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作為一種以肢體動作反映時代精神的藝術門類,能夠展示藝術思想和文化價值,促進各地區藝術交流互鑒。隨著數字科技的更新迭代,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對舞蹈產生重大影響,傳統舞蹈與新媒體技術深度結合,改變了固有形態,呈現出新的藝術特征。著重分析新媒體與舞蹈藝術的關系,探究新媒體視閾下舞蹈藝術和新媒體技術的關系,分析舞蹈藝術在內容、形式、傳播等方面的變化,探索未來舞蹈的新發展路徑,力圖讓舞蹈藝術在新媒體的加持下實現科技賦能、融合創新,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舞蹈藝術;發展路徑;傳播策略
從具有“在場性”的單一舞臺轉向具有“虛擬性”的媒體空間,既是舞蹈藝術原有形態在數字時代受新媒體技術影響發生的嬗變,又是舞蹈藝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圍繞舞蹈藝術近年來的發展態勢,可以發現新媒體視閾下舞蹈藝術的呈現內容、表現形式、傳播策略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厘清新媒體技術和舞蹈藝術的關系,探討舞蹈作品在各種文化語境中的藝術風格,有助于舞蹈藝術更好應對新媒體時代賦予的機遇與挑戰。
一、新媒體技術和舞蹈藝術的關系
有別于以報紙、廣播以及電視為主要傳播媒介的傳統媒體,依托于數字化平臺誕生發展的新媒體擁有更為廣闊的傳播渠道,只要擁有一部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足不出戶地通過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APP獲取信息。新媒體改變信息傳播方式之際,數字技術也賦予各類藝術更豐富的表現力,眾多藝術家逐漸習慣使用新技術創作形式新穎、內容精彩的藝術作品,為受眾提供更強的情感體驗,真正與各類藝術產生心靈共鳴。舞蹈作為經典藝術門類之一,能夠通過舞蹈動作、舞蹈形象、舞蹈情節反映創編團隊對于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看法,必然和新媒體產生一定關聯。
如今,新媒體和舞蹈藝術呈現出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新媒體的出現與普及為現代社會提供了新發展動力,直接改變了舞蹈藝術原有的表現手段和傳播形態,舞蹈表演者在燈光、影像、特技的輔助下,擁有更多元的表演方式,可以展示更精彩的藝術形象和更靈動的舞蹈姿勢,真正讓觀眾沉浸在新媒體技術與舞蹈結合產生的視覺奇觀中。同時,低成本、快節奏、多角度傳播信息的新媒體平臺還讓舞蹈藝術從高雅嚴肅的傳統舞臺走入千家萬戶的電子屏幕,越來越多的平民百姓能夠通過手機、電腦等媒介足不出戶地欣賞優秀的舞蹈作品。相對來說,舞蹈的發展也為新媒體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世界各地的舞蹈愛好者出于對舞蹈作品的熱愛,廣泛下載使用各類APP,為各類依托新媒體技術產生的數字化平臺提供源源不斷的流量,幫助各大平臺吸納更多對舞蹈感興趣的受眾,掌握更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消費群體。
二、新媒體視閾下舞蹈藝術內容形式的變化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舞蹈藝術的發展,舞蹈藝術不再是特定群體的藝術形式,更是文化消費的流量密碼,是文化認同的介入方式,是解放身心的療愈手段。如今,越來越多舞蹈作品在新媒體技術的加持下出現了內容與形式方面的變化,展示了虛擬性、大眾性、交互性等特征。
在新媒體的影響下,舞蹈藝術的表現內容呈現出虛擬性特征。借助各項新媒體技術加持,專業制作團隊在舞臺布景、光影音效、舞美道具等方面大顯身手,為舞蹈演員提供進入虛擬空間完成舞蹈表演的契機,演員可以在各種特效疊加而成的華美舞臺盡情演繹,淋漓盡致地展示舞者的運動之美。例如,在2022年北京衛視春晚的跨次元舞臺秀《星河入夢》中,制作方通過3D投影、數字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制作了虛擬表演者——蘇小妹,該人物與青年歌手劉宇合作,為觀眾表演了舞劍、吟詩等多個節目,借助虛擬形象打造了視聽盛宴。此外,在攝像攝影、視頻剪輯、特效處理等新媒體手段的作用下,舞蹈作品的視覺呈現內容更加精彩。例如,在2017年央視春晚的舞蹈節目《清風》中,制作方不止一次使用了環繞拍攝技術,該技術在極短時間內全方位地展示了一群舞者在舞動時極具肢體美感與藝術爆發力的場景,在虛實之間體現了中國人對生命、自然、世界的贊頌,具備豐富的內容表達。據悉,單單在完成環繞拍攝期間,節目組便需要同時使用80臺單反相機組成的環狀設備組織拍攝,這種新技術能夠展示一些傳統舞蹈表演難以實現的表演效果,大大提高作品的觀賞價值。
