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是鄧小平歷史觀的集中體現。鄧小平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出發,科學闡釋了歷史與未來的辯證關系,強調“向后看為的是向前看”,總結歷史的意義在于開辟未來,即通過改革開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他認為只有解決歷史問題才能擺脫思想包袱,輕裝上陣開辟未來,也只有著眼未來向前看,不在歷史問題上陷于無休止的糾纏,才能解決好歷史遺留問題。他還強調反思歷史可以堅定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為開辟未來提供精神動力;尊重歷史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開辟未來;總結歷史經驗才能避免錯誤傾向,為開辟未來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
[關鍵詞] 鄧小平歷史觀;開辟未來;總結經驗;精神動力
[作者簡介] 劉愛武,法學博士,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荀楊,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1 9 8 8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明確提出:“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 1] 2 7 1“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是鄧小平歷史觀的集中體現,也反映在他領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掃清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探索時期所形成的一些僵化和錯誤的理論觀念給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困擾,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事業順利向前推進,鄧小平不斷強調“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是為了團結一致向前看”“結束過去,開辟未來”“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等。這些關于歷史問題的講話,反映了鄧小平立足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對歷史與未來關系的辯證思考,從不同角度體現了他始終堅持的“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的科學歷史觀。
一、只有解決歷史問題才能順利開辟未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雖然提出要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但是,當時社會上仍然存在許多思想困擾,對于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探索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還存在許多模糊的認識,在一些大是大非問題上還存在尖銳的爭論。因此,如何總結這一時期的歷史,在澄清歷史認識的基礎上擺脫思想包袱,輕裝上陣,通過改革開放繼續探索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成為這一時期面臨的主要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鄧小平就指出:“有些歷史問題要解決,不解決就會使很多人背包袱,不能輕裝前進。”[ 2] 1 9 1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中,鄧小平又指出:“要實現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必須解決歷史的遺留問題,弄清大是大非。我們已經解決了大量的這類問題,但是還有相當多的問題需要繼續解決。”[ 3] 2 7 7
在當時,社會上存在的最大思想困擾、最尖銳的爭論就是如何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其實也是關于改革開放的性質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改革開放就不可能順利向前推進。對此,鄧小平提出要從黨中央層面通過一個決議,對毛澤東、毛澤東思想作出科學評價,特別是對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做一個系統總結,從而澄清和統一人們在這些問題上的認識。1 9 8 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期間,鄧小平提出要“搞一個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主要是把建國后三十年的歷史清理一下。力求在十二大前的中央全會上通過這個決議,對過去的問題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作一個結束。十二大就講新話,講向前看的話”[ 2] 3 2 9。在主持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草案期間,鄧小平也一再強調:“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爭取在決議通過以后,黨內、人民中間思想得到明確,認識得到一致,歷史上重大問題的議論到此基本結束。”[ 3] 2 9 21 9 8 1年3月,在同鄧力群等談到起草《決議》草案問題時,他又指出:“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定下來了,有了統一的認識,就可以集中精力向前看。”[ 2] 3 5 1隨后在十一屆六中全會預備會上的講話中,他又強調《決議》的作用“就是總結經驗,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 2] 3 7 0; 1 9 8 1年7月,在會見香港《明報》社長查良鏞時又再次強調:“我們要總結經驗,對歷史問題作出實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分析。否則,思想統一不起來,認識統一不起來。總結經驗,統一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團結一致向前看,是《決議》的目的。有了一個統一的結論性的東西,今后對歷史問題就不再說了,一心一意搞建設。”[ 2] 3 7 8從鄧小平這一時期的論述來看,要實現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重新回到探索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來,就需要對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做一個系統的總結,從而擺脫過去對社會主義的僵化認識,重新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誠如鄧小平自己所說,正是因為《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的地位進行了客觀評價,對毛澤東思想的內涵作出了科學總結,在黨的十二大上才能正式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嶄新的命題。
