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Ⅰ 專題專講
任務一
例一、3.A(第二段觀點是: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系。A.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麥種植者想吃點別的東西導致藜麥消費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麥價格的上漲,直接支撐了第二段的觀點。B.說的是藜麥價格的上漲會對當地人造成傷害。與第二段的觀點相悖。C.說的是“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民”,可以用來支撐第三段的觀點,與第二段的觀點關聯不大。D.可以用來支撐“競爭性真相”的相關觀點。與第二段的觀點無關。)
4.①借助名家觀點與事實論據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馬克·貝勒馬爾等人的質疑,引用相關經濟學家的調查論證,用事實反駁報道中的錯誤信息;②借助實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駁,比如第三段用親自調查時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駁報道中的錯誤信息;③借助常規邏輯認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論辯與犯錯誤小學生的自我辯護的技巧進行類比,批判報道中的“競爭性真相”。
例二、3.B(“主要論證人的動機受社會共有規律的支配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中”錯誤。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論證的是觀察社會現象受限于看不到的人的動機。)
4.“敲詐”“斗智”“拷問”在本文中的特殊含義是調查研究的錯誤立場、態度和方式,為了論證調查者搞社會調查不能與被調查者敵對,不能欺騙,不能居高臨下,應該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從反面論證調查者應該站在被調查者的利益上,應尊重對方,目的是解答疑惑。這三個詞的運用,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調查者錯誤的調查目的、方式和態度,使論證語言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易于理解。
5.①實現調查研究“客觀”的目的,必須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②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③調查研究要實現“客觀”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觀察的現象,要與被觀察者取得充分合作;④觀察社會現象時,要能確知觀察情境各種因子對于被觀察現象所起的作用,要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站在被調查者的利益上才能獲得相對客觀的信息和結論。
例三、3.C(“由原來的自然環境演變為社會環境”錯,原文為“邊緣的含義也隨之擴充,它也可以是社會環境意義上的”。)
4.D(該論據強調的是“邊緣效應的成本”。)
5.①材料一提出“中原中心說”,意在與“滿天星斗說”一起介紹中華文明起源學術發展史上的不同觀點;②材料二提出“中心群體”,意在與“邊緣地帶”的人群形成對比,論證邊緣地帶有利于革新的觀點。
任務二
例一、2.C(A.“來規范和管理網絡”錯。原文是“由于青年是網民的主體,其網絡行為對網絡空間的文明狀況有極大影響,因此引導他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念,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可見應當規范的是青年的網絡行為。B.“導致線上工作效率不如線下”錯。原文是“信息時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來使我們獲得了認知盈余,但網上的垃圾信息、造謠與辟謠之間的拉鋸戰又無端消耗了我們的認知盈余”,可見沒有對線上線下的工作效率的比較。D.“行為要始終保持一致”錯。原文是“因此需要一視同仁地對我們線上和線下的行為提出道德規范要求”,是對線上線下的道德要求一致,并非線上線下的行為一致。)
3.B(“比‘不做什么’更重要”無中生有。原文先介紹了底線意識,即“五不”要求,然后說“底線意識主要是從否定性的角度確立了網絡中能做什么……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說是形成積極網絡行為的基準意識”,可見基準意識是有了網絡行為后的肯定意義上的網絡行為意識,文中并未將二者進行比較,談不上哪個更重要。)
4.D(A.是從立法和懲治的角度談網絡文明規范,不是本文內容;B.講的是網絡基準意識中的兩點,不全面;C.從底線意識講如何規范網民的文明觀念,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內容,不全面。)
5.①為炫耀技術故意在網絡植入病毒,導致病毒傳播的行為不僅違反了網絡行為規范,更觸犯了法律強制性的禁區,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②這樣的青年不懂得“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網絡行為觀念,導致網絡行為失范;③他們違反了“五不”原則中的“不傷害”,屬于無意作惡,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④他們應當學習網絡基準意識中“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合格、文明的青年網民。
例二、2.A(B.“黑格爾對此早就有過論述”錯誤,選項中的“此”指的是《伽利略傳》和《老人與海》中都存在“兩難結構”這一現象,而原文中,黑格爾“早就有過深入論述”的是“這種兩難”,而非這兩個作品中的“兩難結構”,選項偷換了概念。C.“如果存在著‘兩難結構’,那么它就一定是偉大的”錯誤,過于絕對。原文是說“偉大的藝術作品都存在兩難結構”。D.“優秀的文學作品”說法不當。原文是說“偉大作品的一個重大秘訣,在于它的不封閉”。)
3.A(“都不一定有正確的主題和合適的藝術形式”錯誤,根據第二段“偉大的藝術作品,沒有清晰的主題思想,也沒有簡明的結論”可知,作者探討的是偉大的藝術作品與“清晰的主題思想”之間的關系,與“正確的主題”無關。)
4.C(文章第七段的觀點是“兩難結構有一個巨大的陷阱,讓大量有可能問鼎偉大的作品失足其間,結果只能保持杰出,卻與偉大無緣”。本段從評論者和創作者兩個角度進行論證。A.是研究者(評論者)對同作品主題的不同看法,沒有涉及“兩難”。B.說的是人們對作品中人物的不同看法,不符合第七段的觀點。C.符合題意,根據表述,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應該如何看待,《長恨歌》沒有給出明確偏向性的答案,而《長恨歌傳》則進行“宣教”:“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者也。”從這一點上來說,《長恨歌傳》不能算是偉大的作品。D.別里科夫形象不存在“兩難”情況。)
