與主體多樣。根據各地實踐和相關案例總結,各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參與主體多元性明顯,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交易體系較為明顯,社區公眾等同樣廣泛參與。

這些在因地制宜實踐基礎上的區域分異性探索彰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可持續發展目標間的有機耦合。一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前端的生態修復和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清潔飲水、氣候行動和海洋環境目標相契合,都是以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保證生態循環和生態穩定。二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端的轉換過程與可持續發展的體面工作、清潔能源、工業創新、永續供求的目標相契合,都是以改進生產過程保證優質產品和環保產品的實現,保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以實現,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序平衡。三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終端生態共富與可持續發展的消除貧困、消除饑餓、健康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等、社會平等、永續社區目標相一致,都是以保證社會平等、共同富裕為目的,實現美好生態與美好生活的價值。因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從地域分異性和總結地方經驗角度分析,其實現的機理、方式、目的等都是可持續的。

3 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推進思路

可持續生態學理論強調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通過生態修復、物種保護等措施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56-57],鼓勵提升環境質量、降低能源消耗等方式,推動環境與發展的協調共生[58-59];提倡實施恰當環保政策[60]、提升公共綠地空間可獲得性[61];建立生態補償機制[62],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質量與效率[63]。具體而言,它考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的物質產品供給、生態調節服務提升和生態文化服務增強,喚起經濟、社會、生態3個維度上的積極響應,最終實現生態、經濟、社會3個宏觀層面的效益,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可持續效益,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5,44,64](圖2)。具體而言,可持續生態學致力于保護和修復環境,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即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追求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推動生態產品的市場化和商業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即增強生態產品質量;可持續生態學注重社會公平和人類福祉,關注生態產品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如創造就業機會、提高生活質量等,即促進生態產品公平。

3. 1 深挖動力要素以支撐健康發展

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需要深挖動力元素以滿足更加健康的發展度要求,這是SDGs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內在動力上的共同之處。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健康發展是指其發展方式和發展目的都是健康的,發展方式上保證生態環境的可持續保護與利用,發展目的上保證代內代際的平等共享。要實現這種健康發展,必須要深挖內在動力元素,實現保護與發展并重。未來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空間修復,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可以持續健康開展,厚植生態資源本底[65]。生態保護修復與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并不是各自分裂的實踐模式,而是互為基礎、互為支持的一種雙向耦合關系[66-67]。在生態治理中,這一耦合關系體現為生態保護修復是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物質和服務基礎,而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又是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關鍵支持與最終目的,兩者之間通過一系列的市場手段和產業開發等方式連接起來,同時在政府和社會多元主體的配套保障和支持下更好地實現兩者之間的耦合。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必須在發展維度上進行深化,將健康發展作為最重要的發展方式之一,這種健康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健康發展要求相一致,以生態保護修復為基礎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具體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自然的健康保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始終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水流域資源治理、國家公園建設、礦山生態修復等方式都在促進自然生態的健康發展。二是經濟的健康發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雖然注重價值的轉換,但是這種轉換不再以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不健康生產轉換模式,而是轉向低消耗、零污染、高價值的綠色生產模式,是一種健康的經濟發展方式。三是社會的健康存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最終目的是生態資本價值和人類福祉的共同提升,是要將“綠水青山”轉換成的“金山銀山”以多種方式有效使用于社會公眾,以實現增加中等收入、縮小收入差距、保障弱勢群體等社會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可以較好保障社會的健康存續。

3. 2 注重質量元素以調動多方協調

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還需要注重質量元素以調動多元主體形成合力,這是SDGs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上的共通之處。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多方協調是指政府、市場、社會和公眾等多元主體的有效協同,以共同設計、共同生產、共享效益的有效方式去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成為中國首個將“兩山”理念落實到制度安排和實踐層面的綱領性文件。同年,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關的政策,如《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這些文件為中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奠定了較好的制度基礎,但由于文件實施內容歸屬于不同部門管理,工作中難免存在政策銜接和部門間協同不夠的問題,導致中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多方協調方面存在短板。

