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關乎著國家的長治久安,關乎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為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方式方法。網格化管理作為基層治理中的一種管理模式,憑借其與現代信息化技術相結合的模式,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自網格化管理模式推行以來,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網格化建設工作,全市縣、鎮、村三級網格辦全部掛牌,實體化運行。通過全市上下的努力,南通市網格化工作成效位列江蘇省前列。網格化管理工作在取得眾多成就的同時,在實施運行過程中也存在部分不足,如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有待加強、群眾知曉率和參與度有待提高等。因此,解決網格化管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創新網格化管理方式方法對于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至關重要。
近年來,海門區以建立健全“網格吹哨、中心聯動、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為牽引,著力打造富有海門特色的“十分鐘”網格服務圈。
(一)海門區網格化管理基本情況
自2010年網格化管理模式在海門區農村社區全面推行以來,海門區網格化管理工作不斷發展、穩步推進,現已形成了以海門區區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為核心、11個區鎮1058個綜合網格的布局。每個網格按照“一村一專”“一格一長”“一格多兼”的標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以“3+X”的隊伍模式配備總網格長、網格長、網格員和若干名網格信息員,通過加強對網格員的業務培訓和規范化管理,逐步建立起了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年輕化的專兼職網格員隊伍。給每一位網格員派發一部全要素網格通手機,以便將平日巡查走訪發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矛盾情況及時上報網格通,更好地為百姓提供各項服務。將大區域化成小網格,將服務送進百姓家里,特別是疫情期間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區、鎮、村三級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已實現全覆蓋,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海門區網格化管理特征
海門區始終將實施網格化管理作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出臺一系列文件,不斷完善網格化管理機制,取得了顯著效果。在區域現代化治理指揮中心建成后,形成了“網格化+信息化”社會治理新機制,社會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注重黨建引領,強化政策支撐。堅持黨建引領,將黨建網格和治理網格相融合,全面實現建設、賦權、考核“三到位”,強化責任清單,推動相關部門把網格工作納入職能體系,實現網格力量最大化。重視網格化管理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的作用,組織各職能部門和專家到區鎮開展網格化管理調研,相繼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創新城鄉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的意見》《關于加強專屬網格服務管理工作的實施方案(試行)》等文件,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不斷完善頂層設計。
合理設計規劃,提升工作效率。網格劃分成兩類,分別為“基礎網格”和“專屬網格”。城市中大約300戶組成一個“基礎網格”,農村中200~300戶組成一個“基礎網格”。“專屬網格”由各類園區、商圈市場、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等組成。所有網格統一編碼管理,按照“省市縣鎮村網格”六級代碼,形成具有唯一性的15位網格編碼。網格員則是行走在這網格中的服務和管理人員。
加強閉環管理,精準解決問題。在網格化管理過程中,注重社會問題的閉環處理。網格員每日對所在網格進行巡邏,發現問題能夠自行處理的現場處理,無法自行處理的及時上報信息平臺由相關部門進行解決,網格員進行實時跟蹤,確保問題解決形成閉環。
創新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充分發揮廣泛發動群眾、密切聯系群眾的作用,建立相應網格微信群,把網格內服務對象拉入群中,通過微信群,居民、村民可將問題反映在群中,提高發現問題能力。二是加強問題處理效率,問題收集后,將無法現場解決的問題按照不同領域及時分派給相應部門。三是,建立分類處置機制。根據基層實際,制定了社會治安類、公共安全類、環境保護類、城市管理類、民生服務類5大類35項146個網格化服務項目,作為網格員日常工作的責任清單。
構建數據平臺,有效整合數據。海門區區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將各區鎮、41個相關部門信息數據資源匯聚整合,組建全區網格化信息系統。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熱線政府信息系統、智慧城管、智慧工地等眾多智能信息化平臺,同時推進“平安前哨”工程建設;以“新百千萬”工程為依托,建立了一個運作高效、機制健全、信息通暢的“警網融合”聯動工作體系。
海門區實施網格化管理為推進基層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不斷推進過程中積極探索創新方式,不斷完善網格化管理模式。雖然這幾年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管理方面
1.“單向治理”思想明顯。網格化管理過于傾向管理,忽視了服務,給群眾留下網格員是“管束”他們,而不是來服務他們的印象。在解決問題時,多是考慮眼前問題,缺少對問題背后的思考,很少去尋找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從而造成類似問題的不斷發生。
