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分別從醫德教育內容、醫德教育模式、醫德教育師資三方面,對河南省某醫學院兩所醫學教學醫院和十所教學基地的1000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進行調查研究,分析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改進策略。
關鍵詞:醫學生;醫德教育;改進策略
醫學教育在提升醫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必須落實德育為先的教育觀念,培養未來醫務工作者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醫德。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指出,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和職業素質培養,推進醫學基礎與臨床課程整合?;诖?,本研究采用文獻查閱、問卷調查等方式,對醫學院校不同階段的醫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指出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策略。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對象共計1000人,其中臨床醫學專業見習生500人,實習生500人。面向河南省某醫學院兩所醫學教學醫院和10所教學基地的1000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進行調查,發放調查問卷,采用不記名回答的形式進行。
(二)調查內容
參考醫學生醫德現狀調查的問卷項目,并結合實際調查情況,設計“醫學生醫德教育現狀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內容除調查對象的性別、專業、所處教育階段基本人口學特征外,還涵蓋了醫德教育相關知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醫德教育師資建設情況以及教學效果評價。
(三)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于2023年6月份進行,通過問卷星線上發布和線下紙質問卷發放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在問卷發放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對調查數據嚴格篩選。調查結束后,在確保調查結果完整準確的前提下,采用SPSSl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醫德教育狀況等進行分析。
二、調查結果
(一)基本信息
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842份,有效回收率84.2%。在收回的有效問卷中,男生354人(42.04%)、女生488人(57.96%);臨床醫學專業見習生460人(54.63%)、實習生382人(45.37%)。
(二)醫德教育情況調查
分別從醫德教育內容、醫德教育模式、醫德教育師資三方面進行調查。
1.醫德教育內容
從調查結果看,大多數醫學生能夠意識到醫德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在醫學院校是否有必要開設醫德教育課程的調查中,有72%的見習生和75%的實習生認為有必要。針對當前醫學生所接受的醫德教育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或多或少存有不滿意情況。比如,在現行的醫德教育都存在哪些問題的調查中,有30%的見習生和28%的實習生認為主要以理論灌輸為主,基本脫離臨床實際工作;有25%的見習生和26%的實習生認為知識結構不合理;有31%的見習生和32%的實習生認為內容空洞乏味,缺乏針對性;此外還有部分見習生和實習生認為師德教育內容不完善。
2.醫德教育模式
在對是否滿意當前的醫德教育模式的調查中,有41%的見習生和48%的實習生表示不滿意,23%的見習生和22%的實習生表示勉強接受,18%的見習生和20%的實習生表示大體滿意,另外還有18%的見習生和10%的實習生選擇了無所謂。在對實習或見習的醫院有沒有開展醫德專題教育的調查中,有12%的見習生和18%的實習生選擇經常開展,有72%的見習生和75%的實習生選擇偶爾開展,有16%的見習生和7%的實習生選擇從未開展。以上調查結果表明,當前醫德教育在組織模式上存在一定問題,教育過程不系統,連續性不強,尤其在臨床實踐環節上的醫德教育出現缺位,造成醫德教育成效不佳。
3.醫德教育師資
在對醫德教育師資力量狀況的調查中,有24%的見習生和23%的實習生認為很強,有61%的見習生和65%的實習生認為一般,有15%的見習生和12%的實習生認為較弱。在對哪些人員能夠勝任醫德教育的調查中,排名最靠前的分別是醫德高尚的醫生、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在對現有的醫德教育授課教師缺乏哪些素質的調查中,11%的見習生和9%的實習生認為缺乏豐富的臨床醫學知識,5%的見習生和4%的實習生認為缺乏豐富的醫德理論,84%的見習生和87%的實習生認為兩者都有。以上調查結果表明,目前醫德教育活動更多以醫學倫理課教師為主體進行教學,存在教學方式單一、師資力量有限等問題,很難獲得學生認同,醫德教育活動也常常被忽略。
三、醫學生醫德教育模式現狀分析
(一)醫德教育缺乏系統化、連貫性
目前很多醫學院校過于重視學生技能養成而輕視醫德教育培訓,導致醫德教育缺乏系統思考和頂層設計。在調查的兩所醫學院校中,醫學倫理課是唯一一門與醫德相關的公共必修課,但在課時設置方面,相較于其他課程課時較少,學生普遍不夠重視,學習態度不端正,教學效果不理想。醫德教育課程僅面向大一、大二階段的醫學生開設,且課程量設置較少、學時安排有限。由于學生在大一、大二階段并未接觸臨床專業課程知識,對課程教學內容認識不深刻。大三、大四階段醫學生在實習實踐時,往往過于重視醫療技術,而忽視了醫德教育。教師在安排學生實習實踐時,也缺乏對醫德教育的必要關注,造成醫德教育存在斷層,醫德教育缺乏系統性、連貫性,難以持續培養學生的醫德醫風。
(二)醫德教育課程內容單一、形式死板
教師往往以固定的教學形式授課,教學內容大多以單純的理論灌輸為主,簡單講解醫德教育的重要性。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學生對醫德的了解不夠具體深入。同時,由于學生自身缺乏選擇自主性,在實踐中很難產生情感認同,難以建立起相應的道德意識,更難以將道德意識轉化為道德行動。醫德教育本身具有較強的應用性,需要教師將醫德教育與醫學實踐有機結合。但在當前的醫德教育中,實踐活動的組織非常隨意,缺乏科學、合理、系統的安排,造成醫德教育課程難以發揮教學實效。除此之外,醫德教育課程缺乏合理的考核方式,監督管理力度不夠,教師和學生容易產生敷衍和懈怠心理。學生只注重終結性考試,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醫德評價時,往往把成績作為唯一標準。由于學生專業學習任務繁重,有些學生為了應付考試,選擇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記憶背誦,削弱了德育實效,造成醫德教育流于形式。