二、只有著眼未來才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只有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才能順利開辟未來,是一個不需要太多討論的問題,關鍵是如何才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在鄧小平看來,只有著眼未來,向前看,不糾纏歷史的細節,不搞沒有意義的爭論,才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一是“向前看”。著眼于未來,在當時就是要團結一致向前看,為通過改革開放實現四個現代化努力奮斗。1 9 7 8年1 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在同胡耀邦等人的談話中指出:“向后看為的是向前看。……解決遺留問題要快,要干凈利落,時間不宜長。”[ 2] 1 9 8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鄧小平又指出,“處理遺留問題為的是向前看”,“這次會議,解決了一些過去遺留下來的問題,分清了一些人的功過,糾正了一批重大的冤案、錯案、假案。這是解放思想的需要,也是安定團結的需要。目的正是為了向前看,正是為了順利實現全黨工作重心的轉變”。[ 3] 1 4 71 9 7 9年初,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中,鄧小平又強調:“三中全會解決了黨的歷史上所遺留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以便團結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向著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前進。”[ 3] 1 5 81 9 7 9年3月,在談到“文化大革命”問題時,他又指出:“處理遺留問題,為的是集中力量向前看。像評價“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問題,可以暫時放下。我們的宣傳機構包括報紙,要注意這個問題。有些賬講不清楚就不要講,向前看嘛。不向前看有什么希望?”[ 2] 2 2 31 9 8 0年2月,鄧小平再次強調:“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如三中全會所說,是為了團結一致向前看。……如果不能得到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結果,就說明我們的工作有缺陷。”[ 3] 2 7 7這一時期,鄧小平在談到總結歷史問題時,用得最多的字眼就是“向前看”,因為如果不懂得向前看,不著眼于未來的長遠發展,就會陷于對歷史細節問題無休無止的爭論。
二是“不糾纏”。要做到向前看,就不能“糾纏”于一些歷史“舊賬”。在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中,鄧小平指出:“重大歷史問題的解決宜粗不宜細。我這里不只是講某一個具體的案子,而是講總的歷史問題,包括將來要寫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太細了不妥當”;“在處理這些歷史問題的時候,要引導大家向前看,不要過分糾纏”;“不能在舊帳上糾纏,要把大家的思想和目光引到搞四個現代化上面來。”[ 3] 2 7 7 - 2 7 8之所以強調不糾纏,是因為對于一些歷史問題的看法,在短時期內很難達成一致,也未必能對這些歷史問題形成一個客觀的認識。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歷史就像一幅油畫,離得越遠看得越清。在鄧小平看來,有些歷史問題沒有必要非得現在解決,可能現在也根本解決不了。他指出:“有些歷史問題,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不能勉強去解決。有些事件我們這一代人解決不了的,讓下代人去解決,時間越遠越看得清楚。有些問題可以講清楚,有些問題一下子不容易講清楚,硬要去扯,分散黨和人民的注意力,不符合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4] 9 2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他以“文化大革命”為例指出:“關于‘文化大革命’,也應該科學地歷史地來看。……‘文化大革命’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總要總結,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對這樣一個歷史階段做出科學的評價,需要做認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經過更長一點的時間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評價,那時再來說明這一段歷史,可能會比我們今天說得更好。”[ 3] 1 4 9
三是“粗一點”。歷史問題錯綜復雜,要對歷史問題達成統一的認識,就必須在處理歷史問題時做到“粗一點”,抓住歷史問題的本質,而不糾纏于歷史問題的細節。在鄧小平看來,看歷史要抓本質,而抓本質就不能糾纏細節,只能“粗一點”。因此, 1 9 7 8年8月,在談到處理文藝界的一些歷史問題時他指出:“老賬新賬都要實事求是對待,過去本來是錯了的,就不要去翻了,翻它有什么意思,大事情弄清楚就行了。”[ 2] 1 5 61 9 7 8年1 2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集的部分解放軍大軍區司令員和省委第一書記打招呼會議上,他又指出:“歷史問題只能搞粗,不能搞細。一搞細就要延長時間,這就不利。要以大局為重。”[ 2] 1 9 7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他也強調:“對過去遺留的問題,應當解決好。要大處著眼,可以粗一點,每個細節都弄清不可能,也不必要。”[ 2] 2 0 31 9 8 0年3月,他在談到起草《決議》草案時指出,要通過這個《決議》對過去的事情做個基本的總結,但“這個總結宜粗不宜細。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 2] 2 9 8他還強調,《決議》的起草不要抓細節,“我看了起草小組的提綱,感到鋪得太寬了。要避免敘述性的寫法,要寫得集中一些。對重要問題要加以論斷,論斷性的語言要多些,當然要準確”[ 3] 2 9 1。“總起來說,對歷史問題,還是要粗一點、概括一點,不要搞得太細。”[ 3] 2 9 4這一時期,鄧小平一再強調對待歷史問題要“粗一點”,因為只有“粗一點”,才能做到不糾纏,才能做到向前看。
