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文明是文明城市最直觀的“名片”。隨著城市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數量的迅猛增長,以及共享單車的普及,原本狹窄的人行道被占用,車輛停放難、行人通行難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這些問題已經對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困擾,阻礙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引起了廣大居民的深切關注和強烈反響。
2012年7月,浙江省溫州市針對市區人行道違法停車問題進行了行政權力的調整,將原本由交通管理部門負責的行政處罰權劃轉給城市管理部門。作為溫州市的中心城區,鹿城區“停車難”問題突出,一線執法隊員承受著群眾“停車難”與違停執法管理的雙重矛盾和壓力。為有效維護道路交通秩序,規范人行道上車輛停放行為,確保人行道暢通無阻和設施完好,鹿城區創新探索“違停預警”數字化管理機制。該機制秉持嚴格管理和文明執法相結合的理念,持續提升人行道停車“序化”管理水平,讓城市管理更有速度、更有溫度,大大緩解了市民出行時因為“停車難”而無奈接受行政處罰的矛盾。鹿城區相關的實踐經驗,對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違停預警”作為非現場執法模式的一種形式,起源于道路交通管理領域。早在1996年,北京市便率先探索試驗“搶紅燈自動拍攝器”并取得成功。隨著城市管理需求的不斷提升,非現場執法的應用也逐漸拓展至更廣泛的領域。2018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嚴格規范城市管理執法行為嚴肅執法紀律的通知》,明確提到,充分運用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等,探索實行非現場執法。鹿城區是溫州市中心城區,“停車難”問題十分突出,特別是老城區農貿市場、老舊小區、學校等人流量較大區域,周邊存在機動車、非機動車占用人行道亂停、亂放現象,對人行道秩序造成一定影響。雖然城市管理部門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加強對非機動車以及人行道停車“序化”的提升,但人行道不文明停車現象仍時有發生、屢禁不止。
(一)車輛保有量大
溫州市區汽車保有量在2015年一度達到每百戶家庭99輛,位居浙江省第一位。根據溫州交警網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12月,溫州市區機動車保有量約97.09萬輛次,與2022年同期相比增長4.54%。根據溫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車輛管理所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溫州市電動自行車保有量162萬輛,其中市區占76萬多輛。另外,自2017年共享單車進駐溫州市以來,高峰時市區總數超過35萬輛。隨著溫州市持續實施共享單車“禁投減量”,2023年經備案準入主城區(包括鹿城、甌海、龍灣三區)共享單車備案數為8.37萬輛。
(二)車位供給缺口大
根據《溫州市停車發展專項規劃(2007—2020年)》,規劃區域涵蓋了舊城區、主城區、中心城區,原計劃建設的公共停車場數量超過190個,預計可提供的泊位數量約2.9萬個。2020年,溫州市區在各項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實施過程中,共規劃了749個路外公共停車場,這些停車場總計能提供7.67萬個停車泊位。但據溫州市人大代表調查情況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溫州市區總車位近63.32萬個,總缺口至少20萬個,供需缺口十分突出。并且,市區部分停車場、人行道停車位規劃布局不完善、利用率較低,有的甚至改作他用,使得停車難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執法管理難度大
不規范停車反映出一部分市民文明停車意識不足,圖方便而隨意停放車輛。這些動態的不文明停車現象只靠人力管理難度較大,執法人員無法實時定點管理,僅靠“站樁”式的管理只能保障轄區部分區域一時秩序,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自浙江“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試點改革后,地方綜合行政執法職能不斷拓展,截至2023年年底,鹿城區綜合行政執法部門行使25個領域合計1408項行政處罰事項,執法業務涉及面更廣,但執法隊伍的業務能力培養跟不上職能的劃轉速度,執法效率低、管理難度大、群眾反映矛盾多。
(一)受理結構
人行道規范停車系統,是鹿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聯合溫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依托電信“114”平臺,打造的人行道停車管理服務平臺。管理服務平臺分為隊員手機端和受理平臺,前端通過隊員微信小程序綁定后臺賬戶、手機號碼,在巡查時打開小程序,實現對人行道違停車輛情況的動態采集(圖1)。結合車牌AI識別、發送短信或語音電話等,記錄保存違停證據,提高違停預警的時效性,達到通過預警提升人性化管理的目的。

(二)管理流程
基于組織管理和錄入管理框架,包含人員賬戶管理、舉報記錄、外呼記錄、統計報表、人員數據統計等功能,搭建了“人行道違停預警采集—記錄—提醒—處置”的基本流程(圖2)。

(三)功能需求
1.組織管理
組織管理包括人員管理功能、管理員賬戶及中隊隊員賬戶。
2.錄入管理
錄入管理包括舉報記錄、外呼記錄、中隊統計報表、人員數據統計功能。
舉報記錄包括被舉報車輛的具體信息,如車牌號、車輛類型(機動車/非機動車)、車主聯系方式(隱匿,通過平臺自動發送)、舉報人、提交時間、呼叫次數(提醒)、當前狀態(已發送提醒、已確認接收)、詳情(舉報具體地址、現場照片等)。
外呼記錄包括呼叫號碼、呼叫狀態、提醒類型、創建時間等。
中隊統計報表包括以中隊為單位舉報的機動車、非機動車數量以及預警數量,可以導出Excel表格形式報表。
人員數據統計包括以個人賬戶的具體舉報情況,如賬戶隸屬部門、舉報數、登錄時間等,可以導出Excel表格形式報表。
(一)因路施策規范智慧場景應用
1.規范設置警示標識。嚴格按照“主干道嚴禁、次干道嚴控、背街小巷規范”的管理原則,以商業街區、行政文化中心等區域、道路為重點,在市區劃定21條嚴管道路和75條重點管理道路,并在這些嚴管道路上特別設置“人行道違停嚴管路”的警示標識,以提醒并規范市民的停車行為(圖3)。

