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決策機制是地方高校對新專業設置問題做出決斷時,決策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其運行邏輯是:為了實現決策目標,決策主體從制定和完善備選專業設置方案,到運用決策標準和方法對這些方案進行評價和排序,并在群體共識的基礎上選定新專業的過程。在專業設置決策機制運行過程中,由于對決策目標的認識出現偏差,以及決策主體缺位、決策備選方案內容闕如、決策標準和方法科學性不足等問題,專業設置決策機制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用。完善這一決策機制,需要進一步正確認識決策目標及其與其他決策要素之間的關系,優化決策主體的參與方式和權力分配,制定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備選專業設置方案,并提升決策標準與方法的科學性。
關鍵詞:地方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決策機制;決策要素;運行邏輯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6-0047-10
一、問題提出
新時代黨和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對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普通高校(以下簡稱地方高校)數量較多且具有較為鮮明的地方屬性和辦學特點,推動專業優化升級,增設服務國家、區域戰略和未來新興領域布局的相關專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地方高校所必須承擔的重要職責,也是其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因此,探討地方高校本科專業設置決策機制的運行邏輯,提升其專業設置決策能力與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高校本科專業設置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已有研究主要圍繞本科專業設置的依據[1]、標準[2]、所應遵循的邏輯[3-4]、存在的問題[5-6]和多元主體參與的專業設置治理機制[7-9]等展開探討。這些研究為本文奠定了基礎,但也有值得深入探討的空間。首先,專業設置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規格和目標、教育資源的配置和協調、教育質量和效益產生影響[10],專業設置決策在高校決策活動中占據重要位置,而當前人們對這一決策機制的研究較少,且尚未對其有一個全面和清晰的認識。其次,已有研究多為應然層面的機制構建,從理論角度分析此類問題固然非常重要,但還需從實然的角度揭示這一機制運行的實際狀態和存在的問題,為解決實踐問題提供指導。再者,不同類型的高校所處環境和面臨的問題不同,使得決策機制的實際運行產生區別。與職業院校和民辦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更加注重學科,特別是基礎學科的完整性與穩定性,也更注重建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人才培養體系,因而其專業設置決策需要有更為全局性的考慮與論證。而與中央部屬院校和國家重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基礎相對薄弱,提升專業設置決策科學化水平的需求更為迫切。綜上所述,本文基于地方高校專業設置決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結合當前研究中的不足,對專業設置決策機制進行全面闡釋和深入分析,以期為地方高校進行科學的專業設置決策提供有效的行動框架。
二、地方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決策構成要素及決策機制運行邏輯
機制指的是機器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將機制的本意引申到不同領域可以形成不同機制。如引申到教育領域就形成了教育機制,指的是教育現象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11]。那么,本論文所探討的專業設置決策機制可以理解為,地方高校對新專業設置問題做出決斷時,決策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解析其運行邏輯,需要在分析其構成要素的基礎上,明晰各要素通過怎樣的規則、流程與方式連接起來,共同發揮作用。
(一)專業設置決策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
按照“為什么決策”“誰來決策”“決策什么”“如何決策”的分析框架,專業設置決策由決策目標、決策主體、備選專業設置方案、決策標準和方法四個要素構成。決策目標是專業設置決策的預期效果。將其作為專業設置決策的首個要素,是因為它是決策的原因與起點,決定了整個決策的方向,其他要素的產生都是以這一目標為引領的。決策主體是決策的參與者,將其作為第二個要素,是因為確定決策目標以后,需要確定由誰決策,并負責將決策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決策行動。備選專業設置方案指各教學單位提交高校管理部門的新專業設置方案,將其作為第三個要素,是因為在確定前兩個要素后,就要由決策主體分析決策目標的具體實現路徑,確立擬設置的專業及其設置方案,并由決策主體對這些決策備選方案進行評價與選擇。決策標準和方法是決策主體對備選專業設置方案進行評價、排序和選擇時所使用的評價指標和計算工具,此二者作為最后一個要素,共同回答了“如何決策”的問題。四個要素中,每個要素都是在前一個要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要素之間呈現了一種因果和遞進的邏輯,四個要素相互關聯,缺一不可,共同影響著專業設置決策的質量和效果。
