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是我國國企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中國特色的“特”就特在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近年來,國有企業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始終把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作為一項牽引性、根本性、全局性改革任務來抓,企業治理效能有所提升。但是,目前國企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公司治理制度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部分國有企業黨委前置研究的界限不夠清晰,治理主體權責不清問題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部分企業董事會成員構成不夠科學,部分國企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不到位。本文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加快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加強和改進黨對企業的領導;有效發揮不同治理主體的功能作用,持續完善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健全更加精準靈活、規范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激發國有企業活力。
關鍵詞: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國有企業 公司治理 國企改革 世界一流企業
作者簡介:劉方,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
一、深刻把握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22年10月16日。】
為我國企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是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制度基礎。世界一流企業是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引領全球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關鍵力量。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企業制度作為基礎和保障。
(一)
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是我國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確立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把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16個字,并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作為企業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微觀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工作。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強調“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國有企業公司治理,2016年10月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開創性地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重大命題,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特”就特在黨的領導,必須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做到組織落實、干部到位、職責明確、監督嚴格。這種制度安排是對現代企業制度的重大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等。
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做出的極具思想性、原創性、戰略性的科學論斷和重大部署,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設現代企業制度的實踐結晶。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汲取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內涵,將黨的領導有機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制度體系更加穩健,治理結構更加有效制衡,監督手段更加多元,在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牽引性的關鍵作用。
(二)
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有助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企業制度作為基礎和保障。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公司治理全過程,分層分類落實董事會職權,強化外部董事規范管理和履職支撐,有利于充分發揮企業黨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積極發揮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作用,更有利于落實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的作用,促使企業真正按照市場化機制運營,不斷提高企業治理能力。持續穩妥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增資擴股、股權置換等方式合理選擇和引入具有市場化特性,與企業主營業務具有強協同效應,與企業所處產業鏈上下高度關聯的產業投資者,并且合理設置股權比例,確保積極股東在公司治理中享有舉足輕重的話語權,有利于提升企業治理能力。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促使企業形成有效制衡的現代企業治理機制、靈活高效的現代企業經營機制,建立激勵相容的現代企業激勵機制、監督適宜的現代企業監管機制等制度體系,有助于保障和實現我國國有企業向世界一流企業邁進。
(三)
