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8-25
[基金項目]2023年教育部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的教學模式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3JDSZK125);2024年度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思政課視域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同構’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4B3);2024年度吉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大思政課’視域下高職思政課立體化實踐教學改革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ZCY387);長春中醫藥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廉政專項“新時代黨內監督體系運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XJLZ202410)。
[作者簡介]陳磊(1984-),女,吉林長春人,法學博士,長春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盧慶霖(2003-),男,廣西柳州人,長春中醫藥大學健康管理學院學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谷思雨(1998-),女,吉林長春人,長春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發展。
[摘 要]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英雄精神時常受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解構、消費主義文化的侵蝕、自媒體信息時代的消解、代際傳承的弱化傾向等嚴峻挑戰。新時代新征程,于思政教育中融入英雄精神尤為重要。新時代大學生英雄精神培育過程中有必要明晰英雄及英雄觀的內涵,認清英雄觀培育的影響因素和現實挑戰,從理論淵源、文化繼承、精神譜系、現實際遇等層面厘清英雄精神的生成邏輯,從而有針對性地將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課程,幫助大學生崇尚、領悟、認同、捍衛英雄精神,讓英雄精神激勵其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關鍵詞]大學生;英雄精神;現實挑戰;思政課;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6-008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12
英雄是一個民族最閃亮的坐標,也是我國新時代最可愛的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踏尋英雄、緬懷英烈的足跡遍布祖國各地,曾在多個場合表達過對英雄的崇敬,提出了“我們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的重要論述,并提倡全社會都要“理解英雄、尊重英雄、崇尚英雄”。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到當前英雄電影的熱映、重大事件中民眾對英雄的崇敬與歌頌等,都反映出國家、社會以及民眾對于英雄和英雄精神的迫切需要。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英雄精神時常受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解構、消費主義文化的侵蝕、自媒體信息時代的消解、代際傳承的弱化傾向等嚴峻挑戰[1]。因此,新時代新征程,于思政教育中融入英雄精神尤為重要。
一、英雄及英雄觀的內涵界定
(一)英雄的內涵
英雄一詞最早起源于希臘,意為“保護者”。在我國漢末三國時期,劉邵的《人物志英雄》首次明確界定了“英雄”的概念,將英雄定義為“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2015年9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英雄者,乃膽識過人、聰明智慧、無私忘我、不辭艱險、不怕困難、不顧自己、為人民利益英勇奮斗令人敬佩的人。”近些年,國外研究者對英雄特質的描述主要包括:愿意冒險、愿意為他人犧牲自己;能夠抵抗外部壓力;能夠保護和促進下一代的發展;能夠直面失敗;有道德、愿意幫助他人,有修養,有在特定情景中做正確選擇的能力;等等 [2]。
(二)英雄與榜樣的關系
英雄和榜樣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首先,兩者的內涵不同,榜樣只需某一方面值得學習即可;而英雄則需具備聰慧、勇敢、無私等特征,在危機中或關鍵時刻能犧牲自我而發揮巨大作用。其次,兩者產生的心理影響不同,榜樣引發人們直接的行為學習和模仿;而英雄行為往往并不引發直接的模仿,而是令人崇拜,起到激勵和價值觀導向作用。可以說英雄是一類具有共同特征的、具有高度感召力和激勵作用的特殊榜樣,是一種愿望、理想和行動力量的化身。因此,英雄觀教育比榜樣教育能發揮更強的導向作用,其教育對策中應既包含傳統的榜樣教育模式,也有獨特的教育策略。
(三)英雄觀的內涵
英雄觀是指人們對于英雄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其內涵豐富,可以從3個方面來理解。一是理性層面對英雄的認識,即人們怎樣看待英雄、認為英雄應該具有哪些特征,包括英雄關注度、英雄原型等;二是感性層面的情感認同,即人們對英雄人物及其信念的熱愛、崇拜和心理認同程度;三是行為傾向,即人們對英雄的實際行為模仿和心理模仿。
二、英雄觀培育的影響因素及挑戰分析
(一)英雄觀培育的影響因素
各式各樣的英雄為人們提供心理資源,給人們帶來深遠的心理效用。英雄對個體的影響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個體因認同英雄、崇拜英雄,進而高度認同其傳達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并因此產生相應的生命意義感;二是受英雄行為激勵,在日常生活中以更加積極堅定的態度面對學習、工作、生活,并表現出與英雄一致的行為模式。
大學生英雄觀的形成和變化受內部和外部多種因素影響。外界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文化價值取向。英雄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中西方的英雄形象存在著鮮明的差異。西方的英雄形象源于個人主義價值觀和冒險精神。及西方近代的民主革命、現代資本主義和工業化等,追求自由和力量。東方傳統文化自古就倡導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相關聯,英雄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為了國家或民族利益而不惜犧牲個人利益,因此中國傳統英雄形象往往都富有強烈的家國情懷與集體主義價值觀。二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父母的英雄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而學校教育是英雄觀教育的主要途徑,所有學生雖然接受相似的教育,然而由于其固有的價值觀不同、學習態度不同,所以對學校教育的接受程度存在差異。三是流行文化。大學生是流行文化最廣泛的受眾群體之一,近年來武俠作品式微,而超級英雄電影廣受歡迎,玄幻、修真、宮斗、權謀類網絡小說和IP改編劇盛行,直接對大學生的英雄觀產生了重要影響。四是網絡信息傳播。當今時代,傳統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力逐漸下降,各種社會力量對學生的影響力(影視、新聞媒體和互聯網)已經超越了前者。尤其是近10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繁榮、自媒體的流行以及移動網絡終端的普及,網絡成了大學生獲得社會信息的主渠道,對我國大學生的英雄觀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綜上所述,大學生的英雄觀受文化價值取向、家庭學校教育、流行文化、網絡信息傳播等多方面外界因素影響,這些影響又因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呈現出不同形式,具有多元化、多變性等特征。由于學校教育是英雄觀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有必要分析新時代大學生英雄精神培育面臨的挑戰,厘清英雄精神的生成邏輯,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英雄觀教育,發揮英雄的激勵作用。