1.決策目標
有研究表明,專業設置與調整應遵循學科知識發展、社會經濟發展和學生發展等多元邏輯[12-13],多元邏輯也決定了專業設置決策的多元目標系統。首先,知識生發了學科、課程乃至專業,專業基于學科知識所形成的特定領域的課程,通過教與學的過程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進而為社會輸送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滿足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需求。因此,學科知識是專業的基礎性要素,專業設置決策既要遵循學科專業發展的內在規律,也要促進學科知識的發展。其次,專業因社會職業分工的不斷細化而產生,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與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緊密相連。因此,滿足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是專業設置決策的必然導向。最后,學生是專業存在的根本要素,專業設置決策應以促進學生個人發展與適應社會發展相統一為核心目的。其中個人發展包括學生身心、情感、道德和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等綜合素養的發展。適應社會發展既包括學生獲得符合社會和市場期待的技能,也包括學生獲得面對不斷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時的適應與學習的能力。
2.決策主體
從現實情況來看,地方高校已然處于一個利益相關者相互聯結的關系網絡中[14],以利益相關者理論作為一種分析框架,契合現代高校專業設置決策的組織特征。專業設置決策利益相關者是指能夠影響專業設置決策或受專業設置決策結果影響的人和組織,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和訪談資料的搜集與分析,確定了包括來自政府、高校、市場和社會的13類利益相關者,即:教育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地方高校決策部門、教務處、招生就業處①、教學單位管理者、本科教師、本科生、生源、用人單位、校友、媒體和中介組織(第三方評價機構、研究機構、咨詢機構等)。各高校在校、院兩級設置的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等也是能夠影響專業設置決策的重要學術組織,這些組織的核心成員通常由上述利益相關者構成。為了避免重復,也為了更好地探討行政、學術等多元權力在決策中的實然狀態,本文中的利益相關者不再單列這些學術組織。
上述利益相關者不僅能夠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專業設置決策,也能夠對決策結果的實施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影響決策目標的實現。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決策,一是可以為決策提供真實、全面的信息與經驗,提升專業設置決策的準確性與適應性;二是可以有效平衡與協調不同利益訴求,避免單一力量決策帶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問題,提升決策的公平性和利益相關者的認可度。因此,利益相關者參與專業設置決策是提升決策質量、實現決策目標的必要條件。
3.備選專業設置方案
由于受到自身實際情況和資源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地方高校每年上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或審批的專業數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專業設置決策不僅要對備選專業設置方案的合理性與適應性進行分析,還要對其進行比較和排序,以確定高校資源配置的優先級,這也是決策的核心內容。科學、全面的備選專業設置方案既是專業的戰略規劃,也是科學決策的必備要素。因此,在制定方案過程中需要在綜合考慮需求、資源和風險等多個因素的基礎上,主要從專業定位、培養目標與規格、課程體系、教學、科研與實踐平臺、資源配備、風險識別與應對、監督與反饋等方面,明確實現決策目標的路徑和保障措施。
4.決策標準與方法
為了保證新專業能夠順利運行并取得良好的建設效果,專業設置的決策標準既要包含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辦學定位、辦學條件等條件性和適應性指標,也要包含對專業未來發展的態勢做出評估的發展性指標。基于對已有研究、政策文本和現實情況的梳理與分析,在專業設置決策方面應從以下六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1)市場需求,關注用人單位和生源的需求熱度及行業發展前景;2)學科支撐與發展,評價優勢學科與新專業的關聯性與支撐度,以及專業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推動知識創新的能力;3)資源條件,對教師、經費、基礎設施等資源條件進行綜合評定;4)專業戰略,評估新專業是否具備與科技發展趨勢和戰略任務布局相適應的專業定位和目標,是否具備有利于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方案、課程體系和人才成長平臺,是否具備服務于學生發展的管理制度等;5)政府,判斷新專業與國家特別是區域重大發展戰略需求的匹配度;6)機遇,關注新專業面對科技交替、新興產業發展等內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風險與機遇的識別與應對能力。
