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遞相出入”:從陽明學派轉向甘泉學派

2024-01-01 00:00:00閆雪映黃明喜
大學教育科學 2024年6期

摘要: 有明一代,甘泉學派與陽明學派突破門戶藩籬,允許弟子轉益多師,生發出“遞相出入”這一獨特的教育生態。受“出王入湛”師承經歷的影響,蔣信以甘泉心學為宗,又兼容陽明心學,構建起以“理氣心性合一”為教育本體、以“慎獨”為工夫進路的“天地萬物為一體”理論體系。就學派歸屬而論,蔣信當屬甘泉學派傳人,而非陽明學派弟子。蔣信這一師承范例,既反映了明清之際門戶意識的變化,警示學人不宜盲從以黃宗羲《明儒學案》為主導的學派劃分依據,又體現出明代中后期心學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對當下拔尖人才的培養不乏借鑒意義。

關鍵詞:“遞相出入”;蔣信;甘泉學派;陽明學派;學派歸屬

中圖分類號:G649.29"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6-0100-09

明代教育思想激蕩不已,學派分支眾多,其中尤以甘泉學派和陽明學派最為著名,呈現出“時天下言學者,不歸王守仁,則歸湛若水”[1]7244的師承傾向。甘泉學派以湛若水(字元明,號甘泉)為宗,又稱湛門、湛學,陽明學派則以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為首,又稱王門、王學。統觀甘泉學派和陽明學派的弟子群體可以發現,不少弟子存在變換師門的師承經歷。緣何會產生如此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恐與“遞相出入”這一獨特的教育學術生態息息相關。“遞相出入”一語,出自黃宗羲的代表作《明儒學案》:

王、湛兩家,各立宗旨。湛氏門人,雖不及王氏之盛,然當時學于湛者,或卒業于王;學于王者,或卒業于湛,亦猶朱、陸之門下,遞相出入也[2]875。

所謂“遞相出入”,就是發生在明代中晚期陽明學派與甘泉學派之間的一種特殊師生交往形態及其呈現的學術生態。其突出的表征是兩派弟子不囿于門戶限制,可依據自己的學術追求而轉換師門[3]。根據師承先后,“遞相出入”可分為兩種形態:一為由陽明學派轉入甘泉學派的“出王入湛”,另一則為由甘泉學派轉入陽明學派的“出湛入王”。不過,對于“遞相出入”弟子的學派歸屬,黃宗羲并未形成一個自洽的判定準則,只是依照自身學術認知而在《明儒學案》中予以分門別戶。由于該問題一直未經深入反省,學界多陳陳相因,把《明儒學案》的斷語視作相關研究的前提性限制[4]。筆者曾在《大學教育科學》所發表的《從“遞相出入”看明代心學教育流派的師生交往》一文中,以“遞相出入”為切入點,勾勒“出王入湛”和“出湛入王”弟子群體。接續先前研究,本文進一步擇取“出王入湛”弟子代表——蔣信,著重梳理、分析蔣信師承始末和思想傾向,在確定其學術特質的同時,為辨別整個“遞相出入”弟子群體的學派歸屬提供劃分依據。

一、蔣信學派屬性之分歧

在儒學教育學術發展進程中,確定蔣信的學派屬性是教育思想史研究的一項重要議題。蔣信(1483-1559),字卿實,號道林,湖廣武陵(今屬湖南常德)人,是明代中晚期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先后師承王守仁、湛若水,博采兩家學術思想之長,堪稱“出王入湛”的范例。關于蔣信的學派歸屬問題,明清以來的學者基于各自立場,將蔣信或是歸入陽明學派,或是劃為甘泉學派,議論紛紛,但始終未形成一致性的意見。

視蔣信為陽明學派弟子,是學界的主流觀點。這一觀點的基調離不開黃宗羲《明儒學案》的宣揚與傳播。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給予蔣信“實得陽明之傳”[2]626的學術評價,并將其視為楚中王門的代表人物。作為辨析明代儒學源流的重要史料,《明儒學案》自面世便受到世人的熱議與追捧。因其影響甚大,多數學者認同《明儒學案》對蔣信的學派歸屬,而排斥與其相悖的言論。譬如,有的學者從史學角度出發,依據《明儒學案》《黔詩紀略》所載而將蔣信視作王守仁的親炙弟子,以此形成一條黔中王門的傳承譜系脈絡[5]。還有學者基于哲學視角,從本體論、修養論、實踐論出發來分析蔣信的心學思想,等等[6]。這些研究雖承認蔣信師事湛若水的學術經歷,甚至意識到蔣信思想對陽明心學的歧出,卻仍選擇信從《明儒學案》的學派歸類。