5.《離騷》示例一:屈原對待君主的態度存在“兩難”。①詩人“恐美人之遲暮”,又渴望“乘騏驥以馳騁兮”,擔憂君王也會日益衰老,渴望自己能夠躬先士卒,為君王在前引導開路,表現出忠君、報君的態度;②詩人“怨靈修之浩蕩兮”,怨恨君王(楚懷王)過分荒唐,始終不能明了自己的心跡,體現出“怨君”的態度。
示例二:屈原的“進”與“退”體現了“兩難”。①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渴望“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屈原忠君愛國,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渴望乘上奔馳的駿馬為君王奔走效力,做先鋒開路;②“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殘酷的現實讓他陷入苦悶與徘徊之中,只想退居草野,重新修習德行,而即便選擇了“退”,他改變楚國現實的理想也一直都在。
《紅樓夢》示例一:賈寶玉“正邪兩賦”的形象特點體現了“兩難”。在一些人看來,賈寶玉是情癡情種,聰明靈秀,文采風流;而在另一些人看來,賈寶玉是不肖子孫,乖僻邪謬,不學無術。
示例二:王熙鳳的人物特點也體現了兩難: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將賈府打理得井井有條;另一方面,嚴苛待下,“機關算盡太聰明”。這些特點讓讀者很難對王熙鳳的形象特點形成統一的結論。
例三、2.B(“同時又進行了文筆的區分”錯,根據材料一“同時又有文筆之分,劉勰《文心雕龍》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可知,文筆之分的主語不是宋文帝,是劉勰進行了文筆之分。)
3.B(“是文學自覺最重要的標志之一”錯,根據材料一“所謂文學的自覺,最重要的或者說最終還是表現在對審美特性的自覺追求上”可知,文學自覺的三個標志中,審美特性的自覺追求是最重要的標志,沒有之一。)
4.D(A選項體現了對文體的區分,B選項體現出了對審美特性的自覺追求,C選項體現了對文體的區分,D選項是對玄學的論述,不屬于文學的自覺。)
5.①作品借景抒情,抒發了作者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是曹操獨特生命體驗的體現。②詩歌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體現出自覺的審美追求。③詩歌緣情而起,語言流麗,簡潔精練,對仗工整,充分體現了四言古體詩的文體特征。
任務三
例一、3.A(B.根據原文“特別是與儒家經典和傳統正史的理解有關的地理名稱和地理知識,都被看成是治學的基本功”可知,“沿革地理”是“開展儒學和歷史研究”的基本功,但“開展儒學和歷史研究”不是“沿革地理在中國古代較為發達”的原因,選項強加因果。C.根據原文“歷史地理學則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是現代地理學的一部分”和“這是近現代科學的重要特征”可知“最能彰顯現代地理學的科學特征”說法絕對且于文無據。D.“地理環境由自然環境和城市環境構成”不正確,一是原文中無相關依據,二是根據生活常識可知“地理環境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構成”,選項遺漏了信息。)
4.C(由原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歷史地理學者……有的已居國際領先地位”可知選項遺漏了重要信息,且“主要”這一說法絕對。)
5.D(根據原文“沿革地理研究的內容關系到國計民生,……都被看成是治學的基本功”可知:A項屬于“歷代疆域和政區的變遷”,B項屬于“歷史地名的注釋和考證”,C項與“黃河等水道的變遷”為同一范疇,都相繼予以排除。)
例二、4.A(B.“中國翻譯界應該增加典籍翻譯的數量,改變我國典籍主要由國外學者翻譯的局面”于文無據。材料一是說“我們應當客觀、公正地看待中國典籍翻譯實踐和接受之間的窘況與差距,從典籍翻譯大家身上汲取翻譯的智慧,獲取前行的指導和力量”“讓中國的翻譯研究與實踐在傳承和發展的良性循環中獲得升華,在實踐中不斷培養和提高我們講述中國故事、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時代能力”,C.“學界對楊譯本和霍譯本的比較并不在翻譯的技術性層面”錯,材料三“我所感興趣的不是翻譯的技術性問題,而是這兩位譯家及兩種譯本的語言修辭、文化身份、翻譯立場與翻譯策略的差異性等問題”是說“我”感興趣的,而不是“學界”。D.“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礙,讓本土的翻譯經驗與西方翻譯理論孰優孰劣成為一個學者們競相討論的問題”強加因果。材料一是說“三位譯者皆因此獲得巨大聲譽,也同時掀起了翻譯界此后對兩種譯本經久不息的對比研究熱潮”。)
5.B(A“分析了楊譯本的長處和不足”錯誤。原文是“我們應深入了解中國典籍的外譯事實,客觀分析兩種譯本的優長與不足”。C.“只有完成兩種異質文化觀念轉換生成的翻譯者,才有可能創造性、補充性與生成性地重構《石頭記》”前后順序有誤。原文是說“他使用西方本土讀者諳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語及其文化、風俗等觀念,以此來創造性、補充性與生成性地重構《石頭記》,從而完成了兩種異質文化觀念之間的轉換生成”。D.三則材料相對獨立,無總分關系。故選B。)
任務四
例一、3.D(材料二的第1段,原文:“而技術主義者恰恰在這里嚴重缺弦,他們一直夢想著要把感情、性格、倫理、文化以及其他人類表現都數據化,收編為形式邏輯……人可以不講理,但電腦沒法不講理,即不能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然而,人的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由此可見,技術主義者重視“形式邏輯”,而人類智能是“非邏輯性地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因此,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以及同時處理各種矛盾信息的能力,應該屬于非形式邏輯。)
4.C(材料二第1段,由原文“即便機器人有了遺傳算法(GA)、人工神經網絡(ANN)等仿生大招,即便進一步的仿生探索不會一無所獲,然而,人的契悟、直覺、意會、靈感、下意識、跳躍性思維,同步利用‘錯誤’和兼容‘悖謬’的能力,把各種矛盾信息不由分說一鍋煮的能力,有時候竟讓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溫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幾乎接近無厘頭),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讓機器人迷糊”可知,機器無法像人一樣非邏輯、非程式、非確定性地工作,只能讓機器人迷糊。選項曲解文意。)
