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要求法學教育的新發展,法學教育的新發展實質上即是法學教育的現代化。法學教育現代化是全面依法治國戰略成功實施的重要促進力量,我們的法學教育應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應體現出中國特色、中國方案、中國氣派和中國智慧。作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20周年院慶暨中國式現代化與法學教育發展高峰論壇”的重要成果,汪后繼等主編的《中國式現代化與法學教育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面向法學教育的謀劃者、組織實施者及參與法學教育的師生提出了推進法學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主張,探討了法學教育現代化的內涵邏輯及實施路徑,對我國法學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第一,觀點鮮明地強調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法學教育現代化的內涵邏輯,指明了我國法學教育現代化問題的根本所在。中國式現代化是基于現代化一般目標和特征的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主發展道路、自主發展規律、自主發展特色的現代化,相應地,我國法學教育的現代化也應奠基于中國文化、特色、方案、智慧的法學知識體系之上,自主的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法學教育現代化的內涵邏輯。該著作主張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應立足中國自己的法治實踐,著力解決本土法治問題。主體性、原創性的法學研究是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底層邏輯,是建構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必由之路。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要回應當代問題,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合世界文明的發展方向。一方面,自清末沈家本主持修律變法以來,借鑒、學習甚至照搬西方法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一直是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的重要趨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學研究、法學教育與法律實踐的脫節以及法律規則在司法實踐中的變形;另一方面,中華法系中的理論智慧、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優秀成果挖掘、借鑒得不夠充分,本土法治資源仍有很大的開發空間。《中國式現代化與法學教育發展》一書主張法學教育現代化的內涵邏輯是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堪稱法學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節點性著作。
第二,集中闡述了實現法學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使得我國法學教育現代化發展能夠有的放矢。法學教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需要外延式的實施機制予以現實化,法學教育需要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探索促進法學教育現代化的具體路徑。對此,該著作認為需堅持以下幾點:一是培養具有國際化法學知識、視野和交流能力的法治人才。作者較為系統地提出了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思路,即克服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的短板,建立國內人才社群,提高學科吸引力,建構本科基礎教育、綜合實務能力教育、精英教育的梯度培養模式等。二是培養實踐面向的法律高端人才。法律專業博士培養是具有鮮明實踐指向的法律高端人才的教育,人才培養要具有區分度、明確的實踐導向和實務功能;要加大教學的實踐分量和開放力度;要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規范性與創新性相統一。三是重視數字法學發展。作者認為數字法學不僅是一門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更是一門服務于數字治理的實踐性學科、全球性學科。數字法學發展應兼顧科學研究與專業建設、市場需求與科學發展規律以及國際化需求;應樹立學科深度融合交叉的理念,跳出部門法的桎梏以形成領域法學的新思維;應大膽創新,拓展教師與研究人員的知識結構,構建數字法學的基本命題、范疇、原則和研究方法。
第三,點明紀檢監察學科建設既是我國法學教育現代化的具體實施路徑,又是其重要表征。作者認為,我國反貪污腐敗的監察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獨具特色的,據此建立成熟、完備、科學的紀檢監察學科知識體系是學科發展的核心要素,只有紀檢監察學科的本體性基礎理論基本建立,服務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監察制度體系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功能。紀檢監察學科體系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中國特色以及獨特的歷史機遇與本土資源,其學科發展應著眼于實踐運用。總體而言,新時代紀檢監察學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對建設中國式法治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中國式現代化與法學教育發展》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提出的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內涵邏輯,培養面向全球的法治人才、實踐面向的法律高端人才和重視數字法學新發展等重要路徑以及建設紀檢監察學科的重要表征,涵蓋了當前法學教育發展的底層邏輯和重點方向,如果我們能夠在以上方面取得進展,中國式法學教育現代化將邁向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