為更好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部門間的多方協調和信息共享,一方面需要加強部門間協調,形成政策合力。強化各地政府實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37]。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領導小組機制,各地根據實際,組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建立小組成員聯席會議制度,共同探討需各單位協調配合事宜。另一方面需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促進資源共享[68]。將各部門數據加以系統集成并在平臺及時公開,提升生態產品信息的時效性、開放性[69]。同時建立生態產品動態監測制度,及時跟蹤掌握生態產品數量分布、質量等級、權益歸屬、保護和開發利用等情況。

3. 3 考慮公平元素以確保代際均衡

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需要考慮公平元素以確保代際均衡,這是SDGs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共同的最終目的。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中的“公平元素”包括社會財富占有的人際公平、資源共享的代際公平和平等參與的區際公平的總和[7]。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是目標,而是通過實現可持續規模、公平分配和資源有效分配等,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手段[70]。要實現價值共享和代際均衡,一是要轉變發展理念與方式,促進利益分配公平。轉變發展理念,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綠色生產與消費,鼓勵發展綠色低耗能產業,防止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對環境的不可逆損害[70]。加大對偏遠地區居民的利益分配傾斜力度,促進社會公平,同時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二要著力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法律保障體系。由于生態修復工程外部性強、周期長、投入資金大,需探索多元化資金渠道來源,進一步完善多元生態補償機制,如縱向補償、橫向補償、激勵性補償模式等[40-41],讓保護環境者受益。完善跨行政區生態補償法規體系,明確跨省界流域生態補償的適用范圍、基本原則和有關要求等,以法律的剛性約束推動建立跨省界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并實施[71]。

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不僅僅關注生態產品自身的價值,更關注生態產品價值的分配及對生態風險的防控[72]。為解決利益分配不均問題,可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多樣化途徑,注重利益分配機制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同時,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公平實現;為防范化解生態風險,及時修復生態環境,可通過健全多元化補償機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法律保障體系加快構建安全生態格局,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的代內和代際公平。

4 結論與展望

可持續生態學視角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破除了現階段過多關注“轉換”而忽視“公平”的風險,突出實現過程前端與SDGs要求的緊密對接、中端與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整體運行和子系統之間的協調并且尊重地域分異性推動地方實踐相結合的充分轉化、后端與價值均等共享和社會持續公平的著重強調。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是一個長期而綜合的過程,具有豐富的理論支撐,同時滿足發展度、協調度和持續度的均衡。但當前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在發展度、協調度和持續度3方面都面臨挑戰。未來需深入挖掘動力要素,如科技創新、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支撐生態產品的健康發展;注重質量元素,調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實現生態產品的高質量發展;考慮公平元素,確保代際均衡等方面持續推進。最終,使得生態產品的利益能公平地惠及當前和未來的世世代代。

未來的生態產品價值可持續實現可以依托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兩者都致力于通過創新驅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實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提供更多有效的解決方案;都需要探索各地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背景,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因此,強化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的驅動作用,可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具體發力點如下。

(1)提高科技創新和研發投入。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全過程的技術升級和創新,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并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通過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提高生產過程的精準性和穩定性,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提高產品質量和品牌形象。

(2)加強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市場監管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和消費者向環保、綠色產品傾斜,推動整個產業鏈向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通過給予生態產品生產企業稅收減免和財政支持,建立嚴格的技術標準和產品認證體系,保障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提高消費者的信任度和購買欲望,促進生態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3)構建跨部門協同合作機制。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和學術界等應加強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生態產品價值的可持續實現。通過開展多部門、寬領域、跨學科的研究,挖掘生態產品的潛在價值,優化產品結構和功能,提高產品的適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

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J].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

報, 2021(14): 11-15.

[2] 劉旭, 郝吉明, 王金南. 中國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22.

[3] 王玉, 毛春梅, 孫長如. 基于Cite Space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

究的演化路徑與趨勢[J]. 水利經濟, 2023, 41(5): 49-54.