5.不認同。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都鼓勵人類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發的問題的更深層面。呼吁人類提高警惕,不要過度依賴人工智能,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認為人工智能無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類。
例二、3.D(A.“勤儉節約……重新成為當代青年人新的消費價值觀念”錯誤。原文是說新節儉主義折射出青年人的新消費價值觀念。B.“克制消費欲望”錯誤,原文并無此意;“不追求超前消費和生活享受”與原文“具有……享受生活等特征”的表意意思相悖。C.“致力于消除貧富差距”與文中“希望在貧富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意思不同。)
4.B(“化解了物資短缺與生存需求的矛盾”表述不當。原文是說新節儉主義“不再體現為物資短缺與人們生存需求的矛盾”。)
5.①強化自我責任意識和環保意識,把新節儉主義理念轉化為自覺行動。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吃穿住行上不盲目攀比,不追逐名牌,不講究排場,樸素節儉,理性消費。②積極宣傳倡導,帶動他人加入新節儉主義者行列。從家人、同學等開始,對身邊發生的奢侈浪費現象及時進行說服和勸誡;通過撰寫文章、張貼標語、朋友圈聊天等形式,向公眾宣傳倡導新節儉主義理念。
任務五
例一、3.D(“重點論證了連續性的工藝傳統對金銀器技術、造型和紋樣設計的影響”概括不全面,原文是“紋樣設計所涉及的圖式演變,也包括兩項主要內容:一是金銀器本身設計與制作具有連續性的工藝傳統,一是設計者和制作者共處的風俗與共享的文學所形成的文化生態”,可見原文是兩個內容。)
例二、3.D(“比西方文論更有生命力”錯誤,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優點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涵和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較二者的優缺點,并沒有說哪一個更有生命力。)
4.C(材料一說的是要繼承創新傳統文化,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A.說的是“師古圣賢人”,意思是“應當學習古代圣賢”,沒有體現與時俱進博采眾長。B.主張以中國傳統儒家倫理綱常為根本,注重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政體不變,只學習西方技術,且不是“文化”方面。C.說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優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與材料一觀點一致。D.說的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盛衰興替這一現象,與材料一觀點不一致。)
5.①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建立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固本健體才可以消化吸收四方異域的文化,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②與時俱進。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③借鑒世界優秀文化,外為中用。
現代文閱讀Ⅰ 專題專練
(一)1.B(A.“科技只是它們之間的‘催化劑’”錯,選項中的“它們”指代的與文本不同。C.“應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前提”錯,于文無據。D.“堅持科技倫理觀可規避”錯,應該是“堅持正確的科技倫理觀”。)
2.C(“時代背景、社會文化等都會隨著它的變化而變化”錯,應是“科技倫理價值觀隨時代背景、社會文化的變化而變化”。)
3.B(老子一味抵制“伎巧”,其主張并不符合正確的科技倫理觀。)
4.有人認為,科技自身存在某種反自然性,科技會激化生存矛盾,壓迫自然空間。
5.①科技發展給人類的生活提供了越來越大的幫助,在足球比賽中采用AI技術,解決了多年來人工裁判引發的爭端,使比賽更加公平、公正。②這一科技創新,尊重了不同個體的利益訴求,避免了侵害他人權益,實現了科技倫理與科技創新的良性互動。
(二)1.B(材料一第5段為“把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聚焦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統一,需要創新文化表達方式,讓文化在新時代更有“‘生命力’”,中國國家版本館與文化“生命力”不構成因果關系。)
2.D(中國國家版本館作為“契機”對應的是材料二最后一段的“中華文脈”和“中華文化”,而不是“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文化的弘揚和繁榮,中國夢的實現”。)
3.C(此處思想文化是有傳承關系的思想文化。“諸子百家”與“中國共產黨先進革命文化”的思想文化有從古至今的傳承關系。)
4.①建立中國國家版本館,可以把歷史留下的“文化遺產”變成人民群眾豐富的精神食糧,燭照民族復興之路。②建立中國國家版本館,可以在守正創新中增強歷史自覺,發揮歷史主動,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5.①中國國家版本館能夠反映和見證時代的文明成就,推動和支撐民族的發展進步。②能夠樹立傳承歷史、立足當下、展望未來的文化地標,成為彰顯文化自信、展現時代氣度的嶄新標識。③有助于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三)1.D(A.選項偷換概念且曲解文意,原文為“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一種理論話語上的‘去中心化’和對話語霸權的消解”。B.“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于文無據。C.“促使粉絲群體在文藝批評場域擁有參與和發言的權力”錯,原文為“無疑為包括粉絲群體在內的廣大普通受眾參與文藝批評、發表個人文藝觀點創造了機會與可能”。)
2.A(B.“具有一定的創造性”錯,于文無據。C.“只是出于對文本單一化解讀的反感和對學院派批評家的反叛”說法絕對化。D.根據材料二最后一段,“必然具有差異性和包容精神”錯。)
3.C(“粉絲之間難以做到自由平等地對話,所以粉絲群內部存在壁壘,交織著權力博弈”因果倒置。)
4.“圈層化”,指的是網絡文化“群體”化現象。“信息繭房”,指的是在特定的網絡空間進行信息與觀點的分享,從而形成籠罩整個群體的價值觀念。