2.基層負擔過重。目前,基層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基層工作者和網格員的工作負擔也越來越重,尤其是現在的網格員承擔過多的行政事務,工作中有時避免不了“留痕”,造成基層網格工作在臺賬報表、宣傳等上面花費過多的時間。工作負擔過大導致網格化管理存在虛泛化,許多超出網格員能力范圍的工作還是需要社區兜底解決。
3.工作安排混亂。基層單位對網格員的安排機制不合理,造成基層網格工作的職責和任務混亂,有些村直接安排村委會成員擔任網格員,雖然村干部對本村情況較熟悉,但對網格化管理工作認識不到位,操作微信等手機平臺不熟練,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網格劃分中,有些村(社區)戶數集中,有些村(社區)戶數分散,網格劃分不統一,管理上存在不便。
(二)網格員方面
1.能力素質有待提升。由于網格員工作不需要較高的技術和體力,對人員能力條件要求不高,招聘報考條件較低,學歷滿足大專以上水平即可。年紀輕的缺乏與群眾打交道等基層工作經驗,年紀大的不善于操作信息化終端平臺,目前整體來說,存在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與網格化管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現象。
2.崗位流動性大。海門區招錄網格員采取勞務派遣用工形式,月薪為區同期最低工資標準的1.5倍,薪水較低。由于激勵機制不健全,網格員沒有相應的獎勵機制和待遇保障,但工作任務越來越重,工作前景不明朗,缺乏職位提升空間,能夠長期留在崗位上的不多,從而導致網格員經常更換,網格員業務總是重新學起,影響網格中服務質量。
3.服務意識不強。網格員薪資待遇水平整體上不高,但其任務煩瑣,工作壓力大。面對群眾,部分網格員缺少工作熱情;面對群眾提出的問題,只想著往上推,做不到第一時間為群眾排憂解難,缺乏為人民服務的主動意識。
(三)群眾方面
認識上有誤解。在網格化管理進程中,往往出現村(社區)網格員干得盡心盡力,但群眾卻無動于衷。群眾對于無關自己實際利益的事情,不愿花時間配合網格員工作,有時對網格員的工作不理解,甚至惡語相向。
參與積極性低。群眾對網格化管理參與積極性不高,存在部分村(社區)的網格化管理工作停留在政策文件的宣傳和活動會議的通知,居民對于村社區事務關注度不高、自治的積極性不強,部分群眾防范意識較強,總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參與就不參與,導致網格員工作很難開展。
現根據海門區網格化管理工作的發展現狀,探索創新優化網格化管理模式的路徑,進一步為全區推進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夯實基礎。
(一)加強網格化管理的體系建設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加快對網格化管理和基層治理的研究,使網格化管理體系建設成為推進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加強頂層部署和管理規范,明確網格化管理的目標,細化網格化管理的單元職能等。因地制宜地創新網格化管理的方式方法,可通過拆分管理網絡、細化網格,把一個個大網格劃分成N個同質化程度較高的小網格,依托“社區為綜,網格為治”的治理模式,將社區、大網格、小網格、戶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動態的閉環管理機制。
(二)開發智能化管理的技術平臺
增加社會治理投入資金,開發符合本地區管理的智能化管理系統。依托智能化管理系統精細管理,通過精細化規劃與執行,提升網格化管理的效率;強化法治保障,加強網格信息采集的安全性、管理的規范性與使用的合法性,確保網格化管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持續推進小區、鄉村管理的智能化建設,明確各級網格平臺的功能定位,以海門區區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的平臺為統領,加快對信息網絡延伸手段的探索與創新,打造智慧社區、智慧鄉村,既能節省運行成本,又能提高服務管理運轉效率。通過線下網格與信息化的有效結合,實現社會治理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加快信息資源整合,整合社區居民、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信息資源,做到必要的信息及時進入系統,確保信息得到及時更新和動態管理,實現社區管理智能化、智慧化、信息化。
(三)強化網格員隊伍的素質能力
雖然網格員的招聘條件不高,但是其工作涉及的面廣,涵蓋了民生方方面面。這就需要網格員擁有寬廣的知識面,即使自己無法解決,也要能知道問題所屬領域。通過培訓提高廣大網格化管理員的思想認識,強化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業務能力。除定期業務培訓外,網格員必須加強自我學習,學習最新的政策文件、了解各部門相關職能,提高其服務群眾的質量。
(四)提升網格化管理的全民治理
接收社會志愿者加入網格員隊伍中,把相關部門協管人員整合進兼職網格員隊伍,提高網格員隊伍多樣性。通過合理的獎評制度,以及一定的物質、精神獎勵激勵那些工作積極主動、樂于奉獻、全心全意服務群眾的網格員,進一步提升村(社區)網格員的工作積極性。優化志愿者隊伍質量,吸收先進分子力量,鼓勵網格中老黨員、優秀代表、知識分子、退休干部等加入隊伍,進一步提高居民自治參與度。激發網格中志愿者參與積極性,探索志愿者服務積分機制或實行“一事一獎”,實現綜治、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打通網格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最大程度實現政府和社會的聯動機制。
(五)完善網格員工作的實質保障
應規范網格員的勞動合同,完善工作績效考評機制、獎勵激勵政策,優化晉升上崗的制度,拓寬公益類建設資金渠道,在工資收入與崗位前景方面對網格員工作給予充分的職業保障,穩定網格員的隊伍,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
網格化管理作為基層治理創新手段的重要抓手,在新形勢下,應該加速構建創新體系,用網格“網住”民生,推進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海門區加快打造“一示范四城市”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