(三)醫德師資隊伍知識結構不合理
當前醫學院校在醫德師資隊伍建設上整體投入不足,師資隊伍整體質量和數量都需要進一步提升。醫學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應考慮到從事醫德教育的教師大多來自管理領域或思政教育領域,較少有專業醫學背景的教師擔任醫德教育教師。這些非醫學背景的教師,缺少醫療實踐經驗,在授課時也只能以理論傳授為主,進行照本宣科式的講解教學。如此一來,會造成教師在教學時過于注重理論層面的講授,而脫離了醫學實踐,很難對學生產生相應的示范引領。學生在醫療機構進行實習實踐時,一些醫院也只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崗前培訓,反而在問題發生之后進行教育,較少在事前對學生進行教育。此外,實習領隊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也會影響教學效果。
四、醫學生醫德教育的改進策略
(一)構建系統化、全程化的醫德教育體系
對于醫學院校來說,在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知識學習和技能培訓的同時,要著眼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質,重視醫德教育,樹立正確的醫德教育理念,將醫德教育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在制定醫學生人才培養方案時,需要將醫德教育課程群獨立出來,將之確定為必修課。在課程設置上,既要包括傳統的醫學理論、思政課程等顯性課程,還要適當融入社會實踐,通過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有機結合,使醫德教育有效貫穿醫學生培養各環節、各階段,有效融入醫學教育全過程。我國醫學本科生從入學到成為醫務人員需要五年的時間,在這五年時間里,醫學院校需要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學規律,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不同專業學生的發展情況,明確不同階段的醫德教育定位,制定科學完善的醫德教育要求和標準,做好分類指導,切實增強醫德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使醫德教育工作更加科學化、高效化。
(二)豐富醫德教育內容,創新醫德教育形式
醫學院校在開展醫德教育教學時,不能只著眼于傳統思政課程和醫學理論課程,而應將醫德教育與醫學教育各階段專業課程相銜接,呼應新時代對醫學生醫德教育的現實訴求,積極拓寬醫德教育內涵,彰顯醫德教育的時代性、引領性。在內容設置上,除“兩課”和醫學倫理課、職業教育課程外,還要在課程中適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豐富醫德教育內容,拓展醫德教育形式,完善醫德教育體系,夯實醫德教育理論基礎。尤其在現代化、信息化背景下,醫學院校開展醫德教育的形式和載體也應更加多元??山柚畔⒒侄问占t德教育紀錄片、影視作品中相關的素材,發揮敘事醫學的影響力、感召力,引導學生深入討論疾病、疼痛、死亡等嚴肅話題,并分享真實感受。這種形式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患者疾苦的理解和認識,使其在今后的學習實踐中進一步反思自身的診療行為。
(三)構建結構合理的醫德教育師資隊伍
在醫德教育中,需要重視榜樣引領作用。學生從觀察模仿到實際操作,也是從認知到行為養成的過程。在醫德教育師資隊伍的組建中,要重視對“雙師型”教師的扶持。首先,在見習環節要為醫學生配備專業的輔導員,在條件、數量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切實提升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其次,要做好管理制度建設,構建臨床帶教教師和科室負責人的責任管理制度。最后,要結合醫學本科生的培養特點,制定相應的導師培養方案。綜上所述,充分發揮醫學高等院校輔導員的育人價值,發揮臨床帶教教師和科室負責人的優勢,做好示范引領,在醫學院校內部落實全員育人思想,形成育人合力。
培養富有高尚情懷、精湛醫術的優秀醫務工作者是一個系統過程。醫學院校需要在醫德教育環節切實將專業教育與醫德教育有機融合,進一步完善醫德教育內容,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還要與醫學生培養的各階段有機銜接,實現從架構到目標再到規劃,全方位對學生進行醫德引領。同時,社會也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指引學生自主提升醫德素養,養成優良的醫德品質,從而更好地成長為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代成書,歐陽明月.四川省醫學院校學生醫德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
[2]倪連松,高倩.臨床醫學生醫德現狀調查分析與教育對策[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4).
[3]宋洪濤.當前高校醫學生的醫德教育研究:以泰山醫學院為例[D].濟南:山東大學,2011.
[4]王玉蓮,劉燕,尹紅新,等.關于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量化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1(3).
[5]劉志勇.醫學本科生全程式醫德教育模式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6.
[6]白芳,于楊,岳蕓.全員育人視域下醫學生醫德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9(7).
[7]牛玲娟,王玲玲.立德樹人視域下醫學生的醫德教育[J].知識文庫,2022(11).
[8]衣志爽,姜曉花,王詩雅,等.以人文素質為導向的敘事醫學與課程思政融合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1(3).
[9]許紅芝.醫教協同背景下醫學生醫德培養的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35).
責編:勉 耘
作者簡介:衣志爽(1982— ),女,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兒童精神心理衛生學及醫學教育;尚曉歧(1988— ),女,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兒科學及醫學教育;苑新新(1991— ),女,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眼科學及醫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