[4] PASCUAL U, BALVANERA P, ANDERSON C B, et al. Diverse

values of nature for sustainability[J]. Nature, 2023, 620(7975):

813-823.

[5] 呂永龍, 王一超, 苑晶晶, 等. 可持續生態學[J]. 生態學報,

2019, 39(10): 3401-3415.

[6] 呂永龍, 王一超, 苑晶晶, 等. 關于中國推進實施可持續發展目

標的若干思考[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8, 28(1): 1-9.

[7] 牛文元. 可持續發展理論內涵的三元素[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4, 29(4): 410-415.

[8] KATES R W. What kind of a science is sustainability scienc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 108(49): 19449-19450.

[9]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科研辦公室.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生

態學科評議組發布生態學二級學科方向[EB/OL]. (2018-06-

21) [2024-02-14]. https://baike. baidu. com/reference/59963345/

533aYdO6cr3_z3kATKeMyfjzMnzGNoyqv?DXVLtzzqIPmGapB5ny

TcYn5cRx7vxyWg7PpdZhbpkNj_C9FUhF6_UQePNtBug.

[10] 陳向國. 生態文明建設進憲法意義重大[J]. 節能與環保,

2018(5):18-19.

[11] 習近平. 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

社, 2022.

[12] 高曉龍, 林亦晴, 徐衛華, 等.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進展

[J]. 生態學報, 2020, 40(1): 24-33.

[13] 董仁才, 孫曉萌, 韓林桅, 等. 基于景感生態學促進生態產品

價值實現的方法[J]. 生態學報, 2023, 43(18): 7660-7669.

[14] 張林波, 陳鑫, 梁田, 等. 我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研究進展、

問題與展望[J]. 環境科學研究, 2023, 36(4):743-756.

[15] XU C L, SILLIMAN B R, CHEN J S, et al. Herbivory limits suc?

ces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globally[J]. Science, 2023, 382

(6670): 589-594.

[16] 陳倩茹, 吳曼玉, 謝花林. 濕地資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本

邏輯、核心機制與模式[J]. 自然資源學報, 2023, 38(10):

2490-2503.

[17] 靳樂山, 李長欣. 經濟學視角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J]. 環

境保護, 2023, 51(17): 13-16.

[18] 申嘉澍, 李雙成, 梁澤, 等. 生態系統服務供需關系研究進展

與趨勢展望[J]. 自然資源學報, 2021, 36(8):1909-1922.

[19] 李征遠, 李勝鵬, 曹銀貴, 等. 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與需求: 基

礎內涵與實踐應用[J].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 2022, 39(3):

456-466.

[20] 謝賢勝, 陳紹志, 趙榮.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邏輯: 基于

自然資源領域87個典型案例的扎根理論研究[J]. 自然資源學

報, 2023, 38(10): 2504-2522.

[21] 李宏偉, 薄凡, 崔莉.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理論創新與實

踐探索[J]. 治理研究, 2020, 36(4): 34-42.

[22] 陶德凱, 張子建, 夏季.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供需邏輯及國土

空間規劃實現路徑[J]. 規劃師, 2023, 39(8): 1-9.

[23] MIAO N N, SHARIF A, OZTURK I, et al. How do the exploita?

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fiscal policy affect green growth: mod?

erating role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in G7 countries[J]. Resourc?

es policy, 2023, 85: 103911.

[24] 郝吉明, 王金南, 張守攻, 等. 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若干

戰略問題研究[J]. 中國工程科學, 2022, 24(1): 141-147.

[25] 傅伯杰, 王曉峰, 馮曉明, 等. 國家生態屏障區生態系統評估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7.

[26] 徐沈. 中國主體功能區農業發展研究[D]. 北京: 中國農業科

學院, 2014.

[27] XU Y S, ZHAO W W, ZHANG Z J . The practice of nature?based

solutions in China: ecosystem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J]. Cur?

