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024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確定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分析我國從現在到2035年前后的學齡人口狀況以及相應的資源政策和發展規劃?;诠俜綌祿ξ覈?024-2040年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規模和資源配置情況進行預測發現,未來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將呈現倒“U”形發展趨勢,社會對辦學資源的需求不再是單調遞增,高等教育資源的調配任務將比以往更加艱巨。按照預測,2035年前后我國高等教育將出現資源需求波峰,波峰期相對于2023年需要增加108.33萬名普通高校專任教師。而到2040年,我國普通高校專任教師的需求將減少83.75萬人,高等教育總投入將減少6 461.34億元,高校校舍建筑面積需求將減少53 652萬平方米,高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需求將減少877.56億元?;趯Ω叩冉逃Y源配置的動態需求,可采用以下優化路徑:“生源充足時期”應抓住歷史機遇,做好高等教育多樣化改革試驗;“持續攀升時期”應多措并舉保持原有特色與緩解供需矛盾;“急劇縮減時期”應落實精簡優化的戰略方針,通過充分挖掘高校自身人才培養潛力、適時縮減辦學規模等方式來積極應對未來人口之變;“戰略機遇時期”應瞄準建成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進行資源配置,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與滿足民生需求等重大關系。
關鍵詞:人口變動;高等教育學齡人口;高等教育規模;高等教育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6-0014-11
一、問題提出
人口規模與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教育資源供需形勢的變化[1]。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盵2]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趨勢特征[3]。2023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數量比2022年下降3.9%,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人數比2022年下降0.52%[4],這對高等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優化配置提出了預警。與此同時,“十四五”規劃以及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表明了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的決心,這就必然要求科學配置教育資源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學齡人口變動背景下,亟須深刻洞察學齡人口變動趨勢,以回應“十四五”規劃中“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要求,從而在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好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5]。
當前已經有研究預測了人口變動對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基于歷年人口調查預測區域學齡人口發展情況,進而提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建議[6][7];另一類則結合特定時期與政策背景對不同學段的學齡人口進行測算,以此推測未來各級教育發展規模與資源配置情況[8][9]124-135。隨著我國生育政策效應的不斷釋放、人口發展形勢日益復雜,傳統的預測模型和分析框架無法準確把握未來的變化趨勢。因此,關于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如何應對未來人口之變的研究仍有可優化的空間,本研究基于《中國統計年鑒》等統計數據,采用時間序列趨勢外推法和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模型對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做出前瞻性預測,并探討2024-2040年高校辦學資源需求變動情況,為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決策依據。
二、2024-2040年我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規模預測
學齡人口變動情況是調整教育資源配置的基礎,已有研究闡述了學齡人口規模變動會引起不同階段人口對教育資源需求的改變[10]。我們要朝著建成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扎實邁進,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分析從當前到2035年前后的學齡人口狀況以及相應的資源政策、發展規劃。本文首先通過構建模型對2024-2040年我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進行預測,在此基礎上測算未來高等教育各項資源需求。
(一)研究對象與數據來源
學齡人口是指新增人口中應進入就學年齡的人口[11],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和《中國教育監測與評價統計指標體系(2020年版)》[12][13],本文將18~22歲的人口作為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在不考慮國際遷移的影響下,本文用于計算學齡人口的指標包括全國人口數、出生率,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23》。
