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具有交叉融合能力、適應快速迭代社會分工的高素質數智人才是當前高校面臨的重大課題。高校以現代數智技術為依托,聚焦崗位核心技能和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求,創新性地推進微專業建設,是實現數智時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數智時代高校推進微專業建設,需根據其專業設置的前沿性、培養體系的動態性、學科交叉的融合性、綜合訓練的實踐性、修讀方式的靈活性等基本特征,強化微專業跨學科學習要求、教學資源協同與共享、人才培養質量管控等三個方面的建設機制,并緊扣“數智+”時代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采取優化總體頂層設計、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建設優質課程資源、構建開放共享平臺、建優實驗實踐環境、健全質量監控體系等舉措,提高微專業建設質量和發展水平。
關鍵詞:數智時代;創新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微專業;跨學科研究;交叉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6-0039-08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1]。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等教育作為人力資源供給、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重要陣地,肩負著不斷優化適應新發展格局要求的學科專業結構、以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迅猛發展,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知識創新加速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經濟形態、產業模式和商業模式,社會已然邁入數智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工作場景的多元化和智能化客觀上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上體現更強柔性和交叉綜合性,迫切需要培養更多體現交叉融合特征、適應數智時代要求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然而,高校傳統的相對固化的專業設置卻無法滿足日益細化、快速迭代的社會分工和高素質人才培養需求,影響了人才培養對新發展格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的充分發揮。因此,如何在不改變現有專業規格的基礎上,基于數字化工具和手段,加快建設體現“數智+”時代特征和要求的微專業,及時補充其他專業的核心知識,尤其是數智化時代的相關技能,以更高的標準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已然成為現階段各高校深化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和課題[2]。基于此,充分認識和理解數智時代微專業的內涵特征,著力探討高校微專業建設機制以及推進路徑,是當前高校推進微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前提。
一、數智時代高校微專業的內涵特征
(一)數智時代高校微專業的內涵釋義
自美國在線教育課程平臺EDX于2012年首次提出微專業培養模式以來,全球范圍內微專業數量逐漸增加,并基于不同平臺與模式開發建設微專業的積極探索與日俱增,引發了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廣泛關注。關于微專業的界定,有學者認為微專業是聚焦某一主題,通過慕課平臺向學習者提供的序列化慕課課程,一般由3~10門組成,整個學習過程可看作“選擇特定專業—完成專業培養方案—獲得修讀證書”的微縮版本[3]。微專業是順應社會時代發展最新需求而設計的一系列微課程,讓學生經過較短時間的集中培養后具備較強的職業競爭力和專業能力[3]。微專業教學是指通過提煉某一崗位群的核心技能,采取快速、集中培養的方式,并結合5~10門核心課程的學習,使學習者滿足某一領域工作技能要求,進而順利就業,解決大學專業設置與企業用人需求之間存在的不匹配問題[4]。微專業教育可以理解為高校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需求,圍繞某個特定學術領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養,在本科專業目錄之外自主設置的短學制、特色化、以學習某方面知識為目的的專業,通過構建微型化、個性化和相對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凸顯靈活、開放的特點,培養學生相關專業知識、能力和素養的跨學科專業教育模式[5]。微專業學習是學生在原有專業學習的基礎上,根據自身興趣和職業發展需求,為提升就業競爭力進行的跨學科知識學習[6]。
基于上述分析,不同學者對微專業的內涵有不同見解,但究其核心具有一致性,即微專業是高校以學科交叉融合培養為方向,以現代數智技術為依托,使學生在學習主修專業的同時,通過對一定數量其他專業核心課程或交叉融合型課程的集中學習,具備特定領域一定專業素養和核心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微專業的學習不同于傳統輔修專業,也不同于第二學位的修讀,更多體現了新時代人才交叉復合的要求和教育數字化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圍繞數智時代高校微專業建設進行探索,不僅有助于培養適應和引領數智時代的高素質優秀人才,更是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積極探索[7]。
(二)數智時代高校微專業的基本特征
基于微專業的基本內涵,結合對國內外高校微專業建設實踐的調研和相關學者的研究,分析發現,數智時代微專業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專業設置的前沿性