伴隨《明儒學案》觀點的風行,“蔣信為湛門學人”的觀點一直暗自與之抗衡。其中,《明史》因其正史地位而成為該論點的標桿。《明史》以學宗為據,把蔣信附錄在湛若水名下,并指出“信初從守仁游時,未以良知教。后從若水游最久,學得之湛氏為多”[1]7268。這一看法與甘泉后學和陽明后學的意見較為吻合,如甘泉學派二傳弟子唐伯元之言“蔣先生與先師呂巾石先生,并為湛門高弟”[7];泰州王門周汝登只突出冀元亨的師事歷程,即“(王守仁)過常德,見門人冀元亨輩,具能卓立”[8],而不強調同行者蔣信之名。近年來,不乏學者關注蔣信的學思轉變與學術認同的建構歷程,得出蔣信為甘泉學派弟子的結論。①

兩派觀點一直處于拉鋸考論的過程中。究竟何者為宜?見仁見智,但筆者以為,這里不妨以師承關系為主線,在揆諸蔣信始入王門而終歸湛門的若干思想史事件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厘清蔣信的學術旨趣,進而更加客觀衡定以蔣信為代表的“遞相出入”弟子群體的學派歸屬。

二、出王入湛:蔣信師承始末

縱觀蔣信的師承經歷,大體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正德五年(1510)至嘉靖二年(1523)的13年間。在此期間,蔣信求師王守仁,并先后兩次嘗試王守仁所倡導的靜坐之法,自悟性體,以求探索成圣為賢的現實路徑。第二階段則為嘉靖二年(1523)至三十九年(1560)。自嘉靖二年京師相識,蔣信與湛若水便一見定交,開啟長達37年的師生情誼,直至湛若水逝世仍不改其心。

(一)初入王門

蔣信進入陽明學派,始源于自身對師友的渴求。儒家學人大多崇尚“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9]的教育理念,將良師、益友視作學習修身的必要因素。蔣信亦概莫能外。然而,蔣信初習心學,無師無友,因而只能自己鉆研儒家典籍,自然難免陷于孤陋寡聞的困境。直至二十五歲,蔣信結識了同鄉儒者冀元亨。恰如蔣信自言“某自弱冠,與先生定交,道術同異之講辯,欣喜憂戚之相通,此非尋常骨肉之好”[10]163那般。他倆志趣相投,時常“考索于書本之間”[11],各抒己見,成為互助互依的摯友。

作為陽明心學的推崇者,冀元亨仰慕王守仁已久。在冀元亨的影響下,蔣信也對陽明心學產生了興趣,并萌發與其一同拜師的想法。針對蔣信、冀元亨的拜師時間與地點,學界看法不一①。結合《王陽明全集》與《蔣道林文粹》中“正德五年……及歸過常德、辰州,見門人冀元亨、蔣信、劉觀時輩就能卓立”[12]1230“歲正德庚午,陽明子起謫道常,與某同請見而師拜之,遂荷裝從之廬陵”[10]163“予自正德庚午拜陽明先生于吾郡之潮音閣”[10]157等語,可將蔣信師事王守仁的時空起點定為正德五年(1510)二月的湖廣常德府武陵縣。那時,王守仁接到朝廷調令,正從貴州龍場驛前往江西廬陵出任知縣。途經辰州、常德時,王守仁受邀分別在當地的隆興寺、潮音閣講學。蔣信、冀元亨便是王守仁潮音閣講會所收的會講弟子。所謂“會講弟子”,是指因信服講者的演講言論與思想而拜師的聽眾群體。相對而言,這類弟子的數量眾多,流動性較強,師生交往一般伴隨講學活動而展開。正如這次潮音閣講會,便大大擴充了陽明學派弟子規模。除蔣信、冀元亨外,文澍、劉觀時、杜世榮、王文鳴、胡珊、劉瓛、楊礿、楊褫、何鳳韶、唐演、龍起霄、龍翔霄等武陵學人亦奉王守仁講學語錄為修身要典,推崇不已。

蔣信師從王守仁期間,僅是習得潮音閣講會內容,并對“靜坐以自悟性體”修身方法倍感興趣。在王守仁看來,當今士人多為外界事物所困擾,迷亂心緒,故須將靜坐作為學習圣學的入門工夫,借此來找回丟失的本心,悟見性體。經過王守仁20天的宣講,蔣信等楚中王門弟子對這一學習方式毫不懷疑,且躍躍欲試。正德六年(1511),蔣信初次嘗試靜坐之法。

先生(蔣信)偶抱羸疾,久之,病益甚。先生乃謝絕醫藥,借寓道林寺,只以一力自隨,閉目趺足,默坐澄心,常達晝夜不就枕席。一日忽香津滿頰,一片虛白炯炯見前,冷然有省之間,而沉疴已脫然去體矣[13]97。

當時,蔣信正飽受疾病折磨,久患不愈。于是,他寓居道林寺中,希望通過靜坐來洗滌身心,澄心凈體。靜坐過程中,蔣信斷絕了外物所帶來的一切煩擾,只是一心悟道,真正做到了心定理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惡疾竟果真盡除。身體上的愉悅加深了蔣信對靜坐體悟的認可,并成為其信服陽明心學的開端。