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一方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企業作為基礎保障和堅強支撐。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風險挑戰,解決錯綜復雜的深層次矛盾問題,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必須有一批能夠體現國家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引領全球科技和行業產業發展、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世界一流企業作為基礎保障和堅強支撐。另一方面,把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轉化為企業的領導力,對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進行重要補充,能夠確保國家經濟基礎穩固和中國式現代化穩妥推進。通過切實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從組織上、制度上、機制上確保國有企業黨組織的領導地位與作用,使國有企業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成為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為壯大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目標的重要力量,成為我們黨奪取偉大斗爭新勝利的最大底氣(郝鵬,2022)。
二、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更加成熟與定型
(一)
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機制逐步完善
近年來,通過積極探索扎根中國土壤、彰顯中國智慧、體現中國風格的國有企業治理機制,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制度建設取得進展,為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一是推動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實現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國資國企全面貫徹落實“兩個一以貫之”,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堅持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黨委(黨組)尊重和支持董事會、經理層依法行使職權。主要表現為:持續在制度落實上下功夫。中央企業認真學習貫徹《關于中央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意見》,修訂完善相關制度,明確集團公司黨委在決策、執行、監督各環節的權責和工作方式,同時完善“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和明確其權責劃分要求。各地也積極參照《關于中央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意見》,研究制定落實舉措。“黨建進章程”實現全覆蓋。全部中央企業全面落實“黨建入章”,明確了黨建工作總體要求,將黨組織的機構設置、職責分工、工作任務等納入企業的管理體制、管理制度、工作規范;明確了黨組織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對企業重大經營管理事項具有參與決策的職責。黨委(黨組)書記、董事長“一肩挑”全面實現。國企全部實現了“一肩挑”,從“職務合一”到“職責合一”的轉變確保了抓黨建和抓發展相互促進。同時,確保了專職副書記應配盡配并進入董事會,實現黨組織、董事會、經理層成員相互交叉任職,從領導體制上有效保障了黨的領導作用與決策層、執行層、監督層的深度融合。“前置清單”全面制定并落地見效。國有企業集團公司和重要子企業以“四個是否”作為研究討論判斷標準,結合不同層級、不同類型企業功能定位,制訂了有針對性、可操作的黨委(黨組)對重大經營管理事項前置把關的制度機制和事項清單,較好地厘清了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
二是董事會應建盡建、配齊建強,外部董事實現占多數。推動形成系統、務實、管用的中國特色董事會建設制度體系。根據國務院國資委制定的《中央企業董事會工作規則(試行)》《關于中央企業加強子企業董事會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出臺了董事會工作規則、董事會和董事評價、董事會報告重大情況、外部董事選聘管理及報告異常情況等一系列制度辦法。當前,各級國有企業基本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配齊建強。中央企業重要子企業一般都設立了戰略與投資委員會、審計與風險委員會,實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董事會還設立了薪酬與考核委員會、提名委員會,同時配備董事會秘書并設立董事會辦公室,為董事會履職服務提供保障。外部董事機制有效解決了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內部監督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了中央企業專職外部董事黨委,全面推行外部董事召集人制度,建立外部董事人才庫,促進企業科學決策水平和國資監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國有企業集團公司和重要子企業均不斷健全外部董事選聘和管理制度,多地出臺外部董事管理辦法和履職指引,拓寬外部董事來源渠道,選聘了一批現職國有企業負責人及專業人才任專職外部董事,構建了一支素質優良、專兼互補、結構合理的外部董事隊伍。
三是重要子企業加強制度建設,全面落實董事會職權。全部中央企業集團公司制定了落實子企業董事會職權的工作方案,明確了落實職權的重要子企業名單、授權內容、進度安排、督導考核等要求。同時,在集團公司或地方國資委的指導下,中央企業重要子企業和二級重要子企業也積極制定相關實施方案、配套制度,并落實董事會職權。大部分董事會按照職權和規定程序決策,積極發揮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作用。決策主體地位得以實現并提高了決策效率,提高了規范、科學、高效運轉水平。如,中國五礦集團根據國資委“落實董事會職權的子企業”評定標準,結合實際將直管企業、境內上市公司、改革示范工程、內部改革試點等29戶子企業確定為率先落實董事會職權的改革重要子企業。截至目前均形成了落實職權的實施方案、履行完各決策程序,穩步推動落實了董事會職權。
