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目標解讀
論證是指在提出論點之后,用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手法不單是對論證方法的分析運用,而是包含論點、論據、論證、語言的一個整體概念。論點是解決證明什么的問題,論據是解決用什么來證明的問題,而論證(包括論證的過程和方法)是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在具體的考查中,論證經常會以論證方法是否正確、分析文中的論證方法、哪些材料可以支持文中觀點的形式進行考查。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現代文閱讀Ⅰ《后真相時代》中的第5題:請簡要說明文本中的西方媒體在報道時使用了哪些“競爭性真相”。屬于重要信息篩選的題型,也屬于論證手法的題型。學生要明確論證特點的概念,以及論證手法的類型和作用。
技法·錦囊妙計
在論證特點中,首先“論點”具有綱領性的作用,全文的話語為主論點服務,具體段落為分論點服務。若論點在題目處,則旗幟鮮明,一目了然;論點在開頭,則開門見山,總領全文,引起下文;若開頭設問,論點在結尾,則有充足的論證動機,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結尾又卒章顯志。
其次,論據是立論的根據,為論點服務,論據要恰當、新穎、具有典型性。“典型性”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結合,即論點的論據既要讓讀者明了,也要有論點自身的特性。如《師說》中“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是道理論據,具有典型性,讀者一目了然,而且切中“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論證方法。論證是用論據(各種材料)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同樣的論據材料在不同的組合中會產生不同的論述效果,所以議論文作者在有了某個論點之后,不但要考慮用哪些材料能證明自己的論點,還要考慮如何安排這些材料的順序,尤其要斟酌運用這些材料(論據)的方法,以求得最佳的論證效果,令讀者信服。
具體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1.事實論證:增強文章說服力、趣味性、權威性,讓文章淺顯易懂。
2.道理論證:可以增強文章說服力或文采,使論證更有力量或更有吸引力。
3.類比論證:富于啟發性,深入淺出,使讀者易于領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簡練生動。
4.對比論證: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使人印象深刻,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5.比喻論證:將道理講得通俗易懂,語言生動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6.因果論證:論證過程有主有次,有面有點,有詳有略,既準確又精練闡述道理,明辨是非。
7.引用論證: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說法,使其更具有權威性和大眾性,使論證更加有力。
8.理論論證:能證明論點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
事實論證是用事例、歷史、數字這樣信實無誤的材料為自己的觀點作證。最典型的事實論證便是舉例論證(亦稱例證法),舉出與論點相應的事例證實論點的正確性。而道理論證就是直接由邏輯著眼,從人們公認的道理出發,推導證明自己的觀點。
舉例論證相信事實勝于雄辯,能令論證更具說服力和可信性;引用論證則可借名言公理來增強說服力,也可借佚事趣語來增添趣味性和吸引力。
從技巧的角度來,論證方法可分為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等不同的類型。如經典的正反對比論證是通過具有鮮明對立性的雙方作比較,使是非對錯在對比之下變得分明了然,給人深刻印象,能有力地突出作者的觀點。而比喻論證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將復雜、深刻、陌生的事物事理比作具有相似性的生動通俗的事物事理,使論證更加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更易于讀者接受和理解。
顯然,各種常見論證方法有共同作用又各有好處:所有的論證技巧都是為了更好地論證論點,論證方法總有增強說服力的作用;而不同論證方法的特點也賦予它們不同的作用(好處),比如對比論證的強調突出,比喻論證的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等。
典例·分析運用
例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近年來,“人機大戰”引起世人關注,人工智能發展引發的憂慮和爭論開始從學術圈進入公眾視野,要將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寬視域,厘清思路,特別要善用底線思維來把握問題,對無限制發展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后果,可從近期、遠期和終極威脅三個層面來分析。①
近期威脅的一個表現是人工智能開始大批量取代藍領工人和下層白領。這在發達國家的制造業中表現較明顯,我國一些工廠也開始這么做。從經濟效益看,工業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變得有利可圖。“汽車的出現沒有讓馬車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經驗,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陸續失業,只要達到某個臨界點,社會就有可能發生動蕩。
近期威脅的另一表現是軍用人工智能的研發。史蒂芬·霍金、比爾·蓋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發,特別是軍事用途的研發,認為這有可能導致比原子彈更可怕的武器出現。因為軍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難以設想;即使沒有失控,研發出這類更冷酷、更高效的殺人武器,亦非人類之福。