正德十年(1515),已過而立之年的蔣信再次靜坐體悟。這是蔣信拜入陽明學派以來的第二次正式靜坐之行,亦是最后一次。此次靜坐不僅幫助蔣信再次恢復身體康健,更使其思想得以貫通、升華。

早在拜王守仁為師之前,蔣信就偏愛研究《魯論》《西銘》等儒家典籍。師事王守仁后,尤其是經歷了第一次靜坐體悟,蔣信的學術思想初顯端倪,即“萬物一體是圣學立根處”。為使這一念頭不斷明晰,蔣信再度前往道林寺靜坐。時過半載,蔣信忽而豁然開朗,對“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14]等儒家先賢之語產生切己體會,仿佛達到了宇宙與我渾然一體、內外融通的超脫境界。通過靜坐,蔣信進一步完善己說,并將“萬物一體是圣學立根處”中的“萬物一體”明確為“自己與萬物實為一體”。

然而令蔣信時常反思的是,“萬物一體”講求身心合一,在亦動亦靜中體悟、感通,與陽明學派的主靜傾向似乎并不相符。陽明學派主張“學以求盡其心而已”[12]256,突出心悟在求學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追求默識之功。但經兩次靜坐的體悟,蔣信發現若僅通過靜坐來領悟圣學有偏頗之嫌,他說:

始知向來領會元只是思索,去默識尚遠。向來靜坐雖亦有湛然時節,還只是個光景。這圣學立根處豈能容易,信得及須是自得[13]97。

在蔣信看來,“萬物一體”之所以成為圣學之立根處,主要在于其對自我意識與內外貫通的強調。只有通過對外物的體認,個體才能自得于心,脫離對世界的表面認識。陽明學派所標舉的“靜坐體悟”,卻片面強調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極易使人陷入禪化境地。這無疑成為蔣信后來皈依甘泉心學的一個重要誘因。可以說,蔣信對陽明心學的認同始于靜坐,亦終于靜坐。一方面,靜坐使蔣信初次感悟性體,找到入圣門的途徑;另一方面,透過靜坐,蔣信也與陽明心學日漸背離,發現了陽明后學流入佛老的勢頭與弊病,為日后叛出王門埋下種子。

(二)轉師湛學

與陽明心學產生思想分歧后,蔣信轉而跟隨湛若水學習。自嘉靖二年(1523)京師相見,蔣信便決定師事湛若水,開啟并延續了長達37年的師生情誼。37年間,二人彼此認同,互動不斷。特別是確立師生關系的頭五年時間里,蔣信可謂亦步亦趨,不放過任何一個當面聆聽湛若水教誨的機會。他倆的交往非常密切,既有大量的課堂授受活動,更不乏不定期的書信往來,成為其時師生交往的顯例。

1.京師執贄,問業甘泉

嘉靖二年(1523),蔣信以歲貢生身份而獲得在京師國子監讀書的機會。早在武陵求學王守仁時,蔣信就聽聞湛若水之名,渴望一睹其風采。所以,一到京師,蔣信旋即主動上門拜謁湛若水,“執贄四拜,因呈平生見處”,不僅舉手投足間盡顯尊崇,更是暢言自己對于圣學精義的見解。聽完蔣信見解后,湛若水不禁耳目為之一新,深感眼前之人實為可造之材,不禁發出“楚中有是人耶”[13]97的贊嘆。

為方便探討心學思想,湛若水特地包攬蔣信在京所需的衣食住行。只要有空閑,二人便相聚論學切磋,就心學話題各抒己見。隨著論學話題的逐漸深入,蔣信對湛若水愈發心悅誠服,感嘆其“隨處體認天理”的立說宗旨深中肯綮,十分契合自身的生活境遇和思想追求,原來因背離陽明心學而不知學歸何處的困惑亦渙然冰釋。蔣信京師執贄的時間雖短,但絲毫不影響其服膺甘泉心學的意志和決心。

2.南雍從學,分擔教事

在蔣信行拜師禮后,湛若水即奉命赴南京任國子監祭酒。一聽說老師在南京講學,蔣信便決定隨之學習。嘉靖四年(1525),蔣信抵達南京,并參加國子監入學考試。當時,正逢湛若水和王守仁就程顥的“學者須先識仁”學說展開辯論,南京國子監便以此題為考試內容,讓諸生加以闡釋解答。關于這一議題,蔣信浸淫已久,遂以獨到視角的分析、新穎的見解而深契湛若水之意。

蔣信不僅得以進入南京國子監讀書,在湛若水眾多弟子中更是才華盡現,得到“門人在監者,永康程文德、武陵蔣信最知名”[15]的美譽。湛若水格外器重蔣信,常常委以重任,視其為自己最得力的講學助手。《國朝獻徵錄》作出這樣的記載:

時海內之士問業甘泉先生之門者甚眾,應酬不給,則以屬之先生(蔣信)。先生簡易和平,人有不之甘泉先生而遂之先生者[13]98。

隨著湛若水學術聲名的擴大,不少學人慕名前來求教,使得南京國子監生和當地書院門徒數量不斷增多。湛若水面對數量龐大的弟子群體,無暇個個兼顧。于是,他自覺賡續儒家“次第授受”的教學傳統,讓蔣信充分參與有關的講學活動。所謂“次第授受”,是指儒師招收學生后并不親自教導,而是讓其得意弟子代為教授知識,并宣揚自己的學術理念。當時,在南京的湛若水弟子中幾乎每位都與蔣信學術交往頻密。譬如時竹岡、陳玉華、徐景崖,臨行之際仍在同蔣信切磋學問。蔣信以“仕”為話題,告誡三人為仕要不忘甘泉學派所主張的敬民、愛民和畏民思想,堅守“隨處體認天理”的師說。

蔣信以隨和的性格、淵博的學識和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同學,使他們獲益良多,更加心悅誠服地認同甘泉心學。這也就不難理解,緣何眾人會由衷欽佩道“諸君子之固有須也,殆于子(蔣信)若見甘泉子焉”[10]52。

自嘉靖三年(1524)八月至嘉靖六年(1527)十月,湛若水在南京培養了大批弟子,良材的廣育并非偶然。這一結果不僅有賴于湛若水有章有法、勤于講學的教學風格,在很大程度上也與蔣信的付出密不可分。

三、守正創新:蔣信對王、湛學說的揚棄與發展

誠如黃宗羲所言:“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故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絲也”[2]14,包括心學流派在內的所有明代學術思想皆可依宗旨為據加以辨別。若無宗旨,整個學派便如一盤散沙,毫無頭緒可言。湛若水標榜“隨處體認天理”為宗旨,教導弟子將體認天理落實于“隨心、隨意、隨身、隨家、隨國、隨天下”的修身治學中;王守仁則倡導“致良知”為宗旨,要求弟子“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12]45。概而言之,“隨處體認天理”和“致良知”不僅凸顯了湛若水、王守仁的學術分歧,更折射出二人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

作為與王學、湛學均有交集的學人,蔣信對各自的學術宗旨都了然于心。相形而言,蔣信在保留湛學核心要義的同時,吸收王學有益思想因子,強調既以“理氣心性合一”為得力處,又以“慎獨”為入門處,進一步夯實“天地萬物一體”的學術宗旨。

(一)本體論:從“良知”“天理”到“理氣心性合一”

就本體論而言,蔣信兼容王守仁“良知”說和湛若水“天理”觀,并以“萬物一體”為依歸而提出“理氣心性合一”的教育理念。

蔣信心學理論的最初來源為陽明心學。通過龍場悟道,王守仁參悟了“心”與“理”的關系,并沿襲孟子“良知”概念而倡導“良知”為本體的教育理論,“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與學者言,費卻多少辭說”[12]963。在王守仁龍場悟道半年后,蔣信等楚中學人便主動師事王守仁。但毋庸諱言,其時王守仁的“良知”說尚處于草創階段。在與蔣信等人交談中,王守仁對“致良知”的為學宗旨淺嘗輒止,而使蔣信無法真切地體認“良知”說的精髓,從而感覺收獲甚微。

如果說王守仁的“良知”說誘發了蔣信的心學意識,而湛若水一套比較完備的“隨處體認天理”說則使蔣信為之神往。湛若水視“氣”為心學教育本體范疇,提出“萬物宇宙間,渾然同一氣”的理氣合一說。在湛若水看來,“氣”是天理的核心組成部分,充當著貫通人與天地萬物的媒介,“天地萬物本吾氣也,致中和者也,志一則動氣也”[16]115。天地萬物同根同源,因應同一理氣而生。人亦是萬物中的一象,同樣順應著天地運行法則而變化行動。人們看到的個體差異,不過是“氣”依據萬物的本體特征而呈現出的不同虛實狀態。湛若水的思路是經由自然層面的“理氣合一”“天地一氣”逐步轉化為對個體層面的人與萬物關系的確認。這種以“氣”來闡釋天理、人性的做法直接影響到蔣信對于本體論的認知。蔣信吸納湛若水的理氣合一說,指出“宇宙渾是一塊氣”,并將“命”“道”“誠”“太極”“仁”等儒家核心概念視作“氣”的衍化。蔣信充分挖掘“氣”的內涵,指出“氣自于穆,自無妄,自中正純粹精,自生生不息,只就自心體認。心是氣,生生之心,便是所言天命之性”[2]629,開始思考“理氣心性合一”的教育本體建構。