在決策方法方面,專業設置決策是一個模糊多屬性群決策問題。首先,由于決策目標的實現需要時間周期,外部環境變化會導致決策信息和標準的改變,使決策主體對決策標準的理解和判斷存在不確定性,其偏好信息往往是模糊的;其次,這一決策問題涉及多個目標及其達成標準,是一種多屬性決策;此外,由于涉及多個利益相關者,且不同決策主體的偏好和判斷水平存在差異,群體間的觀點常存在分歧。因此,在決策過程中需選擇適用于模糊多屬性群決策的方法,全面集結決策主體的信息,科學判定決策標準和權重,促進決策共識的達成,提升專業設置決策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二)專業設置決策機制的運行邏輯
專業設置決策機制的運行是一個涉及多個要素與階段的系統過程,是指為了實現專業設置決策目標,決策主體從共同制定和完善備選專業設置方案,到運用決策標準和方法對備選專業設置方案進行評價、排序,并在群體共識的基礎上選定新專業的過程。在這一決策運行過程中,高校自主決策,政府、市場和社會主體行使信息提供、決策參與、監督和指導等職能。通過利益相關者所代表的行政、學術、市場和社會等多元權力的制約與協同,以及多元需求的整合與統一,實現各決策要素的有機結合,使決策機制發揮最大效用(詳見圖1)。
一是方案準備,即新專業設置方案的制定和完善階段。由教學單位提出新專業設置申請,并負責專業設置方案的制定、論證與完善工作。首先,各教學單位要基于決策目標,對內外部環境進行深入調研與分析,了解當前國家、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學科知識發展和學生發展的實際需求,明確擬增設專業所要達到的預期要求和實現路徑,在此基礎上依據學校和教學單位實際情況,制定新專業設置方案討論稿。然后,由教學單位召開專業設置方案論證會議,請教學單位管理者、教師、校外該專業領域專家、技術人員、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學生共同對專業設置方案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前瞻性進行論證。在論證過程中,教學單位要積極獲取校內外資深學者、行業專家和學生代表的意見與建議,重點了解他們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計、實踐教學等方面的實際需求。最后,由教學單位根據論證建議完善專業設置方案,并將方案確定稿提交教務處。
二是方案決策,即備選專業設置方案的評價、排序與選擇階段。地方高校專業設置總數受到教育部有關規定和學校本科生培養規模的影響。為了保障學校辦學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高校要把好專業準入的關口,并嚴格控制專業數量的增長。因此,地方高校必須要對各教學單位提交的專業設置方案進行綜合評估與科學排序,以確保學校資源能夠精準投向那些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新專業。在得到各教學單位提交的新專業設置方案后,由教務處根據方案提交的實際情況,邀請校內外利益相關者組建專家團隊,召開專業設置審議會議,由利益相關者共同依據決策標準對專業設置方案進行評價和排序,選定擬增設的若干專業。在方案決策過程中,一方面,要通過主客觀賦權的方式,為決策主體和決策標準科學賦權,準確計算評價結果;另一方面,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意見可能存在分歧,過大的分歧不僅會影響決策結果,也會影響利益相關者在未來專業建設中的表現,因此還要對決策主體給出的評價與排序的結果進行共識測量。當決策結果一致性達不到要求時,決策者需要不斷交流和反饋意見,直到群體共識達成,保證決策結果符合利益相關者的期待。在群體共識達成的過程中,利益相關者的需求、知識和經驗不斷碰撞、磨合,能夠為專業設置方案完善提供修改建議。因此,在審議會議結束后,應由教務處負責將決策結果和決策過程中產生的專業設置方案修改建議反饋給各申報單位,由教學單位根據建議對擬增設新專業的設置方案進行修改與完善。擬增設專業的設置方案經校長辦公會最終審批通過后,進入校內公示和后續申報程序。政府、市場和社會利益相關者需要在這一階段履行監督和指導職能,及時反饋問題,保證決策的透明度和科學性。
在上述機制運行過程中,利益相關者始終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決策的整個過程,扮演著連接決策要素并使其共同發揮作用的關鍵角色。他們不僅為決策過程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專業意見,幫助高校更好地分析新專業設置這一較為復雜的決策問題,還通過參與和互動,確保了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利益相關者雖然有共同的價值取向,但始終存在利益上的沖突,任何單一力量的主導都可能使決策結果出現問題,因此要保證利益相關者在決策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擁有合理的發言權和參與度。首先,專業設置決策以促進學科知識發展為基礎,其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學術問題,落實高校專業設置決策自主權,特別是賦予教師、學生等學術主體參與決策的權力,本身就是專業學術本質的一種回歸。同時,各地方高校所處的區域、擁有的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基礎和發展戰略各不相同,讓決策權力回歸高校,能夠有效地加強決策的針對性,提升決策質量。其次,專業設置決策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核心,學生主體作為決策者參與決策過程,能夠有效地為決策提供準確的需求與評價信息,保證所設置的專業及其培養方案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最后,專業設置決策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及時、準確地獲取外部信息是保證決策科學性和準確性的基礎。高校對外界信息的了解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而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將嚴重影響決策質量。因此地方高校自主決策并不意味著單一主體決策,而是要保證政府、市場和社會主體合理地參與專業設置決策過程,為高校及時提供準確的信息,協助地方高校對備選專業設置方案做出科學的評價與排序。
