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由此可見,生活垃圾處置領域的減量化和無害化有助于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跨越,是“兩山理論”的良好載體和重要途徑,是其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一種具體化實踐,是實現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應有之義。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我國在謀求城市環境衛生可持續管理、合理處置生活垃圾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接近95%,以生活垃圾焚燒綜合利用為主的處置模式逐漸成為主要處置方式。傳統以政府主導的投資模式正逐步向PPP模式轉化,環境衛生領域公共設施投資的市場化傾向逐步增強。但在工作推進的過程中依然存在部分難點: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增長速度較快,而目前垃圾分類的硬件設施和技術更新速度較慢;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識較為薄弱,難以養成垃圾分類的生活習慣;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能力較弱。如何合理地解決生活垃圾處置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實現生活垃圾的低碳化和循環化,加速推進生活垃圾處置向“金山銀山”之路的轉化仍然是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置亟須解決的迫切問題。
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概念得提出根本上是對生活垃圾對人類文明生活影響嚴峻現實的積極回應。其根本是要遵循生態學規律,倡導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遵循“少開采高利用、再使用、再循環”原則,以達到減少進入生產流程的物質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復使用某種物品和廢棄物的資源化的目的,是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這一定義精練地表達了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的兩個要點:一是必須實現源頭減量和生產生活循環再生利用;二是對環境可持續發展和居民友好型生活環境的構建具有貢獻。20世紀90年代,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與循環經濟的發展相適應,進入中國研究者和管理者的視線,逐步成為研究熱點。對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的熱衷實質上是對我國傳統生活垃圾處置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的反思。首先,我國早期以無害化處置為主的出發點是實現生活垃圾視覺減量和環境無害的需求,對如何提高資源源頭利用率和中端回收再利用水平也不甚關注。其次,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并不是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價值訴求。其根本在于要實現社會、環境和經濟等綜合效益,實現環境處置外部成本的內化,根本前提是確保生活垃圾處置不再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最后,可持續的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可以作為生活垃圾處置和資源源頭利用及循環利用等產業綠色發展的導向。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所追求的是生活垃圾處置生態化、環境影響減量化,以及居民福祉,應當作為我國生活垃圾處置的綠色價值指向和實踐途徑。
(一)生活垃圾減量化和無害化是提升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催化劑”
針對“兩山理論”,經濟學和環境倫理及環境社會學等領域根據自身學科特色給予了大量論證。從根本來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討論如何實現生態價值最大化、如何將環境外部性內化,尋求綠色發展為導航的生態經濟革命,找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基礎與內生動力,即生態系統價值化和環境污染成本內化。因此“兩山理論”可以從生態系統服務理論和成本內化的角度加以科學解釋。根據經濟學理論,內生發展之路就是探索成本內化的新經濟模式。所謂成本內化的新經濟模式,就是將生態環境資源納入經濟系統中,把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本看成經濟增長的內生資源和重要要素,從而實現環境收益與經濟收益的同步增長。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則是討論如何通過貨幣化的評估將難以量化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化和貨幣化。此前,生態環境價值并未被納入經濟增長的考量范圍之內,也因此難以有環境成本內化的動力。在生態環境承載力無以為繼的情況下,與之相隨的經濟增長也難以持續。因此,通過環境成本內化,推進“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變,實現良好的生態系統,可使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更高,從長遠講,經濟增長的動力也更為強勁。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是踐行“兩山理論”的重要方式。從作用機制上講,可持續的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能較大程度上實現環境成本內化,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而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是城市環境系統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轉變的“催化劑”。
(二)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是實現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樣板間”
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契合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本質內涵。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部署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4大任務,其中,推進綠色發展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傳統的生活垃圾處置方式可以較快地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但處置效果不夠平穩。而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在充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和自然的前提下的垃圾處置行為,是在生活垃圾處置領域踐行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構建城市生態文明路徑和城市環境衛生經濟新動能的重要舉措。它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通過資源循環再利用和源頭減量及中端和末端減量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是在“不搞大開發”的基礎上推動我國生活垃圾處置和資源利用的綠色轉型升級、全面實現小康奮斗目標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的生活垃圾處置進入了“新常態”,在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置中集中表現為生活垃圾處置的生態化傾向。
(三)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是滿足人們對城市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動機”