在湛若水理氣合一說的熏陶下,蔣信認為王陽明“良知”說不乏空言之嫌。譬如,就儒、佛異同分別這一問題,蔣信多次向湛若水求教。在南雍時,蔣信就提出“仁者與天地萬物同體,與佛氏同乎”的疑問,湛若水答以“以理為障,空寂而已矣。卒歸之無,無體故無用”[16]64,將解惑的癥結落在對“理”的實處疏通。湛若水主張圣賢之學所求之“理”是虛實同體的,“中正則澄然無事是虛,天理呈見則必有事焉是實”。而若想虛實、物我同體,則要做到德業、舉業的合一,“作文所以發吾心之理,讀書所以明吾心之理”[16]225。正是在湛若水的反復點撥下,蔣信逐漸解開了其身處的楚中地區普遍存在的學風務虛困惑。

(二)工夫論:從“靜坐自悟”“隨處體認”到“慎獨”

就工夫論視之,蔣信調和王守仁“靜坐自悟”和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并以“慎獨”為入門樞要,突出隨時隨地、隨動隨靜的修身工夫。

正德五年(1510)時,王守仁的“靜坐”思想尚未成熟,故他在辰州隆興寺、常德潮音閣講會所宣揚的“靜坐”更偏于自悟。具體而言,“靜坐”包括“身靜”和“心靜”。其靜坐之要義,即“靜坐僧寺,使自悟性體”[12]1230,“靜坐密室,悟見性體”[12]1336,因之可明晰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不過,王守仁的靜坐教法過于突顯“向內用力”的修身工夫而不注重格物的啟迪,造成楚中學人出現了“徒亂于佛老”[10]194而一味求靜的現象。

對于楚中王門弟子的禪化行為,蔣信多有不滿。所以,蔣信吸納湛若水“隨處體認”的工夫論精髓,特別關注對“靜坐”的動靜調和。湛若水強調“隨處體認”的教育工夫,其意蘊也囊括靜坐,又不僅限于靜坐。湛若水以“隨處體認”為教育工夫進路,強調隨時隨地、隨動隨靜都可以體認天理。從空間角度來說,“隨處體認”是個統攝內、外兩者的范疇,既指心、意、身等主體自身,也指家、國、天下等客觀外在。而從時間角度來說,“隨處體認”是個兼具動、靜的范疇,既指主體之動,也指主體之靜,貫徹于動靜相洽之中。這樣,無論是靜坐讀書,還是往來酬應、灑掃進退,都可達成體認天理而涵養心性的目的。他強調,靜坐的理想狀態應是亦動亦靜,即“久之則能貫于動矣。主一不分動靜”的[17]。他認為,若是“舍書冊、棄人事而習靜,即是禪學,窮年卒歲,決無熟之理”[18],批判只講靜坐而忽視書本、人事的工夫進路。

與湛若水立場相同,蔣信也以“教他就動處調習”來中和靜坐。關于靜坐的使用情境,蔣信定為初學而心氣未定之際。他說:

初學之心,平日未嘗收拾。譬如震蕩之水,未有寧時。不教他靜坐,何緣認得此心元來清凈湛一,能為萬化根本。認出來時,自家已信得了,方好教他就動處調習。故靜坐之說,乃是為初學開方便法門也[19]。

可以看出,蔣信雖保留了陽明學派一貫的靜坐教法,但內涵已然不同。他將“靜坐”僅視作“為初學開方便法門”的途徑,并格外強調“動”與“靜”的結合,避免出現弟子盲目靜坐的現象。不僅如此,蔣信還在湛若水靜坐之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且注入“慎獨”的工夫。在蔣信眼中,“隨處體認”幫助學人意識到修身無須拘于靜坐,無論動靜皆可領悟天理。但是,一些學人并未具備自覺體認的能力,只知盲從,反而碌碌一生而無所得。為了規避這一現象,他反復申述“慎獨”的工夫:

堯舜以來,傳心之學,慎獨焉至矣。獨也者,動而未形,有無之間,人所不見,己所獨見處也。慎也者,其心之常惺惺乎?是故慎其獨而內外合矣。悟斯旨也,夫然后知進德修業,敬直義方。各兩言之者,其為學偏內偏外者之設乎?夫至要,則慎獨焉盡之矣[10]151。

蔣信認為,心學道統傳承離不開“慎獨”。“獨”就是“幾”,即世間“動而未形,有無之間”的精微之理,是感知萬物變化的苗頭和抓手,關乎著個體生存與發展。而“慎”,則是要保持內心謹慎、恭敬的狀態,一時一刻都不能懈怠。故“慎獨”統合內外之道,體現“內靜定,而外舒遲”[10]205的修身境界。總之,依照蔣信的工夫論,“慎獨”有著“千古圣學,只是這一路”[10]204的重要地位,可補救時弊,引人進德修業,使之敬義夾持,達成身心內外的中正。

四、“遞相出入”視域下師生的學派歸屬依據

在“遞相出入”的教育情形下,蔣信與陽明學派、甘泉學派都有過執贄拜師、授受交往的行為。若僅憑某一時段的師生授受事實就斷定其歸于陽明學派抑或甘泉學派,是有失公允的。我們應實事求是且多維度、多層面地厘清師承關系的判斷依據。大體而論,就是需秉持階段性與持續性相統一的判斷原則,結合具體師承活動來判斷師生對彼此的情感關聯與認同程度,尤其是考察學術思想上是否存在前后映照的承繼關系。