(二)高等教育學齡人口的預測
本研究基于對2024-2040年高等教育在學規模的預測探討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變化趨勢,具體分為三部分:一是對高等教育適齡人口進行預測;二是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進行預測,以評估入學比例的變化趨勢;三是推算未來高等教育在學規模并據此推導出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需求的變化情況,從而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供依據。
參考胡德鑫和王漫的模型[14],本研究采用2001-2022年出生人口數據來預測2024-2040年高等教育學齡人口:
在該模型中,Pt為t年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規模,PYti為在t年年齡為i的人口數,r1為8歲以前的死亡率,r2為8~i歲的死亡率[15]。參考相關研究[16],本文將0~8歲的死亡率設定為6‰,將8~22歲的死亡率設定為0.4‰。除此之外,為提高模型計算結果準確性,在計算t-i年出生人口總數BYt-i時,采用鄰近兩年的人口總數(t-i年人口總數NYt-i和t-i-1年人口總數NYt-i-1)的算術平均值與該年出生率Bt-i乘積的形式。依據《中國統計年鑒》獲取2001-2022年人口數據(見表1),并結合上述模型對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規模進行估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2024-2040年我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規模呈現出先平穩發展,后急劇上升,再明顯下降的趨勢。2034年達到峰值8 710.59萬人,隨后逐年下降,到2040年降至5 888.48萬人?;谶@一變化趨勢,可以將2024-2040年我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的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平穩發展時期(2024-2029年),該階段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變動幅度較小,從2024年的7 625.35萬人增至2029年的7 749.16萬人,僅增加123.81萬人。第二階段為急劇攀升時期(2030-2034年)。結合表1的人口數據可以發現,較第一階段而言,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出生年份(即2011年)的出生人口總數有明顯增長。這直接推動了2030年之后學齡人口的持續上升。同時,在2016年“全面兩孩”政策正式實施的推動下,該年出生人口總數出現明顯提升,使得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規模在2034年攀峰至8710.59萬人。第三階段為急劇縮減時期(2035-2040年),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從2035年的8 513.18萬人下降至2040年的5 888.48萬人,年均減少524.94萬人。依據預測的數據可知,2034年我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將達到峰值,2035年后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規模進入下降通道,這種先增后減的變化特征必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發展以及資源配置情況產生巨大影響。
(三)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預測
本研究采用時間序列趨勢外推法預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該方法依據預測變量在過去時間序列中呈現出的趨勢特征預估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且要求預測的變量是一種漸進式變化,其數據具有隨機平穩性[17]。在具體操作中,可采用線性趨勢預測法、非線性趨勢預測法(如二次項模型、三次項模型、冪模型、指數模型等)以及有增長上限的曲線模型等多種方法進行趨勢外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與高等教育的發展程度息息相關,不僅在縱向上反映了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還在橫向上反映該時期內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規模[18]。因此,通過結合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變動的趨勢特征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預估來對高等教育在學規模進行預測具有典型意義。
本研究以2004-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作為基準數據,根據毛入學率隨時間的變化特征,構建了線性模型、二次曲線模型、三次曲線模型、復合曲線模型、增長曲線模型、指數分布模型以及邏輯函數模型等七種模型進行曲線軌跡擬合與測試,以確定最優的預測模型。具體而言,將2004-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實際數據代入時間序列模型,利用SPSS軟件進行模型擬合與分析發現:線性模型R2=0.972,F=623.441,P<0.001;二次曲線模型R2=0.989,F=785.443,P<0.001;三次曲線模型R2=0.996,F=1374.836,P<0.001;復合曲線模型R2=0.986,F=1297.794,P<0.001;增長曲線模型R2=0.986,F=1297.794,P<0.001;指數分布模型R20.986,F=1297.794,P<0.001;邏輯函數模型R2=0.983,F=1071.256,P<0.001。