四是推動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的管理制度,經理層實現依法行權履職。以增強活力、提高效率為目標,中央企業集團及子企業積極建立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的管理制度,依法明確董事會向經理層的授權原則、管理機制、事項范圍、權限條件等內容,支持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真正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指揮戰斗”,有效激發了經理層作為執行主體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和執行力。同時,嚴格落實總經理對董事會負責、向董事會報告的工作機制。如,中國建筑建立全集團統一的董事會授權管理辦法,指導子企業結合實際確定差異化董事會授權決策方案,推動授權事項更加科學合理。并且,中國建筑積極落實經理層向董事會報告機制,定期報告對董事會授權的行權情況。
總而言之,國資國企全面貫徹落實“兩個一以貫之”,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堅持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黨委(黨組)尊重和支持董事會、經理層依法行使職權。出臺董事會工作規則、董事會和董事評價、董事會報告重大情況等制度。中央企業及其重要子企業、地方一級企業及其重要子企業全部制定前置研究清單,各級國有企業基本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配齊建強,外部董事占多數,逐步更好發揮了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和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的重要作用,切實把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二)
中國特色國有企業新型經營責任制初步成型
長期困擾國企的“三項制度”改革實現大范圍破冰破局,中國特色國有企業新型經營責任制初步成型,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是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全面實施,干部“能上能下”成為常態。長期以來,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一直是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激發企業活力、健全市場經營機制攻堅發力的關鍵環節。其中,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是三項制度改革的核心。2021年3月26日,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加大力度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2022年5月16日,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契約文本操作要點》,對契約文本提出了11條要求。管理人員能上能下有序推進,開展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中央企業和地方各級子企業的比例由2020年底的23.5%、23.2%均提升到目前的99%以上;截至2022年底,中央企業各級企業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的管理人員達到了3.8萬人,占比約6.9%(國務院國資委黨委,2023)。
二是市場化用工全面推進,職工“能進能出”約束增強。精準科學定員,為用工市場化奠定基礎。按照“以事定崗、以崗定人、精簡高效”的原則,各企業在總結多年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行業類型、經營特點、技術難度、企業自身情況等多種因素,制定了適合本企業的內設機構和定員管理等制度辦法,科學核準機構和定員,為全面推進用工市場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統分結合招聘,促進用工市場化廣泛實施。針對人才引進難、留住人才難等難題,各企業創新人才招聘引進模式,想辦法廣納天下英才、選賢用能。注重人才培養,打造用工市場化長效機制。人才不僅要招得來,還要留得住。各地企業通過持續開展內部培訓、外派培養等多種方式,通過導師制、師徒制等“傳幫帶”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企業內部形成人才梯隊,從而為企業的后備干部蓄積了雄厚的力量。全員績效考核全面推開,工資“能增能減”釋放活力。以全員績效考核為抓手,通過全員績效考核,使企業內部形成激勵競爭機制,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顯著提升。例如,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把“位子”交給市場,把“薪酬”交給業績,所屬各級子企業管理人員末等調整及不勝任退出比例達8.89%,不同單位領導人員薪酬差距最高達3倍。
三是中長期激勵機制大范圍破冰,個人與企業的利益共同體“綁定”。在《關于積極有序開展企業中長期激勵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雙百企業”和“科改示范企業”超額利潤分享機制操作指引》等政策規范的指引下,央企各子企業積極開展中長期激勵。享有激勵待遇的對象主要為上市公司董事、高級經理人員(以下簡稱高管人員)、國有科技型企業技術骨干人員,以及對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及持續發展有直接影響的核心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等。從享有激勵機制對象主體來看,國有企業引入中長期激勵機制后,各項政策均對激勵對象進行了明確限定,嚴禁全員持股、全員分紅,旨在有限的資源用于激勵少數核心骨干人員。截至2022年底,已開展中長期激勵的中央企業子企業為5750戶,占具備條件子企業的比例約為94.8%(翁杰明,2023)。
綜上所述,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全面推開,成為牽引本輪市場化經營機制深化改革的“牛鼻子”。用工市場化全面推進,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等“硬制度”正重塑國企生態。薪酬分配和中長期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國企追求“價值創造”的經營導向全面確立。目前,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的管理人員比例有所提高,94%具備條件的中央企業和88.8%具備條件的地方國有企業子企業開展中長期激勵(翁杰明,2023)。
四、高度關注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存在的五大問題
(一)
部分國有企業黨委前置研究的界限不夠清晰
有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子企業存在黨建與公司治理兩張皮的問題,尚未清晰界定各治理主體的權責邊界;有的國有企業只注重黨委(黨組)前置研究的內容和程序的合規性,企業黨委(黨組)決策的質量和效率不夠高;有的國有企業前置研究清單不夠結合實際,甚至出現重大經營管理問題事項決策前置泛化,將董事會、經理層所有決策、決定事項全部預先經過黨委會研究討論,將“前置”變成“代替”。
