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科技領軍企業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機理與路徑

2024-01-01 00:00:00陳曦
全球化 2024年6期

摘要: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是企業運用新要素、進行新組合、形成新產業的過程。其中,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強、產業引領能力強、產業鏈創新鏈整合能力強、國際競爭能力強四大特征的科技領軍企業,對于牽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作用和意義尤為關鍵。總體來看,我國科技領軍企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但與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數量偏少、體量偏小、創新能力偏弱的問題。此外,科技領軍企業后備力量接續不足,發揮引領作用的體制機制仍待完善,面臨國際封鎖打壓加劇等挑戰也需高度關注。本文認為,應圍繞“強化頂層設計、促進要素聚集、打造良好生態”的總體思路,通過不斷強化科技領軍企業在國家科技決策和任務中的參與度、加大研發投入財稅支持力度、持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切實舉措,大力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切實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關鍵詞:科技領軍企業 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

作者簡介:陳曦,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基本單元,更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微觀基石。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組成部分的科技領軍企業,具有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臺的綜合優勢,是將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重要載體,是牽引現代化產業體系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的創新主體,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先鋒隊,是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通道的關鍵力量,更是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先導力量和重要主體。

一、科技領軍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主體

科技領軍企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四大組成部分之一,肩負著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使命,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強、產業引領能力強、產業鏈創新鏈整合能力強、國際競爭能力強的突出特征,在關鍵技術突破、要素優化配置、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主體引領作用,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著有力支撐。

(一)

科技領軍企業肩負科技創新使命

科技領軍企業既不同于一般的龍頭企業、大型企業,也不同于通常的世界一流企業,而是擔負著科技創新使命、依靠技術創新獲取市場競爭優勢的創新型企業。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領軍企業承擔著支撐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提升、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使命,立足中國、面向全球,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全球科技和產業制高點競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作為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躍升的重要載體,科技領軍企業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能夠聚焦國家戰略、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在具體產業和產業鏈的及時應用并實現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從而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

(二)

科技領軍企業具有顯著的“四強能力”特征

一是科技創新能力強。科技領軍企業具有高強度的科技投入和完善的創新組織體系,可持續開展自主創新和引領創新,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等方面擁有代表性的硬科技產出,并以此形成核心競爭力。二是產業引領能力強。科技領軍企業處于產業鏈主導位置,擁有對產業鏈上下游和產業生態的一定控制力和影響力,能夠有效整合和利用外部資源,有效促進上下游協同發展,進而引領帶動全產業鏈乃至關聯產業實現迭代升級(陳健、陳志,2021)。三是產業鏈創新鏈整合能力強。科技領軍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的最緊密結合點,有意愿面向市場需求開展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和創新活動,有能力組織產學研融合創新和促進科技成果在產業鏈上下游高效轉化,有實力整合各方創新資源開展集成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四是國際競爭能力強。面對全球范圍內的市場競爭,科技領軍企業在行業標準制定、發明專利掌控等方面位居世界同行前列或領先地位,其研發方向代表了所在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科技領軍企業的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科技創新在所在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三)

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引領作用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應有之義

近年來,科技領軍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彰顯,已經成為研發投入、科技成果產出等方面的重要力量,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主體。2023年,華為、京東方、寧德時代、OPPO等科技領軍企業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球前十。騰訊、螞蟻集團、瑞聲科技等5家企業入選科睿唯安2024年度“全球百強創新機構”。2023年,以上汽、海思、中芯國際等為代表的上海“百強高企”,貢獻了當地35.80%的研發投入。【 楊博:《培育發展壯大科技領軍企業》,《解放日報》,2024年6月11日。】同時,科技領軍企業的后備力量也蓄勢待發。我國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企業超過300家,數量位居全球第二。【 胡潤研究院:《2024全球獨角獸榜》,胡潤百富中國網站,2024年4月。】2022年,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約4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0萬家,是2012年的約8.2倍。【 資料來源:《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科技部網站,2022年12月30日。】

高新技術企業貢獻了全國企業68%的研發投入,【袁小康:《科技部:2022年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已超過75%》,新華社客戶端,2023年2月25日。】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57.6%,比非高新技術企業高出19.5個百分點。【 國家知識產權局:《2023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2024年3月。】

