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的安排部署,推動城市環境品質提升,更好地回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期盼,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于2023年開始開展“美麗街區”創建工作,緊緊圍繞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聚力“三個做優做強”,結合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幸福美好十大工程等重大工作,以市容環境、建筑立面、路面設施、街景風貌等內容為重點,優化設施品質,提升管理水平,突出城市場景營造。城市色彩既是城市場景營造的構成部分,也是城市精神的主要載體,因此,在“美麗街區”創建中城市色彩應用發揮著重要作用。
城市色彩,即城市公共空間中所有外部感知部分的色彩總和,由城市自然色和人工色(固定色、流動色、臨時色)兩部分構成。城市中的自然景觀所呈現的都為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建筑立面可視區域、城市家具、公共休閑空間等所傳遞的感官色彩都為人工色,城市色彩是系統性、個性與共性的存在。
城市色彩的應用主要研究整體區域主色和輔色的系統構成,其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研究城市自然色和人工色的比重關系;二是研究城市自然色和人工色的視覺協調比例。城市色彩應用研究不僅僅是確定一個城市色彩的固有色,更重要的是突出城市的“環境美”和“文化厚”,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城市的歷史文脈,并且通過色彩去識別城市區域功能,通過色彩應用打造“城市會客廳”。
城市色彩應用研究反映著城市未來經濟、社會、生態的發展高度,是城市對文化發展趨勢和城市發展規律認識的美學對照,更是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重要通道。成都市作為有獨特城市文化內涵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城市色彩是連接城市與歷史的橋梁,對人的意義不僅僅是功能層面上的,承載的更是市民的集體記憶。
成都市從千禧年開始為公共空間染色,都以淺色為主,以復合灰為城市主色調,整體色調偏淡偏灰,較為素雅,但城市色彩傾向較為模糊。成都市地處盆地,面臨著“風不穿堂”“灰大”“毛毛雨”的現實情況,間接造成色彩準度保持效率較低,城市空間出現了不少“花臉”,從而導致了一定的色彩偏位,也形成了城市“灰蒙蒙”的印象,出現了“城市色彩濾鏡”現象(受城市氣候影響所形成的非人工干預的視覺視差)。而且成都市整體城市色彩應用較為不足,片區色彩結構不清晰,區域色彩定位不準確,缺乏整體色彩應用的分區分級,較難體現城市性格。隨著成都市“美麗街巷”創建工作的不斷推進,不少街區的城市色彩應用較好,本文根據《建筑顏色的表示方法》(GB/T 18922—2008)對多個街區進行實地調研后,列出了5個城市色彩應用較好的街區實例分析。
(一)高新區交子大道街區
高新區交子大道街區東至天府大道北段,西至劍南大道,南至錦尚西一路、二路,北至錦暉西一街、二街。通過建設街道一體化U形空間,打造高新區街道一體化示范街區,依托區域發展規劃整合沿途資源,發展成為具有成都氣質、國際性城市活力的文化金融大街。
1.建筑色彩、材質與設計風格
街區兩側建筑多以高層建筑配合玻璃幕墻及高標號鋁、鋼材整體構建,整體以銀色為主。兩側建筑擁有充足的視距和完整的輪廓線,還通過多層次的天際線控制,以保證兩側建筑群的空間通透性及街區最大化的采光度,呈現出商務辦公空間氛圍。地標建筑雙子塔外立面的全金屬鏤空外網采用了獨特的“冰花”造型,凸顯厚重的商務質感,并采用全Low-E中空玻璃幕墻,具有高透、隔熱、隔音、節能的特性,通透采光率高。
2.地面鋪裝色彩、材質
街區地面由內側兩條塑膠彩色綠道和外側淺色石材地磚鋪設,與建筑整體色彩基本保持在一個色域區間,從而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
3.導視系統色彩及設計
街區導視系統較為豐富,一是由低密固定導視裝置構成,在滿足基本功能的情況下不做多余復雜的設置;二是由多彩靈活的地面導軌構成,街區根據當下的需求動態調控色彩和造型;三是由幾處固定的中大型地標小品來強化整體導視界面(圖1)。