三、地方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決策機制的實踐反思
(一)專業設置決策機制的運行狀態及存在的問題
為了了解當前地方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決策機制的實際運行情況,本論文選取十所能夠提供相對完整文本與數據資料的地方高校作為調研樣本,從地域上涵蓋東、中、西部6個省會城市,從類型上涵蓋理工類、師范類、語言類和綜合類高校。在資料搜集方面,通過文獻法搜集了樣本高校關于“專業設置(與建設)管理”的內部制度文件、專業設置可行性調研或論證報告、學院專業發展規劃、擬設專業建設規劃和論證打分表格等文本資料;運用訪談法,對樣本高校教務處處長、教學單位副院長等14人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運用問卷法對來自樣本高校及其所在省市的13類利益相關者進行調研,搜集了利益相關者在專業設置決策過程中的關系數據。在資料分析方面,運用MAXQDA軟件對文獻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運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 6.0對關系數據資料進行分析。
從機制運行的一般狀態來看,除個別高校不經過決策過程、由地方高校決策部門直接指定增設專業外,大部分樣本高校的專業設置決策機制基本符合上述邏輯,但也存在著決策結果實施不理想的問題。部分經過決策選定的新專業在運行中出現院校實力和特色不足以支撐專業開設、增設專業生源不足和就業質量偏低等問題,甚至出現了個別專業點備案兩年就被停招的情況。為了探究其原因,本研究繼續對各要素中子要素的實然狀態進行了分析,發現存在決策目標偏差、決策主體缺位、決策備選方案內容闕如、決策標準和方法科學性欠缺的問題。
1.決策目標偏差
“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若想真正實現一流學科生命生長的現代化之路與善態愿景,需要創生相關的關聯制度體系”[15]通過對資料中關于“本科專業設置(調整)管理辦法”涉及的目標內容進行整理和分析后發現:所有制度文本都強調了專業設置應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建設和產業發展需求;90%的制度文本要求專業設置要與學校的辦學定位、條件和長遠規劃相一致,匹配高校學科優勢和辦學特色;80%的制度文本提出專業設置要適應學科知識發展需求,打破學科界限,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新興和未來導向的“四新”專業;僅有不到50%的制度文本提及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而這其中只有少數文本提到專業設置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其余文本基本是從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加強供給側改革和提升就業率的角度來體現人才培養質量的。分析發現,樣本高校基本以滿足國家、區域和行業發展需求為專業設置的核心目的,兼顧高校辦學特色和學科知識發展,但專業設置目標對學生發展,特別是對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自身規律、培養造就促進新質生產力生成和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的體現程度不足。
2.決策主體缺位
在專業設置決策機制運行過程中,決策主體之間能夠形成一種關系網絡,通過分析不同主體在關系網絡中所處的位置能夠得出其權力的大小[16]。因此,本研究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的相關理論及分析工具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分析,以了解其在專業設置決策中的實際情況。為了節約篇幅,下述分析省略計算過程。
(1)利益相關者的權力分析
中心度這一概念最早來源于計量學領域中的“明星”概念,能夠衡量個人或機構在組織中的社會地位和權力大小。中心度測量主要包括點度中心度、中間性中心度和接近性中心度(詳見表1)。
基于計算結果,地方高校決策部門擁有最高的中心度,其次是招生就業處和教務處,高校內部的行政主體處于專業設置決策網絡的權力核心位置。其中,S4、S2、S6擁有較高的出度點度中心度,對其他利益主體的關注度較高,S4、S7和S6有較高的入度點度中心度,受其他主體的關注度較高,其意見更容易被群體所接受;S4、S2、S7具有較高的中間性中心度,控制信息、資源傳遞的程度較高;S4、S5、S3和S7具有較高的內向接近性中心度,比較容易被其他主體接近,具有較強的整合力。而S4、S2具有較高的外向接近性中心度,容易接近其他利益主體,具有較高的輻射力[17]。
(2)利益相關者角色分析
單獨分析權力大小還不足以全面了解利益相關者的交互方式和所形成的權力結構,因此還要對其在決策中的角色進行分析。首先,運用CONCOR算法將擁有較為一致的行為、聯系與互動方式的利益相關者合并為一個凝聚子群(詳見表2)[18],簡化多節點的復雜網絡結構,便于獲得更為清晰的關系信息。之后,計算子群內的聯系密度及與其他子群聯系的密度,構建映像矩陣,繪制子群關系圖(見圖2)。