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可解決城市垃圾污染對人們生活的視覺影響和健康影響,讓城市更宜居、生活環境更優化。在促進城市環境衛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可以給予居民更低碳和循環的生活理念,搭建人與城市綠色發展的平臺,是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的重要途徑,更是將我國優美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必由之路。因此,可將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作為統籌城市綠色發展和生產生活產品低碳化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作為改善城市環境、實施環境生態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積極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廚余垃圾綜合處置、生產源頭資源高效利用、資源再生循環利用和末端綜合能源化及資源化綜合處置,使其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綠色化、消費低碳化的重要橋梁,使得城市更宜居、資源利用更綠色,推動全民享有生態富裕。
(一)甄別:評價我國生活垃圾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置水平
研究者應當積極承擔相應的責任,為實現我國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之路提出更好的規劃路徑。首先,通過測算我國生活垃圾處置的生態效率,判斷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現階段生態化水平,將城市生活垃圾處置的生態效率測算結果充分利用到生活垃圾清運、回收、再生循環利用和末端處置的全部鏈條中,并基于源頭減量的原則倒推生產和消費領域的資源利用生態效率,促使生活垃圾從產生到消納全過程的生態化。其次,借助我國計劃實施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的機遇,結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任務,合理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與我國生態文明的同步建設。最后,通過對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的成本內化,提高生活垃圾處置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根據監控較長時間序列的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變化情況,合理促進各地區各類生活垃圾減量和資源化處置的自然資本投資。
(二)規制:規范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路徑和資源化利用方式
在管理側,目前生活垃圾處理市場仍存在部分不規范行為,亟須實施政府主導下的強力規制。首先,仍需重提綠色發展理念。摒棄單純降低生活垃圾處置量的簡單式生活垃圾減量模式,摒棄以生產端決定回收利用端的資源化模式,通過集生產、消費和回收為一體的減量化方式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的生態效率。其次,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障,最實用的產業政策和最領先的創新機制是綠色發展的有力支撐。因此,要以完善我國城市生態制度體系、提高生態治理現代化水平、增強引領綠色發展的統籌能力為契機,加快制定支持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和資源化利用的政策法規;從制度層面推進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包括生活垃圾分類、廚余垃圾處置、生活垃圾回收和再生資源利用兩網融合、資源再生利用的生產和消費鼓勵等;為城市生活垃圾生態化處置提供融資、土地和稅費等政策支持。最后,可以在我國部分地區率先開始資源回收的“綠點”產品認證,借鑒國際上較為成熟的相關認證標準制定城市綠色回收利用認證標準體系,凈化和優化整個城市生活垃圾處置的綠色供給。
(三)創新:我國亟須豐富各類生活垃圾處置的生態產品供給
在供給側,我國各地政府應當通過建立健全宏觀調控職能,對各個領域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實施科學引導和布局,并采取適當的干預性措施,以效率提高推動生活垃圾全域減量。如果能持續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果下的產業結構趨于合理、技術進步貢獻率提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進一步完善,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也會隨之轉向內涵式增長,邊際效益也將更高。因此,應該持續依靠供給側改革帶來的實質性產業結構、技術進步等的改變,通過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等,釋放供給側改革紅利,減少各個領域廢棄物的產出。各級政府應該結合中央政府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通過宏觀調控以及市場手段,推動生產、消費與廢棄物的排放和再利用相結合,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和效率,以效率的改進提升生活垃圾全域減量化、源頭減量化和資源化的規模。
在需求側,根據減量化和資源化驅動要求,我國亟須改變現有的生活垃圾管理體系,平衡以往以中端資源再生利用和末端減容為主,忽視源頭減量的減量化模式,在發揮過往減量化優勢的基礎上,強調源頭減量導向的整體性減量化;在全社會支持共享經濟,推動綠色包裝應用;采用價格機制引導消費者主動消費綠色低碳產品,積極參與垃圾分類與消費減量化,并主動約束自己過度消費的行為。
(四)引導:借助技術力量和大數據工程促進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
通過技術革新、借助我國政府大力發展的大數據工程等新興手段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置。各級政府應通過鼓勵技術革新、技術改造等,跨部門、跨行業進行協調、引導,促使企業發展新技術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借助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平臺,加強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推進資源循環再利用,并拓展資源利用上下游聯系的深度和廣度。此外,打破生活垃圾處置公共服務的行業壟斷,同時提高社會資本進入的環境準入門檻,使生活垃圾末端處置與高水平的全域減量化相結合。
革新社會經濟核算體系,通過大數據計算和信息化環境監測等手段增加環保投入、加強環境稅對生產和消費源頭的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倒逼機制、建立強制性的實施環境排放標準等,能在相當大程度上改變生活垃圾處置產生的環境效益,長期增長函數的參數也會由此發生變化。這種增長函數的改變也會促使各種可循環利用的再生資源通過各種渠道從分散的最終消納地區向集散中心、生產中心流動,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勞動力、資本等的流動和要素數量投入的增加,進而在相當程度上提高資源環境全要素生產率。因此,進入減量化階段之后,可以借助大數據監測和計算,獲取環境租金和環境稅率的合理區間,進而較好地提高原生資源利用率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率,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的形成和源頭減量增長趨勢。
參考文獻
[1]陳凱.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難點及對策[J].環境與發展,2019,31(10):32+35.
[2]程媛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生態文明建設:科學發展·生態文明: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九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上)[C].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3.
[3]鄭石明,鄒克,李紅霞.綠色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理論闡釋與實證研究[J].政治學研究,2022(2):52-65.
[4]李燕凌,高猛,李子涵.基于“循環—協同”模型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機制與趨勢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6(4):31-38.
[5]張濤.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的生成邏輯、理論意涵與世界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2023,(11):26-33.
[6]李玉紅.綠色低碳循環理念的實踐:以優化處理生活垃圾為例[J].行政管理改革,2022,11(11):62-70.
[7]肖紅軍,陽鎮,王欣.央地產業政策協同、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3(1):177-193.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