向前看、不糾纏、粗一點,是鄧小平著眼未來解決歷史問題的態度,也反映了鄧小平“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的歷史觀。鄧小平作為一個政治家,不可能像歷史學家那樣,強調“事實存在于細節之中”,從而陷入對歷史細節的辨析考證。在他看來,歷史的意義就在于“述往事以思來者”,在于通過總結歷史開辟新的未來。而要開辟未來,就要著眼于未來,解決歷史問題就不能陷入對細節的爭論,用他自己的話說,就只能向前看、不糾纏、粗一點。
三、只有結束歷史爭論才能開辟國際關系的未來
在國內,只有解決過去的歷史遺留問題,才能擺脫爭論,開辟改革開放新的事業。在國際上,也只有結束過去與其他國家在一些歷史問題上的爭論,才能面向未來,打開國際關系新局面,為改革開放贏得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1 9 7 9年中美建交以后,中國與世界上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并且中國與這些發達國家在歷史問題上的爭議不多,基本上對雙方關系不會產生重要影響。但由于地緣因素,中國與周邊國家在一些歷史問題上存在爭議,由于意識形態因素,中國與蘇聯也存在一些歷史問題的爭論,所以,要為對外開放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推動全面對外開放,還需要處理好與這些國家存在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一方面,要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歷史遺留問題。改革開放首先是對周邊國家的開放,所以要實現對外開放就要首先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但中國和周邊國家在歷史問題上的一些不同看法,制約了國家間關系的發展。而這些歷史問題的復雜性,又決定了這些問題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得到解決,如果這些問題長期懸而不決,就會成為橫亙在國家之間的巨大障礙,阻礙國家間關系的發展,影響到我們對外開放的推進。對此,鄧小平提出,要放棄對過去一些歷史問題的不同看法,先擱置爭議,等將來時機成熟以后再解決,當前重要的是面向未來發展國家間關系。1 9 7 8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為慶祝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來華的日本客人時指出:“坦率地說,雖然我們兩國過去有過一段不愉快的歷史,但兩國人民相識比較深,應該優先發展兩國的關系。”[ 2] 1 5 9當然,鄧小平強調優先發展中日兩國關系,并不是忘記歷史,而是強調要擱置爭議,等將來時機成熟再來解決這些爭議問題。他在《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的講話中指出:“算歷史帳,日本欠中國的帳是最多的。……懸案是一個釣魚島,那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上面沒有人煙。我訪問日本時,記者提出了這個問題。我說,這個問題可以掛起來,如果我們這一代不能解決,下一代會比我們聰明一些,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1] 2 9 31 9 8 7年6月,在談到中日關系時鄧小平又指出:“對歷史的認識,對歷史的評價,要強調以新的向前看的態度,不要找麻煩,不要引起不必要的新的糾葛。”[ 2] 6 2 7 - 6 2 8在他看來,處理與日本的歷史遺留問題如此,處理與其他周邊國家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應堅持這樣的方法。1 9 7 8年1 1月,鄧小平在回答有關中國同泰國共產黨關系問題時指出:“我們不僅在同泰國的關系中,而且在同東南亞國家的關系中,都存在一個同那個國家的共產黨的關系問題。這樣的問題是歷史形成的,既然是歷史形成的,就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解決。我們同東盟各國首先是相互諒解,認為這樣的問題不妨礙我們建立相互關系、發展相互關系。”[ 2] 1 8 7所以,在鄧小平看來,盡管中國與周邊國家在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上存在爭論,但不能讓這些爭論影響國家間關系的發展,而是提出先擱置爭議,著眼于未來開辟新的國家間關系。
另一方面,要處理好與蘇聯的歷史遺留問題。要全面對外開放,除了與周邊國家關系外,中國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解決與另一個社會主義大國蘇聯的關系。中蘇之間的關系在蘇共二十大以后出現裂痕并逐步走向對立,甚至蘇聯一度對中國發出戰爭威脅。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蘇聯逐步意識到要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對于我們來說,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對外開放國際環境,也需要處理好與蘇聯的關系。中國與蘇聯之間關系正常化的障礙不在于現實的利益牽扯,而在于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對此, 1 9 8 9年2月,鄧小平會見為中蘇最高級會晤做準備而來訪的蘇聯外交部部長謝瓦爾德納澤時指出:“中蘇兩國領導人的任務是結束過去,開辟未來,重點在于開辟未來。這個任務相當繁重,兩國之間存在的問題太多,牽扯面太廣,而且都不是小問題。為了開辟未來,也需要了解過去。不過有個限度,只是了解,不予糾纏,重點在于開辟未來。”[ 2] 6 6 0隨后,鄧小平在5月會見戈爾巴喬夫時明確提出要“結束過去,開辟未來”。他指出:“我們這次會見的目的是八個字: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結束一下過去,就可以不談過去了,重點放在開辟未來的事情上。但是,過去的事完全不講恐怕也不好,總得有個交代。我講講中國人、中國黨的一些看法。對這些看法,不要求回答,也不要辯論,可以各講各的。這樣有利于我們在更加扎實的基礎上前進。”[ 1] 2 9 2“我講這么長,叫‘結束過去’。目的是使蘇聯同志們理解我們是怎樣認識這個‘過去’的,腦子里裝的是什么東西。歷史帳講了,這些問題一風吹,這也是這次會晤取得的一個成果。雙方講了,就完了,過去就結束了。”[ 1] 2 9 5其實,早在1 9 8 8年1 0月,鄧小平在見芬蘭總統毛諾·科伊維斯托時就曾指出,中蘇“兩國外長和高層會晤中不準備談過去的問題。簡單的歷史回顧恐怕也難避免,這要當作結束過去、開辟未來講。重點是一起向前看,建立新型的中蘇政治、經濟關系。不糾纏過去,一切著眼于未來,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來解決中蘇關系問題”[ 2] 6 5 6。
