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早期由于肝臟代償功能較強可無明顯癥狀,后期則以肝功能損害和門靜脈高壓為主要表現,并有多系統受累。常出現胸水、腹水、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腎功能損傷、心肌病、肝肺綜合征、門靜脈血栓、肌肉萎縮、脾功能亢進、繼發感染、癌變等并發癥。
脂肪肝不是亞健康
隨著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成年人肥胖人群日益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俗稱“脂肪肝”)的患病率快速增長,且呈年輕化的趨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早期并無明顯癥狀,不易被察覺,所以有大量的病人在缺乏對疾病的認知,以及沒有及時診斷、治療的情況下,往往忽視了該疾病。而有數據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害性已經超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成為全球肝臟相關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為隨著病情發展,脂肪性肝病同樣可以導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細胞癌等一系列疾病。
脂肪肝相關臨床后果
我國肝活檢證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發生肝臟慢性炎癥的占40% 以上,也就是往往會有反復的轉氨酶升高現象。而這部分患者的情況正是脂肪肝進展為肝纖維化的階段,肝纖維化早期正是肝硬化的前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10 ~ 15年肝硬化發生率為15% ~ 25%。
脂肪肝該如何治療
一旦診斷為脂肪肝,一定要在肝病科專科醫師指導下進行病因治療及定期檢查,不能覺得沒癥狀就不需要治療、沒癥狀就不需要定期檢查。
首先,我們要評估目前脂肪肝對肝臟的損害情況如何,對于有炎癥壞死和纖維化者,需要抗炎抗纖維化治療,以阻止肝纖維化進展,減少肝硬化和肝癌及其并發癥的發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可逆性,生活方式的改變、藥物的治療可使其出現有效逆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減重超過 5% 可降低肝臟脂肪含量并可改善心臟代謝,減重超過 10% 有望逆轉脂肪性肝炎或肝纖維化。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實現減重是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疾病負擔的有效方法,已被推薦為該病的首要預防措施。
改變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治療,針對膳食成分不平衡的問題糾正代謝紊亂,通過低熱量飲食(每日500 ~
1 000 kcal)逐漸減輕體重。
運動治療應注意通過運動強度、運動量和運動類型來消耗能量;可以通過藥物干預減少代謝綜合征;對于有血壓、血糖、血脂及尿素異常等情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應該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按照有關指南或共識意見積極治療。
臨床當中,為了改善患者的總體預后和生活質量,往往肝病科醫生會和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科、營養科等專科醫生密切溝通與合作。因此早期發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并進行診斷、干預和治療是減少其疾病負擔的有效途徑,而體檢是盡早發現該疾病的有效手段。
(本文編輯 李永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