二、科技領軍企業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機理

科技領軍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發揮引領性主體作用,可集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科技領軍企業是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培育的關鍵主體,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有力支撐。由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可助力構建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一)

以科技領軍企業為主體引領科技創新,集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具有較強的自組織性,且有利于技術創新開發與外部技術合作(吳濱,2012)。科技領軍企業更是在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創新決策、成果轉化等各個環節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在技術創新決策方面,科技領軍企業掌握前沿的產業技術,同時擁有較高的市場敏銳度,通過參與國家重大攻關項目和重大科技決策,可有效提高技術創新決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并高效迅速響應市場需求。在研發投入方面,科技領軍企業是最重要的研發資金來源之一,特別是其面向應用的基礎研究和新技術研發,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尤為重要。在2023年歐盟發布的全球研發投資額最多的2500家企業名單中,中國大陸上榜企業達到679家,其平均研發投入經費達到3.27億歐元。【 數據來源自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23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其中企業平均研發投入經作者計算而得。】在科研組織方面,科技領軍企業通過帶動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聯合攻關等項目組織機制,高效完成高水平目標導向的研發活動,可有效提升科技創新效率且精準匹配經濟需求。在科技創新中,特別需要發揮領軍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牽頭作用。在成果轉化方面,科技領軍企業是科技創新成果實現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經濟落地應用的主體,通過其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能夠迅速將最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王天友,2023)。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必須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領軍企業承擔著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使命,也面臨著全球產業激烈競爭的直接沖擊,通過其牽頭整合創新資源,與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共同組成高效能、高級別的創新聯合體,能夠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重大需求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擺脫技術路徑依賴和“卡脖子”的技術限制。我國科技創新處于由量變到質變、從點的突破向系統提升的重要階段,作為重大科技方向的提出者和科技成果的應用者,科技領軍企業是新技術新動能的重要策源地,在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開拓中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有動力、有能力解決高難度和長周期的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研發問題,是推動科技創新實現階段轉變和躍升的主力軍及關鍵力量。

(二)

以科技領軍企業為主體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點任務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及時將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加快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由此,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戰略選擇和重點任務。科技領軍企業是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關鍵主體,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引領性微觀主體,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現代化的最大交集。一方面,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等新技術,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科技領軍企業在產業鏈融通創新中具有引領作用,通過牽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組織產學研、大中小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深度融合融通,加快突破產業共性技術,并通過產業鏈的傳導賦能上下游企業,帶動全產業鏈研發創新,最終引領行業整體提質升級。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且知識技術密集的產業,未來產業則是由前沿技術驅動,呈現引領性、戰略性、顛覆性、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3)。科技領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掌握行業內前沿技術和未來發展方向,能夠帶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形成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一體化攻關機制,共同探索前沿科技、發展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通過科技領軍企業的引領,能夠形成自下而上的產業創新動能,實現從傳統優勢產業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再到未來產業的依次遞進,加快建立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圍繞其布局產業鏈,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確保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現代化產業體系也需要滿足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要求。科技領軍企業的科技創新使命明確,其成長和發展受到國家戰略和重大需求的影響較大,也是直面國際化挑戰和搶占全球產業制高點的競爭主體。科技領軍企業掌握的產業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是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之一,其主導的各類創新主體融通創新可聚焦彌補技術空白和解決瓶頸制約,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是保障產業鏈安全、掌握發展主動、提升供應鏈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科技領軍企業的重大原始創新成果,依托其自身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技術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才、資金的一體化配置,疊加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產業鏈整體躍遷的促進,不但能夠支撐高端產業的發展和突破,還可對所在地區和產業產生輻射作用,促進產業聚集和產業升級,有效提升我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三)