(一)師生交往的緊密性與多樣性

師生交往是判斷學派歸屬的行為依據。師生通過交往來生成、維系師承關系,若缺少交往,師承關系便失去了實踐基礎,變成無根之談。受儒家教育理念的影響,陽明學派、甘泉學派等明代心學流派師生延續了“教亦多術”的教學風格,形成多樣態的交往形式。從交往場域來看,明代心學流派的交往可分為兩種形式,那就是教學性交往和非教學性交往。所謂“教學性交往”,是指發生在課堂教學場域的交往互動,老師以傳授知識為交往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智能方面的提升。“非教學性交往”則是不囿于課堂教學場景,強調師生的生活交集與日常交往,側重于情感、審美等德性潛能的發展。

蔣信與王守仁的交集主要體現在教學性交往。蔣信在常德拜師后,返回家鄉自行研習。而同時期拜師的劉觀時、冀元亨則選擇追隨王守仁,行及江西、南京等多個地區,隨行隨學,最終成為陽明學派的忠實信奉者。從現有史料來看,蔣信與王守仁的直接交往時空僅有拜師之初的潮音閣講會。這段交往時光共持續20日左右,連當面聆聽的教學性交往次數也是屈指可數。但比較起來,蔣信與湛若水的教學性交往卻甚是頻密。

除上文所言及的京師、南京教學性交往外,蔣信與湛若水還常常互通信函,借助書信以傳遞所觀所思,實現跨時空的非教學性交往。從《甘泉大全集》可見,湛若水曾寄予蔣信11扎信函,僅次于早期最為得意的弟子洪垣和冼桂奇。蔣信不僅認真體悟湛若水書信思想,還為乃師《心性書》《雍語》《泉翁續編大全》《甘泉先生家訓》等著述作序,整理師說并匯編講學語錄。在湛若水步入耄耋之時,蔣信先后兩次應邀同游南岳衡山,形影不離,切磋不已,升華為超越師生關系的友朋關系。

從行為事實出發,蔣信與王守仁、湛若水的交往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態度與情形。一般而言,師生交往的時間越長、空間越廣、頻率越高,越能構建起緊密的師承關系。蔣信和湛若水的交往不僅滿足以上條件,還常在私人時空展開交往。在私人場域下,蔣信和湛若水更易展現真實的自我,表達內心感受與看法,有利于情感的充分交流和認知的理性分析。相反,師生如缺乏深度的交往,則難以消除彼此陌生感,不利于師承關系構建和學派生成,而蔣信與王守仁之間便是如此。

(二)學人自我認知與身份定位

學人自我認知與身份定位是判斷學派歸屬的情感依據。通常情況下,學人的自我認知深藏于主體意識之中,并不輕易外顯。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學人的言語表達,特別是對不同個體的稱謂語使用來一窺其端倪。

依照我國傳統人際交往思維與模式,人們習慣于在言語對話展開前加以稱謂語,以示尊敬,或拉近距離。稱謂語是人際生態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暗示使用者與其所處社會的相互關系,可視作一種交際性語言形式。在使用過程中,稱謂語充當著人際關系的符號,蘊含了使用者復雜的心理過程。透過稱謂語,我們可以窺探話語背后的人際關系,明確稱謂語使用者在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歷史地看,明代注重人際關系的建立,往往想方設法地制造聯系來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與情感關聯。譬如,科舉制度下的“座主”“房師”與中舉者雖無授受事實卻仍以師生相稱,“同年”雖無同窗之情卻仍以友朋兄弟相稱,便是以期創設利益相關的師生關系圈。若循沿這一時代風氣,蔣信等“遞相出入”弟子談及湛若水和王守仁時,應同稱二人為“師”以展示自身師友圈的廣大。但事實恰恰相反,“遞相出入”弟子群體對兩位老師的稱呼并不相同,且呈現出鮮明的心理傾向。

蔣信一生勤于著述,后世學者將其文稿編成《蔣道林文粹》一書。若對《蔣道林文粹》的稱謂語使用情況予以統計,可以發現蔣信對自身學派歸屬的認識是自覺而明確的。在同他人的交談往來記錄中,蔣信有13篇親密地稱呼湛若水以“吾師”“泉師”“師翁”,①而稱王守仁為“師”的僅《明鄉進士冀闇齋先生墓表》一篇,更多是以其號而稱“陽明先生”,或使用“陽明子”這一敬謙稱謂。蔣信對湛若水和王守仁的稱謂語,不僅是一種語言上的簡單稱呼,更蘊含著蔣信的學思經歷與情感趨向,有其獨特的隱喻價值。它表面意在指代對方,實際反映出蔣信與兩位老師在人際交往頻次、情感投入、身份立場等方面的差異,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吾師”“泉師”“師翁”是一種關系稱謂,傾注了蔣信的態度和情感。這一稱謂語的使用,往往出現于雙方交往頻次很高、情感深厚且彼此認同的情況。“陽明先生”“陽明子”則是一種身份稱謂,禮敬有余而親密不足。顯然,從稱謂語上便能看出,蔣信與湛若水間的心理距離遠遠近于王守仁,亦直接說明了蔣信的自我認知與身份選擇。

