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堅持黨的領導擺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原則首位,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經驗的深刻總結。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黨的領導能夠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堅強定力、凝聚共識合力、激發內在潛力、注入持久動力,以團結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四重磅礴偉力,實現二〇二九至二〇三五年總目標,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簡介] 鄭云天,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近現代大國興衰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啟示研究”(項目批準號: 2 3Z D 0 3 8)的階段性成果。
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要“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突出強調“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 1]落實《決定》確定的各項改革任務,關鍵在于加強黨的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新時代無論是理論創新還是實踐探索,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都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突進深水區,啃硬骨頭,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根本轉變,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穩步前進。
一、黨的領導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堅強定力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因此必須“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2] 1 7,這樣才能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否則黨、國家和社會就很可能變成一盤散沙,黨的領導就會成為空話,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就會成為空想。
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看,黨的領導是事關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成敗的關鍵。如果共產黨垮了,喪失了執政地位,就會斷送社會主義事業,危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就是深刻的教訓,“那些導演這一切的人很清楚,為了改變政權和社會制度,必須切斷黨和國家之間的紐帶,因為那是國家賴以存在的基礎”[ 3]。一個政黨失去信仰、方向迷失、自我否定、思想上失去靈魂,政治上也就失去了定力和主心骨。“蘇聯共產黨中的一些人不是不斷進行自我革命以適應新的形勢,而是百般抵制改革,無視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黨內充斥著各種野心家、腐敗分子、教條主義分子,進而逐漸脫離了人民群眾。”[ 4]蘇聯亡黨亡國后,俄羅斯及曾經的加盟共和國各界的反思也充分說明,“蘇共失敗、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在蘇共內部,而黨內的問題則在于其領袖集團”[ 5]。蘇聯和蘇共的興衰為中國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歷史鏡鑒。
無論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這是必須始終堅守的重要前提。面對紛亂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改革越是向縱深推進,觸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復雜尖銳,必然會遭遇各種阻力和障礙,每前進一步都不容易”[ 6]。中國共產黨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始終保持道不變、志不改的強大定力,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立國之本不動搖,堅持貫通和體現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不偏離,堅持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不放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迷失,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決定》明確強調,黨中央領導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必須“圍繞解決突出矛盾設置改革議題,優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的第一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對黨的領導制度展開了全方位、深層次的改革調適,“使之在充分承繼過去黨的領導制度重要成果的同時,既對經實踐證明不適宜的體制機制進行了堅決剔除,又適應形勢變化前瞻性地建構和豐富了黨的領導制度體系”[ 7]。擁有強大的戰略規劃能力、組織動員能力和決策落實能力的中國共產黨人,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和領導權、主動權,能夠在風雨來襲時成為全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最關鍵的穩定劑、維護地區及世界和平發展最重要的壓艙石。
二、黨的領導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識合力
當今世界正面臨冷戰結束以來最撕裂、最缺乏共識的復雜困境。一方面,蘇共軟弱渙散,喪失戰斗力,以致紛爭迭起、派別林立、政令不通,最終使自身和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分崩離析;另一方面,在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橫行之下,資本至上、弱肉強食、兩極分化、霸道強權沒有任何實質性改變,西方國家民粹主義、種族主義等思潮泛濫,導致政治撕裂和社會矛盾頻發。國家間信任缺失,治理赤字、和平赤字和發展赤字不斷蔓延,政治對立、價值紛爭、經濟制裁等取代了原來的對話與合作。從本質上看,無論是蘇聯式社會主義的“老路”,還是美西方資本主義的“邪路”,都存在難以凝聚共識合力的弊端。建立在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基礎上的資本主義文明,根本無法克服和消除其內在的野蠻本性。反觀中國,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得到有力保證,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更加科學,全黨思想上更加統一、政治上更加團結、行動上更加一致,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顯著增強”[ 8]。