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是當前非物質文化保護與旅游發展互動中的一個熱點議題。本文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與鄉村旅游相融合作為促進地方經濟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通過分析兩者的潛在聯系,揭示了兩者深度融合能夠為地方社區帶來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益處。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研究和實踐需要政策的幫扶與區域人員的配合與參與,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其在地方經濟的發展與前行。
關鍵詞:文旅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旅游;深度融合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融合的研究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具有地方性、歷史性、審美生和真實性的文化資源,包括傳統音樂、表演藝術、民間藝術、儀式、節慶等,是特定社群或群體傳統知識與實踐的集合體現,它是世界各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并傳承下來的人類智慧文明成果,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創造和傳承的杰出文明成果。鄉村旅游則是指游客在鄉村地區體驗當地生活、文化和自然環境的旅游方式。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鄉村旅游可以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并通過旅游開發實現文化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非遺+旅游”的研究意義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首先,通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強化地方社區的文化認同感和社會凝聚力,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其次,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文化旅游形式,有助于為鄉村地區帶來經濟收益和就業機會,推動當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此外,研究深度融合的策略和機制,有助于指導政策制定者、文化保護者和旅游經營者在實踐中取得平衡,以最大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效益和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深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鄉村旅游的相互關系,不僅可以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還能為全球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有益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支持。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的必要性
近年以來,“非遺+旅游”這種融合方式已成為旅業的一種發展潮流,全國各地的文旅在不斷升級和創新,持續釋放旅游產業鏈的乘數效應。每到節慶日,古城古鎮網紅打卡、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傳統服飾拍照留影等“新中式”文旅越來越受人們的歡迎,到處人聲鼎沸。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旅游市場走進千家萬戶,旅游讓非遺“火”起來、“熱”起來、“潮”起來,“活”起來。一方面,非遺可以為鄉村旅游提供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體驗,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另一方面,鄉村旅游的興盛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經濟支持和傳播平臺。通過將非遺融入鄉村旅游,既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又能有效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的融合不僅有助于文化傳承與保護,還能夠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文化交流與認同,推動可持續發展,是當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三、非遺保護傳承與鄉村旅游融合的實證分析
(一)婺源的非遺鄉旅概況
婺源,位于中國江西省東北部,自古有\"書鄉\"、\"茶鄉\"的美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游縣,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這里青山綠水、古韻悠然,不僅自然風光優美,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近年來,婺源在鄉村旅游的推動下,積極探索非遺與鄉村旅游的互動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婺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抬閣、攤舞、板燈、油紙傘、茶藝表演等,其中婺源徽劇與采茶舞是最為出彩的。婺源徽劇又稱徽班,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婺源是徽劇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徽劇在這里有著深厚的傳統和豐富的演出形式。婺源采茶舞是婺源地區的傳統民間舞蹈,表現了采茶女工的勞動場景,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婺源的鄉旅以其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獨特的文化遺產聞名,是中國著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江嶺的梯田油茶花,以其壯麗的梯田風光和季節變化的美景而著稱,尤其在春天和秋天,層層梯田被陽光照射下,展現出迷人的風光。篁嶺曬秋,被稱為“人間仙境”,以其獨特的曬秋文化和古老的徽派建筑吸引了大量游客,每當秋收時節,農家曬出的紅辣椒、玉米等干貨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思溪延村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徽派村落,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傳統民俗,是了解婺源地方文化和建筑風格的理想之地。
(二)婺源非遺與鄉村旅游互動發展實踐
婺源的非遺資源極為豐富,主要包括傳統手工藝、民俗活動、傳統美食等。其中,徽州文化在婺源得到了極好的保存和傳承。例如,婺源的徽派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獨特的建筑風格而聞名;婺源的傳統手工藝,如徽州磚雕、木雕和漆器制作,也展示了非遺的獨特價值。此外,婺源的傳統節日如“油菜花節”、“桃花節”等,也體現了當地人文風情的多樣性。
婺源的鄉村旅游在近年來蓬勃發展,游客紛至沓來,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濃厚的文化氛圍。為了進一步提升旅游體驗,婺源積極將非遺資源融入旅游活動中,實現了非遺與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婺源通過建立非遺體驗中心、手工藝作坊等形式,將傳統工藝展示給游客。游客不僅可以欣賞到徽州磚雕、木雕、漆器制作等非遺項目的制作過程,還可以親自參與其中。例如,在徽州磚雕體驗館,游客可以在工藝師的指導下嘗試雕刻,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這一傳統工藝的精髓。這種互動式的體驗,不僅讓游客對非遺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提升了非遺項目的傳播效果。除了傳統手工藝的展示,婺源還將非遺元素融入鄉村旅游的各種活動中。例如,傳統節慶活動如“油菜花節”、“桃花節”上,會加入傳統民俗表演,如徽劇、民間舞蹈等,讓游客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厚的地方文化氛圍。此外,婺源還利用鄉村旅游的機會,推廣地方特色美食,如徽菜中的徽州臭豆腐、毛豆腐等,通過美食文化的推廣,使游客在味蕾上也能體驗到婺源的獨特魅力。
鄉村旅游的興起帶動了婺源地方經濟的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非遺項目的開發與旅游活動的結合,進一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例如,通過非遺手工藝品的銷售,不僅增加了當地工匠的收入,也為旅游業帶來了更多的附加值。同時,旅游收入的增加,也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資金支持。
(三)婺源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互動發展模式