2.規范施劃人行道停車位。對符合條件的人行道,積極規劃并設置了非機動車停車位,確保在不影響行人通行且不損壞人行道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劃設停車位,實現“應劃盡劃”的目標,并對非機動車位進行編號,使每個車位擁有了專屬“身份證”(圖4),優化了非機動車停放區域。截至2023年12月底,鹿城區累計施劃非機動車停車泊位7900余個、覆蓋城區道路近80條。

3.規范設置隔離設施。按照“堵疏結合、應設盡設”的原則,規范施劃人行道停車位和設置道路隔離設施,防止機動車輛占壓人行道,保障行人通行和人行道設施。截至2023年年底,鹿城區已累計設置道路隔離設施近5000根(處),共計長度近100千米。
(二)科技賦能健全數字監管應用
1.鋪開智能監控建設。在共享鹿城公安1.2萬多個視頻監控的基礎上,自建128個智能監控點。通過科技手段對人行道違停、店戶出店經營等進行實時監控分析,引導執法人員進行快速精準處置,破解以往發現問題慢、解決問題慢、結果反饋慢等難題,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和智能化水平。
2.實現預警提醒全覆蓋。專門部署推進電動自行車規范停車管理系統的應用,屬地街道辦事處與交警、行政執法等部門聯合開展非機動車清障行動,小區物業、社會隊伍積極配合執法部門進行督導管理,集中優勢力量,定期開展針對非機動車的專項整治行動,確保保持嚴格管理和監督的態勢,以維護交通秩序和保障市民安全。截至2024年3月底,鹿城區已累計抓拍車輛違停35.5萬輛次,其中機動車2.54萬輛次、非機動車32.96萬輛次,預警35.5萬次,實現了預警覆蓋率100%。
3.實現預警區域全覆蓋。積極推進執法前移,進行政企協作,通過“監控+預警平臺”“自動+人工”的方式,將違停結果傳送至電信“114規范停車智慧平臺”,再以短信或電話形式通知車主,對于預警提醒后及時駛離且當天首違預警、1年違法預警3次以內的可不予處罰,大大減少了人力投入,提升了管理效率。
(三)提質增效強化執法措施應用
1.提升“服務+監管”人性化執法。將提升服務理念貫穿于執法監管全過程,流程上由“巡查—抄單處罰”變為“巡查—預警—抄單處罰”,執法管理方式上更加注重“包容審慎”。對商業街區、農貿市場、學校以及公園景區等特定時段機動車未按規定停放的,提示車主在規定時間內駛離。對于未按規定時間駛離,或在主要道路、盲道、影響消防安全路段等違規停放,以及存在1天已預警1次、1年已預警3次及以上等屬于不在預警免罰之列的,依法予以處罰。用“小小”的溫情緩解了市民“停車難”的無奈。
2.推動“靶向+常態”常態化執法。堅持問題導向,充分運用平臺數據,動態梳理出轄區重點違停路段,集中力量進行常態化監管,對人行道違停常發性堵點亂點開展全面靶向整治,通過“手術刀”式執法“小切口”除“病灶”,推動實現停車秩序“單項提升”和市容秩序“綜合治理”雙突破,發揮出基層治理的最大效應。數據顯示,2023年鹿城區累計處置人行道機動車違停11.1萬件,同比下降21.22%;非機動車違停預警22.6萬次,預警數占全市85%,“清障”電動自行車2565輛,組織清運無序共享單車4368輛次。
“違停預警”作為一種“溫馨提醒”的方式,不僅體現了停車管理的智慧化和人性化,而且有助于減少行政執法過程中的糾紛。處罰并非終極目標,真正的意義是能引導市民在人行道上有序停車,確保交通秩序和行人安全。“違停預警”平衡了“停車難”和“執法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人行道停車“序化”水平,并且減少了定點管理的壓力,實現了為嚴格公正、人性化執法精準賦能。但是,在智能化、合法化、公眾參與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需要屬地政府、各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共同治理,在挖掘停車資源、停車收費價格機制、停車建設規劃上投入更多,以實現停車“有位”,切實解決停車“有序”問題。
(一)優化智能化工具應用
進一步優化平臺,打通不同平臺的壁壘或者統一建設系統,并嘗試擴大大數據或者人工智能等智能化工具的應用,深入分析區域違停現象高發的原因,建設更多的智能點位,優化AI識別功能,通過自動抓拍、自動識別、自動提醒,對多次或惡意占用人行道、消防通道、綠化帶等違停行為提醒執法人員重點關注,提高巡查管理效率。
(二)推動非現場執法立法
為了規范行政部門非現場執法行為,合法合規開展違停預警等非現場執法,未來還要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修訂、出臺專門的部門規章、地方立法等進行法律法規的補充,明確適用范圍、辦理流程、設備規范、執法邊界等方面,彌補當下預警執法可能存在的程序違法問題。
(三)鼓勵引導公眾參與
人行道違停預警執法領域可以嘗試拓展公眾參與形式,鼓勵市民、社會組織等第三方力量參與,在違停預警的定位、框架、監督等方面全面參與,尤其是要探索鼓勵群眾參與舉報機制,明確處置流程和采錄標準。增強引導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專業性,促使在城市治理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理性精神和治理能力,能夠運用非現場執法手段深度參與數智治理過程,實現對城市管理的全過程民主監督,維護城市管理秩序。
(責任編輯:鞠阿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