中國式現代化的初步成功實踐和取得的顯著成就,“新時代以來‘東升西降’、‘中治西亂’的鮮明對比,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選擇”[ 9] 2 3 5。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統工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歷史的發展總是從許多個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 1 0]過往曾經鼎盛的強國,有不少因內耗渙散而元氣大傷,最終走向衰敗。對于進入新時代的中國而言,必須在“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原則問題上保持高度自覺,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在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問題上建立共識,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向同一個方向凝聚起來,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起來,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真正形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
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之治”的制勝之匙。《決定》指出,要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完善改革激勵和輿論引導機制,營造良好改革氛圍”[ 1]。黨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是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主導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其他各類治理主體是“眾星”,黨就是“眾星捧月”的“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可以充分凝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力量和智慧,形成改革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使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方向目標清晰,戰略部署明確,方法路徑高效,實現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協調、全面深化的歷史性轉變”[ 2] 3 9 5。黨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與領導功能決定了黨堅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改革,避免出現眾多治理主體因為沒有領導核心而導致群龍無首、山頭林立、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亂象,上下貫通、集中統一、執行有力,使各類治理主體既在黨的領導下發揮各自職責與功用,同時又“在黨的領導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整體治理合力”[ 1 1]。
三、黨的領導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內在潛力
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世界各國都在面臨著發展潛力開發殆盡的嚴峻挑戰。其一,蘇共逐漸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體制機制,但沒有與時俱進進行有效改革,導致問題和矛盾積重難返,使蘇聯社會發展陷于停滯,最終改革失敗、亡黨亡國。其二,自2 0 0 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西方國家采取包括“量化寬松”在內的種種舉措,甚至不惜奉行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等政策,越來越背離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新世界和“后西方”世界,導致經濟低增長、低就業、低利率,徘徊在貿易與投資不振、債務高懸并不斷累積的痼疾中。其三,一些曾經稟賦較好的“全球南方”國家,長期飽受西方國家肆意榨取,國家經濟命脈和戰略儲備資源也被發達國家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所操控,致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都舉步維艱。所有這些因素的疊加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經濟政治秩序的不平等,給世界和平、發展與合作造成巨大威脅。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具有穩定增長的巨大潛力。首先,中國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發展空間廣闊,區域經濟具有多樣性和內生活力;其次,中國城鎮化率持續提升不斷創造新機遇;最后,中國在科技創新、生產效率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這背后,是“中國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充足的技術人才儲備、超大規模的市場等提供的支撐”[ 1 2]。2 0 2 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 2%,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繼續超過3 0%①。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回升向好,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更有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和有力行動。
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韌性、優勢和潛力得到充分彰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要領導一個十幾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穩中求進、協同推進,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2] 4 1 5新時代以來,黨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領導方式更加科學,如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激發,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決定》強調:“對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全黨必須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堅持上下協同、條塊結合,科學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明確各項改革實施主體和責任,把重大改革落實情況納入監督檢查和巡視巡察內容,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 1]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有這樣的政治氣魄和歷史擔當,敢于大刀闊斧、刀刃向內、自我革命,也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這么短時間內推動這么大范圍、這么大規模、這么大力度的改革”[ 1 3]。根本原因在于,黨以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勵人、鼓舞人、感召人,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激發人民首創精神,有效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在埋頭苦干中增長實力,在改革創新中激發活力,在接續奮斗中發掘潛力,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礴力量。
