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視頻化生產與傳播,黨報新聞得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更加直觀、生動地展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深化讀者對黨的政策與精神理解和認同,如此不但有助于提升黨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更能夠進一步筑牢黨在意識形態工作領域的主陣地。本文主要對媒體融合下黨報新聞的視頻化生產與傳播策略進行探討分析,以期助力黨報新聞在媒體融合時代實現更加精彩的飛躍。
關鍵詞
媒體融合 黨報新聞 視頻化 生產與傳播
在信息化時代的浪潮中,媒體融合已成為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別是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迅猛推動下,傳統黨報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方式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其中,視頻化生產與傳播作為媒體融合的重要一環,逐漸成為黨報新聞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黨報作為黨的喉舌,始終承擔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使命。傳統黨報新聞“文字+圖片”的報道方式已難以滿足現代讀者的多元化需求。而視頻化生產與傳播以其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成為吸引讀者眼球、提升新聞傳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研究媒體融合下黨報新聞的視頻化生產與傳播策略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一、媒體融合的概念及特點
媒體融合,有時也被人們稱作“媒介融合”,最初是由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Nicholas Negroponte)所提出的。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不同媒介形態之間的“融合”,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形態上,更涵蓋了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以及組織結構等多個方面。具體而言,媒體融合就是要把報刊、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這些新興媒體的傳播通道進行有效融合,通過資源共享、集中處理等方式,各種形式的信息產品被派生出來,借助不同的平臺對受眾進行傳播[1]。
媒體融合有多元化的特點。媒體融合能夠整合文字、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實現信息的多元化呈現,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這種多元化不僅豐富了信息內容,也提升了傳播效果。
媒體融合有交互性的特點。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受眾與內容之間的互動變得更為直觀、方便和多元化。受眾可以通過各種平臺發表觀點、參與討論,形成雙向甚至多向的交流模式,增強了傳播的互動性和參與度。
媒體融合有集成性的特點。媒體融合把不同的媒體資源整合起來,借助多種資源協同合作,來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這種集成性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還提升了媒體整體競爭力。
媒體融合有時代性的特點。全媒體時代,人們對不同媒體形式的需求不斷增加,媒體融合正好滿足了這種需求,推動了媒體行業的創新與發展。
二、媒體融合下黨報新聞生產與傳播面臨的挑戰
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黨報新聞的生產與傳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挑戰不僅來自于技術變革帶來的沖擊,也涉及到內容創新、傳播策略以及組織架構等多個層面[2]。
(一)技術層面的挑戰
媒體融合要求黨報新聞實現多媒體、跨平臺的傳播,這就對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黨報新聞生產主要依賴于文字和圖片,而在媒體融合時代,視頻、音頻、互動圖表等多種形式的內容成為吸引讀者的關鍵。因此,黨報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提升視頻剪輯、音頻處理、互動設計等方面的技術能力。同時,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黨報新聞生產也需要逐步實現智能化、自動化。然而,目前部分黨報在技術應用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缺乏相關的技術人才和系統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黨報新聞生產的創新與發展。
(二)內容創新層面的挑戰
在媒體融合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與傳播范圍極大增強,但也引發了信息過載的現象。在這一背景下,黨報新聞如何從浩如煙海的資訊中突出重圍,并成為讀者矚目的焦點,正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在內容上,黨報新聞需更多關注內容深度與廣度問題。既要對新聞事實進行實時報道,又要對其背后所蘊含的故事進行深度發掘,提供分析與闡釋。與此同時,黨報新聞也要聚焦社會熱點和民生問題,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值得關注的是,媒體融合語境下,傳統文字報道已很難適應現代讀者的要求,這就要求黨報新聞在報道形式上創新。為此黨報有必要探索短視頻、直播、H5互動等新型表達方式來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
(三)傳播策略層面的挑戰