以科技領軍企業為主體構建新模式,探索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與之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特別是要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各種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質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其中,建立圍繞企業特別是科技領軍企業配置創新資源的體制機制,對于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尤為重要。科技領軍企業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的供給者,還能夠以新技術、新組織模式等助力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在科技體制方面,重點就是要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特別是要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引領作用。科技領軍企業充分發揮其研發投入大、技術水平高、人才儲備足的綜合優勢,通過參與重大科技專項決策和攻關,參與重大應用場景和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等,牽引完善創新鏈、匯聚整合創新資源、充分激發要素活力、打造創新良好生態、提升創新體系綜合效能(鄭勝華、陳海潔,2023),能夠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共性技術加快突破,推進自主創新、開放創新、集成創新一體布局,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使科技領軍型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和重大創新場景建設者,有助于讓科技創新資源充分涌流,促進各類主體迸發創新活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經濟體制方面,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作用,有利于提升市場配置資源效率,為各類先進質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提供渠道和載體。在資源集聚、創新孵化和生態構建等方面,科技領軍企業的引領作用更為明顯,既是構建企業牽引、高校科研院所支撐、各類創新主體協同的高能級創新聯合體的主導力量(王巍等,2022),有效鏈接“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全面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又可為產業鏈內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重要的應用場景和產業化平臺,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牽引各類企業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完成新任務、布局新場景,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由點到線及面的系統性的微觀主體支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以科技領軍企業為主體,可利用市場內在的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等作用,促進各類先進質優生產要素向最有效率的部門和地區流動聚集,實現最佳組合和效益提升。以創業投資為例,科技領軍企業比之傳統投資方更加了解和關注“專精特新”等創新型企業的長期發展,能夠通過市場機制進行企業篩選,而且除資金以外,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多產業資源和平臺支持,更有利于科創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持續發展。中國電科投資扶植了1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華為等一些龍頭企業投資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占其投資案例的比重已超過20%(李毅中,2022)。

在對外開放方面,作為開放創新的主體,科技領軍企業通過參與全球市場和高水平的國際合作,有助于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包括制度型開放在內的高水平開放是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馬相東,2024)。縱觀世界科技領軍企業,大部分是通過跨國經營、重組整合、上市融資等方式,并經過市場競爭檢驗逐步形成的。結合科技領軍企業自身發展,通過跨國并購、海外上市、建立境外研發機構、與國外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研究等形式,可有效促進形成開放包容、互惠互利的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生態,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三、科技領軍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近年來,我國科技領軍企業發展較快,支持政策也有很多有益探索。但是,仍然存在科技領軍企業數量少、體量相對小且創新能力偏弱、后備力量接續不足等問題。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引領作用的體制機制仍待加強,面臨國際競爭的封鎖打壓也日益嚴峻,給科技領軍企業發展帶來一定挑戰。

(一)

科技領軍企業數量偏少、體量偏小、創新能力偏弱

科技領軍企業數量少、體量相對小。我國擁有關鍵核心技術、能夠開展顛覆性創新的科技領軍企業較少且未完全形成集群優勢,除了華為等少數企業以外,也缺少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在2024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我國企業達到133家,但科技型企業相對較少,特別是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有較強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更少。在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的2023年全球前50家最具創新力公司榜單中,我國的華為、比亞迪等5家企業上榜,而美國則有25家,占據了榜單的半壁江山。從市值看,對比中美兩國在軟件和計算機服務領域的前四大科技企業,我國的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網易【 華為未上市,無市值數據。】的總市值為7.1千億歐元;美國的字母表(Alphabet)、Meta、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的總市值則為51.5千億歐元,是我國的近7.3倍,且兩國頭部企業的差距有逐漸擴大趨勢。

在創新活動方面,我國企業整體研發強度仍然較低,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不足1.6%,遠低于發達國家2.5%~4%的水平,有研發(Ramp;D)活動的企業比重不足40%。具體到科技領軍企業,在2022年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業中,我國大陸上榜企業平均研發投入經費為全部企業平均值的65.4%,是美國上榜企業的51.3%,且只有華為一家的研發投入超過全部上榜企業均值。【 作者根據《2023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數據計算而得。】從研發強度看,我國排名前十的企業平均研發強度為7.8%,低于所有企業16.7%的強度,也低于美國前十位企業16.3%的平均水平。【 同②。】我國科技領軍企業在研發投入規模和強度上,距離世界領先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此外,在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中,許多仍處于模仿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階段,自主創新、原始創新不足。主要表現為在我國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結構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的投入比重差別巨大,2022年分別為0.73%、3.34%和95.93%。【 作者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數據計算而得。】其中,基礎研究占比雖呈現持續增長趨勢,但整體占比不足1%,應用研究占比在3%左右小幅波動,試驗發展的比重有下降態勢但仍然維持在95%以上,呈小幅輕微回落態勢(見表1)。規上企業的基礎研究支出占全部企業基礎研究的62.3%,應用研究占比為71.3%,但在規上企業的全部研發支出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占比仍然較低,僅分別為0.56%和2.9%,低于全部企業平均水平。【 同①。】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的源泉,特別是市場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應成為科技領軍企業的研發重點,進而形成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的閉環。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投入不足,不利于持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二)