作用:“圈層化”和“信息繭房”等詞語使論述更具形象性,增強了說服力。
5.①材料一側重分析粉絲批評存在的問題,從而論述數字時代文藝批評的“圈層化”現實。②材料二側重分析粉絲批評與學院派批評的矛盾對立關系,從而論述粉絲群體的弱勢地位。
(四)1.B(“也有旅游地基于自身特點對景點的篩選”錯誤。根據原文“這種建構需要旅游地對景點進行篩選和排除”,可知從旅游地來說需要對景點進行篩選,并不涉及自身特點。)
2.A(“說明團體旅游對地方的文化消費能力更強”錯誤。根據原文“無論是浪漫主義的還是集體主義的旅行觀光其實是在交通、信息、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對‘地方’的文化消費”,可知不同旅行方式都是對“地方”的文化消費,選項說法屬于無中生有。)
3.B(材料二的觀點是“人在自然中,會感受到自身與永恒之間的聯系,體會到正是‘造化’源源不絕地將一種智慧注入到我們的生命之中”。B項意思是水火有氣息卻沒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卻沒有知覺,禽獸有知覺沒有道義。沒有體現“造化”具有智慧。)
4.C(“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時的虛妄”錯誤。宦游指的是離家做官,可以暫時離開自己原有的社會階位,所以不是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時的虛妄。)
5.①蘇軾赤壁之游是因為政治挫折而逃回到內心的體現。蘇軾被貶黃州,在政治上遭受坎坷,開始回歸內心,寄情山水。②蘇軾赤壁之游體現了自然與內心的親密互動。蘇軾游覽赤壁時,見“月出于東山之上”,吟詠“明月之詩”,將自己融入自然,“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達到物我渾然一體的境界。③蘇軾在赤壁之游中獲得了超越性的解脫。蘇軾游覽赤壁時,凌水而行,“如遺世獨立”,暫時擺脫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稱意,獲得了生命超越性的解脫。
(五)1.D(同D項相關的內容在材料三中的“第三”點,材料中沒有“民族地區”的限制,此項縮小了范圍。)
2.D(A.“難以啟動”的說法同材料一中“發展的瓶頸”一語意思不同。B.相關的內容在材料二,該項錯誤在于使用了“只要……就……”條件關系的關聯詞,而實際上,要“促進綠色發展,開拓通往同步小康的創新之路”,僅有“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道法自然的法則”,是遠遠不夠的。C.相關的內容在材料三第一段,該項錯誤在于錯設因果關系。D.相關內容在材料三最后一段,該項說法同原文一致,是正確的。)
3.C(同C項相關的內容在材料三“第三”點,推斷錯誤。)
4.①有助于信息的傳遞與獲取。②有助于情感的抒發與共鳴。
5.①舍米湖村在傳承的基礎上通過哪些舉措對擺手舞加以利用。②舍米湖村的村民在對擺手舞的有效利用中獲得哪些好處。
(六)1.B(“人民性離不開市場化”錯誤。根據材料一第二段“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中國文學走向市場化的時期”,在此之前便存在“人民性”。)
2.A(由材料一第二段“現實主義獲得了一次嶄新的再生”,可知“從歐美現代主義轉為現實主義”錯誤。80年代中國受歐美現實主義的影響,開始了中國文學的新樣態,當時的思潮并非“歐美現實主義”,所以便沒有“轉為”可言。)
3.C(強調的是小說對國民的改造。)
4.①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堅定“四個自信”,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審美等需求放在首位,引導人民積極向上。②繼承文學創作傳統,對傳統詩詞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當代文藝作品創作的“新人民性”。③汲取世界文學經驗,守正創新,合理揚棄,不斷開拓豐富作品人民性的新路徑。
5.①思想內容:詞中“誰主沉浮”之問、“崢嶸歲月”之憶、“書生意氣”之勇、“糞土當年萬戶侯”之慨,有助于青年一代點燃青春激情,樹立遠大理想,激發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②審美趣味:詞借“萬山紅遍”“鷹擊長空”等壯麗秋景,營造宏闊遠大的意境,情景交融,格調昂揚,傳達出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豪邁氣概,引導青年感受傳統詩詞的文化魅力,自覺接受藝術美的熏陶。
(七)1.C(“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寫于寇準拜相之前,“流露出寇準弱冠未遇時之心態,并預示了日后之拜相與功業”。)
2.C(A.“在藝術水平上,繪畫不及詩歌”于文無據;B.“畫作水平的高低取決于詩作的體裁和題材”錯,根據材料一“其高下則取決于對詩和畫這兩種文藝形式特點的把握,以及相互轉換的技巧”可知;D.“這一觀念成為了中國畫的金科玉律”錯,根據材料二“‘詩畫一律說’也并非一統天下”。)
3.A(B、C、D都屬于詩畫異質論。)
4.首先引用北宋徽宗時畫院考試的一段趣聞,說明畫家對詩的理解、畫家的想象力對所畫詩意畫至關重要;然后分析詩歌創作和從詩到畫的創作過程的不同,并論述詩意畫的限度;最后總結詩意畫難以表現詩所包含的豐富內容,也難以給人讀詩時所產生的感動、美感、聯想和人生啟發。
5.①邵雍的觀點屬于詩畫異質論,詩歌和繪畫兩種藝術形式通過不同的表現方法來表現不同的對象;②繪畫直接訴諸視覺,利用丹青等創作手段,將意象固定為具體事物,表現萬物之形;③詩歌善于運用想象,而詩的想象是游移的,詩歌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能夠表現出幽微之情。
(八)1.D(A.強加因果;B.“這取決于人類能否把全球的平均氣溫水平升高的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表述有誤,原文為“取決于能否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與選項不一致;C.原文為“減少”,與選項中的“減少到”含義不一致。)
2.A(“就能”與“解決”表述絕對。)
3.B(“直接導致”表述有誤。)
4.“死亡螺旋”是指在惡性循環中走向死亡。在本文中是指:冰川在冬季降雪量較低、反常的炎熱天氣和野火煙霧飄落的煙灰等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陷入了持續消融、無法更好地調節氣候,以致加劇了消融的惡性循環,從而走向毀滅的必然局面。
5.①引發毀滅性洪災,給人口和生物多樣性造成災難性后果。②改變區域乃至全球氣候環境系統。③冰川徑流變化對工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產生負面影響。④“天然淡水庫”將消失,導致淡水資源短缺。
(九)1.C(“二者觀點完全相悖”錯。從材料一第四段“我們提出的‘中和誠雅’語言規范觀符合語言規范歷史演進的基本特征,也適應當今宏觀社會語境,對指導當今語言規范實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材料二第二段,可以看出,二者觀點并不完全相悖,前者符合語言規范的歷史演進,是對言語俗化的指導,是一種干預。而后者也依照語言發展規律,認為語言生活需要社會之力干預幫助恢復語言生活的有序狀態。)