隨著數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新興行業與職業不斷演化、迭代,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不斷涌現,傳統的專業劃分已經難以滿足市場對特定技能的迫切需求。如何聚焦前沿細分領域,及時將最新的學科發展動態、研究成果以及科技前沿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引入課程體系、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之中,成為高校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題中應有之義。通過精準的調研和專業分析,依托學科專業前沿和數智平臺工具,聚焦新興領域設置微專業,為學生提供針對性強的前沿學習內容、前瞻性的學術視野以及先進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區塊鏈等,可以幫助其提升敏銳的洞察力和快速的響應力,快速掌握最先進的理念和方法。通過微專業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通過短時間的集中培養快速適應市場變化,具備與時俱進的知識和技能,擁有更強的創新思維、探索精神和競爭力,而且能夠更好地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和挑戰,填補行業技能缺口,具備較強的職業競爭力和專業能力[8],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當然,正因為微專業聚焦數智時代前沿技術的特性,對教師團隊的素質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團隊需要基于自身擁有的豐富經驗和研究成果,聚焦特定的細分領域精心論證微專業開設的科學性和必要性,尤其是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數字教學、翻轉課堂、在線視頻等方式)創新教學模式,真正為學生帶來最真實、最前沿的知識和實踐經驗,激發學生對前沿技術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2.培養體系的靈活性
當前傳統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途徑、學分要求以及課程體系相對固化,難以適應數智化時代快速轉型、發展與升級的要求;同時,新專業的開設不僅需要較長時間的審慎論證,還對高校人力、物力、財力等各項軟硬件提出了較高要求。推進微專業建設,可以在課程設置、學習方式和時間安排上體現更大的靈活性,成為高校人才培養創新和交叉融合改革的突破口。在課程設置上,微專業建設要體現國家人才發展戰略、產業發展前沿需求和高等教育發展先進理念,凸顯知識能力培養與產業崗位需求的內在一致性,凸顯課程體系之間具有內在邏輯性和系統特征[9]。通過對20多所院校112個微專業設置的調研情況來看,微專業課程(含實踐環節)基本設置4~10門,課程結構上體現了鮮明的跨專業特征。隨著數智技術和方法的發展,微專業課程體系及具體的培養規格、學分學期、專業方向等,可基于學術前沿、產業需求和學科發展等實際進行整體規劃與靈活調整。與傳統專業相比,微專業為學生提供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進行學習的機會,滿足了個性化學習需要。在教學方式上,高校多采取“線上教學+線下實踐評估”的授課方式,結合學生在線學習數據和線下實踐表現,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量化學生學習效果,并據此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以更好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10]。微專業的教學模式具備相對的靈活性,在時間安排上,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時間安排進行學習。例如,對于在線視頻教學、互動討論和虛擬實踐項目,學生能夠在自己選擇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習的便利性和快捷性,且其修讀時間一般只需1年。這種較強靈活性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在不影響主修專業學習的同時,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和技能;而學校在有效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某一職業崗位需要的核心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為行業企業急需人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支撐。微專業培養體系的靈活性不僅增強了對學生培養的針對性,創新了高校適應數智時代變化和學生需求的動態教育模式,更為后期高校培育新專業提供了良好的鋪墊和前期探索。
3.學科交叉的融合性
學科交叉的融合性是數智時代高校微專業建設的重要特征之一。高校微專業建設在學科交叉上的融合不僅體現在內容上的交叉融合,同時也意味著資源的高度整合和優化配置。一方面,在微專業的內容建設上,學科之間邊界的模糊化帶來跨學科和交叉學科協作融合。微專業順應數智時代人才應具備跨學科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而應運而生,其結構打破了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其內容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有機融合,并在優質課程和科學體系的保障下,突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壁壘,使知識生產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呈現出高度綜合化的趨勢[11]。學生通過跨學科的學習和研究,能夠獲得更加全面的知識結構和更廣闊的視野,擁有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微專業的這種內容組織模式,滿足了學生的跨學科需求,推動了高校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微專業的設置以原有優勢學科資源為基礎,以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職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構建科學合理的核心知識課程體系[12],將其與現有專業進行有效關聯,能夠實現教學資源最大程度的共享。