婺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自然風光交織的典型代表,以其獨特的徽州文化和美麗的鄉村風貌吸引著大量游客。近年來,婺源在鄉村旅游的推動下,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非遺保護與旅游互動發展模式。該模式不僅實現了經濟效益的提升,也推動了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本文將詳細闡述這一模式的主要內容及其實施效果。
婺源通過建立非遺文化展示中心和手工藝體驗館,將本地的非遺資源進行整合和系統展示。這些展示中心不僅展示了徽州磚雕、木雕、漆器等傳統工藝,還涵蓋了徽劇、傳統節慶等民俗文化。游客可以在這些場所中深入了解非遺項目的歷史背景、制作工藝以及文化意義。例如,婺源的徽州磚雕體驗館,不僅展示了磚雕的制作過程,還提供了游客參與雕刻的機會,使游客在互動中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婺源將非遺元素融入到各種旅游活動中,通過節慶活動、主題展覽、互動體驗等方式,讓游客在享受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夠體驗到豐富的非遺文化。例如,在“油菜花節”期間,婺源會組織包括徽劇表演、傳統民俗展示、手工藝品市場等在內的活動,使游客在觀賞美麗花海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厚的地方文化氛圍。此外,婺源還推出了以非遺為主題的旅游線路,結合文化遺產的展示與自然景觀的欣賞,為游客提供了多樣化的旅游體驗。
(四)婺源“非遺+鄉旅”的成功啟示
1.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非遺保護與旅游互動發展模式的實施,不僅提升了婺源的旅游吸引力,還為當地經濟帶來了顯著的效益。通過非遺項目的推廣和銷售,婺源的地方經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并且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住宿、餐飲和交通等。
2.增強了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非遺+鄉旅”模式有效地推動了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展示和互動體驗,游客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度大大提高,使傳統技藝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同時,本地年輕人想通過“非遺+鄉旅”該模式來創業,對非遺項目的興趣和參與度也有所提升,為非遺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平衡了生態環境與社會效益。婺源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不但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會效益的平衡,還通過設立保護基金和限制游客流量,確保了非遺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性。隨著鄉村旅游的壯大發展,也增強了當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這也有助于實現文化與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整體幸福感。
4.不斷優化探索創新文旅融合模式,通過引入更多創新元素,如數字化展示和虛擬現實技術,提升非遺的傳播效果。同時,繼續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合作,探索非遺保護和旅游發展新的路徑,實現更高水平的雙贏局面。
婺源在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同時,還非常注重非遺的可持續保護。可以通過加強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力度,制定合理的旅游管理政策,確保非遺資源在旅游發展中得到有效的保護。同時,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非遺保護和鄉村旅游發展中,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多方合作機制,共同推動婺源的鄉村振興和非遺傳承工作。婺源在非遺與鄉村旅游互動發展中的實踐,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通過不斷探索和優化,婺源有望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保護和傳承好珍貴的非遺文化,為中國鄉村旅游的發展樹立一個良好的示范基地。
四、深度融合的實施策略和建議
非遺與旅游融合,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是新時代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積極探索。在大力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的同時,需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立足非遺的文化內核,堅持非遺的文化底色,避免過度商業化對非遺傳承的損害,讓非遺在與旅游的融合中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第二,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激發大眾對非遺旅游的熱情,將非遺的保護、傳承、弘揚與全域旅游發展對接,讓傳承人、村民、居民成為旅游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
第三,因地制宜,將非遺旅游與鄉村振興、城市空間改造、文化生態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建設結合起來,推動非遺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與國家發展戰略相適應,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道路。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如何找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高質量旅游之間的兩者的平衡關系,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促進旅游高質量發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策略和建議來考慮:
其一,以文塑旅,激活深度旅游新業態。“非遺+鄉旅”模式成為近年來的一種旅游新時尚,非遺也在向智能AI數字化轉型和發展。非遺保護也在應用的數字存儲、情境體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融入高科技,提供了讓文物發聲、讓非遺說話的機會,也在技術與理念上推動著旅游產業升級。
其二,以旅彰文,賦能民間非遺活態傳承。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地人民在歷史長河中沉淀的生活智慧。活態傳承的非遺是旅游產業與所在地歷史面、社會面、生活面的聯結,以非遺工坊、非遺體驗館、非遺民宿等為代表的空間再造,強化了游客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在此過程中,互動演示、體驗教學等熱門“網紅打卡”項目,為非遺傳承人生活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條件。對具備歷史屬性、生活屬性的非遺項目的呈現,有利于提升地方社會的能見度,同時,旅游產業能夠充分發揮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創造文旅就業崗位等優勢。
其三,文旅融合,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非遺力量。非遺與旅游融合,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是新時代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積極探索。
其四,加強文旅宣傳推廣,避免過度同質化與商業化。通過媒體宣傳、文化節慶等活動,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合理地的開發非遺是一種活化傳承,但要尊重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征性,避免過度的商業化和娛樂化,要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特色,要做到因地制宜,注意深挖地方特色避免同質化。
五、結論
隨著社會對文化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不斷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將呈現出多樣化和創新性。這種融合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更是文化傳承與社區認同的重要保障。展望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將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將會實現文化的活化與更新,為全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廖四順.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高質量互動發展[J].社會科學家,2024,(02):86-92.
[2]劉宇青,徐虹.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性保護和旅游開發助推鄉村文化振興[J].社會科學家,2022,306(10):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