(二)青羊區文殊坊街區
青羊區文殊坊街區依托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文殊院,形成東到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順橋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的歷史街區,錦江從地塊北面穿過。街區充分發揮地塊宗教文化特色,以川西院落街坊為載體,形成了以佛禪文化、民俗文化為主題的都市人文休閑空間。
1.建筑色彩、材質
街區以禪文化、民俗文化為主核,以川西院落街建筑為載體,建筑形態包含古建筑、仿古建筑與現代建筑。古建筑和仿古建筑呈組團合理分布在街區區域,整體內部建筑以高密度的矮樓為主,與外部建筑形成“內低外高”的空間節奏,建筑材質以紅磚、青磚、灰瓦、漆木等傳統建筑材質為主,建筑色彩以青灰、朱紅、深棕為主。
2.地面鋪裝色彩、材質
街區地面由原色石材板與銅質文化磚進行拼接鋪裝,與建筑整體色彩較為統一,較好地還原了街區的歷史文化氛圍。
3.導視系統色彩及設計
街區導視系統材質以木質與石質為主,整個街區導視系統運用典型的佛教元素,并融入川西傳統民居風貌的景觀小品進行過渡,柔和導視邊界,使得街區風貌風格更突出(圖2)。
(三)金牛區撫琴西南街街區
金牛區撫琴西南街街區東臨一環路,南靠撫琴西路,全長約540米,結合一環路整治工程,統一規劃提升街區沿線30余個老舊小區、6條道路、4個游園、2個社區公共配套中心,落地“市井西南、煙火撫琴”整體改造,實現“整體規劃、連片打造、多元共治、集中呈現”。
1.建筑色彩、材質與設計風格
街區由兩類建筑空間類型組成,一是內部的院落、街巷等生活空間,二是茶園、壩壩場等休閑空間。由這兩種建筑空間構成的撫琴西南街街區,生活空間建筑整體以陣列式排布,可視區域色彩及材質以淺白色通體磚為主,側面以小面積米黃色釉面磚為主;休閑空間建筑整體以灰白色石質材料為主。
2.地面鋪裝色彩材質
街區地面由瀝青路面與原色石材板進行鋪裝,比建筑整體色彩略深,較好地體現了街區的氛圍及層次感。
3.導視系統色彩及設計
街區導視系統以文化墻為載體,通過古詩詞、傳統文化風格壁畫、標志性宣傳語進行呈現,整體色彩較豐富,在提升街區空間品質的同時,喚醒了街區空間活力(圖3)。


(四)成華區東郊記憶街區
成華區東郊記憶街區按城市工業用地更新和工業遺存保護相結合的方式,在成華區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舊址上修建而成,是工業遺存保護和文化創意相結合的新型街區。圍繞東郊記憶園區精品化打造“藍花楹道、黃花風鈴道、櫻花道、香樟道”四條街道。
1.建筑色彩、材質與設計風格
街區內部建筑主要包含記憶載體、產業基地、展演聚落及特色街區四大板塊。在保留舊工廠特色的基礎上,對空間進行重新打造。街區建筑具有強烈的工業感,大跨度、大層高的空間隨處可見;水塔、煙囪、管道均得到了保留,通過紅磚、灰水泥墻體使原始風貌得到較好展現,體現了舊工業文化。
2.地面鋪裝色彩材質
街區整體地面鋪裝由灰米色石地磚以及銹色銅質文化板構成,與街區工業風格高度一致。
3.導視系統色彩及設計
街區導視系統依托小品及景觀等方面來展現,值得一提的是街區導視系統選取淺青綠作為導視系統的主要色調,與街區工業風格形成了美學對比,在減少街區整體空間厚重感的同時,增加了些許輕盈感(圖4)。

(五)新都區香體街區
新都區香體街區內接成華區,外連新都城區,是城鄉融合的范例之一。此街區包含6個住宅小區、2所中小學校、1個商業綜合體,大運會重要場館香體中心也坐落于此。“香體+潮玩公園”是香體街區居民運動休閑重要打卡地。
1.建筑色彩、材質與設計風格
街區弧形結構的白色建筑設計采用碧水青蓮的規劃概念、萬卷詩書的造型意向,極具現代美學觀感。頂面圓形洞口,源于對傳統建筑中“天井”元素的現代演繹,以優化中庭的采光、通風條件,又呈現出獨特的光影效果與空間體驗。街道建筑大面積使用玻璃幕墻、輕型混凝土裝飾掛板、鋁鎂錳金屬等環保材料。
2.地面鋪裝色彩、材質
街區大面積采用深灰色瀝青混凝土進行鋪裝,且都采用透水混凝土技術的結構地面,不僅可以高效滲水、透水,保持路面干爽,還可以通過路面將自然雨水留存,留存后的雨水經過香體中心雨水回收系統的處理,又可以轉換為綠化養護用水。
3.導視系統色彩及設計
街區設計“水潤天府”“騰飛”“萌芽”等公共藝術裝置,既滿足了導視系統的部分功能性,又與建筑色彩高度契合,呈現了一場建筑設計與導視系統的跨界對話(圖5)。

