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新時代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實踐結晶和理論升華。顯然,發展新質生產力涉及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目前,各地正全方位競逐新質生產力,科技、產業、教育等部門先行捕捉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相關要求,已經行動起來。然而,城市管理部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起到什么作用、發揮什么職責、如何提前做好相應準備等問題還存在著認知訴求和困惑。作為肩負服務城市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使命的城市治理部門,應全面認識、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與實踐要求,主動適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變革,圍繞著城市發展定位、運行安全和管理服務,回答好“城市治理如何為促進新質生產力做貢獻”這一道“必答題”。
“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城市精細化治理代表著一種更精準、更安全和更智慧的城市治理模式,與新質生產力代表著更創新、更高階、更可持續的發展方向一致,有著共同的目標導向,共同為城市的生活宜居與科技進步貢獻力量。
首先,新質生產力是推動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根本動力。新質生產力強調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不僅為城市提供更加強勁的經濟支撐和發展動力,同時也為城市治理提供了更加先進、高效的技術手段。例如,物聯感知、大數據計算、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城市治理能夠實現更加精準、智能的決策和管理,從而提升城市治理的效能。
其次,城市精細化治理是新質生產力得以充分發揮作用的重要保障。通過治理結構的整體化、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治理過程的標準化、治理手段的智慧化、治理行為的法制化、治理績效的可量化,精細化治理對城市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公共服務更加完善,社會環境更加和諧,實現城市的全面、深入和有效的治理,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綜上所述,新質生產力和城市精細化治理都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前者為后者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持,后者則為前者的發揮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發展空間。在未來的城市發展中,應充分認識和把握這種關系,推動新質生產力和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深度融合。
由于城市管理“點多、鏈長、面廣”的結構特征,極易出現“缺點、斷鏈、塌面”等情況,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可能給生產力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需要完善優化的空間很大。
(一)與新質生產力項目的聯動不充分
對新質生產力成果轉化的項目和初步形成未來產業雛形的重大項目關注得不夠,既有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等部門無法有效解決重點項目建設中的難點堵點。由于重大項目外圍城市環境與項目建設各階段統籌協同不暢,相關的城市管理部門無法對重點項目開工、建設、竣工做好“全過程”服務,在協調住建、自然資源、財政、執法等部門,以及供電、供水、土地管理、道路管理等單位,在處理渣土運輸、圍擋設置、同步清掃、運行保障、安全應急等方面時,還不能最大限度地確保各類新質生產力項目要素保障到位。
(二)新質生產力的城市運行安全不足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體量、規模和人口的快速增長,新質生產力創新要素資源越發集中,風險密集性、關聯性、疊加性的關聯越來越強,例如,北京、鄭州的特大暴雨災害事件等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3·13”燕郊燃氣爆燃事故等關系城市生命線的突發性安全事故多發,“城市越現代越脆弱”問題日益突出。電力、燃氣、供熱、供水、排水、環衛、城市照明、戶外廣告和市政管線、地下綜合管廊等市政設施,存在設施承載力不強、運行管護不精細、安全事故頻發等風險隱患,給新質生產力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因素。
(三)新質生產力在智慧城市中應用不夠
以智慧技術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能力還不具備,相關設施底數不清、信息化程度不強,數據共享不夠充分。比如,地下管線底數不清等情況仍比較突出,電力、燃氣、供熱等重點領域感知體系不完善,感知設備布局和覆蓋不全面,信息上傳及共享還比較局限。全面整合感知體系建設不完善,“12345”市民服務熱線、網格巡查發現與社會輿論等信息來源的“熱線+網格”融合模式沒有形成,“自動感知、快速反應、智能派遣”的智能化管理流程還不能支撐精準調度、就近配置資源和橫縱聯動。
(四)新質生產力的城市環境有待提升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集聚在城市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依賴于人民滿意的城市環境友好保護。在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新要求下,目前我國城市管理水平還不能滿足市民需要。根據2023年北京“12345”市民服務熱線數據分析,排在前10名的問題涉及市場管理、社會培訓機構、住房、勞動和社會保障、交通管理、公共服務、城鄉建設、社會秩序、農村管理、文體市場管理。從城市環境訴求分析來看,這些問題集中在違法建設、飛線充電、圈占綠地、物業服務、垃圾分類、街頭游商、停車困難、噪音擾民、供暖問題等方面。從城市應急組織上看,明顯有雨后積水、掃雪鏟冰不到位現象,對極端天氣的城市應急組織不滿意仍是群眾反映的熱點重點問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進一步提升環境治理,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夯實城市管理這一支撐點,找準服務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擔當重任。
(一)下好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先行棋”
相對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對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認識和順應新質生產力環境下的城市發展規律,擔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開路先鋒,城市治理要走在前頭。一是強化系統觀念,打破部門化的碎片治理,與“城市”相關的都要“統”起來,切實發揮好城市管理部門的牽頭抓總、高位統籌作用,加強與屬地、其他委辦局各層級溝通,增強城市工作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二是建立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員單位涵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執法等各領域,統籌推進新質生產力的重大項目建設,提前開展周邊配套治理的研究,提高市政配套設施與建設開發匹配程度,切實解決重大建設項目與市政基礎設施不匹配、銜接不暢的問題。
(二)打造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護身符”
構筑以城市安全運行為主導的綜合保障體系,為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一是落實城市生命線安全的常態化治理,深入開展電力、燃氣、供熱等重點隱患領域的安全專項整治,加強地下管線安全防護管理,補齊城市運行安全短板。二是健全企業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推動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將安全事故的問責制度納入環境建設管理考核和績效管理。三是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不斷完善突發事件處置預案的工作標準和內容,強化應急演練實施與評估。匯總城市管理行業領域機動搶險力量,增強行業力量的協同配合和資源整合。提升應急響應的效率,確保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大局安全穩定。
(三)爭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服務兵”
基于城市管理權利清單長、管理事項多、服務鏈條長的特點,構建“管理+服務”的城市大管家模式,進一步提高新技術、新產業和人才資源的精準匹配服務。一是城市精細化治理要為各類高新民營企業和經營主體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城市環境。圍繞服務創新企業、成果轉化平臺和創新人才,提升城市公共產品和服務水平。通過精細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助力新質生產力主體產生巨大的創新潛力。二是聚焦群眾反映強烈問題,不斷提升執法工作效果,為新質生產力的法治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是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完善審批政策,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研究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機制,推行涉企經營事項告知承諾制改革。
(四)開拓促進新質生產力應用的新空間
我國城市發展呈現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趨勢,這些趨勢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肥沃土壤”。一是拓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應用場景,聚焦數字孿生城市的空間地理數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覆蓋能源供應、市政公用、市容環境、交通管理、水務管理、園林綠化、生態環保、綜合執法、安全應急等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人眼、天眼、電子眼、公眾熱線、網格數據的城市運行監測,“城市大腦”的“熱線+網格”深度融合等治理場景。二是開辟新型綠色城市建設的應用場景,持續培育發展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的綠色低碳新質生產力,提高綠色建筑品質和能級,提高節能降碳性能,推動實現碳中和,提升城市的“含綠量”,彰顯綠色城市為促進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勁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嚴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