2.B(A.“人們只關注‘正’,強調語言的規范性。這是因為語言規范可以糾正當下俗文化的錯誤”錯,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現代漢語時期,強調‘正’多于強調‘雅’,講‘規范’多,講‘雅順’少。C.“想要認識語言生活,就要運用各種現代觀測方法觀測語言輿情,做好語言規范”錯,原文中說“了解語言生活,認識語言生活,是做好語言規范的必要條件”,選項充分條件關系不成立。D.“在雅正觀、選擇觀、語言生活觀的綜合觀照下,我們便會開拓更多新的學術視域,必然會對語言規范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語言規范研究必然會有一個跨越性的新發展”,材料里強調的是三種觀念綜合觀照對語言規范研究的重要作用,而不是新觀念對研究的作用。)
3.C(原文“雅”是語言表達上的“雅”。A.“雅言”是“正確的話”,是內容上;B.“雅望”是“崇高的聲望”,與語言表達無關;C.“雅言”是“高雅的言辭”;D.“雅”是“素來、一向”,是副詞。)
4.①從現實的角度分析語言俗化的原因,是近幾十年來語言生活主體平民化、草根化的結果,也是社會自由開放的表現。②從現實的角度舉例反面現象,舉例目前社會上本該“雅”卻“俗”的言語現象。③從現實的角度提出堅守“雅”文化和“雅”的語言風格的必要性及做法。④從現實的角度提出“中和誠雅”的意義價值,適應當今宏觀社會語境,對指導語言規范實踐有重要價值。
5.①語言變項是常態,是語言豐富發展的一種表現,“可還行”產生主觀義,是豐富發展的表現。②從語言生活觀的角度來看,其使用頻率增加的變化是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發展變化的,符合語言規范為語言生活服務的根本目標。③新出現的主觀義多于傳統的疑問義,反映了生活現實引導語言生活向前發展。
(十)1.B(原文為“秦漢以來,長安迭為帝都,京城為帝陵環擁,形成別具特色的陵寢文化和陵邑文學圈,游離于京城與地方之間,成就了諸多詩人豐富的內在生命體驗。”因果倒置。)
2.D(陌生與熟悉,“二者各具藝術魅力,彼此補充,相得益彰”。所以不是要以“熟悉”寫“陌生”。)
3.D(“士兵的疲憊之態與思鄉之情”脫離了絲綢之路的內涵。)
4.C(不可用李商隱一例代表中晚唐詩人,畢竟文學文本有主觀性。)
5.①“絲路遺存”豐富了邊塞詩的題材(內容),“隴頭”等成為邊塞詩中的重要題材。②豐富了邊塞詩的主題(情感),出現了征人思鄉、反戰等主題。③邊塞詩的創作賦予了“絲路遺存”豐富的內涵。邊塞詩人將唐人強烈的功名意識、進取精神附加在“絲路遺存”上,增添了“絲路遺存”的文化內涵。
(十一)1.B(“大部分漢字的基本形體”錯誤。根據材料一第三段“漢字的大部分基本形體都來源于圖畫,但是一旦這些圖畫變成記錄語言的文字形體,它就再也不是圖畫,而是變成了‘符號’”可知,應是“漢字的大部分基本形體”。)
2.B(A.“還有許多古文字來源于抽象的符號”錯誤。根據材料一第五段“另外古文字中還有許多抽象的符號,都不能確指所像為何物”可知,原文是說“古文字中還有許多抽象的符號”,不能理解為“許多古文字來源于抽象的符號”。C.“書法與圖畫最大的區別”錯誤。根據材料二第一段“但這絕不是說,圖畫與文字是同樣的事物。它們最大的區別在于文字是與語言結合的”可知,從原文看應是指“圖畫與文字最大的區別”。D.“已經具有了音和義”錯誤。根據材料二第五段“在文字正式起源前,確實有這樣一些視覺符號存在”“就不會與語言關聯”“只有證明了一批符號已經具有了音和義”可知,文中的西安半坡遺址刻符是視覺符號,沒有和語言關聯,不具備音和義。)
3.C(材料一第四段的觀點是“甲骨文是一種高度發達的符號系統,去圖畫已久遠,不要認為古文字相當于圖畫”“需要具有特殊訓練的專家才能加以辨識分析,而絕非是什么人都一看便‘視而可識’的”。A.指出如果沒有學過“六書”或古文字,就連甲骨文中最簡單的都不認識。符合“甲骨文是一種高度發達的符號系統,去圖畫已久遠”“需要具有特殊訓練的專家才能加以辨識分析”觀點。B.最簡單的甲骨文字辨識率也極低。符合“甲骨文是一種高度發達的符號系統,去圖畫已久遠”“需要具有特殊訓練的專家才能加以辨識分析”觀點。C.是證明陶器上的刻符不是文字,與文字無關。D.一般人不會把“A”與“牛頭”聯系到一起。符合文字“需要具有特殊訓練的專家才能加以辨識分析”觀點。)
4.B(“可以將漢字產生的歷史上推幾千年”錯誤。根據材料一第六段“將漢字產生的歷史上推了幾千年。這些文章無例外地把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各種幾何線條狀的刻畫與早期漢字等同起來,試圖將其與甲骨文進行比附,并對一些形體進行考釋,這是非常荒謬的”可知,這是作者批駁的觀點。)
5.(1)同:都認為漢字來源于圖畫,論述了嚴格意義上的文字的標準;按照這些標準,都認為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符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字。(2)異:①材料一重點探討了文字的構成應用,認為甲骨文不是圖畫,而是構造新字的符號。②材料二重點探討了表意符號和文字的關系,認為不是能表意的符號都是文字,符號必須與語言結合并有了音和義才能構成文字。
(十二)1.C(應該是:也可用于推斷它凝固時所在地與極點之間距離的遠近。)
2.A(原意是科學理論的被接受得益于提出與當時的技術及觀念相符的解釋模型,而不是指“科學發展”。)
3.D(成功的新理論模型不但能夠對現有現象進行解釋,還需能提出新的預測。)
4.①觀察地圖進行猜測;②不能解釋板塊如何漂移;③板塊應是由底層的地幔緩慢運動的“環流”所推動的。
5.①基于假說,進行驗證,設想中草藥中可能具有抗瘧療效的成分,通過收集、挑選方藥,逐一驗證,鎖定青蒿提取物;②完善假說,改變青蒿的提取方式,分離提純得到青蒿素,并研發雙氫青蒿素,提升療效;③發展假說,將雙氫青蒿素發展成新的藥物用于治療其他的疾病。
(十三)1.D(“而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木蘭詩》、白居易《新樂府》等局限于純然敘事,就缺乏了‘意’”錯誤。根據材料二原文“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木蘭詩》,以及白居易的《新樂府》那樣純然敘事的詩并不多”,可知,原文沒有提到它們缺乏“意”。)
2.B(“所以他難以像白居易一樣被稱為現實主義作家”錯誤。根據材料二原文“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樂府》反映社會現實,指責社會中不合理的現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優秀的詩篇,在中國詩歌史上起著很大的進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觀的敘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詩里那種深刻而熾烈的思想感情。這是現實主義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現實主義來局限的杜甫的不同之點。杜甫的時事詩和政治詩大都含有強烈的抒情成分”,可知,杜甫是“不能以現實主義來局限”,并不是說他難以被稱為現實主義作家。)
