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高職院校美術專業師資現狀出發,深入剖析高職院校美術專業課程思政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提升課程思政能力的具體路徑:首先,教師應以身作則,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其次,教師應肩負起使命擔當,積極實踐“三全育人”理念;同時,深入挖掘課程內容,實現思政元素與美術教學的有機融合;最后,加強互動,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圍。以期更好地實現美術專業課程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高職院校,美術專業;課程思政;提升路徑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旨在充分發揮高校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自2022年5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正式實施,規定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新的職業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職業教育由此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契機。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如何推進專業建設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如何在更高層次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新風尚,這無疑是每一位專業課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美術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師資現狀
根據前期調研的反饋情況,目前新建高職院校美術專業教師來源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一是當地合并的幾所中職或高職學校原有的美術教師;二是通過招聘新引進的具備研究生學歷層次的美術教師;三是從其他學校引進的美術教師;四是聘請在當地具有較大影響力、基本處于退休或半退休狀態的美術教師。以河南省某新建高職院校為例,第一類教師占該校全部美術教師一半以上,主要為中老年教師。這部分教師雖然對近年提出的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有所重視,但由于年齡較大,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較深,接受并熟練運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時間,因此短時間內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學中存在不小難度。第二類教師普遍擁有高學歷,他們基本上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出生的,部分教師還有國外留學經歷,一定程度上受西方教育觀念影響,日常教學中他們更注重專業技能培養,對課程思政重視不足。第三種和第四種情況的教師數量占比為10%,這兩種情況的教師大都在專業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力,專業素養較高,專業能力較強,思想比較自由,由于已形成自己的教學思維,對新理念持回避態度。由此可見,就當前新建高職院校美術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師資現狀而言,提升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尤為重要和緊迫。
二、高職院校美術專業課程思政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課程思政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課程思政實施意識淡薄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美術專業教師認為,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才是根本。因此,應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更多地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強化專業技能,提升專業素養,對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及重要意義缺乏全面系統的掌握和正確的認識。此外,課程思政理念在教師群體中尚未形成共識,部分教師在課程思政理念有機融入專業課教學的能力上仍有待提升。同時,相關部門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仍需完善,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之間尚未搭建起深入交流、共同學習研討的平臺,導致雙方難以形成有效合力。
(二)教學過程中缺乏對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
美術課程思政是美術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任課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又要具備靈活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雖然美術教師在專業技能領域具備豐富的知識與能力,但由于當前校內美術專業課程與思政內容深度融合的“大思政”體系尚未完全構建,專業教師接受課程思政理念培訓學習的機會和平臺相對較少,與思政相關的知識儲備相對薄弱。因此,難以充分挖掘美術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效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側重于對教材中所列舉美術作品的賞析和繪畫知識的講解,這樣教學方式容易讓教師局限于對美術作品形象和創作年代的講授,忽視了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影響。同時,也忽略了美術課程在塑造學生審美的同時,還內在地承擔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美育功能,沒有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使得課堂內容顯得不夠和諧,零散、隨意且不規范。
(三)美術課程思政實施缺乏特色,開展形式和實施渠道較為單一
目前,課程思政的實施大多處于探索階段,盡管各地高校都在大力提倡并積極推進,但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照搬照抄等現象,未能將美術專業特色與思政育人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傳統的美術課程教學多以鑒賞為主,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展開,這種方式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式過于強調教師的“教”,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不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教學地點基本局限在教室,學期中間外出寫生、參觀學習的次數屈指可數。這些問題導致美術課程思政實施缺乏特色,形式單一,美術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資源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未得到充分的挖掘與有效利用。
三、高職院校美術專業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路徑
(一)教師應以身作則,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高職院校教師的職責是培養合格的人才。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合格的人才呢?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作為美術教師,應不斷深化對課程思政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思政教育不應是枯燥乏味的說教,而是在不斷提升自身思想政治覺悟與專業素養的基礎上,將思政教育融通于美術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應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具有深遠的影響。教師自身需要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以身作則,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通過自身榜樣的作用,教師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對學生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二)教師應肩負起使命擔當,積極實踐“三全育人”理念
美術教師的使命同樣離不開立德樹人。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技能技法傳授的同時,有機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十分必要。美術教師要樹立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強與思政課教師的合作與交流,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同時,美術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級各類培訓、知識講座等,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在美術課教學中積極挖掘思政資源,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在內化為自身思想自覺的基礎上,進一步外化為施教過程中的行動自覺。此外,還可由校領導牽頭組建“課程思政工作室”等,最大程度地發揮不同專業背景教師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動課程思政的深入發展。
(三)深入挖掘課程內容,實現思政元素與美術教學的有機融合
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融入是美術專業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環節,對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具有直接影響。美術課程思政并非美術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簡單疊加,而是強調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融會貫通。高職院校美術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大量優質素材。這就需要教師積極挖掘、梳理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巧妙地將其融入美術教學中,以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進一步提升育人質量。例如,在素描基礎課靜物寫生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西方素描靜物,通過中西比較法,在強調全因素素描靜物法的基礎上,闡述中國先人早就提出了“繪事后素”,并且中國畫的墨分五彩法與西方素描畫具有異曲同工之美;在講單個素描靜物時,教師可以通過自然物的生長規律,闡述其從生長到結束的循序漸進過程,以及經歷風雨等惡劣天氣的挑戰,進而引申出青年人也應經歷風雨才能見彩虹的道理。在充分挖掘美術領域的思政教育資源基礎上,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思想和道德觀念,從而全面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四)加強互動,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圍
課堂教學是落實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因此,高職院校美術教師應將課程思政的理念真正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使美術課程肩負起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教師備課時,應搜集蘊含豐富思政元素的視頻、圖片等素材,以備上課使用。上課前,要確保工具材料、PPT課件等準備充分,并保持精神飽滿的狀態,以展現教師的活力并感染學生。課中教學環節,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情境,營造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彼此信任、深度交流的氛圍,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此外,美術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文化資源,如紅色教育資源、革命英雄故居、自然風景等,組織學生進行室外寫生。讓學生用心感受當地的歷史底蘊、風土人情和文化內涵,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實現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他們主動融入主流藝術創作,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趙文平,鄯子鈺.高職院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內涵、結構及發展路徑[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23(2).
[2]馬德龍.高職院校教師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
[3]程曉捷,王宇鵬.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美育課程建設與路徑探究:以美術鑒賞課為例[J].大學,2021(32).
責編:應 圖
基金項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一般項目(編號:2021SJGLX936)
作者簡介:白彬(1972— ),男,信陽藝術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行政負責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白淼(1968— ),男,信陽藝術職業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教育碩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課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