高校在微專業的建設過程中,通過整合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才培養成本,更高效地利用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資源的產出效率,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此外,基于微專業的融合性特征,高校通過搭建教學資源庫與平臺,集中存儲和管理各類教材、課件、實驗數據等教學資源,便于教師和學生快速獲取所需資源,提升教學資源整合度和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微專業的融合性為數智時代的大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發展空間,同時也為高校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夯實了基礎。
4.綜合訓練的實踐性
實踐性和應用性是微專業教育的核心,更是其區別于傳統專業的重要標志之一。數智時代,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更加緊密,微專業在實踐課程體系中可以綜合校內實踐內容,充分利用與企業、科研機構合作的產教融合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實踐學習內容。一方面,微專業開設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校內實踐課程,依托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室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鼓勵學生參與相關競賽和實習、實訓項目,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在團隊合作中解決創新型、綜合型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微專業的課程體系具有“理論+實踐”的鮮明特征,其課程建設緊密圍繞數智時代的管理實踐與相關專業前沿理論知識,其培養過程采用理論與實踐教學并行的模式,即校企雙方通過產教融合協議聯結,將行業企業的部分崗前培訓課程納入微專業課程體系,將項目實戰案例、生產一線場景、技術聯合攻關等資源有機融入教學全過程,同時聘請行業企業中的專業人士擔任兼職老師給學生授課,或者聯合行業企業成立現代產業學院,真正實現理論課程與項目實訓的有效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融合,更好地了解社會所需、行業所需,在真實場景中應用所學,實現產教深度融合[13]。可見,微專業的實踐性使其培養出來的學生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更具競爭力和適應能力,能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5.修讀方式的個性化
個性化是微專業的核心特征之一。微專業作為一種靈活、小規模的學習項目,要依據科學的培養方案設置優質的核心課程。首先,課程內容的特色化是微專業個性化的重要體現。微專業能夠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和時代要求設置課程,吸引具有同一興趣、特長和未來職業規劃的學生修讀。學生不局限于傳統專業的固定課程設置,能夠依據自身個性化需求選擇與特定領域緊密相關的課程模塊,實現對知識結構的精準塑造。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各高校的“微專業”管理規定都比較柔性化,大多在國家本科專業目錄外,學生在入學后可以靈活選擇[14]。如對金融科技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人工智能在金融中的應用、區塊鏈技術、金融創新等課程的微專業。基于以上特征,高校可以根據學生個性化需求調整教學方式和培養要求,實現更加精準的教學與培養,同時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靈活設計課程訓練環節,提升學習效果。其次,教學方式的多元化也彰顯了微專業的個性化。微專業借助先進的數智技術,使得教學不再是單一的面對面傳授模式。微專業中常用的線上學習平臺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和節奏安排學習,隨時回看課程視頻強化理解。同時,虛擬實驗室、仿真模擬等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了身臨其境的實踐體驗,無論是經濟學領域的市場模擬還是教育學方面的教學情境模擬,它們都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偏好和風格。再者,評價體系的差異化是微專業個性化的關鍵一環。微專業突破了傳統的統一考試評價模式,轉而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和能力導向評價。對于不同微專業的學生,評價標準根據其專業特點和學習目標量身定制。如,在經濟學相關微專業中,更注重對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經濟模型應用能力的考查。此外,師生互動的個性化也是不可忽視的方面,每個微專業的學生人數較少,教師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同時,數智時代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通過在線討論區解答學生的疑問,針對個別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數智時代背景下,微專業以其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體系和師生互動等多方面的個性化特征,為學生提供了更加靈活、精準和符合自身需求的學習選擇。
二、數智時代高校微專業的建設機制