結果表明各模型的方程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各模型的擬合效果均較為理想。然而,通過對比時間序列趨勢外推模型的觀察值發現,線性模型、二次曲線模型、三次曲線模型、復合曲線模型、增長曲線模型及指數分布模型均超出了高等教育實際可達到的發展上限,因此被排除。最終邏輯函數模型被選定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最佳預測模型。根據該模型,可得到2024-204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基本情況(見表3)。照此預測,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由2024年的63.4%增長到2040年的90.4%,年均增長率為1.69%??梢?,我國高等教育在進入普及化階段后,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呈持續穩步增長態勢。
三、2024-2040年我國高等教育資源" 需求變動趨勢與特征
教育資源需求預測主要從人力、物力和財力三個方面著手,本研究根據前文預測結果來進一步預測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師資需求、教育經費需求等。
(一)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變動趨勢與特征
學齡人口變動直接影響招生規模與學位需求,最顯著的表現便是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的變化。結合上述對2024-2040年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預測數據,并依據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的計算公式[19]:
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學齡人口
本研究對2024-2040年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進行預測,詳見表3。結果表明,從變動趨勢上來講,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煞譃閮蓚€階段:2035年之前的上升階段和2035年開始的下降階段。從生源供給的充分性來看,未來10~20年都可視作生源充足階段,雖然總體充分,但是部分院校也會有“生源荒”的問題。在上升階段(2024-2034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呈現逐年擴張的趨勢,且增長速度由緩變急。這一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共同作用。在下降階段(2035-2040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開始呈現逐步下降趨勢。盡管此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仍保持穩步上升,但由于高等教育學齡人口驟減,最終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因學齡人口下降而縮減,從2034年的7 255.92萬人下降至2040年的5 323.19萬人,此后還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的階段性變化受到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數量波動的直接影響。如前所述,我國2024-2040年間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變動將經歷平穩上升(2024-2029年)、急劇上升(2030-2034年)與較快下降(2035-2040年)三個階段。在學齡人口的平穩上升階段,由于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穩步提升,盡管學齡人口變化幅度較小,但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依然保持擴張趨勢。在學齡人口進入后兩個發展階段時,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整體發展趨勢基本與學齡人口的發展趨勢保持一致,呈現出先增加后減少的變化特征。這表明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的擴張與縮減在很大程度上由學齡人口的發展態勢決定,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則在不同階段起到強化或緩和的作用。
(二)普通高校專任教師規模的變動趨勢與特征
為深入探討我國高等教育的師資需求并提高預測結果的精確性,本研究將普通高校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分析與預測。截至2023年,我國普通高校專任教師人數已達到206.09萬人[4]。依據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中規定的生師比標準(18∶1),同時考慮到近年來我國普通高校本??茖W生規模占高等教育總規模的78%左右,本研究對2024-2040年我國普通高校專任教師的需求進行了預測(見圖1)。公式如下:
普通高校專任教師數=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78%/18
預測結果顯示,2034年我國普通高校專任教師的需求量將達到頂峰,預計高達314.42萬人。相比2023年普通高校專任教師人數的206.09萬人,教師需求缺口約為108.33萬人。在不考慮教師退休等因素的前提下,2023-2034年,我國普通高校每年需新增約9.85萬名專任教師才能維持現有的生師比標準。然而,隨著高等教育學齡人口的逐漸減少,預計到2040年普通高校專任教師的需求將降至230.67萬人。如果假設2034年前我國能夠恰好滿足普通高校教師的需求,并且在2034年保持該年教師總量不變,那么到2040年我國普通高校的生師比將進一步下降至約13∶1。這一變化表明盡管隨著學齡人口的縮減,未來教師需求也將隨之減少,但在短期內師資缺口仍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挑戰。