人工智能的遠期威脅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們可能的反叛,這點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國》《未來戰士》等科幻影片對此已做過大量設想。②人工智能業界和一些盲目樂觀人士常用“人工智能還很初級”之類的說法寬慰公眾,但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老虎還小”不能成為養虎的理由。因此,我們對這一威脅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終極威脅更加發人深省。這種威脅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個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觀點是,所有依賴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終將滅亡,他給出的理由之一:“一個完全依賴機器人的社會,因極度單調無趣,終究會變得孱弱、衰頹、沒落而奄奄一息。”這個看法很有見地。
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類的可能,假定未來人工智能可承擔人們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類就會變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蟲了。如果真是這樣,用不了多久,人類的機能和智力都將迅速退化,我們的人生就變得毫無意義,這是更可怕的威脅。
(摘編自江曉原《科技創新應樹立底線思維——以人工智能發展為例》)
材料二:
人類智能不過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會與歷史的心智積淀,而文學正是這種智能優勢所在的一部分。文學之所以區別于一般娛樂(比如下棋和轉魔方),就在于文學長于傳導價值觀。好作家之所以區別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總能突破常規俗見,創造性地發現真善美,守護人間的情與義。而技術主義者恰恰在這里嚴重缺弦,他們一直夢想著要把感情、性格、倫理、文化以及其他人類表現都數據化,收編為形式邏輯,從而讓機器的生物性與人格性更強,使其創造力大增,最終全面超越人類。但他們忘了,人類智能千萬年來早已演變得非同尋常——其中一部分頗有幾分古怪,倒像是“缺點”。比如,人必有健忘,但電腦沒法健忘;人經常糊涂,但電腦沒法糊涂;人可以不講理,但電腦沒法不講理,即不能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這樣一來,即便機器人有了遺傳算法(GA)、人工神經網絡(ANN)等仿生大招,即便進一步的仿生探索不會一無所獲,然而,人的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有時候竟讓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溫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幾乎接近無厘頭),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讓機器人迷糊。③
在生活中,一段話到底是不是“高級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裝圣母”;一種高聲大氣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種節衣縮食是否透出了高貴;同是一種忍讓自寬,到底是阿Q的“精神勝利”,還是莊子的等物齊觀;同是一種筆下的胡亂涂抹,到底是藝術先鋒的創造,還是畫鬼容易畫人難的胡來④
……這些問題也許連某個少年都難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這一類人類常有的心領神會,顯示出人類具有超強的處理價值觀的能力,其實不過是依托全身心互聯與同步的神經響應,依托人類經驗的隱秘蘊積,選擇了一個幾無來由和依據的正確,有時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譜的正確——這樣做很平常,就像對付一個趔趄或一個噴嚏那樣自然,屬于瞬間事件。但機器人呢,光是辨識一個“高級黑”的正話反聽,可能就會導致全部數據庫癱瘓。
(摘編自韓少功《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
①標準的總分結構,也看出了作者的態度。
③舉例論證。
任務題
1.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
A.一群文學專業的研究生竟然難以分辨兩首寫景詩歌中,哪一首是由詩歌游戲軟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觀的作品。
B.某網站售價15元的“寫作軟件”,簡直是最廉價的抄襲助手,已成為時下一些網絡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文學中的那些“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湯顯祖語),字里行間非常微妙,其復雜性非任何一套代碼和邏輯可以窮盡。
D.“宮斗”神劇總是王癡、妃狠、暗下藥,“武俠”神劇總是秘籍、紅顏、先敗后勝,人機合作能有效支持這些類型化寫作。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的能力。題干要求選出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作答本題,需要明確材料二的觀點。材料二將人類智能和技術主義者作對比,列舉人類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現象,論證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難以取得突破的觀點。A.“一群文學專業的研究生竟然難以分辨兩首寫景詩歌中,哪一首是由詩歌游戲軟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觀的作品”例舉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的成就,不能作為論據。B.“某網站售價15元的‘寫作軟件’”例舉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的成就,不能作為論據。C.“文學中的那些‘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湯顯祖語),字里行間非常微妙,其復雜性非任何一套代碼和邏輯可以窮盡”,本例說的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可以作為論據。D.“人機合作能有效支持這些類型化寫作”例舉的是人工智能支持的寫作類型,不可以作為論據。