(二)新時代大學生英雄精神培育面臨的挑戰
在大學生英雄精神的培育方面,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突出問題:一是大學生之間對英雄的界定差異較大,部分學生對英雄認識模糊,甚至心目中沒有英雄,還有些學生重體育明星、流量明星而輕視英雄;二是解構英雄、反英雄的言論層出不窮,網絡中存在部分青年大學生對雷鋒、黃繼光、賴寧等英雄的惡搞、調侃甚至污名化現象;三是有一部分大學生崇敬的英雄全盤西化,如以“美國隊長”為代表的西方普世價值英雄觀、以蝙蝠俠為代表的黑暗英雄觀、以諜戰片為代表的冷戰思維等都影響了一部分青年人,使其認同西化的價值觀、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并形成偏頗的政治傾向;四是近年來社會上對于見死不救、“老太太摔倒扶不扶”等熱點問題的爭論,也反映了民眾在態度上崇敬英雄和實際行為表現上輕視英雄之間的差距[3]。為了解決青年大學生對英雄的迫切需求和實際心理認同間的矛盾、對東西方英雄傳遞的價值觀間的矛盾、對英雄的心理認同和行為表現間的矛盾,有必要厘清英雄精神的生成邏輯,從而有針對性地將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課程,幫助大學生崇尚、領悟、認同、捍衛英雄精神,讓英雄精神激勵大學生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三、英雄精神的生成邏輯
(一)理論淵源
馬克思主義英雄觀為當今傳承和發展英雄精神提供了理論淵源[4]。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唯心主義英雄史觀一度成為世界的主流,包括黑格爾在內的其他社會歷史理論都認為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英雄是一定時代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起推動作用。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中強調,“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把他們創造出來”[5],充分肯定了杰出人物產生與存在的不可或缺和必要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些“大人物”作用的發揮離不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英雄精神的重要論述傳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英雄觀的核心要義,是當代中國鮮活的馬克思主義。
(二)文化繼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英雄觀為英雄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文化傳統中的英雄形象、英雄事跡等都會對個體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深遠影響,激發個體對于英雄精神的追求。“英雄”這一概念在原始社會已有所體現,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就彰顯著最原始的英雄精神。在之后的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中,英雄精神逐漸發展成熟。南平倭寇、北御蒙古,只愿“南北驅馳報主情”的戚繼光、寧死不屈“留取丹心照汗青”也無悔的文天祥、抗金歸宋一心想要“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辛棄疾等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無數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雄輩出,他們懷著憂國憂民、精忠報國的偉大抱負,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襟,在推動國家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前赴后繼、敢為人先,擔負起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國家之間的多重責任,造就了中國傳統的英雄文化并傳承至今,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奮發向前的精神燈塔。
(三)精神譜系
英雄精神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部實踐之中,蘊含于中國共產黨偉大的精神譜系當中。在歷史的波瀾壯闊中,一種種精神力量應運而生,為中華民族的前行提供了堅實的動力。源自上海和嘉興南湖的“紅船精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指明了方向,也孕育了堅強的領導者。隨后,在長征的漫漫征途中,紅軍鍛造了“長征精神”——樂于吃苦、不懼艱難、善于團結、顧全大局,這種精神成為黨和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源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精神熠熠生輝,它代表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激勵著廣大軍民在戰火中堅守信念,共同抗擊外敵,爭取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勤勞勇敢、艱苦奮斗的人民英雄,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全身心投入國家建設事業,形成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英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推動了國家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也塑造了中國人民的品格和風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英雄精神在時代變遷中愈發閃耀,這些精神力量還在持續激勵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砥礪奮斗。
(四)現實際遇