(三)學派思想學說的承傳

思想學說是判斷學派歸屬的根本依據。一個學派之所以成型,其關鍵要素就是產生獨具創見、自成體系的思想學說。學派宗主需以思想學說吸引志同道合者前來求學,方能擴大學派規模,并形成維系個體關系的紐帶。若沒有統一思想的支撐,這個學派便會貌合神離,最終分崩離析。甘泉學派和陽明學派同樣遵循這一學派發展規律。正是由于同宗主思想產生嚴重分歧,“遞相出入”弟子才會另擇他師、變更學派。因此,在考察“遞相出入”弟子的學派歸屬問題時,應將矛盾的根本放在該弟子的學術特質及其與學派的思想聯系上。

從思想接受史角度來看,初入陽明學派時,蔣信是先拜師而后習得陽明心學;而轉投甘泉學派時,則是先與湛若水詳細論辯,認同甘泉心學后才執贄拜師。這既是蔣信接觸兩家思想的過程,也是其變化師門的原因。蔣信接觸陽明學派之前,尚未形成自己的獨立想法,對陽明心學的認識也較為朦朧,更易生發出盲從師說的念頭。而皈依湛若水,則是蔣信經歷兩次靜坐自悟后的決定,其斟酌與謹慎遠超其對待陽明心學之態度。

不可否認的是,陽明心學為蔣信思想體系形成提供了契機。但是,蔣信思想學說的真正成型卻離不開湛若水的啟發與影響。蔣信親口表明自身思想源于湛若水:

夫其生生不息之機,則固在一動一靜之間,不可誣也。自茲又數年,走京師,謁甘泉子焉,乃知茲秘也。甘泉子已先得之。夫嘗因是而求先生之有得乎此,蓋在乎頤疴道林之日,雖先嘗一拜陽明子,而陽明子實未之及焉[10]150。

蔣信認為陽明心學存在“踐履未至,及其徒亂于佛老”[10]194之嫌,與自身思想出現了難以調和的矛盾。面對陽明后學四處標榜師說的做法,蔣信更是鳴鼓而攻之,斥責陽明心學有關問題,并將湛若水奉為儒學嫡傳而向楚中地區傳播。顯然,蔣信真正所認同的思想學說是甘泉心學。

五、結語

作為明代“遞相出入”視域下的重要心學思想人物,蔣信深受黃宗羲的關注,從而被納入“楚中王門”學派之列。究其緣由,大致有二:一是門戶之爭的結果。明清學者喜愛對學人分門別戶,并用有學術思想專史性質的“學案”來記錄備案。這種編纂形式強調通過師承線索,將一個個獨立的個案聯結成學派,這些學派基于傳統的師道尊嚴,以“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為基礎、“天地君親師”為內容[20],并依照學派歸屬來記述案主的生平、活動、思想和學術門徑。每一學案均附有案語,以體現編纂者對案主的言行評論與學術論定。明清之際的門戶意識高漲,不少學者借助學案的編排來對案主事跡加以損益刪節,有意識引導讀者,從而擴大本派聲勢。將蔣信劃入陽明學派的始作俑者——黃宗羲或亦如此。學界對黃宗羲早有“門戶之見”之評語,如沈維鐈認為黃宗羲作《明儒學案》“乃袒護師說,主張姚江門戶”[21],存在一味擴充陽明后學以彰顯陽明學說的問題;四庫館臣亦指摘《明儒學案》“猶勝國門戶之余風,非專為講學設也”[22],特別點明其門戶傾向。二是平衡陽明后學地域影響力之舉。從地域性學術活動來看,王守仁曾在辰州、常德講學,招收了蔣信、冀元亨、文澍、劉觀時等一批會講弟子。但因冀元亨早亡、文澍等人學術影響力較弱以及劉觀時等人流入禪佛,整個楚中地區罕見心學名士,以致《明儒學案·楚中王門學案》勢單力薄。當時,蔣信創建桃岡書院,培養出李渭、馬廷錫、孫應鰲等杰出弟子,堪稱楚中名士。我們不免猜測,作為陽明學擁躉的黃宗羲或為保障楚中學脈醇正、彰顯王學規模,遂以偏倚性立場來審訂《明儒學案》的學派劃分,以此來彌補楚中王門之薄弱。畢竟在此書成型前,黃宗羲佚著《理學錄》還赫然將蔣信歸為甘泉學派[23]。歸根結底,諸如黃宗羲《明儒學案》此類的學案分定,其目的不只是學術史的客觀呈現,而是編纂者自身思想意圖的表達[24]。相關論述是否恰當,不能僅憑《明儒學案》的學術史地位和貢獻而得到充分的自證。