最后,對利益相關者的角色進行分析。綜合伯特(Burt)[19]和姜華[20]等人的研究結果,可以按照子群內外聯系的不同方式,將子群分成主要位置、核心位置、經紀人、依賴者和孤立者五類角色。從圖2來看,C1和C2符合主要位置的特點,因為這兩個子群各自內部的聯系頻繁,并且都接收了較多外部聯系卻極少做出回應。其中,其他子群與C1的聯系是通過C2建立的,相較兩個子群而言,C2接收其他子群的聯系更多,因此C2處于主要位置之上的核心位置,扮演著整個決策網絡最為重要的角色。C3和C4的內部聯系少于外界聯系,且樂于接收和發送信息給子群外成員,符合經紀人的特點。C6和C7處于依賴者位置,向外界發出聯系較多,內部聯系較少,且并未得到外界回應。C5的內外界聯系均較少,處于孤立者位置。
上述結果表明,這些樣本高校的專業設置決策網絡整體呈現出一種行政力量互相傳遞的“雙中心”權力結構,存在高校學術主體、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缺位的問題。政府主體與高校內部的行政主體成為權力結構的“雙中心”,互動頻繁,且政府能夠直接影響高校專業設置決策;高校行政主體擁有最高的決策權力,而實際承擔教學工作的教學單位,特別是教師和本科生所代表的學術主體僅扮演著信息傳遞的經紀人角色,并未獲得決策參與權;而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缺少信息傳遞的渠道,并未真正參與決策過程。在這樣的權力結構中,用人單位作為孤立者,無法將實際需求等信息及時傳遞給高校和其他利益主體,也難以掌握高校專業設置的實際情況;校友和生源希望了解高校專業設置和用人單位的信息,并表達自己的建議或訴求,但此二者難以得到信息的有效反饋;同樣,處于依賴者位置的中介組織和媒體亦難以獲得專業設置的實際信息。
3.決策備選方案內容闕如
樣本高?;旧鲜且越逃恐贫ǖ摹镀胀ǜ叩葘W校本科專業設置申請表》作為核心專業設置方案,部分高校還要求提交專業設置可行性調研或論證報告、學院專業發展規劃、擬設專業建設規劃等文件。這些方案基本上囊括了從增設專業的原因到如何保障專業建設各個環節的內容,但也存在內容缺失等問題。第一,增設專業的需求分析幾乎全部是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展開的,對學生發展和學科知識發展需求的分析與論證不足,且幾乎都局限于以用人單位的招聘計劃數來衡量崗位需求,缺乏對行業本身發展趨勢的預判與評估。第二,專業定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內容存在“生搬硬套”的情況,無法體現新時期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具體實現路徑。第三,鮮有方案提及新專業在基礎學科、新興學科或交叉學科建設中的定位與功能,沒有體現其在打造特色優勢專業集群中的作用。第四,雖然部分方案中建立了專業建設的質量保證體系,但缺少對內外環境改變帶來的機遇或風險因素的識別與應對策略,也少有對專業動態評估和反饋的詳細說明。
4.決策標準和方法科學性欠缺
從決策標準來看。首先,樣本高校的專業設置決策標準與《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等政策和國家組織開展的“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專業認證”中的評價指標高度重合。國家政策固然是專業設置決策標準的“指南針”,但國家統一標準的唯一性與地方高校地區分布的廣泛性以及實際情況的差異性存在矛盾,這種完全復制國家政策和評估標準的指標設計,可能導致重復性評價或導致地方高校專業設置決策失去針對性和有效性。其次,現有指標基本上是以社會人才需求、師資力量、教學成果等適應性和條件性指標為主,缺少對專業發展態勢進行評估的發展性指標。此外,現有指標較為陳舊,并未體現國家為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而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從決策方法來看,僅有少數樣本高校在論證過程中使用了成本效益分析、SWOT分析、多準則決策分析等分析工具,其余高校在進行決策時依舊采用傳統的投票、專家打分等簡單的統計方法。雖然這些方法在決策過程中能夠提供直觀且快速的決策支持,但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一方面,這些方法會導致權力較小者或少數派的意見被忽視,而這些意見可能包含關鍵問題或潛在風險;另一方面,簡單的統計可能導致結果主觀性較強;而且面對相對復雜的群體決策問題,需要采用相應的方法來幫助決策者在合理的群體共識范圍內找到最優的集成策略,而簡單的統計方法難以實現這一需求。
(二)專業設置決策機制現存問題的原因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發現,對決策目標及子要素的認識存在偏差,是造成其他要素存在缺失和偏移,并最終導致決策結果運行不夠理想的深層次原因。首先,當前人們對國家倡導提升高校專業設置決策能力與水平的意義有一定認識,但并未認識到專業設置決策是以促進學科、學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的,也未認識到此三者的協同高質量發展是高校綜合實力提升的關鍵所在。這導致部分地方高校將專業設置決策視為“走過場”,僅以完成校、院兩級決策過程為目的,專注于各項申報材料的填寫,而忽視對專業設置的深層次思考和未來發展的規劃。其次,當前部分地方高校對專業與學科知識的關系,以及專業為什么要適應社會產業發展等問題雖有一定的思考,但考慮得不夠全面,導致決策目標過于強調專業設置的外部適應性,忽視專業與學科知識的內在關聯性,致使學術主體在決策中的作用未能有效發揮。誠然,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是專業存在與發展的條件和動力[21],以外部需求為依據,能夠提升專業設置決策的敏感度和合理性。