結束過去,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是為了更好地開辟未來。就像鄧小平在同尼克松談話時指出的那樣:“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 1] 3 3 0但不計較歷史的恩怨不代表要忘記歷史、忘記歷史帶給我們的深刻教訓。1 9 8 2年9月,他在談到中日關系時說:“最近日本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溫歷史、教育人民的機會。這件事不僅教育了中國人民,也教育了日本人民,其實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那些娃娃,那些年輕人需要上這一課。他們不大懂歷史,有些歷史已被忘記了。特別是現在我們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鼓勵外國投資,講友好,就容易忽視這一面。”[ 2] 4 3 41 9 8 3年9月,在談到日本希望成為軍事大國時,他又特別指出,“日本擁有自衛力量應該有一個限度”,因為“人們不會忘記過去的歷史”。[ 5]
四、只有反思歷史才能為開辟未來提供精神動力
恩格斯曾經指出:“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6]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任何歷史的曲折都為開辟未來提供了動力,因為正是有了歷史的“災難”,才有了后來的歷史的進步。通過改革開放開辟未來,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正是因為深刻地反思了歷史,我們才有了對內進行改革,對外實行開放的內在動力。
一是,反思歷史是推動對外開放的重要動力來源。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一再強調,近代中國之所以落后,在根本上是因為閉關鎖國。“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1] 7 81 9 8 4年5月,他在會見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代表團時指出:“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曾經為人類文明做出過杰出的貢獻。為什么后來落后了?就是閉關自守。火藥是中國發明的,可是在鴉片戰爭中,帝國主義就是用炮艦、火炮把我們打垮的。建國以后,雖然也有一段時期發展是好的,但是,使我們發展緩慢的一個原因也正是閉關自守。要總結這個經驗教訓。”[ 2] 4 9 81 9 8 4年6月,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講話中,鄧小平又強調:“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建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 1] 6 4這一時期,鄧小平不斷強調閉關鎖國是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總結這個歷史教訓就是要認識到對外開放的重要意義,自覺推動對外開放。
二是,反思歷史是推動對內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之所以特別強調要推動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是反思社會主義曲折探索歷史,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結果。鄧小平曾經非常痛心地指出:“我們改革的內容為什么那么廣泛深刻呢?因為我們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文化大革命’耽誤了十年。”[ 1] 2 6 41 9 8 0年8月,鄧小平接受意大利記者法拉奇采訪,在談到怎樣才能避免或防止再次發生“文化大革命”的問題時說:“這要從制度方面解決問題。我們過去的一些制度,實際上受了封建主義的影響,包括個人迷信、家長制或家長作風,甚至包括干部職務終身制。我們現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復這種現象,準備從改革制度著手。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2] 3 2 71 9 8 6年9月,鄧小平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華萊士采訪,在談到“文化大革命”時又指出:“那件事,看起來是壞事,但歸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們思考,促使人們認識我們的弊端在哪里。為什么我們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現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總結了‘文化大革命’的經驗和教訓。”[ 2] 5 8 6“因為有了那段經歷,我們才有可能提出現行的一系列政策,特別是提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2] 5 9 9 - 6 0 0“我們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應該說‘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訓。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系列政策。”[ 2] 6 5 1