數智時代的微專業是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契機,聚焦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而設置的。從調研反饋的情況來看,微專業的設置雖然獲得了社會、老師和學生較高的認可,但如何更好地推進微專業建設,客觀上需要更好地認識微專業建設的動力、運行與約束機制,厘清其建設的內在機制和緣由,以期為后續建設提供方案。
(一)動力機制:跨學科學習需求
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變革,數智時代對跨學科人才培養的需求不斷增加。一方面,政府和社會外部需求不斷增加。社會經濟在新的發展規律中不斷衍生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的領域廣泛且復雜,包括經濟、環境、科技、教育、醫療等多個方面,這意味著傳統單一學科的教育模式已經很難滿足時代需求,急需培養并儲備具備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尤其是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吻合、能夠充分運用新質生產工具、產生創新生產價值的新質人才[15],高校理當成為培養掌握多學科工具人才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對于高校自身發展而言,學生和學科發展的內部需求不斷增加。從學生發展需求角度看,由于科學技術的推動,學術領域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人工智能、生物醫學、環境科學等交叉學科或領域不斷涌現,這些新興學科領域對學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培養更多個性化拔尖創新型人才,客觀上要求高校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提供創新型的教育方式滿足學生跨學科學習需求。從學科發展需求角度看,交叉學科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也是社會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伴隨著知識迭代升級、學科交叉融合的速度加快,高校需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的制度設計與模式。為適應上述變化,高校需要勇擔重任,不斷更新、完善課程和教學內容,加強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更加靈活的學習方式和評價體系,以培養出更多具備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卓越拔尖創新型人才。微專業學習作為一種跨學科學習方式,從其生成背景來看,是政府和社會對跨學科人才需求以及學生和學科特色化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運行機制:教學資源協同與共享
不斷增長的跨學科人才需求,以及學生跨學科學習需要的興起,促使高校跨學科人才培養的組織載體正在不斷發生變化。高校通過優化課程、專業等教育教學要素的組合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其組織方式大致產生兩種變革:一是獨立型,即要素本身具備跨學科特征,具體方式包括跨學科課程、跨學科專業和跨學科學位,如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工程和人類行為實驗室”;二是組合型,即課程、專業和學位等不同要素之間需要通過組合實現跨學科。跨學科人才培養組織方式的這兩種基本形態,分別對應了跨學科人才培養的兩種不同類型。例如,美國眾多研究型大學實施了跨學科本科教學項目,這些項目包括跨學科輔修課程、雙學位項目和本科生研究項目等。微專業的靈活性和實用性符合現代人的學習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國內不少高校在微專業的探索和實踐方面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推廣微專業的建設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微專業作為一種跨學科教學資源協同與共享的創新課程模式,使不同學科、研究機構在跨學科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逐漸從個體自覺走向制度化行為。高校推進微專業建設,不僅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學習、提升自我的契機,同時也推動了教師的轉型發展。大多數高校在建設微專業的同時,持續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促進了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了教學相長。微專業作為高校培養跨學科人才的組織載體,有助于推動高校不同學科學院和研究機構在跨學科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16]。微專業建設的蓬勃發展,不僅成功地使高校從單一慕課領域的教學拓展到針對前沿領域進行系統化的課程設置,實現學習方式更前沿的線上、線下融合,同時也契合了我國近年來對“四新”人才培養的重視。“四新”人才培養體現了高等教育對探索性人才培養實踐的需要,隨著新領域的不斷拓展,部分細分領域人才需求無法通過新設專業得到快速滿足,而微專業“短、平、快”的人才培養特點能夠迅速地滿足這一需求。同時,微專業建設的跨學科屬性也契合了《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等文件對輔修、雙學位教育等提出的具體指導性要求。
(三)約束機制:人才培養質量管控