但專業以學科知識為內在構成,高校培養學生的道德與社會責任感,培育其創新思維、技術熟練度、持續學習能力與全球視野,使其適應社會產業發展需求是需要學科知識的不斷創新去支撐的,因為學科知識不僅包括知識本身的“才”的價值,也包括知識背后所蘊藏的智慧、情感、思想和人格所提供的人文素養,即“德”的價值,是具有育人作用的[22]。此外,雖然當前高校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但部分地方高校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專業設置決策是以促進學生個人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相統一為核心目的而產生的決策行為,故而在專業設置決策中偏重強調適應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個人發展具有差異性,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忽視個人發展顯然是有違人才培養規律和要求的。而在專業設置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方面,當前部分地方高校也僅是簡單地將其與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畫等號,單純以就業滿意度、就業匹配度等指標來衡量,忽略了學生作為關鍵利益主體的話語權、評價權和選擇權。隨著國家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迅猛發展,社會職業分工不斷變化,外部勞動力市場對人才需求充滿了不確定性,這與高校學科專業所具有的穩定性與排他性相矛盾[23],專業設置很難追逐市場需求的變化速度,也難以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提供長久保證。專業教育所能實現的,是幫助學生盡可能地學習理論與實踐知識,獲得所應具備的專業技能、知識和創新精神,以應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驅動下生產力諸要素迭代升級所帶來的變化與挑戰,為未來繼續成長為國家、區域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四、地方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決策機制的完善對策
完善地方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決策機制,是提高專業設置科學性、精準度,有的放矢培養具有原始創新力的拔尖創新人才的關鍵舉措。在專業設置決策過程中,地方高校需要進一步正確認識決策目標,處理好學科知識發展、學生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多元目標之間的關系,優化專業設置決策主體的參與方式和權力分配,制定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備選專業設置方案,運用科學的決策標準和方法,提升專業設置決策結果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一)正確認識決策目標及其與其他決策要素之間的關系
作為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踐行者,地方高校要提高站位,進一步明確專業設置決策對學科、學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切實將新質生產力理念納入專業設置決策目標體系,以高質量的決策結果培養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育才必先育人,無論是培養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還是培養熟練掌握新質生產力的應用型人才,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都是教育教學最基本的出發點。因此,專業設置決策要有助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具備堅定的意志與為國家、區域無私奉獻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保持面對新問題、新事物時的好奇心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快速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協調能力,為學生加強團隊協作、實現理論創新和科技創新奠定基礎[24]。在適應社會的發展方面,專業設置決策目標不能局限于滿足市場需求,而要緊跟科技發展新趨勢,使學生切實獲得成為拔尖創新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情感與技能,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專業設置決策目標是一個由學科知識發展、學生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所構成的多元目標系統,三個要素之間是相輔相成且不可割裂的。因此,專業設置決策機制在運行過程中,除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上述學生發展的需求外,還要保證專業設置決策結果能夠順應學科知識演化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引領和推動學科建設或填補學科空白,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科研產出和成果轉化。
(二)優化專業設置決策主體的參與方式和權力分配
