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肝炎后綜合征?
肝炎后綜合征是指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經治療后,肝功能恢復正常,但患者仍有諸多主觀不適為證候群的一種功能性疾病,也稱恢復期肝炎綜合征。臨床表現有肝區不適,腹脹、持續性倦怠乏力、肢酸,精神不振、情緒低落、失眠多夢、易疲勞、口苦、食欲不振等。與病毒性肝炎發病或慢性活動時癥狀相似,但實驗室檢查肝功能、病原學指標及肝膽脾B超均無異常。持續時間長短不一。根據肝炎后綜合征的臨床特點,可將該病歸納為中醫所說的“脅痛”、“郁病”范疇。
二.肝炎后綜合征的病因病機
肝炎后綜合征的病因不十分明確,西醫一般認為發生的原因多為神經調節功能失調從而出現類似肝炎的一些臨床表現。中醫認為肝炎后綜合征的發生與飲食不當、情志抑郁,或暴怒傷肝,生活作息不規律,勞倦內傷,久病失養等有密切關系,最終導致肝失條達,肝氣郁結,疏泄不利,氣阻絡痹,橫逆乘脾,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或濕熱雖清,邪去正虛,脾氣受損,肝木疏泄功能未復;或由于治療不當,過用清熱寒涼藥物,恢復期過食肥甘厚味之品,損傷脾胃。張仲景《金匱要略》之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中,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生化之源不足,則疲乏無力,營血虧虛,不能上舉于心。久病精血虧損,導致肝腎之陰不足。肝炎后綜合征病機虛實夾雜,相互交錯。故本病病位在肝膽,涉及脾胃,影響心腎。
三.目前治療肝炎后綜合征的方法
肝炎后綜合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質量。針對肝炎后綜合征的治療,因患者生化指標均無異常,故西藥的治療往往難以奏效。中醫治療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項:
1.辨證論治,處方遣藥: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論治,根據患者不同的證型:肝氣郁結型、肝郁脾虛型、濕熱未清型、肝腎陰虛型,選用柴胡舒肝散加減疏肝理氣,逍遙散加減疏肝健脾,龍膽瀉肝湯加減瀉肝清火,一貫煎加減滋養肝腎等治療方法。
2.針刺:可選用主穴期門、足三里、三陰交,根據不同的證型加用相應的配穴,如肝氣郁結型可加內關、太沖等;肝郁脾虛型可加用太沖、內關、陽陵泉等;濕熱未清型可選用太溪、期門等;肝腎陰虛型可加用肝俞穴、腎俞穴、太溪穴等。
3.耳穴貼壓:可取穴于肝、膽、脾、三焦、腹脹區、神門等。中醫中藥治療肝炎后綜合征諸證候,臨床效果顯著。但部分患者自覺中藥口感欠佳,故難以堅持。針刺亦有人自覺酸麻脹痛難以忍受,且需時常至醫院就診,依從性差。而耳穴療法安全可靠,簡單易行,治療效果迅速,無副作用,患者可自行進行穴位按壓,依從性高,可堅持應用。
四.耳穴治療肝炎后綜合征的原理
耳穴療法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重要的中醫療法之一,通過刺激耳廓的反應區診斷和治療疾病,現已普遍應用于臨床各科。《黃帝內經·靈樞》口問篇道:“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指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現代研究也表明,耳含有豐富的神經、血管、淋巴,通過經絡、神經與全身各部位緊密相連。因此,耳穴可反映身體的生理、病理情況,亦能治療體內的某些疾病。針對肝炎后綜合征的治療選取的穴位中肝、膽為相應部位取穴,可舒肝利膽、理氣通絡止痛。脾主運化,可健脾化濕、和胃通絡;三焦理氣止痛,健脾益胃、化氣輸精、通調水道;腹脹區為治療腹脹的要穴,可理氣消脹;神門是與心神聯系最為緊密的穴位,所以神門是鎮痛的第一要穴。諸穴合用,共奏舒肝利膽、健脾益胃、理氣止痛、安神之功,可明顯改善肝炎后綜合征各癥候。
五.耳穴治療肝炎后綜合征的優勢
近代應用耳穴診斷、治療、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并已形成耳穴診斷治療學體系。耳穴既能治病,又可以防病,可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鎮靜止痛,疏通經絡,調節氣血陰陽等。耳穴貼壓療效顯著、持久,經濟方便,簡單易行,沒有副作用,應用廣泛,安全可靠,且病人依從性高。故耳穴在治療肝炎后綜合征方面,可大顯身手。
六.耳穴治療肝炎后綜合征的操作方法
選一側耳廓,用探針在上述耳穴區按壓找出敏感點或壓痛點,局部用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后,先按摩耳廓,使耳廓充血,予以耳穴貼對準壓痛點貼覆壓牢,以拇指、食指給予一定的壓力,至有酸麻脹痛為止。隔天一次,兩耳輪換,每日捻壓5~6次,每次10~20分鐘,10次為一療程。以按壓為主,切勿揉搓。
七.耳穴治療肝炎后綜合征的注意事項
1.耳廓皮膚有破損、濕疹、炎癥、潰瘍、凍瘡破潰等不宜采用;
2.對膠布或王不留行籽過敏者忌用;
3.過度精神緊張、疲勞等,按壓宜輕柔;
4.孕婦及習慣性流產者,嚴重的心臟疾病者不宜使用;
5.避免膠布潮濕,預防皮膚感染。如有皮膚瘙癢紅腫、皮膚破潰,應立即取下膠布。
八.肝炎后綜合征的日常調護
肝炎后綜合征患者應當多加休息,避免勞累,生活規律,補充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禁酒,避免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定期隨診復查。
(本文編輯 許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