新媒體還改變了舞蹈作品的原有特征,讓舞蹈藝術呈現出大眾性特征。傳統舞蹈是一種以舞臺為表現空間,具備即時性與在場性的藝術。相對而言,到了新媒體時代,由于網絡上充斥著鋪天蓋地的碎片化信息,觀眾可以根據個人需要隨時調整自己想要觀看的信息,所以舞蹈藝術必須主動貼合觀眾,展示出更強烈的大眾性才能取得發展。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需要充分利用蒙太奇、長鏡頭、聲畫同步、鏡頭運動等技術,在新技術的幫助下充分滿足大眾需要,才能獲得相應的社會影響。例如,脫胎于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的舞劇《只此青綠》,便是充分契合了“國潮”主題,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便成為“爆款”,快速斬獲2.47億的網絡曝光量,得到持續且龐大的流量關注。在新媒體的作用下,一些具備大眾性的舞蹈作品擁有了更長的藝術生命力和更廣的傳播范圍。
此外,新媒體還增加了舞蹈藝術的交互性。傳統舞臺時期的觀眾只能被動接受舞蹈作品的單方面傳輸,無法自由表達個人意見,新媒體時期的觀眾可以積極使用互聯網平臺與舞者進行溝通交流,并且借助網絡眾籌、線上評論、粉絲應援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舞蹈作品的支持與反對。五湖四海的觀眾通過新媒體設備觀看更為清晰、鮮明的舞蹈畫面,在觀賞部分舞蹈作品時借助手機、電腦等便攜式電子設備直接參與、控制舞蹈作品的演出內容,真正將舞蹈藝術從劇場舞臺搬到自己身邊,為舞蹈藝術帶來更加強烈的交互體驗,大大推動了舞蹈藝術的傳播和推廣。
三、新媒體視閾下舞蹈藝術傳播策略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互聯網發展和新媒體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發表了“加快媒體融合發展,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等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國新媒體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如今,“兩微一端”等媒體持續輸出各類舞蹈作品,也漸漸改變了舞蹈藝術的傳播策略。許多懂得利用傳播技巧的優秀舞蹈作品在互聯網中頻頻出圈,它們一邊收獲了龐大流量,一邊贏得了良好口碑,其傳播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廣泛利用新媒體平臺,多渠道宣傳舞蹈作品。學者尼克·史蒂文森說,“媒介文化變成我們當代日常生活的儀式和景觀”。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匯聚了大批流量,在信息傳播期間發揮巨大作用。面對日趨火爆的新媒體平臺,許多舞蹈藝術家躬身入局,主動利用各類新媒體平臺完成作品IP和個人IP的打造,他們下載軟件完成注冊以后,會根據自己的檔期安排和作品巡演情況定期發送一些介紹舞蹈作品、宣傳個人形象、與粉絲互動的視頻。各種視頻能夠顯著增強舞蹈藝術家和舞蹈作品的知名度,讓各式各樣的舞蹈作品被更多人知曉。以B站和河南衛視聯合出品打造的舞蹈節目《舞千年》為例,這檔以舞蹈講述中國故事的節目借助新媒體平臺取得了總播放量破10億、彈幕總數超過33萬的成績,在滿足青年群眾審美需求的同時表現了中國古典舞蹈作品的藝術美。
第二,積極利用互聯網直播,長時間進行舞蹈表演。在線直播是一種隨新媒體時代發展而發展的重要傳播渠道,可以讓觀眾隨時隨地觀看實時播出的內容。許多舞蹈藝術家漸漸采取線上直播的方式完成舞蹈表演,為人們帶來更加實時、真實且互動性極高的舞蹈演出。這些舞者通過新媒體手段將自己細微的肢體動作予以清晰呈現,并且用高超的表演水平、高明的溝通技巧和快速的應變能力完成了舞蹈藝術的全時段表達,人們只需要借助一臺手機,便可以隨時隨地觀看自己青睞的舞蹈直播。《抖音舞蹈直播報告》顯示,2022年1月至6月,抖音平臺3.6萬名舞蹈主播累計直播9042萬小時,帶來505萬場線上舞蹈演出,吸引19.9億人次用戶觀看,70%主播通過優質內容獲得收入。顯然,在互聯網直播的作用下,舞蹈已經不再局限于舞臺,新媒體時代的舞蹈可以自由出現在田間地頭和社區街道,以一種大眾文化產品的身份走入千家萬戶,真正為舞蹈藝術贏得更高的知名度。
