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為新時代新征程文旅融合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為我國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宿州市埇橋區欄桿鎮石相村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為例,對鄉村旅游地的旅游資源開發現狀進行了調研與數據收集,并根據所調研各定點旅游資源開發現狀的調查結果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精神;鄉村振興;紅色文化;鄉村旅游
為深入探究黨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狀況,并拓展視野以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本研究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政策框架及鄉村振興戰略支持下,對宿州市埇橋區欄桿鎮石相村的旅游資源進行了詳盡的調查與分析。目的在于為宿州市石相村的旅游發展注入新的思路,并針對當地旅游資源的規劃與開發提出建設性建議。此外,本研究旨在為宿州市委市政府在石相村鄉村旅游資源的合理與可持續開發方面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一、旅游資源評價與SWOT分析
(一)針對所調研旅游資源開發的結果分析
1.石相村概況。石相村坐落于安徽省宿州市欄桿鎮北部約四公里處,目前包含石相村與鳳山村兩個自然村落。該地區交通條件優越,距離交通要道徐州大約四十公里。追溯至兩百年前,此地已呈現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周邊十里范圍內的居民均選擇在此進行購物與交易。村內設有信用社、合作社、中學及小學等設施。
2.紅色文化資源深度挖掘與活化利用。石相村不僅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自然風貌著稱,更因其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而熠熠生輝。作為革命老區,石相村見證了無數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留下了眾多珍貴的紅色遺址和革命故事。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如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紅軍標語墻等,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然而,當前石相村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尚處于初級階段,存在展示方式單一、游客參與度不高、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入等問題。部分紅色遺址因年久失修,面臨損毀風險;同時,紅色旅游產品的創新性和吸引力也有待提升,難以充分滿足游客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
(二)針對所調研旅游資源的SWOT分析
1.旅游資源開發優勢。石相村擁有兩百多年的深厚歷史底蘊,其老街、古宅、商鋪等歷史遺跡得以妥善保存,為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石相村的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性,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旅游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石相村地處宿州市欄桿鎮北部,交通條件優越,毗鄰徐州等大城市,有利于吸引周邊乃至更遠地區的游客。村內信用社、合作社、學校等基礎設施完善,為游客提供了堅實的生活服務保障。
2.旅游資源開發劣勢。當前紅色旅游產品的開發存在一定的單一性,創新力和吸引力有待加強,這對于吸引年輕一代的游客群體構成了挑戰。同時,對紅色文化深層次內涵的挖掘尚需深化,其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的展現還不夠充分。部分紅色遺址因長期缺乏維護,面臨嚴峻的保護和修繕需求,同時,現有的旅游基礎設施亦需進行更新和升級。石相村的旅游品牌知名度尚待提升,有效的宣傳推廣策略亟需制定和完善。
3.旅游資源開發機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撐和資金保障。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對休閑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長,鄉村旅游市場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新時代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為石相村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開展數字化營銷,能夠有效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4.旅游資源開發威脅。石相村周邊地區正積極致力于鄉村旅游與紅色旅游的開發,市場競爭態勢日趨激烈。游客對旅游產品的需求正呈現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趨勢,對旅游體驗的期待亦日益提升。自然災害及人為破壞行為可能給紅色遺址和旅游資源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害。同時,宏觀經濟的波動亦可能對旅游業的整體發展產生影響,進而對石相村旅游業的持續穩定增長構成挑戰。
綜上所述,石相村在推進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開發方面既擁有獨特的優勢和機遇,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和威脅。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充分利用現有優勢,抓住發展機遇,同時積極應對劣勢和挑戰,制定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規劃和策略。
二、改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現狀的建議
(一)文化層面:以文塑旅。深入挖掘老海寺及其周邊地區的文化底蘊,將紅色文化與自然景觀緊密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通過舉辦文化節慶活動,如“老海寺佛教文化節”、“紅色記憶·石相村徒步游”等,吸引游客親身體驗并感受文化氣息。同時,加強對張愛萍將軍等歷史人物事跡的宣傳,利用紀念館等場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游客在游覽中接受精神洗禮。
(二)管理層面:人才興旅。針對當前管理型人才短缺的現狀,積極與高等院校、職業技術院校攜手合作,共同推進鄉村旅游管理人才培養項目,旨在吸引并留住一批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與此同時,加大對現有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著力提升其服務意識和專業技能,以確保鄉村旅游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三)產品層面:創新驅旅。為有效規避鄉村旅游產品同質化問題,核心在于創新。需深入結合石相村實際狀況,挖掘并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項目,例如生態農莊體驗、傳統手工藝制作、戶外拓展訓練等。同時,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旅游體驗。
(四)基礎設施層面:完善助旅。進一步強化對鄉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尤其是住宿、餐飲、交通等領域。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模式,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以提升鄉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確保基礎設施建設與當地生態環境相協調,共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
(五)營銷層面:智慧營銷。依托互聯網及新媒體平臺,積極推進智慧旅游營銷戰略。通過構建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多元化渠道,發布石相村旅游資訊,有效吸引游客關注。同時,借助大數據技術深入分析游客需求及行為特征,制定個性化旅游產品和精準推廣策略,以提升營銷成效。
(六)合作層面:聯動強旅。深化與周邊地區及旅游企業的合作,構建區域旅游聯動發展機制。通過資源共享、線路互通、市場共拓等策略,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旅游發展格局。例如,可與鄰近的徐州等城市聯合推出“紅色之旅+自然風光”的跨市旅游線路,吸引更多游客群體。同時,積極參與區域旅游合作組織和交流活動,提升石相村在區域旅游市場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三、總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為我國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鄉村旅游,對提高我國農村村民的收入水準,促進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國鄉村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在我國鄉村地區旅游業的同質化現象嚴重,旅游業發展缺乏科學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充分挖掘鄉村地區的特色旅游資源,形成特色的旅游產品,做好科學的合理布局和開發規劃,拓展融資渠道,進一步完善鄉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馬兆興.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院校紅色文化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9(21):5.
[2]趙艷霞,李海華.冬奧會視角下張家口鄉村旅游業發展路徑研究——以閑置宅基地為例[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021(002):46-51.
[3]盧帥濤.基于網絡文本內容分析的陽朔鄉村旅游偏好研究[D].桂林理工大學[2024-08-29].
[4]俞卓航,蘇景城.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鎮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途徑研究[J].山西農經, 2021(4):3.
[5][1]王松茂,郭英之,王艷威,等.旅游經濟空間網絡演變驅動機制實證研究[J]. "2021(2018-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