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mp; health, 2023, 36:

100514.

[28] HOLLING C S. The resilie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local sur?

prise and global change[M]//CLARK W C,MUNN R E. Sustain?

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iosphere. Cambridge U. 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292-317.

[29] REES W, WACKERNAGEL M. 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s: why

cities cannot be sustainable and why they are a key to sustainability

[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1996, 16(4/5/6):

223-248.

[30] HUDAK A T. Rangeland mismanagement in South Africa: failure

to apply ecological knowledge[J]. Human ecology, 1999, 27

(1): 55-78.

[31] 徐順青, 程亮, 陳鵬, 等. 我國生態環境財稅政策歷史變遷及

優化建議[J]. 中國環境管理, 2020, 12(3): 32-39.

[32] PETERSON G. Politic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an in?

tegration of human and ecological dynamics[J]. Ecological eco?

nomics, 2000, 35(3): 323-336.

[33] 侯鵬, 高吉喜, 陳妍, 等. 中國生態保護政策發展歷程及其演

進特征[J]. 生態學報, 2021, 41(4): 1656-1667.

[34] 孫博文.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瓶頸制約與策略

選擇[J]. 改革, 2022(5): 34-51.

[35] 謝花林, 李致遠. 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多主體協

同機制與路徑[J]. 自然資源學報, 2023, 38(12): 2933-2949.

[36] 謝花林, 陳倩茹.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涵、目標與模式[J].

經濟地理, 2022, 42(9): 147-154.

[37] 謝賢勝, 仇曉璐, 趙榮, 等.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主要癥

結與推進路徑[J]. 林產工業, 2023, 60(10): 82-86.

[38] 馬曉妍, 何仁偉, 洪軍.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析: 基于馬

克思主義價值論的新時代拓展[J]. 學習與實踐, 2020(3):

28-35.

[39] 秦國偉, 董瑋, 宋馬林.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意蘊、機制

構成與路徑選擇[J]. 中國環境管理, 2022,14(02):70-75.

[40] 張盛, 呂永龍, 苑晶晶, 等. 持續城鎮化對中國推進實施聯合

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作用[J]. 生態學報, 2019, 39(4): 1135-

1143.

[41] 謝高地, 曹淑艷, 魯春霞, 等. 中國的生態服務消費與生態債

務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 2010, 25(1): 43-51.

[42] ZHANG S, LI G, YU R,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shortboard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of rural

public resource allocation in China[J]. Environment, develop?

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23.

[43] 董戰峰, 張哲予, 杜艷春, 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實踐模式與路徑探析[J]. 中國環境管理, 2020, 12(5):

11-17.

[44] LU Y L, FU B J, YAO T D, et al. Priority actions for enhancing

global change program to provide global sustainable solutions[J].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2023, 9: 143.

[45] BIERMANN F, KANIE N, KIM R E. Global governance by goal?

setting: the novel approach of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J].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2017,

26: 26-31.

[46] KAMAU M, CHASEK P S, O′CONNOR D. Transforming multi?

lateral diplomacy: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M]. London: Taylor amp; Francis Group, 2018.

[47] DAI Y T, DING Y Z, FU S Y, et al.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nat?

ural capital on socio?economic objectiv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

ment Review, 2024, 104: 107322.

[48] 楊艷, 李維明, 谷樹忠, 等. 當前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面臨

的突出問題與挑戰[J]. 發展研究, 2020(3): 54-59.

[49] 謝花林, 陳倩茹.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內涵、目標與模式[J].

經濟地理, 2022, 42(9): 147-154.

[50] 王如松, 歐陽志云. 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與可持續

發展[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2,27(3):337-345.

[51] 王一婷, 陳利頂, 李純, 等. 面向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社會-生

態系統研究進展: 基于文獻計量分析[J]. 生態學報, 2023, 43

(22): 9564-9575.

[52] 趙景柱. 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持續發展評價指標的

理論研究[J]. 生態學報, 1995, 15(3): 327-330.