三是,反思歷史堅定了改革開放的信念。2 0世紀8 0年末,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國內也出現了不穩定因素,伴隨改革開放而來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開始泛濫,形成了一股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而一些西方國家在國際社會對中國進行封鎖,為逼迫中國以西方民主模式為標準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內外呼應。對此,鄧小平強調,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起不到效果,西方國家越是封鎖中國,就越會激發中國人民沖破國際封鎖的動力,因為中國人民自近代以來,經歷過西方國家的多次封鎖和制裁,這些封鎖和制裁不僅沒有使中國人民屈服,反而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面對國際社會的封鎖所帶來的困難形勢, 1 9 9 0年2月鄧小平在會見霍英東時指出:“人人都要有個信念,沒有信念團結不起來,不會往前奔,只會怨這怨那,起碼是頹廢,這是不行的。我說過,我們最大的失誤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抓這條,中國就團結不起來。”[ 2] 6 8 8而抓住這一條,就是要搞好歷史教育。他特別強調:“我們要對子孫后代講歷史。”[ 2] 6 8 8因為了解中國近代歷史我們所遭受的屈辱,了解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突破西方世界對我們封鎖的斗爭歷程,就會激發起中國人民的斗爭精神和強大的信念。1 9 9 0年4月,在會見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等時,鄧小平又指出:“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制裁是不管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打了二十二年仗才建立起來的,是在被封鎖、制裁、孤立中成長起來的。中國是垮不了的,而且還要更加發展起來。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時代的要求。我是一個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的歷史。當我聽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決定要制裁中國,馬上就聯想到一九〇〇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 2] 6 9 0
五、只有尊重歷史才能在實事求是基礎上開辟未來
要成功開辟未來,首先要正視現實基礎。現實是歷史的產物,沒有對歷史的尊重,就不能正視現實,也就不可能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成功開辟未來。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7]雖然馬克思在此主要是強調歷史習慣對人們思維的束縛,但卻也指明了一個基本的道理,即人們只能在歷史的基礎上創造歷史。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昨天的歷史不是今天的人們書寫的,但今天的人們不能脫離昨天的歷史來把握今天、開創明天。”[ 8]所以說,我們要開創未來,就必須正視自己的歷史,而只有尊重歷史,才能正視歷史。
一方面,只有尊重歷史,才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面對的最直接的歷史遺留問題就是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都是歷史遺留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尊重香港、澳門和臺灣的歷史。對此,鄧小平提出要用“一國兩制”來解決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他指出:“解決臺灣、香港問題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非和平方式,一種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或者說用武力解決問題,總是不好的。怎樣才能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呢?這就必須充分照顧到香港和臺灣的歷史和實際情況。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了毛澤東同志的實事求是的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事實,尊重實際,就是要尊重香港和臺灣的歷史實際。我們提出要保存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就是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9]他還強調:“我們采取‘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解決香港問題,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從實際出發的,是充分照顧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的。”[ 1] 6 0鄧小平不僅認為“一國兩制”是解決我們歷史遺留問題的一個方法,也可以為國際社會解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提供示范。1 9 8 4年7月底,鄧小平在會見英國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時指出:“我很有信心,‘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能夠行得通的。這件事情會在國際上引起很好的反應,而且為世界各國提供國家間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一個范例。”[ 1] 6 8而“一國兩制”之所以能夠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范例,就在于它很好地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