相較于傳統的學科專業教育,微專業人才培養是一種全新的探索與設計。微專業在受動力機制、運行機制等影響實現加快發展的同時,同樣會受到其他因素的約束,如缺乏成熟的、可借鑒的建設經驗,高校有必要構建一套包括微專業教育質量管理機構和教育質量規范在內的新的教育質量管理機制。高校通過組建由教師、學生、教學督導、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組成的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承擔微專業審核與批準、檢查與監控、評估與處理等職能。微專業的正常運轉同樣需要科學的教育質量管理規范。首先,對微專業而言,首要的教育質量標準表現為對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要求。微專業不同于“雙學位”“輔修專業”,其畢業標準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因此特別需要對具體教育環節制定質量標準。例如,北京大學實施“同質要求、同質管理”,無論是輔修、雙學位,還是主修,所有選課的學生一般都在同一課堂完成同樣的作業和考試[17]。其次,微專業的教育質量標準還表現在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管理制度上。在準入要求上,包括對教師、學生、項目等對象進入微專業的標準與程序等方面的規定。例如,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博士生提供了自主創建跨學科研究項目的機會,但學生必須遵守“來自多個部門的五個教師支持其申請計劃書”等嚴格規定[18]。此外,為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優化微專業培養質量的過程監控、出口考核等環節,統籌微專業學生的階段性考核和最終考核。例如,斯坦福大學針對跨學科項目的學生制定了嚴格的學術水平考核制度,包括資格考試、綜合考試和論文答辯三個環節[19]。總體而言,微專業建設是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的改革創新之舉,微專業建設約束機制是通過對微專業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的約束和規范,來保證微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微專業建設需要從制度、質量評估、認證、教師、學生、行業和社會監督等多個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約束機制,以確保微專業的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穩定提升,真正把教育改革創新落到實處。
三、數智時代高校微專業建設的推進路徑
基于上述分析,推進高校微專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緊扣“數智+”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充分利用教育數字化工具,圍繞總體頂層設計、學科交叉融合、優質專業課程、開放共享平臺、實驗實踐環境、質量監控體系等方面持續加強建設,形成合力。
(一)優化“數智+”總體頂層設計
科學謀劃是微專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明確數智時代微專業發展方向、建設標準與制度體系尤為重要。一是要完善學科專業建設規劃。微專業建設屬于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推進卓越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研究數智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新期待,將微專業建設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鼓勵推進教學模式創新和改革,引導人才培養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需求,促進相關工作改進。二是做優微專業培養方案。高校基于數智時代的特點和微專業建設的要求,科學出臺微專業建設培養方案指導性意見,優化微專業建設目標、培養體系與培養要求,建立基于新經濟發展需求的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推進項目化教學以及多元化學習成果互認機制的順利實施[20]。同時,高校應結合自身辦學定位與特色,在保證傳統專業基礎性課程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開設微專業,利用微專業的“精細”實現對傳統專業的“內涵”提升,有效化解改革與效率、改革與資源之間的矛盾,體現專業內涵建設與學科交叉融合,確保后續培養有序進行。三是要建立健全建設與管理制度體系。高校要明確微專業立項標準和建設指南,體現數智特征,確保微專業的設置符合教育目標和質量要求;規范課程設置、學習資源、教師配備和評估方式等,保證微專業的內容與現有課程體系相銜接;明確微專業建設的管理機構、責任人制度、考核評估等制度體系,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充分調動學校各部門和教師的積極性,提高微專業的建設水平;探索實行微證書制度,建立學習激勵機制,如學分銀行和1+X證書制度,確保教與學質量,建立質量保證體系[21]。
(二)促進“數智+”學科交叉融合
跨學科融合是數智時代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和基本特征,也是推進微專業建設的強大動力和重要特征。高校只有推動學科融合創新與發展,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具備跨學科素養的卓越拔尖創新型復合人才。首先,學科交叉融合規劃至關重要。高校需結合學科發展規律和自身實際,明確推動“四新”融合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明確重點方向與潛在結合點,制定科學合理的跨學科融合規劃方案,為后續工作展開奠定堅實基礎。其次,設計跨學科的課程體系。高校應結合自身定位、辦學特點等,因校制宜,打破傳統學科界限,融合多元學科知識與技能,設計具有連貫性和遞進性的跨學科課程體系。如設置涵蓋工程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等多領域的跨學科綜合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引入案例教學、項目式學習等教育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體會跨學科融合魅力。再次,加快跨學科團隊培養。高校應培養和引進具有跨學科背景與能力的教師,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思考和探索,鼓勵不同學科教師合作開展教學與研究,形成跨學科教學團隊,共同攻克復雜的教學與科研難題。