科技領軍企業后備力量接續不足問題凸顯

“專精特新”企業是在相關領域深耕多年、掌握產業鏈供應鏈部分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供應的主體,獨角獸企業則對引領科技變革、產業變革、社會變革具有重大意義。此類創新型中小企業既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也是科技領軍企業的關鍵后備力量,需加大梯次培育力度,不斷壯大創新型企業隊伍。但是,目前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數量不足、實力不強問題較為突出。在《2024年全球獨角獸企業榜單》中,我國以340家企業的數量排名第二,但與位于第一的美國的703家相比,總量不足其50%。我國獨角獸企業的全球占比也由2019年的41.7%下降到2024年的23.4%(見圖1)。

此外,創業投資是創新活力的重要體現,其資金流向代表了未來具有潛在商機的新興領域,同時為新技術和產品進入市場提供外部資金支持,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特別是初創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但是,近年來我國創業投資呈下降趨勢。創新投資占全球的比重在2016年達到約38.9%的峰值,隨后幾年逐步下降,2022年降至16.3%。【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24年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網站,2024年3月。】

(三)

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引領作用的體制機制仍待加強

科技項目組織實施機制有待完善。目前,國家科技項目實施主體多為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獲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信息來源渠道有限,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途徑也較少。但是,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技術需求缺乏銜接,科研成果向企業轉化的機制尚不完善,導致相關科研工作的國家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不明確,科技投入產出效益不高。2022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6.7%,但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為3.9%(孫冰,2023)。從研發經費來看,財政科技經費配置也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主,對企業支持不夠。企業研發長期主要依靠自籌經費,2022年占比高達近97.4%,來自政府資金、國外資金所占的比重都較小(見表2)。

金融支持企業創新力度有待加強。盡管資本市場全面注冊制改革已正式實行,但是仍然存在國內創業板和科創板的上市門檻相對較高、審核程序相對復雜、審核時間相對較長等問題。特別是對于一些輕資產、研發投入為主要支出、盈利能力尚在積蓄的企業,還未形成完全匹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評價標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市場對創新型企業的支持效果。此外,我國創業投資市場起步較晚,投資早期的理念仍不夠普及,募資難問題仍在制約大部分創投機構,不附帶附加訴求且有“耐心”的長期資金仍然稀缺。

創新生態仍需完善。目前仍存在對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意識不強的現象,一些企業習慣于通過“仿造”“挖人”等方式跟風發展、同質化競爭。知識產權案件審理存在技術難度大、事實認定難、跨行政區域跨行業領域難等困難,知識產權糾紛“判賠率”有待提高,新興領域知識產權保護規則亟需加快推進,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支持能力有待提高。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特別是優秀人才到企業就職的意愿相對不強,導致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面臨人才短缺問題。2023年,55.2%的企業專利權人反映出缺少高端專業人才是制約專利產業化的最大困難和障礙,盡管這一比例較2022年提高了6.5個百分點。【 國家知識產權局:《2023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2024年3月。】

(四)

面臨國際競爭的封鎖打壓日益嚴峻

當前,少數發達國家推行逆全球化,通過技術管制和“友岸外包”“小院高墻”等方式,聯合盟友全力打壓我國具有相對技術領先優勢的行業,破壞產業生態,遏制產業向上攀升,且封鎖打壓不斷升級。科技領軍企業首當其沖,面臨著外部的全產業鏈精準化打壓,存在創新進程被迫減緩、創新帶動力被削弱的風險。如,美國已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形成從芯片產品、設計軟件、生產設備、零部件、技術到人才的全方位遏制,除對相關科技領軍企業直接打擊以外,還延伸到其上下游產業鏈的關聯方和合作方,導致我國相關高技術制造業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