通過對普通高校專任教師規模變動趨勢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規模的減少為優化專任教師結構提供了重要契機,如可通過減少冗余教師崗位、加大優質教師的引進與培養力度等方式,助力提升高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然而,高等教育學齡人口的減少也可能導致部分高校可能因生源不足而減少教師招聘甚至進行裁員[20],進而對專任教師隊伍的穩定性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高等教育必須規劃具有前瞻性的資源配置策略,以應對這些挑戰并確保教育質量和教師隊伍的穩定性。
(三)高等教育經費需求的變化趨勢與特征
教育經費是支撐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投資。本研究對高等教育生均經費和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進行預測,其中高等教育生均經費通過生均經費指數和人均GDP兩個發展指標來衡量,計算公式為:
生均經費=生均經費指數*人均GDP
根據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我國自2019年起已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階段[21]。參考已有研究,本研究假設2034年我國高等教育生均經費指數將降至36%[22],以此為基礎對未來的教育經費需求進行預測。為便于計算,本研究以2034年的生均經費指數作為關鍵節點,假定該指數在此節點之前和之后的變動幅度保持一致。具體而言,從2023年起,每年生均經費指數的年均下降幅度為0.42個百分點,預計到2034年降至36%。在此后的六年間,生均經費指數將以相同的速度持續下降,預計到2040年生均經費指數降至約34%。在人均GDP方面,根據已有研究假定,2035年和2040年我國人均GDP年增長率分別為5.12%和4.50%[23],并假定2022-2034年與2035-2040年兩個時段人均GDP年增長率各以一定速率勻速下降,以2022年人均GDP(85698元)為基準測算2024-2040年人均GDP。基于這些數據,我們通過將高等教育生均經費與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的乘積作為高等教育經費進行預測,從而對未來的高等教育經費需求進行系統化預測(見表4)。
預測結果表明,我國2034-2039年高等教育經費需求均在4萬億元以上,高等教育經費需求將在2036年達到頂峰,峰值為44 869.01億元。而根據《2023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快報》,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764萬億元。因此,如果繼續按當前的趨勢擴招,2035年前后我國的高等教育經費要比現在增加一倍以上。對高等教育規模擴張而言,人口是前提,經濟是基礎,政策是保障。但在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我國的經濟、財政條件能否保證這樣規模的擴招?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一味擴大規模、增加投入,對建設教育強國、服務國家戰略是否真的必要?增加的總經費不應平均分配,而應該服務于國家戰略,優先保障關鍵群體與關鍵項目。在學齡人口縮減的背景下,高??梢詫⒏噘Y金投入設備更新和師資培訓,從而提升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形成高等教育發展的良性循環。
(四)高校校舍建筑面積需求的變化趨勢與特征
為了獲得綜合的校舍建筑面積指標,本研究參考《普通高等學校建筑面積指標》,對辦學規模超過10 000人的綜合大學的校舍建筑面積生均指標進行了平均計算,結果為27.18平方米/生;對綜合大學以外的高校(藝術院校、體育院校取5 000人規模,其他院校取10 000人規模)的校舍建筑面積生均指標則取中位數,結果為28.34平方米/生;最終上述兩個平均值再次取平均,得出校舍建筑面積生均總指標為27.76平方米/生。在此基礎上進行預測(結果見圖2),發現高校校舍建筑面積的需求量在2034年將達到峰值,總面積為201 424萬平方米。這一需求量較2022年普通和職業高等學校的現有校舍建筑面積(113 081萬平方米)幾乎翻倍。隨著高等教育在校學生人數的減少,高等教育所需的校舍建筑面積也隨之下降,預計到2040年,總面積將減少至147 772萬平方米。這一趨勢表明,校舍建筑面積的利用效率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關鍵問題,如若校舍建筑資源配置不當,將會導致顯著的土地資源浪費。同時,這也為提升教育設施的整體效能提供了契機。因此,新建與擴建校區要理性、謹慎,須做好充分的預測,高校必須認真審視和優化現有校舍資源的規劃與利用,不僅要充分考慮實際的學生數量,還應通過合理的校園布局提升校園環境的舒適度和功能性。
(五)高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需求的變化趨勢與特征
儀器設備不僅是高等院校辦學的必要條件,更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工具。2024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領域重大設備更新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科學研判需求,把錢花在刀刃上”。因此,對我國高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的需求進行預測不僅有助于提高儀器設備周轉和利用效率,還關系到我國高校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按照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巨k學條件指標(試行)》有關標準,綜合、師范、民族、工農林醫類本科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的合格標準為5 000元/生,??茷? 000元/生。考慮到2022年普通本科在校生數(1 965.64萬人)與高職??