四、黨的領導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持久動力
新時代以來,黨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嶄新生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以偉大歷史主動精神不斷變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不斷推進各領域體制改革,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9] 2 2 9 - 2 3 0黨的領導始終貫穿改革全過程,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源泉,成為全面深化改革順利進行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近年來,世界經濟陷入發展困境,各國都彌漫著消極、乏力、悲觀、怠惰的社會氛圍。以美國為例,當下美國社會,亂象層出不窮———毒品屢禁不止,槍擊事件頻發,基礎設施破敗,所謂“超級大國”的背后是不斷加大的貧富鴻溝、根深蒂固的種族暴力、持續惡化的社會矛盾以及一連串難以根治的“美國病”。相比之下,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為中國高質量發展蓄勢添能,為世界經濟復蘇繁榮貢獻更多新動能。曾有歐洲前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坦言:“中國的經驗表明:現實存在過的社會主義的歷史,并未因為1 9 9 1年蘇聯被擊垮和歐洲社會主義的淪亡而終結”;“我們在歐洲未能維持社會主義的生存,有什么資格對中國的新生事物進行挑剔?為了實現初衷,他們走的是全新的道路。與歐洲社會主義被戰勝的歷史相比,中國人取得的成就輝煌得多。他們更有成效,更具創新能力”。[ 1 4]數據顯示, 2 0 1 3年至2 0 2 2年,中國吸引外資規模以人民幣計連續十年穩步增長, 2 0 2 2年超過1. 2萬億元; 2 0 2 4年上半年,中國吸引外資規模近5 0 0 0億元,仍處于近十年來的高位。[ 1 5]在世界經濟增長動能偏弱、外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出口質升量穩,進口規模穩步擴大,對經濟增長作出積極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以堅如磐石的定力和不畏艱險的勇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發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決定》指出:“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1]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形勢、聚焦新需要、把握新規律,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路徑、新方法,將改革重塑為增活力、添動力、聚合力的系統工程。與此同時,黨始終堅持改革的是為了人民,改革的動力源自人民,改革的成效由人民評判,充分激發人民主人翁精神,匯聚蘊藏在人民之中的無窮智慧,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使改革擁有最廣泛、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促進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新征程上,必須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管黨治黨,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
參考文獻
[ 1]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 2 0 2 4 - 0 7 -2 2( 1).
[ 2]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3.
[ 3]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大國悲劇:蘇聯解體的前因后果[M].北京:新華出版社, 2 0 1 0.
[ 4] 約翰·巴切特爾.蘇東劇變的歷史教訓與當代啟示———美共前主席談蘇東劇變3 0周年[ 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2 0 1 9( 1 1) : 3 8 - 4 1.
[ 5] 張全景.蘇共失敗、蘇聯解體的慘痛教訓及借鑒意義[ J].馬克思主義研究, 2 0 0 8( 2) : 5 - 1 1.
[ 6] 肖貴清.堅持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 N].光明日報, 2 0 2 4 - 0 8 - 1 3( 6).
[ 7] 葉新璐.改革開放初期黨的領導制度的重塑與重建( 1 9 7 8—1 9 8 7) [ 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 0 2 4( 1) : 1 6 4 - 1 7 4.
[ 8]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N].人民日報, 2 0 2 1 - 1 1 - 1 7( 1).
[ 9] 二十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4.
[ 1 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5 9 2.
[ 1 1] 蔡禮強,張曉彤.黨的領導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功能定位與實現方式[ J].中國行政管理, 2 0 2 3( 1 0) : 1 4 - 2 0.
[ 1 2] 金刻羽.中國經濟擁有強大韌性、巨大潛力(國際論壇) [ N].人民日報, 2 0 2 4 - 0 3 - 1 0( 3).
[ 1 3]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N].人民日報, 2 0 2 4 - 0 7 - 0 8( 1).
[ 1 4] 埃貢·克倫茨.我看中國新時代[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 0 1 9: 1 0.
[ 1 5] 高水平開放邁出堅實步伐(年中經濟觀察)[ N].人民日報, 2 0 2 4 - 0 8 - 0 3( 1).
(編輯:劉恩至)
①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局長就2 0 2 3年全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 E B/O L].( 2 0 2 4 - 0 1 - 1 7)( 2 0 2 4 - 0 6 - 0 2). h t t p s: / /w w w. s t a t s . g o v . c n /s j/s j j d /2 0 2 4 0 1/ t 2 0 2 4 0 1 1 7_1 9 4 6 6 6 4. h t m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