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為一種古老而普遍的藝術形式,是廣大人民群眾重要的精神追求之一。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越來越追求精神上的滿足。音樂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拓展傳播路徑,豐富傳播媒介。音樂教育是提升公民音樂素養的有效途徑,也是音樂傳播的重要形式,它為音樂的國際化和全球化傳播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方面,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對個人進行音樂知識、音樂技能、思想情感、文化素養、價值觀念等層面的培養;另一方面,音樂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形式,能夠促進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然而,高校音樂教育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覆蓋面有限、教育理念陳舊、教育內容落后、教育方式傳統、教育手段單一等,這些問題制約了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除此之外,作為高校音樂教育重要內容之一的音樂表演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音樂表演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主要是通過舞臺呈現音樂藝術形態,可以說是音樂的再次創作活動。音樂表演藝術依托于藝術家的精湛技藝與真摯情感,將音樂作品以歌唱、器樂演奏、舞蹈等多種方式展現給觀眾,從而營造出令人難以忘懷的視聽體驗。音樂表演藝術的價值往往需要在實踐中體現出來。要想獲得較好的表演藝術實踐效果,音樂教育者必須重視音樂表演藝術教學實踐,多組織一些音樂會、校園演出、音樂節等音樂表演活動,鼓勵學習者將已學音樂理論知識靈活地應用于音樂表演實踐中,不斷提高音樂學習者的綜合能力,以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提高音樂表演藝術人才培養的質量。近年來,音樂教育改革與表演藝術實踐研究在國內外受到廣泛關注,一些與之相關的著作也相繼問世。
戚毅所著《音樂教育與表演藝術實踐》(吉林美術出版社,2020版)主要研究音樂教育改革與表演藝術教學實踐。作者從高校音樂教育理念入手,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及自身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音樂教育與表演藝術實踐的相關知識,分析了高校音樂教育體系,探討了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相關問題。同時,作者還從多個層面論述了音樂表演的相關知識以及音樂表演藝術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作者強調,無論是從高校音樂教育的學生發展需求和音樂師資隊伍來看,還是從高校音樂教育理念和高校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來看,高校音樂教育都必須改革。進入新時代,音樂教育者在音樂表演藝術教學中應該找準自身發展的方向,在重視音樂表演及其藝術理論的同時,需更加關注音樂表演藝術教學實踐。《音樂教育與表演藝術實踐》對表演藝術在教學實踐中的價值體現、表演藝術教學實踐的模式、表演藝術教學實踐的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為音樂表演藝術及其教學實踐拓寬了思路。整體來看,該著結構合理、邏輯清晰,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第一,創新性。作者結合音樂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不僅將“以人為本”理念與新媒體融入高校音樂教育改革中,而且將音樂教育改革與表演藝術教學實踐相結合進行創新性研究,為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手段。在論述表演藝術教學實踐部分,作者在分析表演藝術實踐能力訓練與培養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以教學細節促進創新意識培養、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創新欲望、以音樂實踐推動創新等途徑,推動音樂表演教學模式改革,促進音樂教育革新和表演藝術教學實踐的創新。
第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校音樂教育是提升大學生美育素養水平的重要方式,音樂教育體系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內涵,其理論與實踐涉及諸多形式和內容。《音樂教育與表演藝術實踐》一書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系統分析了當前高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探討了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從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理論內涵來看,作者結合現代哲學、現代教育、現代美學三個方面對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思路進行了闡釋。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作者提出了高校音樂教育的實踐路徑,實現了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合。除此之外,作者也將理論與實踐貫穿于音樂表演藝術研究中。作者在介紹表演藝術、音樂表演、舞蹈表演、表演藝術形象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音樂表演藝術教學實踐,提出了音樂表演創新教學模式構建的路徑,列舉了音樂表演藝術教學實踐改革的措施,真正將音樂表演與表演藝術教學實踐有機結合。
高校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是傳承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它不僅關系個人發展,還對社會文化傳承與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音樂教育與表演藝術實踐》以音樂教育為核心,以表演藝術實踐為重點,對高校音樂教育與表演藝術教學實踐改革進行歸納總結,既可指導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藝術實踐,也可為高校音樂教育改革與表演藝術教學實踐的研究探索提供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