圃谛I鷶担? 670.90萬人)之比為1.176∶1,計算得到普通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標準為4 540.5元/生,最終得到我國2024-2040年間的高等教育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的預測值(見圖3)。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的擁有量(2023年為1 875億元)遠遠無法滿足2034年所預測的需求峰值(3 294.57億元)。同時,高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面臨更新換代的壓力,在有限的資金條件下如何確保儀器設備的先進性和適用性,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此外,隨著高等教育學齡人口的減少,高校在優化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配置方面迎來了新的機遇。通過更加集中地分配有限經費并購置先進的科研儀器設備,不僅能夠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基礎設施水平,還將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提供重要支持,從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與創新。
四、面向2035: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資源配置策略
教育強國的建設離不開合理的資源配置,只有資源配置到位才能形成戰略支撐。僅從人口的倒“U”形變動趨勢來看,可以把未來劃分為“持續攀升期”和“急劇下降期”兩個時期,但是從瞄準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標來看,還要認清將來一段時期的深層屬性。生源是否充足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極大,從這個角度看將來十年或者二十年大體都算是生源充足期。2024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確定了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根本目標,未來10年是能否建成教育強國的決定性的十年,所以未來十年也可以說是戰略機遇期。本文使用的“時期”,不是簡單的時間與階段的歷史分期,而是試圖從多個角度揭示時期屬性與特點。據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生源充足時期:抓住歷史機遇,做好高等教育多樣化改革試驗
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為4 763.19萬人[4]。據本研究預測,如果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按照當前趨勢繼續增長,那么到2035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將達到7 210.66萬人。王傳毅等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到2035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將會增長,按照保守方案會增加約1 000萬人,按照最大方案則會增加2 808萬人[9]124-135。也就是說未來十幾年都是我國高等教育生源充足的時期,且學生規模也極可能增加1 000~2 000萬人。須知日本、韓國、俄羅斯三國高等教育在學規模的總和只有1 073萬人,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四國高等教育總規模也只有1 103萬人[24]。如此巨大的增量規模既是負擔也是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國一定要抓住歷史機遇做好高等教育多樣化的改革試驗。教育決策者應該從制度上確認并充分利用這個空前的窗口期,全力以赴開展高等教育辦學模式、評價改革、培養方式的多樣化實驗。
在辦學模式方面,要給予新型研究型大學和民辦高校足夠的辦學空間、辦學自由。目前,我國本土民辦高校在生源分數、就業質量、經費投入上通常落后于公辦大學,尤其是遠遠不如研究型大學。那么,社會主義國家如何辦出高水平、研究型的民辦大學?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為民辦大學提供更多的辦學空間,鼓勵它們進行大膽的實驗和探索。
在評價改革方面,目前不同高校的目標趨同問題嚴重,不僅同一層次大學目標趨同,不同層次類型高校也存在“五唯”的問題。要在未來十年打破“五唯”辦學的怪圈,就要真正實施高校的分類定位與分類發展,即便是同為公辦研究型大學也要進行分類評價,應繼續推動“放管服”改革,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25]。最具有開創性的試驗就是充分授權給若干所研究型大學足夠的自主權,嘗試實行“多投入、少評價”甚至“只投入、不評價”的試驗。
在培養方式上,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各級學校可以開展諸多改革實驗,例如,義務教育階段“五四制”和“六三制”哪一種模式有利于拔尖創新人才成長?普通高校學生培養的“工讀結合”模式是否優于傳統模式?如何打破現實中產教融合的關鍵梗阻?在高等教育生源最為充足(競爭最激烈)的幾年,能否鼓勵考生延遲高考或者高考后保留入學資格3年?這樣考生不僅能避開激烈競爭,也可在讀大學之前積累一些職業經驗。對于高校來說,若能將高等教育規模的“波峰”削平,也可以適度降低擴招的壓力。
(二)持續攀升時期:多措并舉保持原有特色與緩解供需矛盾
需要明確的是,到2035年我們要建成的是“教育強國”,而非“教育大國”或是“超級教育大國”。我國高等教育在持續攀升時期面臨不斷增長的各種需求壓力,必須在需求增長和資源供給之間實現平衡發展。面對高校1 000萬人以上的“擴招規模”,首要問題就是確定擴招原則與擴招主體。直接和根本的原則應該看是否有利于教育強國建設,一切政策變動,尤其是規模的變動要服務于、服從于“建成教育強國”這個根本目標。具體來說,如果擴招不利于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的形成,并且會因稀釋資源而影響教育強國建設的進程,這種擴招顯然不妥。