從新技術新產品獲取渠道看,相關國家的出口限制和投資審查日益趨緊。通過擴大出口管制范圍、使用“長臂管轄”手段等方式,對高技術產品進行出口封鎖。通過建立或調整所謂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設置更加復雜的審查機制、更加有針對性的界定標準,收緊甚至禁止我國企業開展跨境并購交易。目前,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特別指定清單”等各類“清單”的國內相關企業和機構超過1000家,其中不乏科技領軍企業。

從市場準入和產業布局看,一方面,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禁止我國企業和產品進入市場,不斷擴大對我國科技領軍企業的封鎖范圍。另一方面,推動產業鏈供應鏈重新布局。通過加征關稅,支持在華跨國企業轉移,以及建立新規則新供應鏈體系等舉措,推動高技術行業產業鏈“去中國化”。

從人才、投資等科技創新要素流動看,以美國為例,近年對中國籍的留學生、訪問學者和科研人員以及兩國科技合作項目的約束趨緊,其國內企業和機構對中國投資的各種限制也更多。人員交流和科技合作不暢,導致高層次科技人才和科技前沿信息的國際交流受阻,部分國內科技企業主要依靠引進海外技術人才支撐研發的方式恐難持續。

四、促進我國科技領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圍繞“強化頂層設計、促進要素聚集、打造良好生態”的總體思路,通過不斷強化科技領軍企業在國家科技決策和任務中的參與度、加大研發投入財稅支持力度、持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切實舉措,大力支持科技領軍企業,以企業的蓬勃成長促進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

(一)

強化促進科技領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

一是建立科技領軍企業常態化參與國家科技決策和任務的機制。圍繞科技創新政策、重大科技項目等事項,定期與科技領軍企業開展研討交流,提高項目設立和評審中科技領軍企業專家的比例,引導

科技領軍企業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開展研發。在國家科技計劃年度指南編制中,針對重點產業領域技術方向,征求科技領軍企業的需求和意見,增加國家科技專家庫中科技領軍企業專家的數量。強化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需求導向,對于產業技術類的重大戰略科技任務,可考慮采取“業主制”模式直接委托給科技領軍企業或通過“揭榜掛帥”機制,由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科研院所參與、政府支持進行聯合攻關。

二是完善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以科技領軍企業為龍頭,積極推進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戰略性合作,支持其牽頭組建產業創新聯盟,加大對其布局創新平臺、技術創新中心、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重大科研項目等的支持力度,促進大中小企業間的業務協作、資源共享和系統集成,形成良好的產業創新生態。摸清重點產業的龍頭企業底數,重點分析其創新能力和全球產業鏈位置,引導有條件企業加快向科技領軍企業轉型。結合重點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鍛長板”“補短板”,篩選一批技術基礎好、品牌和產品競爭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中小企業,在技術開發、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升級、成果轉化、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并引導企業長期專注且深耕于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和關鍵產品,積極培育科技領軍企業后備力量。

三是構建科技領軍企業主導型的科技創新模式。建立科技領軍企業與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對接機制,促進各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緊密協作,特別是在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上,形成科技領軍企業出題、答題、閱卷,其他力量配合完成的研發機制。支持由科技領軍企業牽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各創新主體,打造高效協同、優勢互補的高能級創新聯合體,牽頭建設跨行業、跨領域、科技資源共享、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商業化協同推進的創新基地、創新平臺和孵化器,形成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共性技術和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持續突破的技術供給體系。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圍繞科技領軍企業提出的產業重大和關鍵共性問題開展科研活動,完善專利交易制度,加強技術經理人和中介服務體系建設,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以“向企業轉移”為導向的成果轉化體系,切實提升產學研合作整體效能。

(二)

促進創新要素向科技領軍企業集聚

一是加大對科技領軍企業研發投入的財稅支持力度。對研發投入強度高且技術成果突出的企業,考慮加大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重,加大對基礎研究投入較多企業的支持力度。對于完成質量較好、攻關效果明顯的科技攻關工程項目承擔方,予以適當獎勵。加強政府采購政策支持,針對關鍵核心技術、重大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大采購力度,加快推進裝備首臺套、材料首批次、軟件首版次等的示范應用。通過財政補貼、擔保等方式,建立新技術新產品使用保險機制,促進市場應用推廣。在全社會廣泛提倡消費自主創新產品,以市場機制促使科技成果產業化。