另一方面,只有尊重歷史,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實事求是的前提是尊重歷史,不尊重歷史就做不到實事求是。因為今天的“實事”都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也都是歷史慣性的體現,只有看清了歷史,才能真正認清“實事”。只有真正尊重歷史,才不會在主觀上去建構“實事”,才不會犯背離實事求是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等錯誤。鄧小平強調:“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研究和解決任何問題都離不開一定的歷史條件。”[ 3] 1 1 9“已經客觀地存在著的歷史,除了不斷地加深對于它的認識、理解之外,是誰也改變不了的。”[ 2] 3 5 0所以,我們只能尊重歷史。他還說:“我們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同志歷來重視具體的歷史條件,重視從研究歷史和現狀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指導革命。那種否定新的歷史條件的觀點,就是割斷歷史,脫離實際,搞形而上學,就是違反辯證法。”[ 3] 1 2 11 9 8 5年4月,他在會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副總統姆維尼時談話時指出:“我給你們介紹了我們的歷史,介紹了這些年我們做的事情。……中國搞社會主義走了相當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一條最重要的原則: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或者說一切從實際出發。”[ 1] 1 1 8在鄧小平看來,我們之所以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走了相當曲折的道路,就在于沒有尊重我們自己的歷史,從而脫離了實際。而要在未來繼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就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因為只有尊重歷史才能成功開辟未來。
六、只有總結歷史經驗才能為開辟未來提供方向保證
總結歷史經驗是順利開辟未來的重要保證,只有吸取歷史經驗,才能為未來提供借鑒,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1 9 8 1年5月,鄧小平在會見津巴布韋總理穆加貝時說:“成功的經驗是我們的財富,錯誤的教訓也是我們的財富。……今后很難說不會再犯錯誤,但是有了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可以力求不犯大的錯誤。”[ 2] 3 6 51 9 8 7年4月,他在會見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副總書記、政府副首相格拉時又明確提出要“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他指出:“一九四九年,中國人確實站起來了。但從一九四九年建國到現在三十八年,這中間我們又確實有不少失誤。”[ 1] 2 2 7“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難免會犯錯誤,但我們不能怕,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停步不前。膽子還是要大,沒有膽量搞不成四個現代化。但處理具體事情要謹慎小心,及時總結經驗。”[ 1] 2 2 9通過及時總結歷史經驗,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可以做到“小錯誤難免,避免犯大錯誤”[ 1] 2 2 9。
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一方面是總結黨領導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以避免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僵化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再犯脫離實際、試圖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左”的錯誤。雖然早在1 9 5 6年毛澤東就提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探索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但由于缺乏經驗,再加上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在探索過程中脫離了中國實際,沒有能夠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使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出現嚴重曲折。1 9 8 7年5月,在《改革開放使中國真正活躍起來》的談話中,鄧小平指出:“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你們可能不太熟悉。我們黨的發展,走過了曲折道路。很長時期比較順利,但也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 1] 2 3 4“我為什么講這個歷史?因為我們現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后制定的。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這樣來制定方針政策,就能統一全黨思想,達到新的團結。這樣的基礎是最可靠的。”[ 1] 2 3 4、2 3 4 - 2 3 5總結我們黨領導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既是我們總結歷史得出的最寶貴的經驗和最深刻的教訓,同時也是我們改革開放沿著正確道路不斷前進的重要保證。
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另一方面是總結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選擇發展道路的經驗和教訓,防止改革開放走上改旗易幟的邪路,確保改革開放始終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向前推進。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探索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前赴后繼、上下求索,但歷史最終證明,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能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以后,西方的思想文化觀念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并對青年學生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些青年學生被經過“普世價值”包裝過的西方社會制度和思想文化所迷惑,導致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開始泛濫,一些青年學生甚至提出中國要全盤西化,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全面否定四項基本原則。