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進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嚴控中心城市規模無序擴張的大背景下,城市發展已由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增長,城市有機更新正成為成都市發展的主要方式。2022年7月,《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設規劃》發布,提出城市有機更新全面實施。“十四五”期間,成都市全面推進173個老舊片區有機更新,新增改造老舊小區2555個,除上述展示的5個城市色彩應用較好并且有代表性的街區,在大面積既有城區有機更新過程中不難發現,實際上成都市城市色彩應用主要痛點難點是如何結合既有風貌推動城市色彩新落地。
基于成都市城市色彩應用現狀提出以下三點解決思路:一是厘清城市與文化以及城市發展實現脈絡在色彩形成中的關系,抓準城市色彩基調和多元素區域構成的特點和成因;二是從分區分類的角度研究城市色彩,把握主基調特征、載體、形態、色彩搭配等構建要素;三是對成都市分區分域進行色彩梳理,通過頂層設計把握各區域的色彩布局,從而形成美而不同的城市色彩整體風貌。
城市色彩應用是提升城市美學的重要途徑,而城市色彩暴露的短板,主要源于色彩的整體應用。成都市作為環形城市色彩布局,應通過對各街區色彩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抓準街區色彩范圍,明確街區分區分級類別,結合自身色彩屬性整體打造;更需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條件,有層次和分步驟地把握整體色彩基調和區域色彩風格,進一步形成“和諧多樣”的城市色彩結構。
(一)科學劃分城市色彩應用控制區及梯級處理城市色彩應用限制范圍
城市色彩控制區建議確定為5個,分別是:城市商務色彩控制區(A區)、城市文化色彩控制區(B區)、城市人居色彩控制區(C區)、城市宜游色彩控制區(D區)、城鄉融合色彩控制區(E區)。
城市色彩不僅僅限制于控制區,還應因地制宜,梯級限定色彩范圍,即在控制區內,結合實際情況,將城市色彩分為不同等級,建議控制區分為以下三級(表1)。
嚴控區(1級)。指文物保護單位周邊以及具有保留價值的老城中心區等。涉及區域應以傳統色彩為依據制定區域主導色,嚴格控制色彩運用,以使該區域色彩保持歷史文化底蘊和風貌。

一般控制區(2級)。包括城市公園、體育場館、居住區、辦公區、工廠區、校園區等。這些區域可適當放寬用色尺度。允許一定數量和一定色彩范圍的點綴色作為城市的輔色出現,以起到增加亮點和提升城市活力的作用。
低(非)控區(3級)。包括城市商業中心、民娛中心、會展中心等。除不能使用城市大面積色彩禁用色(圖6)以外,結合自身情況可自由合理使用色彩(圖7)。

(二)提升美麗街區色彩可閱讀性
成都市整體城市色彩趨于“灰蒙蒙”,從城市家具到建筑立面整體數值都較低,從而導致視覺層面的灰色占比較大,大大降低了城市的可閱讀性。而美麗街區作為“城市樣板間”,應通過運用數字色彩復原、街區數字化模型、AR色彩導覽等方式,并結合色彩控制分區和色彩限制范圍進行系統提升打造,找準應用風格,選對使用材料,和諧運用色彩。
(三)多點運用色彩導視系統
導視系統是城市空間中設施組合相互關聯的感官系統。色彩導視系統是環境信息與人交流溝通的媒介,在導視的基礎功能設計上,應更加側重于視覺感官上的提升。“色彩導視裝置”即“美麗街區”的視覺延伸及邊界,是空間本身的異化,是市民和城市之間的對話,可加深區域印象。城市色彩導視系統的運用,要充分注意城市色彩應用的合理性、城市環境與色彩應用的系統性、城市色彩導視系統的功能性,還應考慮人民群眾與城市色彩的共鳴,將信息秩序化,最終通過完整的城市色彩導視系統提升城市美學運用。
(四)構建“美麗街區”色彩應用精細化智慧管理工具
全面貫徹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1238”行動計劃,緊抓“美麗街區”建設和智慧城管建設“兩條主線”,依托城市色彩分區分級控制,通過數字識別、實時分析、智能算法等信息化技術,實現城市色彩科學應用,為“美麗街區”創建者打造一套科學、高效、便捷的街區色彩應用精細化智慧管理工具。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