二是拓展多元化研發投入渠道。建立中央與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共擔機制,中央與地方共同投入國家科技重大任務、重大工程、重大基礎設施和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采取政府與社會合作、技術由政府采購等方式,建立面向關鍵核心技術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多元化投入新機制。鼓勵地方政府利用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國有資金,建立引導性基金,帶動企業投入基礎前沿研究和技術攻關孵化(九三學社中央,2023)。鼓勵地方政府設立面向企業的技術發展專項基金,圍繞卡脖子技術、社會公益性技術、行業大數據中心、前沿產業技術標準等聯合開展基礎前沿研究和技術攻關孵化。

三是優化對企業創新的金融支持。暢通和擴大創新型企業在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渠道,完善創新型企業上市制度,優化資本市場對創新型企業的科創屬性評價機制和上市認定條件,對承擔重大攻關任務的科技企業進行重點支持。適當延長政府投資基金存續期,完善國有企業支持創投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長期資本對創業投資的支持。

四是大力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建立科技人才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流動機制,完善校企、院企科研人員交流機制,支持科技人才到企業掛職鍛煉,吸引企業家到高校擔任兼職導師,加強創業導師隊伍建設,暢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間人才流動渠道。將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入企服務成效納入個人職稱評審和績效考核,健全企業科研人才職稱評價制度,推動企業項目納入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加大人才引進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科技領軍企業面向全球招才聚才。

(三)

打造有利于科技領軍企業發展的創新生態

一是持續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統籌推進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探索建立知識產權侵權快速反應機制,嚴格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圍繞新興領域和特定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構建更加合理的規則體系,密切對接國際前沿領域技術演進最新情況,研究制定相關知識產權保護條例。推動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緊密銜接、標準統一的工作協調機制,培育和發展知識產權調解組織、仲裁機構、公證機構。

二是優化企業創新市場環境。加快建設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適時適當加大部分重點領域的開放程度,允許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完善戰略型企業家參與科技創新相關重大政策、規劃和項目篩選的工作機制。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建立包容企業家創新的制度體系。定期開展優秀企業家評選表彰和宣傳報道,營造尊重企業家價值、鼓勵企業家創新的良好輿論氛圍。健全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切實傾聽訴求,在標準制定、專利布局等方面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三是加強與全球創新體系聯系。發揮我國市場規模大、應用場景多、產業鏈配套完整、人力人才資源豐富等優勢,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高地。吸引世界科技領軍企業和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及擴大生產,支持國外先進技術和優秀團隊到中國產業化。依托現有國際多邊合作平臺和機制,加強與其他經濟體的技術經濟合作,為國內企業有效應對外部打壓封鎖創造條件和空間。

參考文獻:

1.陳健、陳志:《如何支持“鏈主”企業主導全產業鏈創新?——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為例》,《科技中國》,2021年第8期。

2.吳濱:《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自組織性分析——基于龍能公司案例》,《寧夏黨校學報》,2012年第9期。

3.王天友:《以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紅旗文稿》,2023年第23期。

4.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中國電子報》,2023年9月19日。

5.鄭勝華、陳海潔:《科技領軍企業引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研究》,《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

6.王巍、陳勁、尹西明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驅動創新聯合體建設的探索: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為例》,《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2年第4期。

7.李毅中:《培育壯大專精特新企業 構建融通創新的現代產業體系》,《人民政協報》,2022年6月1日。

8.馬相東:《以高水平開放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寧夏黨校學報》,2024年第4期。

9.孫冰:《激活專利:從象牙塔到大市場》,《中國經濟周刊》,2023年第23期。

10.九三學社中央:《關于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創新引領作用的提案》,《中國建設信息化》,2023年第6期。

責任編輯:郭 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亚日韩Av| 四虎综合网|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黄色不卡视频| 免费毛片在线|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九九热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69av免费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二区| 成人免费一级片|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日本午夜影院| 国产特一级毛片| 亚洲aⅴ天堂|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av综合网|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观看|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日本a级免费|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第页| av在线手机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成人小视频网|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日本三区视频| 国产第一色|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69av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在线国产你懂的| 在线国产91| 国产精品免费p区|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日韩黄色在线|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无码一区18禁|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 免费看a级毛片|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国产高清不卡|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狠狠干综合| 香蕉色综合|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国产性精品|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熟女AV|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