(三)建設“數智+”優質專業課程
優質的課程資源是微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高校可結合數智時代微專業建設要求,以特定領域的專業化人才培養為旨歸,圍繞某個細分專業領域,側重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創新、課程資源數字化、修讀方式便利化等方面推進微專業課程建設。一是提供具有數智特色的教學內容。高校集合現有的一流課程、優質課程師資團隊,圍繞微專業建設定位,通過研討會、集體備課等方式,梳理建設課程知識圖譜,精心設計微專業的各門課程內容,調整優化教學內容,并選定或編制優秀教材作為輔助。二是創新教學設計。高校根據課程建設目標,經過反復的教學實踐、打磨和反饋,完善和優化教學大綱、教學實施方案,提供適合微專業學生的優秀教學設計,加快數字圖譜建設。三是強化資源的數字化。高校通過穩步推進微專業在線課程建設,逐步完成所有微專業課程教學視頻的錄制,實現教材、課件、習題、案例資料等靜態教學資源的數字化以及教學資料數字化。四是采取靈活修讀方式。微專業核心課程具有一定彈性和個性化,高校提供具有一定研究性、高階性、實踐性的修讀體驗,學生可依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興趣和需求等選擇適合的課程修讀方式,在不同時間段內完成課程修讀,進一步在自身需求基礎上深化對專業領域的學習。
(四)構建“數智+”開放共享平臺
開放共享平臺是優質課程資源的載體,職業能力提升的重要條件。堅持將數智技術與專業應用場景深度融合,是推進微專業空間拓展與延伸的重要手段。一是建立跨學科合作平臺。微專業的建設涉及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高校通過跨學科合作,鼓勵學生、教師和專業人士從不同的學科背景中汲取知識和經驗,以促進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知識交流和創新。二是搭建在線合作平臺。高校充分利用數據要素的驅動作用,為教師與學生提供虛擬學習社區、在線學習管理系統或專業論壇等平臺,實現在線討論、文件資源共享等功能,以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和合作交流。三是共建協作培養的平臺。加強與其他高校、企業、行業協會等的合作與交流,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跨學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多方協同共同推進微專業建設。四是構建資源共享平臺。高校借助數字技術,開發功能完善、穩定可靠的在線課程平臺,提供課程教學視頻、教材、課件、習題庫、案例庫等數字化教學資源,推動教學資源建設數智化轉型發展。
(五)建優“數智+”實驗實踐環境
結合微專業的實踐性及數智時代發展新需求,積極營造良好的實踐環境,是推進微專業建設的重要途徑。一是搭建校內實驗教學平臺。高校結合教學需要,充分利用現有實驗室開展實踐教學,通過校企共建等多種方式,升級、改造教學軟件與設備,擴大輻射面和受益面。二是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結合微專業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遴選部分優質的校外實習基地,強化學生實習指導,提升學生實戰能力,實現人才培養與業界前沿發展需求無縫對接。積極探索政、校、企共建科研創新平臺的體制機制,推動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生產流程、項目開發等科學對接[22]。三是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平臺。高校由于受自身辦學條件等限制,部分教學環節很難找到能容納學生模擬真實場景的實習實踐單位,或者由于安全性、保密性等方面原因,實習實踐單位不方便讓學生接觸真實業務。鑒于此,高校可以基于AR(增強現實)、VR(虛擬仿真)、MR(混合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微專業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平臺,解決微專業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實踐教學難問題。
(六)健全“數智+”質量監控體系
教學監控體系是確保微專業建設質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應充分運用數智時代數字化工具帶來的便利,為保障微專業教學工作順利開展提供條件。一是建立健全質量監控和評估機制。明確教務處等部門作為微專業建設的管理和質量監控機構,負責對微專業的建設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和監測,安排專職人員負責微專業教學安排、資源調度等工作,細化專業監測的數字化統計與分析。二是要完善教學管理工作規范。明確微專業教學及管理過程中各方職責,包括明確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教輔部門、二級學院的職責劃分,以及微專業負責人、任課教師、班主任、教務干事的職責,優化管理工作中數智化工具的運用,確保教學工作有序推進。三是要實現教學管理信息系統的協調統一。為提高微專業教學管理工作效率,高校應對現有教務系統進行升級,增加微專業教務管理相關模塊,實現微專業線上選課、學分認定、成績查詢、教師評價等功能,保障微專業教學管理服務全程全域信息化,并與學校整體的教學工作協同規劃,避免沖突;同時,要將微專業課程納入全校專業課程在線平臺協同管理,力爭全面實現在線注冊、選課、學習、互動、課程考核以及證書發放等功能,對微專業的教學活動開展形成有效支撐。四是要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過程監控。高校要對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考核評價等環節進行嚴格監督,通過教學觀摩、同行評議、學生評價等多種形式,以獲取全面的反饋信息,及時發現問題并反饋,確保微專業的質量和持續改進。
參考文獻
[1] 求是網.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7-21)[2024-9-20].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4-07/21/c_1130182461.htm.