根據預測,未來十年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會呈上升趨勢,一定幅度的擴招也是必要的。在持續攀升期,高等教育總投入應更加注重多元化融資渠道的建設,提升資金籌集能力,探索多元資源共享合作機制,并面向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創新潛力的學科和領域建立財政資金直達機制。
擴招的同時,我們還要穩固各類高校自身特色與優勢。每類高校都可以成為擴招的“主體”,所以教育管理部門應綜合考量、科學規劃、合理調控擴招節奏,讓每一類大學都根據自身定位承擔各自的任務,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精英型高校依然要嚴格控制擴張規模,防止資源稀釋以保留其精英屬性[26]。地方普通高校與民辦高校則應承擔主要的擴招任務。這樣既為應用型本??聘咝L峁└嗟陌l展空間,又可以幫助研究型大學維持重大戰略性研究與創新職能。當前一些高校已經對本科招生專業進行動態調整、優化,在擴招階段進行專業結構的優化也是一個重要契機。
此外,在大學生擴招的過程中要保障質量、優化結構,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制度支持。2023年我國研究生在學規模僅占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的8%[4],明顯低于歐美發達國家[27],因此有學者建議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但是我們仍然必須把“提高質量”作為核心與前提,規模擴招幅度和進程要保持理性,絕不能盲目過大。當然,在擴招的同時各省要降低本省學生錄取比例,增加民族地區與非民族地區大學生的跨地區交流,促進各民族學生交流、互通。同時,擴招過程中應保持各自大學的定位,實現專業結構、區域結構的優化是擴招要遵循的重要原則,這些具體原則必須服從于立德樹人的使命,服務于高質量發展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大原則。
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大的過程中還要做好師資預測與配置。一方面,各地要在教師招聘方面分類測算本轄區不同學科的教師編制需求,根據教師未來需求和當前師資存量結構研判編制盈缺狀況,并據此估測教師編制的調配潛力[28]。另一方面,應該多方面統籌彈性增加教師供給:首先要通過延聘和返聘制度,充分挖掘銀齡教師的潛力,對師德高尚、教學優秀、學術精湛的退休教師以繼續承擔教學、指導青年教師及參與學科建設等為目的實現再聘[29]。其次,支持高職院校和應用型高校創新教師聘用方式,通過設立流動崗位、編內外同工同酬等舉措吸引行業頂尖人才兼職任教,擴大“雙師型”教師隊伍,以防止在規模頂峰之后出現大量師資冗余與裁員的勞動糾紛。最后,同一城市各院校應協同建立共享優秀師資的制度,以促進交流與學習。
高等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應以超前布局和系統規劃為核心。地方政府需結合現有生源數據和未來發展趨勢,準確預測基礎設施需求,明確建設重點,慎重新建校區、新建大學,必要時可以將“關停并轉”的中小學改造為大學的一個校區、學院。針對校舍和科研設備等物質資源,以高校聯盟等為載體促進資源互通并適度放開管理權限,如圖書跨校借閱、校舍共享等,定期展開高校合作交流會以推動校際教育實踐基地的充分運用[30]。
(三)急劇縮減時期:落實精簡優化的戰略方針
高等教育在急劇縮減時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如何實現轉化與利用閑置資源、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命題。
在適齡生源減少、規模減少的情況下,怎樣維系一定的規模呢?第一,可以擴招中年大學生、老年大學生,借此完善終身學習體系[31]。日本政府面對少子化問題,曾提出未來人們將不再限于“受教育-工作-養老”這種單一的生活模式,而是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能回到校園中接受高等教育或繼續教育[32]。也許在將來,我國部分大學要舉辦中年教育和老年教育,部分大學會成立老年教育學院或者老年康養學院。第二,除了通過突破年齡限制來擴大生源外,建議擴大國際生源規模[33]。這顯然要求不斷增強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增強國際通用的理工科專業的實力;同時打造特色化的國際化課程體系,通過開發以英語授課的特色課程吸引海外學生,如中醫專業、漢語言文化專業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國出現“生源荒”的時候,世界上也將同步進入生育率低、學齡人口減少的階段,教育主管部門應未雨綢繆,做好具體規劃。
在急劇縮減期,部分高校必然會因為生源危機而難以維系。對于“關停并轉”的高發階段,高校如何有序退出也要做出相應的規劃,建立合并、合作與退出的成熟機制,避免突然退出而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具體到資源管理,主要涉及四個方面:首先,在教師管理方面要完善教師退出機制,財政部門應設立教師轉崗發展和“退出扶持”專項基金,支持教師轉向老年教育、社區服務等社會急需的領域;其次,針對基礎設施的維護,需更加注重對校舍、儀器設備等資源的精簡優化與高效利用,設立專項基礎設施維護與升級基金,以更好應對在生源減少背景下的基礎設施老化問題;再次,在校舍資源方面,高校應根據生源減少的趨勢進行合理布局調整,通過定期審查校舍的使用情況合理調整空間分配,如將部分閑置校舍改造為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或社會服務中心;最后,在儀器設備方面,應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和共享機制的建設,通過建立跨院系、跨學校的儀器設備共享平臺,促進科研設備的協同使用并減少重復購置和閑置浪費。同時,也要鼓勵校企合作,將校企合作的成果應用于教學和科研實踐中,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創新鏈的無縫對接。
