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癌癥研究機構發布的2022年全球癌癥負擔數據指出,無論是新發癌癥病例數還是癌癥死亡病例數,中國患癌數量都位列全球第一。中國死亡癌癥病例排名前5的類型是: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男性死亡率最高的是肺癌,女性也是肺癌。在大多數省份中,肺癌仍然是首要癌癥類型。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結直腸癌死亡率高于其他省份;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鼻咽癌患病率高于國內其他省份。
研究人員觀察到,在高收入省份,結直腸癌和胰腺癌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有大幅地增加。高收入地區動物源性食品攝入量增加、肥胖以及吸煙和飲酒等不健康習慣,均與結腸癌、直腸癌和胰腺癌風險有關。因此,結直腸癌與胰腺癌通常被認為是隨著經濟發展而癌變的最明顯標志之一。
美國癌癥研究協會(AACR)發布的2023年抗癌進展報告指出,美國近年來癌癥死亡率有顯著的下降、主要與生活習慣改變、早期發現和創新癌癥療法的開發有關。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項目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與英國牛津大學聯合在中國10個省(區)開展,共涉及5萬余人,目的是從遺傳、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多個環節深入研究危害中國人群健康的各類重大慢性病的致病因素、發病機理及流行規律和趨勢。共納入了52 938名30~79歲的參與者。參與者在加入研究時都沒有患癌癥,平均年齡是52.1歲,58.0%為女性。通過調查問卷,研究人員統計了參與者的身高、體重等基本信息,新鮮蔬果、紅肉等不同食物的食用量,婚姻狀況、吸煙狀態、飲酒量、身體活動量等生活方式信息,癌癥家族史信息以及隨訪期間不同類型癌癥的患病信息。
在長達10年多的隨訪期間,共新發癌癥3 674例,其中胃癌794例、肺癌722例、結直腸癌458例、肝癌338例、乳腺癌250例、食管癌231例。排除其它因素影響后,研究人員發現多進行身體活動與參與者癌癥風險降低有關,包括整體患癌、肺癌和結直腸癌的風險。身體活動量最多者整體患癌風險降低11%;肺癌和結直腸癌患病風險分別降低25%和26%;其它類型癌癥風險也略有降低,但并不明顯。研究結果還顯示,在男性和女性中,與身體活動量最少者相比,身體活動量最多者,整體患癌風險分別降低5%和8%。身體活動量對參與者整體患癌風險的影響,在女性和不吸煙的參與者中更顯著。
研究人員分析,身體活動與癌癥風險降低之間的關聯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首先,身體活動可以通過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葡萄糖代謝來降低患癌風險。其次,較多的身體活動可以通過增加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HBG)的水平來調節性激素水平,進而降低患癌風險。第三,身體活動可能會改變炎癥細胞因子或脂肪因子(例如C-反應蛋白、脂聯素和白細胞介素-6),進而降低全身炎癥水平,這也有助于降低患癌風險。此外,身體活動還可能通過減少氧化應激、增加肺通氣量、增加迷走神經張力、縮短腸道轉運時間等,降低患癌風險。
其實,有些癌癥是可以預防的。根據AACR報道,降低罹患癌癥風險可以這么做:
1.降低香煙、煙草使用,除肺癌以外,抽煙還會增加罹患其他癌癥的風險;
2.避免不健康的飲食;
3.增加身體運動量;
4.減少紫外線輻射的暴露;
5.限制飲酒量;
6.預防病原體感染。
近幾十年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久坐不動的人越來越多。據統計,有31.0%的中國人沒有達到推薦的身體活動量,即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或至少75分鐘的高強度身體活動,或者兩者的等量結合。體育鍛煉不僅有助于減肥或保持體形,而且對癌癥也有預防作用。研究表明,每天至少進行30~60分鐘的中等到高強度體育鍛煉的人患癌癥的風險會降低,尤其是乳腺癌和結腸癌的風險。此外,其他幾種癌癥的發病率也有所下降,包括前列腺癌、肺癌和子宮內膜癌。
為了預防癌癥,美國運動指南建議:
1.成年人每周至少應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
2.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慢跑);
3.或等量的兩種運動組合。
研究建議,我們應增加身體活動量,保持健康體重。超重或肥胖、體內脂肪過多,可能會改變性激素(雌激素或睪丸激素)水平、導致胰島素水平升高、引發炎癥等,進而增加十多種癌癥風險。除此以外,多進行身體活動還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死亡風險。
(本文編輯 許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