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北京市大興區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上升。2020年5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讓推動落實垃圾分類制度有法可依。可回收物利用是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兩網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完善可回收物體系是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關鍵因素,也是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重要途徑。大興區城市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大興區城管委”)通過實地查看、問卷調查、座談交流等方式,對全區可回收物體系建設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
大興區在打造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全鏈條管理模式框架下,“抓硬件、促合作、建平臺”,探索構建科學、有效、低成本的垃圾分類長效運行機制。2023年,全區可回收物(廢紙張、廢塑料、廢金屬、廢玻璃、廢舊紡織品、廢家電、廢木材、大件家具等)回收量約17.75萬噸,日均回收量約486噸。
(一)抓硬件,夯實“點—站—中心”設施網絡
通過設置可回收物交投點及生活垃圾分類驛站,滿足每個小區(村)居民交投需求。全區設置可回收物交投點852個,不具備建設條件的小區(村),設置流動式收集車,巡回收集。建設分類驛站102座。按照投資建設方式劃分:屬地政府全額投資建設62座,占比約60.8%;企業投資建設19座,占比約18.6%;屬地政府與企業共同投資建設12座,占比約11.8%;屬地政府補貼9座,占比約8.8%。按照運行管理主體劃分:三方公司管理驛站78座,占比約76.5%;屬地或社區(村)管理驛站18座,占比約17.6%;物業自管驛站6座,占比約5.9%。按照支出管理費用劃分:三方公司承擔管理費用的驛站79座,占比約77.4%;屬地政府承擔管理費用的驛站11座,占比約10.8%;物業公司承擔管理費用的驛站6座,占比約5.9%;行政村承擔管理費用的驛站6座,占比約5.9%。按照實際運行情況劃分:正常運行的驛站98座,占比約96.1%;停用的驛站3座,占比約2.9%;拆除驛站1座,占比約1%。按照值守人員構成劃分:三方公司人員值守驛站76座,占比約74.5%,普法監督員或志愿者值守驛站10座,占比約9.8%;社區、村莊工作人員值守驛站9座,占比約8.8%;物業公司人員值守驛站3座,占比約2.9%;其他人員值守驛站4座,占比約4%(圖1)。

目前,大興區在運行的可回收物中轉站共10座,服務范圍輻射全區。站內設有可回收物打包區、暫存區,承擔服務轄區內低值可回收物托底回收工作。因低值可回收物體系搭建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全鏈條規范管理。據初步統計,低值可回收物月均回收量約為2749噸,回收品類以廢塑料、廢舊紡織品、大件垃圾為主(圖2、圖3)。


建成區級臨時分揀中心1座,臨時分揀中心設置規劃交易區、分揀區、倉儲配送區、堆放區、辦公區,并設置大件垃圾臨時回收點,實現全品類可回收物全處置。推進安定循環經濟園二期項目區級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建設,占地面積約9.2公頃。分揀中心建成后,全區可回收物將由專業物流“直收直運”至園區,通過減少中間轉運環節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規范運營行為,進一步促進低值可回收物“應收盡收”。
(二)促合作,引入專業企業參與體系搭建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入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參與體系搭建,開展專業化全鏈條運營,擴大回收范圍,實現全品類回收。城鎮地區以“兩桶一袋”為基礎,對居民前端產生的可回收物進行上門有償回收。農村地區以“上門收集+定時定點”方式,由指導員入戶循環收集。在引進企業參與、促進“兩網融合”基礎上,大興區城管委積極履行行業管理職責,推進再生資源經營者備案。目前,全區有24家回收企業具有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資質,其中15家已完成再生資源經營者備案,分別涉及71座分類驛站、2座可回收物中轉站的主體備案。
(三)建平臺,建設全流程精細化管理系統
積極打造可回收物“收運處”全流程數據鏈,將再生資源回收統計數據納入區級精細化管理系統平臺建設,科技助力“兩網融合”。推廣App上門回收物服務,回收數據與系統平臺對接,實現數據實時上傳。區級臨時分揀中心終端處理數據已接入系統平臺,可實時掌握全區可回收物數量。2023年,已累計回收再生資源3.45萬噸。
調研中發現,當前推動可回收物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行業內生動力,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監督管理手段有待提升
調研數據顯示,60.8%的分類驛站由屬地政府全額投資建設,但建成后76.5%由第三方公司管理。由于部分屬地將驛站運營管理權限全部交給第三方公司,針對市級、區級出臺的相關政策未能進行有效的培訓指導,對驛站的規范建設與安全運行存在脫管現象,導致部分經營企業未按要求備案登記、部分驛站建而不用、站內值守人員履職不利等問題時有發生。
(二)驛站使用效果有待提升
分類驛站作為居民日常投放垃圾和交投可回收物的主要場所,其設置的合理性、規范性、便利性至關重要。目前,城鎮地區部分社區存在驛站位置設置不合理、宣傳不到位、交投不便利的情況,直接影響居民的使用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設置不合理產生的投放環境不潔、清運不及時等問題時有發生。農村地區范圍大、人員分布廣,生活垃圾多采取流動收集的方式,村民主動到分類驛站交投意愿不高,造成農村地區分類驛站使用效果較差。
(一)提高分類驛站建設水平
利用“線下交投+線上預約”模式,滿足不同年齡群體的交投習慣。對群眾加強宣傳引導,正向激勵進站交投,避免驛站建而不用。強化專業培訓,提升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促進值守人員履職盡責,指導居民正確分類、落實積分兌換機制,保持驛站內外干凈整潔,筑牢安全生產底線,杜絕火災隱患,提高驛站使用效果。
(二)建立市場長效運行機制
逐步規范市場秩序,支持骨干回收企業開展全品類運營,整合前端零散人員,激發居民參與熱情。實現人員隊伍、場地設施、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和分工協作,形成長效運行機制。建立健全經營企業參與體系建設準入和退出機制,強化可回收物中轉站、分揀中心優先保障轄區低值可回收物托底回收,加強日常環境維護和安全管理,要求企業承擔回收低值可回收物的責任,禁止“挑肥揀瘦”現象。推廣“一袋式”上門回收、“物業服務+社區再生資源回收”、外賣塑料餐盒集中回收、大中小學校開展可回收物集中回收等模式,將利益傳導至前端,引導居民踴躍參與,推動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進一步暢通大件垃圾及廢舊電器投收運處全鏈條管理通道,開展大件垃圾和廢舊家電集中投放日活動,積極拓展居民線上下單、企業上門回收業務,促進可回收物全品類“應分盡分、應收盡收”。
(三)嚴格落實行業管理責任
按照《北京市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備案事項的通知》《北京市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備案事項操作流程(試行)》要求,大興區城管委指導企業梳理備案材料,規范經營場所布局、消防、安全、環保、運行管理制度等,達到備案現場核驗要求,推進全區生活垃圾分類驛站、可回收物中轉站備案全覆蓋。強化可回收物體系建設管考評工作,從推動可回收物體系專項規劃、建設要求、設施設備、日常管理、安全要求等五方面細化考評指標,以考促改、提質增效,進一步健全大興區可回收物體系建設管理及保障工作。屬地建立自查巡查及日常考核、淘汰機制,對于未按要求備案、回收經營場所存在較多問題或重大安全隱患的企業要及時進行約談,情節嚴重的撤銷其備案登記。
(責任編輯:嚴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