(四)戰略機遇期,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等重大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必須“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等重大關系。經過二十多年的高等教育大發展,民生需求已經得到較好滿足,現在的重中之重是凸顯國家戰略。距離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期限還有11年的時間,在這一戰略機遇期應該瞄準建成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進行超前布局、超常規投入,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尤其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優先保障好關鍵組織、關鍵項目和關鍵人群的資源投入。當前經濟增速放緩、財政壓力加大,高等教育在未來十幾年中極有可能進行上千萬規模的擴招,資源集中戰略能否實現還難以預測。以政府為主、相對單一的投入模式不利于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可能導致我們在關鍵項目、關鍵群體上投入不足,從而影響國家戰略的推進。為此,有必要繼續優化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如果研究生培養規模的增幅較大,那么對于增量部分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應該設置“自籌經費”類型,不僅可以減輕國家財政壓力并更好地滿足社會多元化的人才需求,還有助于治理“水博”的問題。同時,還應優化科研經費的投入結構,以加強對關鍵群體的支持,我國科研經費的人力支出比例僅為28%,而美國是66%,法國是61%,德國是60%[34],這不利于吸引優秀人才從事科研工作。因此建議提升科研經費中人力支出的比例,以吸引最優秀的本科生攻讀碩士、博士,從事科研工作??傊?,要始終圍繞建成教育強國的根本目標進行科學的資源配置,這樣才能早日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
五、研究不足與展望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在正確把握人口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才能保障這項系統工程行穩致遠。因此,本研究圍繞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通過測算2024-2040年全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數,進而求得2024-2040年期間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需求變化,為此提供了教育資源的規模需求的預測方案,以期保障學齡人口所需的高等教育資源供給,助力教育強國建設。此外,由于本研究從人口變動的角度思考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盡管人口變動本身受到政策、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但也難以排除政治、經濟等其他影響因素對人口以及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潛在影響。為更好地對未來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做出優化,在后續的研究中,有必要進一步搜集政策、經濟發展等其他維度數據來更精準地分析人口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同時也應繼續探索未來高等教育資源的供給變化,從而全面考察學齡人口變動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維,楊順艷,許佳賓.人口變化背景下我國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需求預測與規劃[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4(02):63-73.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6.
[3] 陳功.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J].紅旗文稿,2023(22):42-44.
[4]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EB/OL].(2024-03-01)[2024-10-09].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_1117517.html.
[5] 眭依凡,張川霞,何志偉.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使命與責任[J].重慶高教研究,2024(2):3-13.
[6] 徐海東,周皓.我國人口受教育狀況的發展與啟示:基于1982—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2(5):126-137.
[7] 任艷紅,王振龍.省域人口與教育發展目標預測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教育研究,2011(4):24-29.
[8] 姚引妹,李芬,尹文耀.“單獨二孩”政策下我國受教育人口變化趨勢研究[J].教育研究,2015(3):35-46.
[9] 王傳毅,辜劉建,俞寅威.“三孩”政策對教育規模的影響:面向2035的預測[J].教育研究,2022(11):124-135.
[10] 賀芳,彭虹斌.2022-2035年城鄉學前教育學齡人口預測及資源需求分析[J].教育與經濟,2023(6):77-84.
[1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6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42.
[12] 楊怡,沈敬軒,喬錦忠.高等教育如何應對未來之變: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23(5):5-18.