現實際遇為當今英雄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社會文化環境。當下社會環境中會對個體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的因素具有多重性,影響著英雄精神的生成。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時代的引領者。英雄不僅肩負著保衛家園、維護和平的重任,更在各自的領域里開拓創新,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呼吁全社會都要尊重英雄、關愛英雄、學習英雄,讓英雄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我們更應該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和弘揚英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這些觀點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英雄觀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更是對中國共產黨歷代英雄觀的繼承與提升。習近平新時代英雄觀與時俱進地拓展了英雄觀的時代內涵,明確地回答了“誰是英雄”這一核心問題,并為“如何對待英雄”提供了明確的指導。習近平新時代英雄觀的生成邏輯、核心命題以及它所蘊含的時代內涵,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英雄觀提供了寶貴的社會文化環境,引導其對于善惡、美丑、是非的判斷形成正確標準。新時代英雄觀的形成不能脫離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標準,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為英雄精神的生成提供了堅實支撐和有力保障。
四、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鑄魂育人的重要陣地,思政課教師要以英雄人物、英雄故事、英雄先進事跡等為教學材料進行分析,挖掘其中蘊含的英雄精神,把思政課與英雄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崇尚:將英雄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為指引,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與法治素養,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的課程。英雄精神是英雄人物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思想境界的集中呈現。把英雄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要根據課程的特點,在遵循教材知識邏輯架構的基礎上,將英雄精神中的育人元素,巧妙地與教科書相結合,對青年學生進行系統的英雄精神教育,啟發引導學生敬佩、崇尚英雄,加強其對英雄精神的認同,并自覺繼承和踐行。在人生觀教育上,可以“七一勛章”獲得者等功勛黨員和杰出人物為案例,影響并激發大學生樹立起科學崇高的人生觀,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在道德教育方面,以張桂梅、吳孟超、萬佐成、熊庚香夫妻為榜樣,帶動廣大青年學生積極參與到崇德向善的活動中去。在法治教育上,選擇為實現法治理想而獻身的周春梅法官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使其具有較強的法治觀念和法律素質。
(二)領悟:將英雄精神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
在思政系列課程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內容涵蓋了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進程,是開展英雄精神教育的主戰場。近年來,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中國很多優秀傳統文化、卓越英雄人物正逐漸被大學生遺忘,甚至不少大學生以西方英雄人物為榜樣,認為“西方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再加上新時代大學生生逢中國高速發展時期,與革命年代、民族解放時期相距太遠,青年一代對于革命英雄及他們身上可貴的精神品質是陌生又疏離的,他們不清楚當時革命英雄所處時代的困境,不理解英雄們面對挫折堅持到底的決心,缺乏對國家英雄人物崇高情懷的認同。因此,大學生英雄觀培育必須立足高校思政課堂,對大學生英雄精神開展系統、全面教育,進而有效抵制錯誤思想對國家英雄文化的入侵。“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分為上、中、下編,彼此具有時間上的聯系,在講授課程時要注意連貫性,聯系有關英雄人物與相關歷史事件。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多年的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歷程中,留下的足跡以及大量紅色資源、紀念館、紀念地等,都為實踐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例如,在講到“九一八”事變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大力弘揚“愛國守土、團結御侮、浴血奮戰、視死如歸、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東北抗聯精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引導學生到社會實踐中體驗鍛煉,可以更好地教育和指導大學生理解黨史國情,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政治信仰。
(三)認同:將英雄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帝國主義者通過互聯網不斷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文化模式、社會政策進行抨擊,對中國傳統英雄形象進行抹黑和污蔑,宣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糟粕”,鼓吹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制度的美好。而大學生的三觀尚未完全形成,對識別西方敵對國家企圖意識形態和平演變的能力還有欠缺,容易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盲目信仰西方所謂的英雄主義,導致青年大學生否認中國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就,質疑中華民族英雄對國家產生的巨大貢獻,最終走向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道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理論性很強,僅靠理論灌輸很難使學生從直觀轉變為理性認知圖式。英雄精神背后的一個個真實故事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生動詮釋。例如,在講授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時,要充分發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毛澤東在80多年以前,為克服黨內嚴重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寫下了《矛盾論》和《實踐論》,這兩本書具有極其豐富的內容,是中國革命實踐哲學的楷模。在講實踐論方面,可引用1978年《光明日報》發表的那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掀起了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成為推動我國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哲學武器,以及在實踐中對真理進行檢驗與發展的普遍哲學共識。