[2] 戚務念.論中國教育研究的實證轉向[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16-27.
[3] 王宇.慕課微專業分析及其對我國慕課建設的啟示[J].中國遠程教育,2018(12):23-30,79-80.
[4] 殷丙山,鄭勤華,陳麗.中國MOOCs證書授予及學分認定調查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6(2):30-37.
[5] 秦磊毅,陳鵬.高校微專業教育的概念特征、目的價值和發展策略[J].教育學術月刊,2023(12):96-103.
[6] 葉青,杜清,肖明.為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設置微專業[N].科技日報,2022-06-16(6).
[7] 周毅.新文科背景下圖情檔學科“微專業”建設實踐探討[J].情報資料工作,2021(6):5-12.
[8] 閆廣芬,武瑩.通向職場的新探索:我國慕課微專業的興起及啟示[J].成人教育,2022(1):52-57.
[9] 劉玉良,周文龍,連新澤,等.地方高校工科類微專業建設策略——以溫州理工學院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4):88-93.
[10] 嚴俊,胡明澤.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學微專業人才培養——基于26個新聞傳播學微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4(6):11-18,32.
[11] 李立國,李登.設置交叉學科:打破科學割據,作徹底聯合的努力[N].光明日報,2021-02-27(11).
[12] 崔延強,林笑夷,段禹.新文科背景下復合型人才培養實踐模式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1):58-67.
[13] 袁婧,翟雪松,吳飛,等.基于虛擬教研室的高校人工智能專業(AI+X方向)建設——以浙江大學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24(5):123-133.
[14] 盧曉東.時空固化與微專業繁茂——基于完善《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的思考[J].教育學術月刊,2024(3):3-12,40.
[15] 祝智庭,戴嶺,趙曉偉,等.新質人才培養:數智時代教育的新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2024(1):52-60.
[16] 張曉報,劉寶存.跨學科人才培養機制:理論邏輯、現實問題與優化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23(6):43-51.
[17] 北京大學教務部.北京大學本科生修讀雙學位專業管理辦法[EB/OL].(2017-01-13)[2023-02-09].http://dean.pku.edu.cn/web/rules_info.php?id=16.
[18] 范冬清,王歆玫.秉承卓越: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人才培養的特點、趨勢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9):80-86.
[19] 熊華軍,佘清,尤小清.斯坦福大學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及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1):85-93.
[20] 夏春明,金曉怡,王曉軍,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微專業建設研究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2):14-18.
[21] 任卓冉.終身學習趨勢下高等教育微證書的邏輯理路與實施框架[J].高校教育管理,2023(2):14-25.
[22] 楊水根,王曼蝶,王露.本科專業調整、產業結構演進與區域經濟增長[J].教育與經濟,2022(6):12-23.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ion Path of Micro-major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Abstract: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digital intelligence talents with cross-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and adapting to the rapid iteration of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a significant issue fa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ying on modern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focus on the core skills of posi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new technologies, new industries, new formats, and new models, and innova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majors, 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In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universities should encourage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majors based on the frontier of their major settings, the dynamic nature of the training system,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 practicality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and the flexibility of the study metho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micro-majors in three aspects: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requirements, teaching resource collaboration and sharing, and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control, and closely foll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 era and talent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take measure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overall top-level design, 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building high-quality course resources, building an open sharing platform, building an excellent experimental practice environme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micro-majors.
Key words: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ajor construction; micro-majors;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