答案:C。
2.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論證手法?請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題干要求簡要說明材料二使用的論證手法,作答本題要掌握論證方法有哪些,然后從文中找出文句加以說明。材料二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對比論證:第一段,“人類智能不過是文明的成果,……就在于文學長于傳導價值觀”“好作家之所以區別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總能突破常規俗見,創造性地發現真善美,守護人間的情與義”“技術主義者恰恰在這里嚴重缺陷……最終全面超越人類”,材料二將技術主義與人類智能作對比,指出技術主義的缺陷。第二段,“在生活中,一段話到底是不是‘高級黑’……還是畫鬼容易畫人難的胡來”,作者運用舉例子的方法,論證了人類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現象,是人工智能無法辨識的,甚至會導致全部數據庫癱瘓,以此來論證人工智能的缺陷。
答案:①對比論證,將人類智能和技術主義者作對比。②舉例論證,列舉人類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
其他題
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對“人機大戰”這樣的事件所引發的關于人工智能的爭論,必須拓寬視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線思維,才能真正抓住問題的要害。
B.如果盲目研發軍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彈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出現,即使處于人類控制之中,對人類也是一種威脅。
C.阿西莫夫等人所謂人工智能的終極威脅,不是機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導致人類文明的最終滅亡。
D.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以及同時處理各種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屬于人類智能特有的形式邏輯。
4.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局部看,工業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廠提高經濟效益;但如果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有可能會危及社會的穩定。
B.《黑客帝國》《未來戰士》等科幻影片,設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類的情節,文章以此為例,說明人工智能的遠期威脅。
C.如果加強機器人的遺傳算法、人工神經網絡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讓機器像人一樣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最終超越人類。
D.文學中保存了人類的情感和價值觀,這是與其他領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學領域更難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5.有人認為,在對待人工智能的態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答案頁)
例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興國之光、傳家之寶和成人之魂。正所謂人無儉不立,家無儉不旺,黨無儉必敗,國無儉必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永遠不會過時。近年來,在青年人中掀起一股新節儉主義的熱潮,這折射出了青年人的新消費價值觀念。①
新節儉主義的精髓是說不,即對一切奢華鋪張說不,對一切刻意張揚的個性說不,對一切名牌崇拜說不,它著眼省錢,強調消費時機、性價比、使用率等。與傳統節儉理念不同,它是一種崇尚理性、獨立人格、簡約生活的消費理念,具有不奢侈、不浪費、理性消費、享受生活等特征,堅持“省錢而不降品位”“省錢而不失時尚”“省錢而不減體面”等原則。實際上,新節儉主義者力圖以簡約樸素的方式還原生活本真:消費上明白自己的真實需要,真正能做到適可而止;不盲目攀比,不刻意追求超前消費、奢侈性消費;拼團網購享優惠,自帶午餐或吃食堂,多坐公交和地鐵……簡約而不簡單。②所謂“不該花的錢一分錢不花,該花的錢一分錢不省”,即是新節儉主義者的鮮明寫照。
新節儉主義經歷了從物質短缺時的主動節儉到物資豐足后的奢侈,再到現在的物質豐富下的主動節儉,不再體現為物資短缺與人們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體現為物質相對豐富與人們美好生活需求的辯證融合,是發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機統一,是一種務實、適度、合理的消費,是對簡約而不簡陋、樸素而充實生活的追求。這種新潮流建立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礎上,可謂是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消費理念。
在當下市場經濟時代,新節儉主義是青年人面對社會生活重壓的務實選擇。當資源面臨枯竭、人口紅利不再、環境污染嚴重、道德開始淪喪,出現自然家園和精神家園的雙重失落時,新節儉主義就成了人們消費生活的一種時代選擇。其一,社會能源和個人收入都較為固定,可供支配的資源有限;其二,人的欲望太多,需求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難以一一滿足,必須有所取舍;其三,經濟學的成本核算原理在消費領域的具體表現,就是以較少付出獲得較大收益,以現有收入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合理需求。