(二)
治理主體權責不清晰問題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
有的國有企業董事會職權被虛化,董事會成了黨委會和經理層之間的“夾心層”。如,有的董事會對經理層難以行使實質性的人事權、薪酬管理權、業績考核權,對經理人員的約束力度十分有限。有的董事會對經理層授權不科學,存在將董事會法定職權授予經理層決策或董事會授權不足的情況。有的黨委會和董事會的角色混同,擔任董事的黨委會委員在黨委會上仍然扮演董事角色。此外,有的專業委員會并不“專業”,只是開會履行程序。
(三)
部分國有企業董事會成員構成不夠科學
目前,部分國有股權董事管理機制不健全,有的國企董事會以內部執行董事為主,本級經理層兼任所屬企業董事會成員,尚未實現外部董事占多數。部分央企二三級子公司外部董事來源渠道比較單一,履職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外部董事多以兼職為主,投入的時間、精力不夠,造成有的企業外部董事并不“獨立”,或者不“懂事”、不了解實際情況,或者雖深知企業內情但不敢議事、不愿議事,成為“花瓶董事”(黃群慧等,2022)。另外,有的國企董事會服務支撐力量不足,對外部董事的履職保障不到位,信息傳遞不及時、溝通不充分,組織外部董事開展調研較少,影響了外部董事作用的發揮。此外,部分國企的職工董事往往是由國有企業高管(如副總經理)出任,對普通職工的代表性并不強。
(四)
部分國有企業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改革不到位
一方面,部分國企經理層選聘考核市場化程度有待提升。調研發現,盡管主管部門和企業自身均有相當的意愿推動經理人的市場化配置,但國有企業高管兼具企業家和政府官員雙重身份的客觀事實,卻使得實際操作困難重重。盡管三年行動提出“優先支持商業類子企業按照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原則,加快推動職業經理人制度”,但央企集團建立針對商業類子企業職業經理人相關制度的子企業比重仍然較低。當前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比例仍較低。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經理層契約管理質量有待提高。部分企業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時,契約管理質量不高,契約內容不規范、指標設置不科學,考核結果與薪酬掛鉤的規則不明確等問題仍然存在,契約的嚴肅性和約束性不夠。【比如部分企業考核目標值的設置僅依據過去三年業績平均值計算得出,考核指標單一,業績目標不具有挑戰性,存在“簡單化”現象。部分企業績效考核制度或考核采取個人總結、民主測評等較為主觀的方式實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通過績效考核達到“剛性”退出的改革效果。】另外,部分國有企業員工晉升、流動和退出機制不健全,缺乏員工市場化退出的標準和渠道。
(五)
部分國有企業激勵機制的使用有待強化
一方面,部分國有企業薪酬激勵方式還有待提升。經理層薪酬激勵機制的市場化程度還有待提升,研究發現國有股份比例越高,其高管薪酬激勵相對于企業績效來說就越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指數均值遠低于總體均值。當前薪酬倒掛問題普遍存在,即組織部門任命的“干部”與企業其他經理層成員及以下人員之間存在薪酬倒掛。實施限薪等薪酬管制政策,固然有助于防止拉大高管團隊和員工的內部薪酬差距,但也容易打擊經理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部分國有企業中長期激勵工具應用有待提質。部分企業對于中長期激勵工具包的政策解讀存在偏差,中長期激勵政策的覆蓋面、靈活性和匹配度不足,相關政策要求過高,激勵主體行權難度大。例如,由于政策覆蓋面不廣,導致中央企業控股境內外上市公司只有不到30%實施了股權激勵;部分企業在實施超額利潤分享時,由于市場環境變化快、實施周期相對較長、經營效益難以預測,科學設置合理的利潤考核目標仍存在一定困難。
五、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政策建議
(一)
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加強和改進黨對企業的領導
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政治領導。分層分類、動態優化細化國有企業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黃群慧等,2022)。全面加強混改企業黨的建設,強化分類指導,探索創新適合混改企業的黨建工作方式。創新國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的實踐路徑,國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應具體明確列入前置研究討論的重大經營事項的范圍,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事項要把關到位。積極發揮黨組織在不再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國有資本參股的企業,國有股東黨組織可以通過選派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的黨組織書記,不斷加強黨建工作力量,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和監督企業合法經營、規范管理。
(二)
有效發揮不同治理主體的功能作用,持續完善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
完善“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領導體制,逐步提高各級領導班子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比例。明確公司黨組織與董事會在公司決策體系中的功能定位,強調黨委會前置研究討論不等同于前置決定,不是替代董事會決策。分層分類落實董事會戰略制定、投資決策、經理層選聘、業績考核、薪酬管理、激勵機制等重大事項職權。健全董事會履職評價制度,完善職工董事制度,及時調整履職不合格的董事(劉方,2024)。鼓勵董事會設立戰略與投資、薪酬與考核、審計與風險等專門委員會。加強外部董事隊伍建設,支持中央企業、地方國資監管機構建立外部董事人才庫。完善外部董事評價和激勵機制,提升外部董事素質和履職能力(黃群慧等,2022)。完善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管理、動態跟蹤、監督評價機制,同步健全經理層對董事會負責、向董事會報告的工作機制。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
(三)
健全更加精準靈活、規范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激發國有企業活力