媒體融合使得新聞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但也給黨報新聞帶來了傳播策略選擇上的難題。一方面,黨報需要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和受眾需求,制定針對性地傳播策略。例如,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黨報可以通過發布短視頻、圖文消息等形式吸引年輕用戶的關注;在新聞客戶端上,黨報可以通過個性化推薦、智能推送等方式提高新聞的點擊率和傳播效果。另一方面,黨報還需要加強與其他媒體的合作與互動,通過資源共享來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效果。
三、媒體融合下黨報新聞的視頻化生產與傳播的重要價值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黨報新聞的視頻化生產與傳播顯得尤為重要,其重要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不僅有助于提升黨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還能更好地履行其社會責任和使命[3]。
(一)強化黨報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在媒體融合時代,視頻化的生產和傳播是黨報新聞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借助視頻這一直觀、鮮活的表現形式,黨報新聞更能抓住讀者眼球,增強傳播效果。視頻報道與傳統的文字、圖片報道相比較,具有更強的視覺沖擊力,能更直觀地呈現新聞事件發生時的場景、細節等信息,讓讀者對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此外,視頻化的制作和傳播有利于黨報新聞擴大傳播渠道。在互聯網與移動媒體高度發展的時代,視頻內容能夠在新聞網站、社交媒體和移動客戶端等多種平臺上傳播,這樣能使黨報新聞覆蓋更多的受眾,提高黨報新聞在不同人群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二)提升黨報的新聞報道質量
視頻化生產與傳播對黨報新聞的報道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視頻拍攝、剪輯、配音、字幕等多個環節的視頻化生產與傳播,黨報新聞可以更加生動地展現新聞事件的細節和過程,使報道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同時,視頻報道還可以借助特效、動畫等多種技術手段增強新聞的視覺效果和趣味性,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
(三)履行黨報的社會責任與使命
黨報作為黨的喉舌和輿論陣地,承擔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職責和使命。通過視頻化生產與傳播,黨報可以更好地履行好這一職責和使命。視頻報道能夠更直觀地展現黨的工作成果和成就,讓人民群眾更加深入地了解黨的政策和措施。視頻報道還可以通過生動的畫面和感人的故事,激發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和奮斗精神,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完成黨媒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職責使命。此外,黨報還可以在在線直播等視頻化傳播過程中以互動問答等形式實時回應網友的關切和疑問,增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和溝通,提升黨報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四、媒體融合下黨報新聞的視頻化生產與傳播策略
(一)強化內容創新,提升視頻質量
黨報新聞的視頻化生產與傳播,首要之務便是強化內容創新,以提升視頻質量為核心競爭力。這要求黨報的新聞傳播策略必須與時俱進,緊隨時代發展步伐,不斷重構和完善。具體而言,新聞傳播策略的更新應從選題策劃開始,將重點從新聞成品的組合,遷移至新聞事實的發現前端。這意味著,黨報新聞工作者需要從新聞素材的收集、內容的生產,到成品的傳播,全程貫徹精心策劃的理念。在內容創新的過程中,黨報新聞工作者需要全方位、多視角地審視新聞事實,尋找內容傳播的最佳切入點。這不僅要考慮內容的表現力,更要關注受眾的關注度。通過深入搜集相關素材和背景資料,新聞工作者能夠更準確地確定新聞的體裁、風格和定位,為后續的視頻的制作提供豐富的選擇空間[4]。這樣的做法,既保證了黨報新聞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又使得新聞內容更加貼近群眾,更具吸引力。
以貴州日報報刊社為例,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貴州融媒體“云上編輯部”聯合貴州九市(州)和貴安新區文旅局,以視頻+海報+圖文的形式推出《和美鄉村 布依畫卷#冊亨文旅局長約你上春山 》《黔東南 文旅繁花“上春山”》等10余期視頻報道,這種聯動報道的方式,不僅形成了規整嚴密、連續性強、可讀性強的新聞傳播鏈條,更通過前期的周密策劃部署,實現了令人滿意的新聞傳播效果。這充分說明,強化內容創新,提升視頻質量,是黨報新聞在媒體融合時代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
(二)多元化傳播渠道,擴大覆蓋面
多元化傳播渠道是媒體融合下黨報新聞視頻化生產與傳播的重要方式。通過積極擁抱新媒體、構建聯動新聞傳播矩陣、創新設計新聞內容產品等方式,黨報新聞能夠擴大覆蓋面,提升傳播效果,更好地履行其社會責任和使命。以《人民日報》為例,其在媒體融合進程中積極擁抱新媒體,相繼開通微博、抖音等平臺的官方賬號,形成了多平臺、多渠道的傳播格局[5]。針對不同社交媒體平臺的用戶特點和偏好,《人民日報》創新設計新聞內容產品,以更加生動、直觀的視頻形式呈現新聞內容。在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視頻號發布的《文物音樂會,國寶唱嗨了!》短視頻,巧妙地將兩會主題與文物音樂會相結合,通過活潑有趣的呈現方式,引發了廣泛關注。該視頻在短時間內就獲得了10萬+的閱讀量、1.5萬的點贊量,充分展現了多元化傳播渠道在擴大新聞覆蓋面方面的優勢。