在講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時,以改革開放史為例,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矛盾運動進行形象的解釋。在改革開放以前,國家以發展工業化為重點,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但是卻忽視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以階級斗爭為主要方式,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生。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滲透英雄精神教育,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小課堂”和歷史發展“大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將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讓平面化的理論變得立體化,讓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在凸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有效抵制歷史虛無主義趁虛而入,提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教學質量。
(四)捍衛:將英雄精神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
“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新時代是成就英雄的時代。”[6]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在深化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和認同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提高思政育人水平、增強學生思政素養、促進學生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中國社會的未來建設需要崇尚英雄的大學生,他們對政治的鑒別能力直接關系到其政治立場,關系著社會的長治久安和中國的未來發展。新時代的英雄精神具有非常豐富的精神內涵,還原歷史事實是講好英雄精神的重要生命線,只有讓學生真正理解英雄事跡,英雄精神才能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講全面從嚴治黨時,可以選擇《永遠吹沖鋒號》等一系列紀錄片,對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不懈地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故事進行生動敘述;在講生態文明建設時,可以列舉為國家生態文明作出杰出貢獻的馬世俊的事跡;在講總體國家安全觀時,可以選用上甘嶺戰役中,用自己胸膛堵住敵人槍口而壯烈捐軀的黃繼光;等等。用這些英雄事跡引導學生體悟英雄精神,并以實際行動續寫英雄事跡。如今,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進行課堂教學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再現英雄事跡,以立體的形象、感人的畫面,沖擊學生視覺、打動學生內心,讓學生對英雄形象及英雄精神有更深的領悟與升華,在實踐中發揚和踐行英雄精神。
參考文獻:
[1]陳根鳳.當代大學生英雄精神教育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24.
[2]哈麗君.英雄原型:價值取向與自我建構的影響[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20.
[3]盧慶霖,吳佩珂,陳磊.新時代大學生英雄觀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軍轉民,2024(06):87-88.
[4]葉政,許壹言.習近平關于英雄精神重要論述:生成邏輯、主要內涵及時代意蘊[J].鄧小平研究,2021(04):64-7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2.
[6]人民日報記者.習近平給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全體同志回信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N].人民日報,2020-10-22(01).
(責任編輯:劉新才)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Heroic Spirit of the New Era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Lei, LU Qinglin, GU Siyu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Jilin 130117, China)
Abstract: Faced with the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the world, the spirit of heroism is often subjected to severe challenges such as the d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nihilism, the erosion of consumerism culture, the dissolution of the self media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weakening trend of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heroism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clarifies the generation logic of heroism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oretical origin, cultural inheritance, spiritual pedigre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specifically integrates heroism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helps college students advocate heroism, understand heroism, identify with heroism, and defend heroism, so that heroism can inspire college students to shoulder their responsibilities for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heroic spirit; challenge of re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ultiv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