為了最大化地發揮利益相關者的協同治理效能,需要進一步認識并處理好來自政府、高校、市場和社會的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特別是政府與高校、高校管理主體與學術主體所代表的行政力量和學術力量之間的關系,優化決策主體在專業設置決策機制運行過程中的參與方式,提升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實現多元權力的協同共治。一是減少政府對專業設置決策的直接干預,落實地方高校專業設置自主權。這并不代表政府職責的弱化或消失,而是對國家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主體要有效發揮宏觀調控、統籌管理、信息提供、監督和指導等功能,幫助高校樹立正確的決策理念與目標,避免盲目簡單跟風,推動高校基于自身辦學定位和優勢特色,科學、動態地做好專業設置決策工作。同時,可以面向區域發展,構建地方普通高校及其所在地區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機制,協同其他政府職能部門,打通市場、社會力量和高校之間溝通、交流的渠道,幫助高校準確了解真實的行業動態和人才需求,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二是要賦予教師、學生及其所構成的學術委員會等學術組織在專業設置決策中的話語權和決策權,保證學術力量切實作用于決策結果。三是地方高校要充分給予校外利益主體參與專業設置決策的機會,主動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需要,走更加能夠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應用之路、融合之路,提高學科建設和研究活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25]。此外,要強化所在區域校企之間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積極開展社會服務,與校友、生源學校及其他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及時獲取行業發展情況、生源意愿等動態信息,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三)制定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備選專業設置方案
一是各教學單位應以專業設置決策目標為基準,邀請校外決策主體參與方案準備過程,做好需求調研與分析工作。比如通過政府調研,了解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實際需求;通過市場和社會調研,獲取專業就業前景、行業發展趨勢和同類型高校專業設置與建設情況;通過高校調研,了解學校學科專業布局和建設發展規劃,探索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通過生源調研,了解學生的興趣、學習期待和報考意愿等。二是在新專業設置方案擬訂中,要以培養新質生產力所需人才的全局性視角,合理評估資源,提出科學、可行的專業設置與建設發展規劃。這主要包括:在保證基礎學科的完整性與穩定性的基礎上,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以使學生掌握培育新質生產力所需的相關知識、素養和創新能力為核心思想,制定培養目標和基本要求;課程設置中,除專業所需基礎性知識的相關課程外,還應加入反映最新研究和專業發展情況的相關課程;在實踐實驗教學過程方面,要體現多層次、體系化的學習與實踐平臺的建設情況;在辦學條件上,重點體現教育場景數智化建設基礎。三是建立專業建設質量保證機制。一方面,要識別與評估新專業設置可能面臨的環境變化和市場波動所帶來的挑戰和風險,制定應對風險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應建立定期的內部和外部評估制度,加強對決策結果的評估與反饋,保證專業設置決策的動態性。
(四)提升專業設置決策標準和方法的科學性
在決策標準方面,各高校應構建具有科學性和發展性的決策標準體系。一方面,要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性原則,在對各地方高校實際情況充分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構建更具針對性和代表性的決策指標體系,使其能夠真實評估和反映各備選專業設置方案的實際情況和潛在問題。另一方面,要遵循發展性原則,不單純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中所提出的要求為構建決策指標的依據,還要更加關注專業的可持續發展,綜合評估專業實現多元決策目標的能力。
在決策方法方面,高??梢愿鶕嶋H情況,綜合使用多種現代決策方法和計算工具來得到決策結果。比如,首先運用模糊語言變量法來定義和處理決策者在描述不確定性或模糊性的信息時,所使用的“比較好”“還可以”等模糊性語句,進而更準確地對不同決策者的觀點信息進行處理和集結;之后在決策主體打分的基礎上,運用Shapley值法,即一種通過評估每個參與者或因素對整體合作效果的貢獻來分配權重的方法,來為決策主體和決策標準賦權;最后,通過分析決策主體之間的信任度或中心度來幫助決策者交流和修改評價信息,形成群體共識,提高決策的接受度和準確性,降低決策的風險。與此同時,隨著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高校應定期更新決策模型和方法,確保其時效性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劉愛群,王國權.適應市場經濟需要調整地方高校本科專業設置[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5(2):68-69,32.