[53] LIU J G. Leveraging the metacoupling framework for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3, 10(7): nwad090.

[54]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

新基地建設管理規程(試行)[EB/OL]. (2019-09-11) [2024-

01-10]. https://big5.mee.gov.cn/gate/big5/www.mee.gov.cn/xxgk20

18/xxgk/xxgk05/202402/W020240218557416033156.pdf.

[55]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

模式與典型案例[EB/OL].[2024-01-10]. https://www. mee.

gov. cn/ywgz/zrstbh/stwmsfcj/index_2. shtml.

[56] ZHANG S, YANG Y F, WEN Z H, et al.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trial undertaking: experience from China′s innovation dem?

onstration zon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2, 318: 115370.

[57] LU Y L, YANG Y F, SUN B, et al. Spatial variation in biodiver?

sity loss across China under multiple environmental stressors[J].

Science advances, 2020, 6(47): eabd0952.

[58] ZHANG S, YU R, WEN Z H, et al. Impact of labor and energy

allocation imbalance on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in China′s in?

dustrial sector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3, 184: 113586.

[59] LU Y L, ZHANG Y Q, CAO X H, et al.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progress toward a sustainable path[J]. Sci?

ence advances, 2019, 5(8): eaau9413.

[60] 朱妍.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減污降碳不能打破正常供求關

系[N]. 中國能源報, 2021-10-11(1).

[61] WEN Z H, ZHANG S, YANG Y F, et al. How does enclosed pri?

vate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impact accessibility equity in urban re?

gions: a case study in Shenzhen, China[J]. Urban forestry amp; ur?

ban greening, 2023, 85: 127968.

[62] 曹明德, 劉明明, 李玉梅, 等. 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

生態補償制度研究[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2021.

[63] 王金南, 馬國霞, 王志凱, 等. 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發展評價指

標體系的設計及應用[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1, 31

(10): 1-8.

[64] 諸大建, 張帥. 中國生態文明實踐如何檢驗和深化可持續性科

學[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2, 32(9): 1-10.

[65] 于貴瑞, 楊萌. 自然生態價值、生態資產管理及價值實現的生

態經濟學基礎研究: 科學概念、基礎理論及實現途徑[J]. 應用

生態學報, 2022, 33(5): 1153-1165.

[66] FU B J, LIU Y X, MEADOWS M 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3, 10(7): nwad033.

[67] ARADOTTIR A L, HAGEN 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pproach?

es and impacts on vegetation, soils and society[J]. Academic in

agronomy, 2013,120: 173-222.

[68] 白建軍, 陳軍. 城市SDGs空間型監測研究進展與展望[J]. 地

理學報, 2023, 78(11): 2647-2658.

[69] WU B F, ZHANG M, ZENG H W, et 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

nities in remote sensing?based crop monitoring: a review[J]. Na?

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3, 10(4): nwac290.

[70] 高曉龍, 鄭華, 歐陽志云.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愿景、目標及路

徑研究[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 2023, 36(5):50-55.

[71] 張盛, 王鐵宇, 張紅, 等. 多元驅動下水生態承載力評價方法

與應用: 以京津冀地區為例[J]. 生態學報, 2017, 37(12):

4159-4168.

[72] 呂永龍, 王如松. 城市生態系統的模擬方法: 靈敏度模型及其

改進[J]. 生態學報, 1996, 16(3): 308-3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婷婷激情亚洲|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亚洲天堂2014|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国产毛片不卡|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婷婷五月在线|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一级裸网站|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91亚洲免费| 91系列在线观看|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黄色| 国产第八页|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国产成人毛片|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午夜毛片免费看|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xxx|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人妻21p大胆|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亚洲二区视频| 亚洲天堂成人|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色播五月婷婷| 国产白丝av|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免费a级毛片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网|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欧美亚洲欧美区|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在线播放国产99re|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玖玖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丝袜精品|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女人网| 亚洲看片网| 超碰免费91| 激情综合五月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