3.A(根據材料一原文“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可知,材料一的觀點為文藝作品要與人民聯系在一起。此項只是在評價孔子與孟子。)
4.①取材于革命年代,反映偉大的革命戰爭生活,能讓人民從身邊的人和事中體會到戰爭年代的人間真情和真諦,感受到那個年代的大愛與大道;②塑造和刻畫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反映了普通人也是英雄、人民創造歷史的主題,手法高超,作品充滿了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5.①詩作反映個人命運和時代生活,反映人民的真情實感。②詩作有對于生活的執著和對于國家與人民的熱愛。③詩作質量普遍上乘,能感動不同時代的讀者。
(十四)1.C(A.根據材料一第三段的“文學家、藝術家要結合史料進行藝術再現,必須有史識、史才、史德”可知,“有史識、史才、史德”是“文學家、藝術家結合史料進行藝術再現”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B.根據材料二第二段“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和“在學者們眼里,魯迅寫的全是講真話的書”可知“魯迅掏真心、說真話”是正確的,但“寫真事”于文無據。D.材料二沒有提到文藝工作者要反映時代精神。)
2.B(選項表述缺少“只要有用”這個條件。)
3.D(材料二整體上采用的是總分式論證結構。)
4.①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創作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②把歌唱祖國、禮贊英雄作為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③要結合中華民族歷史進行藝術再現。
5.①通過塑造阿Q來觀人,揭示了國民劣根性和小人物生存的困境,彰顯了革命的必然性,以強烈的文化自信嘗試培養與構建新型人格;②通過塑造“我”來觀己,折射出啟蒙知識分子的自我檢討與反省對民族振興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十五)1.B(“主要原因”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一“我之所以要說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圍極廣”可知,邁克爾·伍德認為之所以要說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圍極廣,而他創造的“中國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詞匯”所體現的中華文明的價值觀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2.A(“能在當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義,這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錯誤,材料中并沒有相關信息說只有中國“獨一無二”“在當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義”,此信息屬于無中生有。)
3.D(竇娥這句話所表現出的是堅強不屈的民族性格。根據“簡單的十個字,蘊藏著多么深厚的情感。這不正是我們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的生動寫照嗎”可知,材料二第二段通過杜甫詩歌論證的是文學作品能表現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所以不能作為論據。)
4.①結合“就是《論語》中孔子關于‘斯文’(禮樂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論述。這個理念一直風雨無阻地伴隨著中國人,即使有漢末或唐末那樣的天下大亂”可知,《論語》中孔子關于“斯文”的論述,一直伴隨著中國人。②結合“杜甫廣闊的想象力,不僅表現在他寫下了‘中文最偉大的詞語’,而且創造了‘中國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詞匯’”可知,杜甫不僅寫下了“中文最偉大的詞語”,而且創造了“中國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詞匯”。③結合“杜甫信奉儒家的仁義道德,這些在今天的中國社會運行及人際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可知,儒家的仁義道德在今天的中國社會運行及人際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礎性的地位。④結合“中國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詩歌傳統。《詩經》中最古老的詩歌要早于《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可知,中國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詩歌傳統,《詩經》中最古老的詩歌要早于《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5.首先回答:不同意這種說法。
結合材料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們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華文明獨有的精神特質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含蓄內斂,堅強樂觀,淵源有自,歷久彌新”“我們的文學藝術,就是在這些平凡的細節描寫中,充分展現中國人的美好心靈、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他們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高頭講章,在樸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實干,勇敢頑強,生動地詮釋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可知,這處水生回家探親的細節描寫充分展示出中國人所特有的美好心靈和崇高情感,是中華文明獨有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底蘊的真實體現。夫妻相見在生活中本可以有多種表現方式,但作品中的夫妻因戰爭而長期分離,好不容易見面了“水生親熱地喊了一聲:‘你!’”,一個“你!”就是水生此刻最富有感情的表達,蘊含了對對方的思念與牽掛,這正是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的生動寫照,是中華人文精神強調人與人和諧共生科學的“真”、人倫的“善”和藝術的“美”的完整統一。