[2] 于慧,黃崴.關于我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質量內涵與標準的理論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11(2):18-21.
[3] 張德祥,王曉玲.高等學校專業動態調整的三重邏輯[J].教育研究,2019(3):99-106.
[4] 劉海濤.多元主體參與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權益審視與協同機制構建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8):40-46.
[5] 吳克明.高校本科專業設置滯后的多元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3):91-94.
[6] 周亞夫.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問題探討[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1):369-371.
[7] 曾紅權.利益相關者理論視野下高校學科本科專業設置問題治理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2015(2):35-38,50.
[8] 王海洲,徐立清.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機制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5(6):76-80.
[9] 魏小琳.放權背景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共同治理機制的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18(5):48-53.
[10] 紀寶成.中國大學學科本科專業設置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7.
[11] 孫綿濤,康翠萍.教育機制理論的新詮釋[J].教育研究,2006(12):22-28.
[12] 劉海濤.基于“雙一流”的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內涵解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1):108-115.
[13] 于慧.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依據:內在邏輯的追問[J].現代教育管理,2014(3):22-27.
[14] 侯立松,張燚.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高校專業建設管理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10(1):49-53.
[15] 陳亮.學科治理現代化——知識制度的時代變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114.
[16] Marsden P V.Restricted Access in Networks and Models of Power[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3(4):686-717.
[17] [美]約翰·斯科特.社會網絡分析法[M].劉軍,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91.
[18] 徐琪,姜華.大學內部權力結構和決策角色研究——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視角[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1):55-62.
[19] Burt R S.Positions in Networks[J].Social Forces,1976(1):93-122.
[20] 姜華,徐琪.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大學治理結構研究[J].高教探索,2014(4):16-21.
[21] 孫萊祥,宋彩萍,董雪靜,等.高校本科專業評估實踐指南:上海的探索與經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
[22] 孫綿濤,郭玲.知識創新是創建一流大學的關鍵[J].高等教育研究,2017(7):1-9.
[23] 劉少雪.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結構、設置及管理機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7.
[24] 施曉光.一流人才培養:標準、關鍵與條件[J].北京教育(高教),2019(12):8-11.
[25] 張海生.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建設:解釋模型與邏輯解構[J].高校教育管理,2023(3):42-50.
Discussion on the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for Undergraduate Major Settings in Local Ordinary Universities
Abstract: The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for undergraduate major settings in local ordinary universities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cision-making elements and their operation mode when local universities make decisions on new major settings issues. Its operation logic includes the follow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cision-making goal, the decision-making subjects formulates and improves the alternative major settings plan, evaluates and ranks these plans using decision-making standards and methods, and selects new majors based on group consensus. From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mechanism, due to the deviatio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cision-making goal,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he absence of decision-making subjects, the lack of content of alternative major settings plan, and the lack of scientificity of decision-making standards and methods, the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fail to achieve its due effectiveness. To improve this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participation mode and power distribution of decision-making subjects based on a further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decision-making goa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decision-making elements, formulate a comprehensive and operational alternative major settings plan, and improve the scientificity of decision-making standards and methods.
Key words: local ordinary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major settings;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decision-making elements; operational 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