除了微博、抖音等平臺,《人民日報》還積極與各類新媒體平臺開展合作,共同策劃推出優質視頻內容。例如,其與抖音平臺聯合發起的“捕捉身邊的美好”主題活動,鼓勵用戶發現并分享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其中,“推車民間英雄”短視頻以其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獲得了超百萬的點贊量,有效提升了社會正能量的傳播效果。這些成功案例表明,通過多元化傳播渠道,黨報新聞能夠更廣泛地觸達受眾,提升新聞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三)加強互動與反饋,提升用戶黏性
黨報新聞視頻化生產和傳播既要重視內容創新和質量提升,也需要加強和受眾互動反饋,以切實增強用戶黏性。建立互動與反饋機制,既有利于黨報新聞更加準確地掌握受眾需求、優化內容生產,又有利于提升受眾參與感、歸屬感,從而成為黨報新聞傳播忠實粉絲[6]。
具體而言,黨報新聞可采取設置話題討論、在線問答、觀眾投票等多種手段來引導觀眾主動參與到視頻內容的討論與傳播中。這種雙向交流方式不僅可以使黨報新聞更加直觀地理解受眾對于新聞事件的觀點與態度,而且也可以為之后的新聞視頻報道提供大量的原材料與新角度。與此同時,黨報新聞也可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手段,深入剖析受眾新聞視頻瀏覽習慣和興趣愛好,以更加準確地推送個性化新聞內容。這一精準推送在改善受眾閱讀體驗的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他們對于黨報新聞的信任感與依賴性。
除線上互動外,黨報新聞也可積極地開展讀者見面會等線下活動,和受眾面對面交流溝通。這種線上線下的互動既可以提升黨報新聞品牌影響力,又可以使受眾對黨報新聞工作理念與報道風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過建立這些互動和反饋機制,可以使黨報新聞與受眾建立密切的聯系,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用戶群體并對新聞視頻的傳播產生源源不斷的推動作用。
(四)采用智能化生產模式,進行可視化產品推廣
為了適應媒體融合時代變革,黨報新聞還應積極探索智能化生產模式,并大力推廣可視化產品,以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一方面,智能化生產模式的應用,是提升黨報新聞生產效率和質量的關鍵。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黨報新聞可以實現內容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和個性化。這些技術可以幫助新聞工作者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提高新聞選題的精準度和時效性。同時,智能化生產模式還可以實現新聞內容的自動生成和個性化推薦,使受眾能夠更便捷地獲取到符合自己興趣和需求的新聞信息。另一方面,在推廣可視化產品時,黨報新聞需要充分發揮短視頻等新媒體的優勢。短視頻以其簡短、直觀、生動的特點,成為當前受眾喜愛的內容形式之一。黨報新聞可以借鑒短視頻的創作手法和傳播規律,制作推出更多符合受眾口味的可視化內容產品[7]。例如,通過精心策劃和制作短視頻,將重要的新聞事件、人物故事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受眾,提升新聞的吸引力和傳播力。
貴州日報報刊社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一重要時刻,精心策劃組織宣傳報道工作,展現黨報的擔當和作為。在主題報道的預熱報道中,圍繞“毛主席送毛衣”“困牛山戰斗”這一重點主題,報刊社創新紅色故事的講述方式、敘事體系,精心策劃、精心設計,從構思到完稿反復打磨,制作環節經過反復構思。頭條通訊著重還原故事,深度報道突出今昔變遷。微紀錄片用87年前毛澤東主席劍河送毛衣,87年后清水江畔猶憶當年情,故事娓娓道來,直擊人心。
另外,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貴州實踐,貴州日報天眼新聞客戶端開設“貴州影像故事”欄目,從普通百姓的視角出發,通過捕捉貴州全省各地各行各業生動而溫暖的小故事為新聞題材,將圖片、文字和音視頻融合成為一體,展現貴州省大力實施主戰略、奮力實現主定位,推出《貴州影像故事|開往歐洲》《貴州影像故事|潤澤》《貴州影像故事|春天》《貴州影像故事|復工》《貴州影像故事|過年》等小切口的鮮活視頻報道,在網絡平臺上引發了很好的輿論反響。這是黨報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探索視頻化生產與傳播的一次成功實踐。它不僅提升了黨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更讓受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刻感受到高質量發展的新成就、新變化、新面貌。
結束語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給黨報新聞生產與傳播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而媒體融合下黨報新聞的視頻化生產與傳播具有重要價值。它不僅能夠提升新聞報道質量,強化黨報的傳播力與影響力,還能夠利于更好地履行黨報的職責和使命。因此,黨報應該積極擁抱媒體融合的時代潮流,不斷提高視頻化生產與傳播的能力和水平,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新聞報道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燕.媒介融合視域下黨報新聞采訪技巧研究[J].東西南北, 2023(3):70-72.
[2] 劉朔.黨媒新聞生產與傳播創新:基于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研究[J].中國報業, 2022(8):42-43.
[3] 郭躍.媒體融合背景下黨報的創新發展策略[J].新聞傳播, 2022(12):2.
[4] 張海光.媒體融合語境下黨報新聞編輯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 2022(22):154-156.
[5] 吳森林,黃凡.媒體融合背景下地方黨報新聞評論工作創新與發展:以《中山日報》評論工作實踐為例[J].城市黨報研究, 2023(6):13-16.
[6] 李曉宏.媒體融合視角下地方黨報新聞編輯轉型之路探析[J].傳播力研究, 2022(35):67-69.
[7] 王銘俊.媒體融合下黨報科普報道的路徑選擇與操作[J].新聞文化建設,2023(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