對此,鄧小平認為,青年學生之所以容易受到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影響,主要在于青年學生不了解我們的歷史,不知道中國歷史上曾經選擇資本主義道路,但歷史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不知道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的選擇。早在1 9 8 4年他就曾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 1] 6 2但我們的“青年人不知道我們的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 4] 1 8 5因此,鄧小平明確提出“要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他說:“孫中山逝世以后,國民黨的統治使中國繼續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地位,在日本侵華期間大片國土淪為殖民地。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后來發展起來的官僚資本主義壓迫下,中國繼續貧窮下去。這個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所以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1] 2 0 6他還說:“歷史上有人想在中國搞資本主義,總是行不通。我們搞社會主義雖然犯過錯誤,但總的說來,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對青年人來說,右的東西值得警惕,特別是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資本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因此要對他們進行教育。”[ 1] 2 2 9要讓他們知道“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從五四運動到現在六十年來的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 2] 2 2 9 - 2 3 0。
著眼于未來總結歷史,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們能夠擺脫歷史包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通過改革開放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關鍵。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 1 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這樣指出,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成功開創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就在于“鄧小平同志指導我們黨系統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解決了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根據新的實際和發展要求確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這樣兩個相互聯系的重大歷史課題,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踐和理論,堅決頂住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潮,為黨和國家發展確定了正確方向”[ 1 0]。而鄧小平之所以在那個重要歷史轉折關頭能夠客觀總結改革開放前我們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探索的經驗教訓、客觀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很好地解決了關于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關于歷史問題的爭論,是因為他總是著眼于未來去分析和總結歷史,一直強調“向后看為的是向前看”,始終堅持“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的科學歷史觀。
參考文獻
[ 1] 鄧小平文選(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3.
[ 2] 鄧小平思想年編( 1 9 7 5—1 9 9 7)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1.
[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4.
[ 4] 鄧小平思想年譜( 1 9 7 5—1 9 9 7)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 9 9 8.
[ 5] 鄧小平軍事文集(第3卷) [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0 4: 2 3 6.
[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6 6 5.
[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6 6 9.
[ 8]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 0周年系列活動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5: 1 1.
[ 9] 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論述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 9 9 2: 3 1 0 - 3 1 1.
[ 1 0]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6: 3 7 - 3 8.
(編輯:劉恩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