[13] 吳瑞君,尹星星,張美麗.教育強國建設目標下統籌優化國家及省域師資配置[J].教育研究,2023(9):12-21.
[14] 胡德鑫,王漫.2016-2032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趨勢預測[J].教育學術月刊,2016(6):3-7.
[15] 程瑤,章冬斌.2020年前適齡人口變化與普通高等教育規模發展趨勢分析[J].教育科學,2008(5):11-14.
[16] 趙嵐.中國農村適齡人口人均預期受教育年限展望[J].教育科學,2006(2):52-55.
[17] 劉金冷.預測與決策技術:原理及應用軟件設計[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9.
[18] 李碩豪,李文平.2013-2030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發展研究:基于適齡人口和經濟水平的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6):73-80.
[19] 胡詠梅,趙平.教育強國建設目標下高等教育專任教師資源配置標準與需求預測[J].重慶高教研究,2024(4):22-29.
[20] 闞閱,方潔.新西蘭國際高等教育復蘇戰略的實踐及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23(9):44-53.
[21] 劉云生.面向2035中國教育評估機構總體角色重塑的基本邏輯與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24(4):30-41.
[22] 郭睿,劉澤云.2025—2035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與經費需求預測[J].教育經濟評論,2023(1):23-42.
[23] 王文,卞永祖,劉延潔.我國人均GDP排名變動情況及人均GDP預測[J].當代金融研究,2018(6):18-38.
[24]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Enrolment in Tertiary Education,All Programmes,Both Sexes (number)[EB/OL].[2024-10-06].https://data.uis.unesco.org/.
[25] 任增元,梁孫賓.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大學治理的現狀反思與優化空間:基于權力要素與教師感知的視角[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53-65.
[26] 任增元,徐醒獅.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方位與強國建設的戰略抉擇[J].江蘇高教,2023(5):30-38.
[27] 李立國,李建龍.優化資源布局與高等教育強國建設[J].大學教育科學,2024(1):14-20.
[28] 朱秀紅.人口下降背景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攻堅難點與政策應對:以東北地區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4(4):1-9.
[29] 陳飛,李貴仁.鄉村教師補充的時代坐標與政策走向[J].現代教育管理,2023(8):99-110.
[30] 王成端,謝華,孫山,等.川渝地區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現狀、問題及共享機制研究[J].現代大學教育,2012(6):86-91.
[31] 吳宏超,李天航.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管理學發展愿景[J].現代教育管理,2023(8):9-18.
[32] 季玟希.《日本面向2040年高等教育總體規劃》介評[J].高教發展與評估,2022(5):75-85.
[33] 張寧珊.“后脫歐時代”英國國際留學生教育的政策轉向[J].現代教育管理,2023(9):54-63.
[34] 柯政,李恬.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點與方向[J].全球教育展望,2023,52(4):3-13.
Towards 2035: Forecast and Allocation Strateg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 Demand Based on Changes in School-age Population
Abstract: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in September 2024 set the goal of “building a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 by 2035”.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better,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the school-age population from now until around 2035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plans. Based on official data, this paper predicts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school-age population and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situation from 2024 to 2040. It is found that the total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will show an inverted “U” shap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social demand for school-running resources will no longer increase monotonously, and the task of allocating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will be more challenging than before. According to the forecast, there will be a peak in resource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round 2035. For example, compared with 2023, 1,083,300 full-time teachers for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ust be added in the peak year. But by 2040, compared with the peak, the demand for full-time teachers for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will decrease by 837,500, the total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will be reduced by 646.134 billion yuan, the demand for university building area will be reduced by 53,652 million square meters, and the demand for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ruments will be reduced by 87.756 billion yuan. Based on the dynamic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the following optimization pathways are proposed: during the “period with abundant students”, it is essential to seize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to carry out reform experiments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uring the “continuous rising period”,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maintain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lleviate supply-demand conflicts; during the “sharp decline period”, it is supposed to implement strategies for streamlining and optimization, so as to respond positively to future population changes by fully exploiting the potentia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by appropriately downsizing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during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it is crucial to aim at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orrectly handl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such as supporting country strategies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people.
Key words: population changes; higher education school-age population;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allo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