新節儉主義的流行體現出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修身、齊家、治國的功能,關乎個人、家庭、國家的前途和命運。③儒家的“過猶不及”、道家的“清靜無為”、佛家的“向性中作”等,特別是儒家所倡導的克己、尚儉、節用、中道等觀念,今天對我們依然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愛惜財物、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等思想和行為,對新節儉主義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對消費主義的理性反思也促使青年人覺醒。現代西方的消費主義觀念注重個人物質享受,倡導高消費、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盲目占有和攀比,無限制破壞,喪失了真正的消費選擇自由,消費品被符號化,而過度的高消費還帶來了資源的消耗和能源的浪費等生態災難。
新節儉主義還受到極簡主義、環保主義等社會思潮的積極影響。極簡主義的核心理念是讓事情變得簡單易懂,它避免復雜、追求簡單,成為現代社會人們最為推崇的生活理念。環保主義保存、恢復和改善自然環境的意識,與新節儉主義反對浪費的理性消費本質相匹配,客觀上對新節儉主義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摘編自賀才樂《為何新節儉主義在青年中流行》)
材料二:
新節儉主義的誕生向我們傳遞出了一股強大的正能量,“新節儉主義者”更具集體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而且也關注整個社會的利益。他們反對拜金主義心理和奢侈消費,希望在貧富之間尋求一種平衡,④從而減少一些矛盾。他們的理念和行動不僅使其生活更有意義,同時更為我們的社會帶來溫暖,有利于實現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
新節儉主義的這種理念契合了馬克思的發展共同體思想。發展共同體理念提倡社會本位基礎上的互利共生、共贏的思維方式,強調共同體的各共生單元要通過合作得到優化、進化和發展。為此,每個社會成員都需要自覺形成并強化集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將共同體意識內化到自己的內心深處,并將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等理念轉化為自覺行動,進而實現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
新節儉主義內在包含了環境意識,強調自然的價值,反對一味向自然索取,主張在適度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理性消費。毫無疑問,新節儉主義所具有的環境意識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具有重要意義。新節儉主義者的消費建立在人的有效需求基礎上,不會造成浪費,也就有利于保護自然。此外,新節儉主義者踐行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并不斷帶動他人加入綠色消費行列,這不僅直接有利于環境保護,而且能夠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從而逐漸改善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摘編自連韻芳《新節儉主義的成因及價值探析》)
①由勤儉美德引出主題,流暢自然。
②擺出事實,情境化再現,讓讀者有所思考。
③歷史依據與現實現象的融合,讓論證更加嚴謹。
任務題
1.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新節儉主義觀念的一項是(" )
A.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B.真正的快樂不是以花錢多少來衡量的
C.把錢花在刀刃上,該出手時才出手
D.只買對的,不買貴的
解析:“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傳統的節儉方式,與新節儉主義觀念不符。
答案:A。
2.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材料一論證的嚴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論證思路條理清晰、邏輯嚴密。先提出觀點,然后闡釋新節儉主義的內涵及其行為表現,最后分析新節儉主義在青年中流行的原因。②論述充分嚴謹。主要運用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如列舉儒、佛、道家等關于節儉的論述,恰切地論證了新節儉主義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觀點。③論證語言精練準確。運用“一定的”“客觀上”等詞語,使表達恰切、有分寸。
其他題
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下這一美德不僅沒有過時,而且重新成為當代青年人新的消費價值觀念。
B.新節儉主義崇尚理性節制、獨立人格、簡約生活的消費理念,強調克制消費欲望,不追求超前消費和生活享受。
C.新節儉主義反對拜金主義,致力于消除貧富差距,增進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正能量”。
D.新節儉主義強調自然的價值,反對一味向自然索取,主張適度的理性消費,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4.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根據自己的真實需要,以簡約樸素的方式合理消費,不奢侈浪費,重視生活質量和品位,是理性消費意識的體現。
B.新節儉主義化解了物資短缺與生存需求的矛盾,使發展需求和享受需求有機統一,成為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消費理念。
C.新節儉主義者所持有的節儉觀念,更具集體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而且也關注整個社會的利益。
D.各共生單元通過合作,責任共擔,互利共贏,這是馬克思發展共同體思想的體現,也與新節儉主義的觀點相契合。
5.結合兩個文本,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如何做一個新節儉主義的踐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答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