(十六)1.D(王國維利用西方美學的理論框架,分析了中國藝術和文學的文本,因此建立起了新的美學體系,是指《人間詞話》,不包括《〈紅樓夢〉評論》。)
2.C(“學科的獨立性和影響力都受到了較大的削弱”于文無據。)
3.C(《孫子兵法》與美學無直接關系。)
4.①20世紀前期,受“西學東漸”與“五四”精神影響,形成從“王國維到朱光潛”“從梁啟超到魯迅”這兩條美學線索。②20世紀五六十年代,知識分子自覺改造自身,發起了一場“美學大討論”,旨在建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③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當時中國迫切走出舊思想之影響,引發一場美學討論,促進了思想的大解放。
5.①宗白華先生的“意境”理論,主要是情、景和情景交融,在這種交融中,創形象為象征,化實境為虛境。②創形象為象征:如開篇即寫了晚春深夜,雨聲潺潺,表現出無限惜春、傷春之情,環境是清苦的,情調是凄楚的,尤其是“春意闌珊”,將眼前節令的實況,象征為“國家衰亡、個人的生命亦即將完結”。③化實境為虛境:主要體現在結尾處“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流水落花,既是眼前之實境,落紅逐水流,春光已逝去;又是虛境,世事變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復返。④全詞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抒發了由天子降為臣虜后難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對南唐故國故都的深切眷念,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囚徒之悲和亡國之痛。
(十七)1.B(A.“如果病癥為劇烈撕裂樣、刀割樣胸痛,那么就會被診斷為大動脈夾層病”說法絕對,原文第五段為“劇烈撕裂樣、刀割樣胸痛,既往有高血壓的,一定要想到此病”,只是說劇烈撕裂樣、刀割樣胸痛癥狀有可能是大動脈夾層病,但并不一定是大動脈夾層病。C.“可以鑒別并治療不同類型的心肌病”中“治療”說法錯誤,超聲心動圖只是一種檢查手段,并不是治療手段。“即可看到擴張型這種容易漏診的心肌病”中“擴張型”張冠李戴,從第八段“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往往容易漏診……其實做一個超聲心動檢查,通過心尖短軸切面,即可看到心尖肥厚”可知,應是“心尖肥厚型”。D.“一定能治愈”說法絕對,第九段的表述為“近幾年外科修復的成功率也逐年增高”,可見未必一定能治愈。)
2.C(“爆發性心肌炎由感冒引發”理解錯誤,第七段表述為“有一些特殊病毒可以侵犯呼吸道引起感冒,也可以傷害心肌,輕者可能有心慌、乏力,重者則發生心衰、暈厥甚至猝死,也叫爆發性心肌炎”,可見爆發性心肌炎是有一些特殊病毒引發的。)
3.D(A.說的是生氣時免疫細胞會罷工,讓身體抵抗力下降,并沒有說明生氣會導致應激性心臟病。B.論述生氣容易導致腫瘤,要及時活血化瘀,和應激性心臟病無關。C.論述生氣容易導致各種肝病,和應激性心臟病無關。D.生氣容易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從而引起心絞痛、心肌梗塞。與題干中“生氣會導致應激性心臟病”一致。)
4.①打比方,使抽象的專業知識通俗化、形象化。例如:其內結構恰如我們的理想小洋房,樓上兩房、樓下兩室,以及兩墻、四門、兩入口、兩出口。②舉例子。例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病,如果當時有超聲心動圖,便可真相大白。
5.①健康飲食,拒絕飲食中的高鹽、高脂,不飲酒、不抽煙。②增加運動,控制體重,保障睡眠質量。③樂觀豁達,減輕精神壓力。④定期體檢,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治療。
(十八)1.B(“‘萬物皆數’在文中指世界萬物是由數據組成”說法錯誤。從第四段“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說過‘萬物皆數’,即世界的本質就是數據”可知,“萬物皆數”是指世界的本質就是數據。)
2.D(A.“在不打破現有軍隊體制編制的前提下”說法錯誤,倒數第五段原文是“在幾乎不打破現有軍隊體制編制情況下”,選項缺少限定詞“幾乎”。B.“依靠數據挖掘,作戰部門就可以……精確打擊,縮短指揮流程”以偏概全,從倒數第三段可知,不僅僅是通過對數據的挖掘,還有大規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完善并廣泛應用在軍事上;“縮短指揮流程”除了精確打擊,還需要通過融合情報的前后端。C.“自主式作戰平臺已成為發達國家作戰行動的主體”無中生有。倒數第二段的表述為“自主式作戰平臺將成為未來作戰行動的主體”。)
3.D(“引用專家言論”沒有體現文學性,這是為了論證觀點,增強說服力和可信度。)
4.①“馬陵之戰”是我國很早運用數據的典型案例,可以更好地說明“我們的祖先可是稱得上運用數據的鼻祖”的事理。②列出數據,詳細說明“馬陵之戰”成亦數據,敗亦數據,突出了數據在戰斗中所起的作用。③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下文對大數據時代的論述。
5.①養成對數據的敏感和分析習慣,根據數據來思考和分析問題。②探索數據之間的關系,預知事情發生的趨勢和可行性。③借助數據概括、探索客觀事物,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系和規律性,以數據為資源解決問題。④尊重數據和客觀證據,堅持整體觀、發展觀、聯系觀。
(十九)1.D(“北極動物”在原文中就是指生存在北極的動物,而不是指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動物。原因有二:其一,根據原文“許多‘北極動物’同樣起源于青藏高原”,如果將選項中的答案代入,原文就變為了“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動物同樣起源于青藏高原”,明顯不對;其二,“北極動物”的引號的作用是特定稱謂,并沒有特殊含義的作用。)
2.B(“降雨驟減”錯誤,降雨驟減的前提是先前有大量降雨,之后大幅度減少,才能稱為“驟減”,但根據原文,沒有地形等諸多因素,在北緯30°附近難以形成降雨。青藏高原的隆起影響的是北緯30°附近的中國南方地區,世界上同緯度的一些其他地方并不受影響,因此不存在降雨量的變化,也就沒有“降雨驟減”的說法。)
