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建設,強調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為高校思政實踐育人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和路徑。針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和短板,高校需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踐育人的重要論述為指導,不斷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方式,讓社會實踐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孫苓、孫天罡、金明蘭等撰寫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一書,緊密圍繞高校實踐育人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在系統梳理思政課實踐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從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創新和有效性提升等多個層面出發,進一步明確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的具體路徑,可以為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和創新發展提供諸多有益借鑒。該書內容詳實、邏輯清晰,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作者首先對新時期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背景、內涵、功能和意義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并進一步回顧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淵源,突出了實踐教學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獨特價值和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作者又結合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現實需求,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創新機制和實踐路徑進行探討,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徑,對于切實提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充分發揮思政課的實踐育人價值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總的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特色與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直面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困境,突出實踐教學重要價值。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還必須善用社會實踐的豐富案例、新鮮故事,把思政課道理講生動、講活潑,積極引導學生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體驗和探索,推動思想理論、政治信仰和道德品格的實踐轉化。鑒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緊緊圍繞新時期思政教育改革的現實需求,對我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發展歷程和現狀進行全面梳理,并對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分析。正如作者所指出的,由于當前部分高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到位,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科學內涵和實踐進路的認識不夠充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難以有效銜接、學生獲得感和參與感較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實踐育人工作的高質量發展。這就需要相關院校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從思政工作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出發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性規劃,在充分挖掘各類實踐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探索構建常態化、可持續的實踐育人模式。二是積極落實“大思政課”理念,探索構建思政課融合創新體系。實踐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為了充分發揮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育人價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以“大思政課”理念為指導,積極探索構建以融合創新為特點的實踐育人工作體系,推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全面創新。在“大思政課”理念下,高校亟須進一步加強與校外各主體的緊密協同,積極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通過與各類社會優質育人資源的常態化合作與交流,匯聚更加開放多元的“大思政課”資源,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知社會、走進社會。可以組織學生到基層一線參觀考察、實地體驗、深入調研,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深刻感受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堅持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優化實踐教學育人機制。作為一種啟發性教育,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思貫通、知行合一。該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進一步突出了學生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明確指出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發展需求與期待進行改革和創新,注重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現實問題,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和認可思政教育,真正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進一步加大對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教師的關注點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完成教學任務層面,還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及時關注學生反饋、準確引導學生思想,對學生在實踐中產生的問題要及時解答、引領和糾偏,切實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綜上所述,作為新時期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在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課育人質量和實效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目標任務的重要抓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從我國思政教育改革的現實困境出發,對當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的理論基礎、主要問題以及創新策略等內容進行了系統性的探討,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尤其是作者在該書中提出的諸多建設性建議,有助于進一步激發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活力,通過思政教育改革創新向社會生活大舞臺的拓展,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的整體優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