四、舞蹈藝術的新發展路徑
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新媒體時代,全息影像、實時捕捉、AI交互等新媒體技術噴涌而出,舞蹈藝術的創作形式和內容表達逐漸向數字化、信息化轉型,要想打造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舞蹈作品,必須多措并舉地發展舞蹈藝術。
首先,學習先進技術,擁抱新興媒體。舞蹈行業從業者應該秉持終身學習、常學常新的理念,主動學習各類先進技術,不斷加深新興技術與傳統舞蹈的融合。例如舞蹈表演者可以主動學習新媒體設備的使用方法,結合頭戴式設備、慣性元器件、LED燈等設備提高自己表演期間的肢體運動效果,為觀眾展示更加靈動的舞姿和更具視覺沖擊力的形象。舞蹈作品拍攝者可以使用高分辨率的影像設備和高水平的攝影技術清晰記錄舞蹈表演者的全部動作,保證觀眾能夠輕松欣賞到舞蹈表演者的全部細節,得到比現場更加完整的觀看體驗。舞蹈作品的后期制作人員還可以通過剪輯軟件為舞蹈作品賦予特定的聲音、濾鏡、特效,通過蒙太奇等剪輯手法讓原有作品呈現出更加精彩的內容。
其次,尋找技藝平衡,堅持現實題材。雖然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能夠帶動舞蹈藝術的革新,但是過度關注技術可能導致傳統舞蹈的優勢喪失。未來的舞蹈藝術創作應該注重新媒體技術與藝術的平衡,既需要充分利用各種高新技術豐富舞蹈內容,增強舞臺效果,又需要在掌握好基礎技術的同時扎根于舞蹈藝術本身,運用傳統舞蹈特有的動作、語言、節奏等基本要素打造更加動態且精彩的舞蹈作品。實現技藝融合的同時,未來的舞蹈創作還應該牢牢把握住現實題材的創作方向,真正以大歷史觀的立場和現實主義的態度挖掘中國故事,用舞蹈表演展示南泥灣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國精神,真正讓人民群眾從舞蹈作品中體會人性的真善美,擁有更強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
最后,發揮系統優勢,培養舞蹈人才。人才是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藝術人才,需要結合不同藝術門類的根本特征“因人而異”。舞蹈作為一項表演難度極高的藝術,在新媒體時代擁有了新的動作表現形式,對舞蹈演員的眼神、表情、手勢、形體等表演要素也有了以往不同的要求。未來的舞蹈人才培養機構應該發揮系統優勢,從基本功到表演方式,從作品編排到舞臺展示對舞蹈演員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培養,真正讓新一代舞者在新媒體時代游刃有余,更好地憑借肢體動作完成與人民群眾的心靈溝通。舞蹈培訓方既可以在機構內部定期舉辦舞蹈比賽,又可以聯合文化公司組織舞蹈技能大賽,通過各類賽事活動提高舞蹈人才自主練習的主動性,達到以賽促訓的效果。以國家級舞蹈品牌“頂尖舞者”為例,該品牌自啟動以來不斷探索舞蹈人才培養機制,并且在2022年利用高科技設備實現AI自動生成舞者個人數據報告。這種技術能夠幫助培訓人員精準掌握舞者的身體特點和不足之處,繼而為各種類型的舞蹈藝術家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專業訓練方案,讓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結語
舞蹈作為一種用形體表達美的藝術,能夠彰顯“為人民而舞,為時代建功”的精神。無論是大學校園里借助新媒體直播收獲上萬粉絲的舞蹈專業學生,還是工地街頭拍攝即興舞蹈被粉絲追捧變成網絡紅人的體力勞動者,抑或是出身于傳統舞團頻繁參加網絡節目的舞蹈藝術家,他們無不借助新媒體技術拉近了自己與圈外觀眾的距離,讓人們通過新媒體看到舞蹈表演者在臺前幕后的種種表現。
在新媒體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現象時有發生,舞蹈藝術家必須投入更多精力去學習并使用新媒體技術,大幅提高舞蹈資源的匹配效率,真正讓優秀的舞臺作品成功“破圈”,引導更多人在舞蹈藝術中收獲最純粹、最鮮活的生命體驗,將舞蹈藝術發揚光大,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