3.C(A.“土層堆積厚度進一步增加”錯誤,原文是“此前已經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擠壓,進一步抬升”,受到擠壓的結果是海拔的抬升,而不是土層堆積厚度的增加,而且根據常識,土層堆積厚度的增加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漫長的時間過程,不是一次碰撞就能達到的。B.“大興安嶺屬于第三階梯”錯誤,原文“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以東,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為第三級階梯”,不是“大興安嶺”屬于第三階梯,而是“大興安嶺以東的地區”屬于第三階梯,大興安嶺是我國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之一。D.范圍擴大,原文“在北緯30°附近的亞熱帶地區,行星風系控制下的氣流不斷從高空下沉至地面。溫度越來越高,水汽也越來越不易凝結,難以形成降雨”,并不是所有平原地區的氣流都下沉至地面,都較為干燥,而是“在北緯30°附近的亞熱帶地區”,選項擴大了范圍。)
4.第一問:東部季風區高溫多雨。第二問:影響大氣循環;東亞季風被“抽吸”進入大陸,帶來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
5.①科學性:在介紹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運用較多的科學術語和科學研究成果;②邏輯性:從根本成因到后續影響,主次分明,邏輯清晰;③嚴謹性:對關于科學判斷的陳述加以適當界定,列出關鍵數字,更加精準;④通俗性: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運用打比方等手法,將青藏高原的特點等專業性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
(二十)1.C(“昆蟲就對其他物種的進化起重要作用”于文無據。)
2.B(“許多人非常討厭昆蟲”錯誤,材料一也并非“針對這種看法”才給讀者進行科普。)
3.C(材料一第三段的說明內容是“昆蟲也許很小,但它們的成就是絕對不容小覷的”。A項強調昆蟲世界的奇妙現象,B項介紹蝗災產生的原因,D項是人類對昆蟲特點的利用,均無法支持這一內容。)
4.①材料一側重闡釋昆蟲飛行的意義,如汲取植物上端的營養、避開地面上的天敵、擴散到更好的地方、更好地進行配偶選擇等。②材料二側重闡釋昆蟲飛行的原理,結合昆蟲的身體結構以及翅翼的構成、形狀、拍振過程等,對昆蟲飛行的原理進行解說。
5.①與讀者對話。如“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思維實驗吧”“也許這么說你更容易理解”,與讀者對話,親切自然,有趣味性。②打比方。如“生物多樣性聯合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趣味盎然。③擬人手法。如“昆蟲遠遠地看著”“遠遠地目送”一句,用擬人手法將昆蟲與恐龍作比較,體現昆蟲出現時間之早。畫面感強,富有情趣。
(二十一)1.A(“崇尚聲音的殷人卻不用氣味來歆神”錯。原文為“殷人崇尚用聲音來祭祀,先演奏而飄蕩起樂聲,待音樂演奏三段,然后出廟迎牲”,演奏音樂是祭祀的前奏,最終還是出廟迎牲,用氣味祭祀,且殷人崇尚聲音來祭祀,不等同于殷人不用氣味來歆神。)
2.D(《孟子·離婁下》原文中提到的“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都提到了鼻子對氣味的辨別功能,顯示著人們對嗅覺機理進行的“初步”探索,而不是選項中的“深入”探索。)
3.C(C.體現了先秦嗅覺表達的豐富性。A.體現了嗅覺用于政治外交場合。B.側重描述氣味載體,而不是氣味的表達。D.體現了嗅覺的飲食文化。)
4.①運用視、聽、嗅、觸等多感官享受美食,讓我們擁有豐富的味道體驗,體會舌尖美味。②不只依賴視覺、聽覺,嘗試用嗅覺喚醒記憶,感受生命的情味。③多進行烹任等家務,少點外賣,愉悅視覺和嗅覺,享受舌尖美味和生活趣味。④把散發馨香之物用于饋贈或者佩戴于自身,感受愉悅氣味和人間情味。
5.①人民對嗅覺的表達和應用可以追溯到很早,這些關于氣味的成語早就為人們所熟知。②(在現實中)這些成語具有趨利避害的效果,體現行善與行惡的不同結果,人們用以警戒規范自身。③(在超現實中)這些成語用馨香代表美德,用腥臭代表侈靡生活,能體現人們贊揚、向往美德,批判惡行的價值取向。④這些成語是嗅覺文化的體現,體現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⑤這些成語能直觀表達人們對香味的喜愛和對臭味的厭惡。
(二十二)1.D(“創造不是學習得來的”錯,原文為“創造并不是學習的必然結果”,選項表述絕對。)
2.C(“兩則材料都采用了列舉事例”錯,材料一“有些學者不對所引證的社會事實發生的特定歷史背景和社會‘場域’作出界定,隨意把發生在不同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中的社會事實用‘連根拔起’的方式移入文本,進行碎片化的闡釋”為列舉事例,第二則材料沒有列舉事例。)
3.C(本句強調“心通”,即領悟、悟性的意義,和材料二的觀點不符。)
4.材料一圍繞哲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展開論述,從歷史源流方面對“問題意識”縱向展開,運用了舉例和引證的論證方法,指出在先秦和宋代,中國哲學具有反思、懷疑、批判的能力。并結合當下哲學研究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5.①蘇軾對前人的說法提出疑問,可見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和歸宿,發揚批判精神,才能有所發現。②蘇軾通過實地考察、親身實踐得出石鐘山命名的原因,可見觀察、實踐在科學研究中至關重要。
(二十三)1.B(“則表明它們分屬于不同的種”錯,原文“比如喙的大小和形狀在不同種之間和同一種但分布于不同島上的種群之間都存在明顯差異”,可見單憑喙的大小和形狀無法確定它們是否屬于不同的種。)
2.A(“達爾文發現帶回的雀形目鳥類是沒被描述過的新種”錯,原文“后來,英國鳥類分類學家Gould在研究達爾文收集的鳥類標本時發現這些雀形目鳥類是一些以前沒有描述過的新種”,選項中“達爾文”應為“Gould”。)
3.C(A.“這是不同種間生殖隔離發生作用的表現”錯,原文“而大達夫尼島的中地雀和克羅斯曼島的小地雀喙的大小卻介于兩種的正常值之間,這兩個小島上各只有一種食種子的地雀,因此表現出了競爭釋放,即在缺乏競爭者時物種會拓展實際的生態位。就是說這兩個島的中地雀和小地雀可以選擇利用的種子大小更為多樣化”,可見應是“食物資源的競爭”的作用。B.“不同島嶼的地雀喙型有異是由地理隔離和生態位的分化造成的”錯,原文“拉克的新書用形態學、生態學和行為學方面高質量的第一手資料予以佐證,并揭示了地理隔離和生態位分化在物種形成上的重要作用”,可見“地理隔離和生態位的分化”影響的是“物種形成”,而不是“喙型有異”。D.“彌補了‘達爾文雀’生態學和演化生物學研究中的遺憾”無中生有,原文只是說“在生態學和演化生物學的研究中應當去追求長期的開放式的持續工作,因為從邏輯上來講,演化及生態過程并沒有一個確定的盡頭”,沒有談到利用基因組高通量測序儀得到的研究成果。)
4.①同一個人面對同樣的資料卻得出了兩個幾乎完全不同的結論:②在研究了一百多年后,“達爾文雀”仍有許多未解之謎:③一個團隊堅守荒島42年觀察研究。
5.①科學研究會受同時代觀點的影響,因此需要有自己的理性選擇和判斷:②科學研究需要持久的探索,要有恒心和毅力:③科學研究的深入需要借助最新的科學技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