深化市場化選人用人。在充分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下,充分發揮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建議縮小黨管干部的范圍,只將國企董事長(黨委書記)、副書記、紀委書記列為組織管理的干部,其薪酬由出資人機構確定。暢通委任制、聘任制、選任制人員的轉換渠道。加快建立更加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家成長規律的國有企業家培養、選拔、考核、評價、任用機制。建立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梯度培養機制。建立形成企業內部人才市場,實現人力資源整體價值最大化。更大力度推行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相關制度,分類明確并優化員工市場化退出的標準和渠道(劉方,2024)。
完善市場化新型經營責任制。全面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完善職業經理人市場,暢通現有管理者和職業經理人的轉換渠道。持續提升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質量。推進契約化管理從經理層向職能部門負責人等其他管理人員拓展延伸,進一步細化薪酬兌現規則、剛性退出條款等硬性標準,實現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強激勵硬約束效果。
健全更加精準靈活、規范高效的薪酬分配機制。堅持按勞分配、績優多得的導向。完善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核心關鍵人才薪酬制度,加大收入分配向基層關鍵崗位、生產一線崗位和高技能人才傾斜力度,對企業核心研發、技術團隊及骨干人員薪酬實施特殊工資管理政策,對國有資本控股的科技型混合所有制企業、規模較小的科技型企業探索更具靈活的工資總額決定和增長機制。
推動中長期激勵政策更大范圍、更大力度規范實施。支持國有企業結合實際探索創新更多靈活的激勵方式。構建符合企業經營實際的多元化、系統性、多層次的中長期激勵約束體系,充分利用好骨干員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權期權激勵、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超額利潤分享等多種中長期激勵工具。如,更大范圍推行管理層和員工持股制度,選擇規模較小的科技型企業,繼續放大單一員工持股比例。
(四)
健全國有企業科學管理體系,提高管理水平
增強國有企業戰略管理能力。引導國有企業科學制定發展戰略,加強發展戰略研判和論證,完善戰略實施、評價和調整機制,推進戰略與時俱進,推動戰略規劃縱向貫通、橫向協同、層層銜接。建立健全國有企業跨部門信息流通共享機制,避免不同業務間戰略舉措沖突。引導國有企業按照發展戰略穩健經營,集中精力做強做優做大主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強化國有企業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功能,探索把服務國家戰略列入企業“三重一大”決策事項清單(黃群慧等,2022)。
提升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推動國有企業持續優化組織架構,深入實施扁平化管理,縮短管理鏈條。鼓勵國有企業持續完善管理標準、制度體系,優化業務管理流程和過程管控。推動國有企業將精益管理運用到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營銷服務等全流程。鼓勵國有企業動態評估、優化、調整相應管理流程,及時糾偏,推動管理效率持續提升。推動國有企業加強財務管理,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嚴控債務杠桿率。建立健全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培訓與懲戒機制(項安波,2022)。鼓勵支持國有企業加強管理創新,爭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企業管理模式。
健全國有企業跨國經營和國際化管理。推動國有企業樹立與國際接軌的經營理念,增強國有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的文化包容性。引導國企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國家和重點項目,加強互聯互通、產能和裝備制造等領域國際合作,持續擴大海外優質資源權益和基礎設施控制力,帶動中國裝備、服務、技術、品牌和標準“走出去”。推動國有企業按照東道國環境法律法規要求,加強對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信息的主動披露,樹立負責人的企業形象。推動國有企業完善境外子公司、聯營公司、分支機構的管理制度。健全國有企業境外投資全流程管理制度,強化國有企業做好對投資對象國和投資項目的評價,加強境外投資風險監測、評估、預警和應對。健全國有企業境外投資項目后評價機制,加強投資后的管理(黃群慧等,2022)。
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機制。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碳排放統計、監測、核查、報告、披露等體系。建立健全碳足跡評估體系,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精細化管理。提升碳交易管理能力,加快建立完善碳交易管理機制,嚴格落實碳排放權交易有關會計處理規定,加強對購入碳排放配額的資產管理。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應設立專業碳交易管理機構,建立企業碳交易管理信息系統,強化碳市場分析、碳配額管理、排放報告編制、碳交易運作等工作。鼓勵國有企業參加全國和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嚴格執行碳排放權交易有關管理規定,按要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及配額清繳。
參考文獻:
1.郝鵬:《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2022年第10期。
2.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經驗總結與未來展望》,《人民論壇》,2023年3月16日。
3.翁杰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推動國資國企領域發生深刻變化》,《學習時報》,2023年2月10日。
4.黃群慧、張弛等:《新發展格局下的國有企業使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
5.劉方:《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現代新國企的主要做法及未來深化路徑》,《企業改革與發展》,2024年第1期。
6.項安波:《國企改革理論、政策與實踐》,中國發展出版社,2019年。
7.張玉卓:《推動國有企業在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人民日報》,2023年9月20日。
責任編輯:谷 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