平心而論,蔣信在陽明學派的身份是會講弟子,在甘泉學派的定位則是知音弟子。蔣信與王守仁以潮音閣講會為師生交往紐帶,會講期間往來不斷,但隨著王守仁的離開,二人交集愈來愈淺。在離開楚中地區后,王守仁所有言行中幾乎未提及蔣信,更遑論主動邀約同游、分享心得等親密行為。蔣信雖間有研習、回護行為,卻總是懷疑、詰問陽明心學。反觀蔣信與甘泉學派的師承關聯,則迥然不同。蔣信同湛若水始終保持緊密的交往互動,熱衷于宣講師說,為承繼湛若水所創立的心學一脈作出不少實質性努力。即使湛若水去世,蔣信仍以甘泉學派傳道者自居,將湛學從嶺南傳至荊楚一帶,真正成為甘泉心學的西傳者。盡管蔣信在本體論的展開與工夫進路上皆有不似湛若水之處,但他的思想核心與主張都體現了對甘泉心學的繼承與發展。尤其是蔣信“天地萬物一體”的理論體系正是脫胎于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并在老師的教誨下不斷深化和發展的。湛若水亦時常掛念蔣信,甚至給予“吾道西矣”[13]98“斯道之傳,非道林而誰耶”[25]的贊賞和倚重,維持著數十年如一日的師生交集。如此看來,作為“遞相出入”弟子代表的蔣信,其歸屬應為甘泉學派,而非陽明學派。

就現代教育的角度視之,“遞相出入”學術生態的流行對現代教育,特別是拔尖人才的培養亦不乏借鑒意義。“遞相出入”淡化了傳統師生關系中的門戶意識,凸顯出學術自由的精神[26],可有效規避教育團體之間的“孤島化”現象,是培養拔尖人才的有效措施。無論“出王入湛”還是“出湛入王”,這些弟子大多學有所成,并逐步成長為明代中后期心學教育的拔尖人才。較為典型的有,程文德任翰林院學士而掌詹事府等事;楊起元、王道任國子監祭酒,醉心教事;應良任山東提學副使,周坦任江西石城縣教諭,熱心于地方教化;黃省曾樂于藏書,著作等身,等等。他們皆為影響一方的賢能名士,對國家和地方教育事業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這些拔尖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陽明學派和甘泉學派兩大團體的通力合作、協同育人。當下,隨著《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政策的頒布與實施,拔尖人才的培養上升為關系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目前,不少院校打破與行業機構之間的合作壁壘,力圖最大程度地凝聚合力,營造多元主體育人的教育氛圍。不過,院校的施行動力仍停留在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層面,尚難以顧及學生的個人價值與成長意圖。“遞相出入”之所以成型,其根本動力在于兩大學派弟子對自我價值的不懈追求及自身發展的規劃認知。所以,我國教育可汲取傳統教育智慧,從維護學生利益出發,將主動權交給學生,推動教師在發掘學生天賦、志趣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了解與引導,構建起名師領航、自主選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黃宗羲.明儒學案[M].沈芝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

[3] 黃明喜,閆雪映.從“遞相出入”看明代心學流派的師生交往[J].大學教育科學,2022(1):97-103.

[4] 彭國翔.周海學派歸屬辨[J].浙江社會科學,2002(4):104-109.

[5] 王曉昕.朝聞夕可,不愧龍場:馬廷錫的學術經歷與思想旨趣[J].孔學堂,2016(1):28-37.

[6] 陸永勝.心·學·政:明代黔中王學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5:132-169.

[7] 唐伯元.醉經樓集[M].朱鴻林,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125.

[8] 周汝登.圣學宗傳[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961.

[9] 王文錦.大學中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99.

[10] 蔣信.蔣道林文粹[M].劉曉林,校點.長沙:岳麓書社,2010.

[11]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15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684.

[12]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3] 顧廷龍.續修四庫全書:第531冊·焦太史編輯國朝獻徴錄(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 程顥,程頤.二程集[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15.

[15] 顧廷龍.續修四庫全書:第527冊·焦太史編輯國朝獻徴錄(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45.

[16] 湛若水.湛若水全集:第12冊[M].黃明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17] 湛若水.甘泉先生續編大全[M].鐘彩鈞,游騰達,點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685.

[18] 湛若水.泉翁大全集[M].鐘彩鈞,游騰達,點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105.

[19]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叢刊(17)[M].北京:商務印書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10.

[20] 儲朝暉.師德傳統與現代建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4):48.

[21] 陸費逵.四部備要·子部·一七三·國朝學案小識[M].上海:中華書局,1912:2.

[22]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527.

[23] 彭國翔.黃宗羲佚著《理學錄》考論[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1(4):87-104.

[24] 顧家寧.黃宗羲的泰州批判與晚明儒學轉型[J].哲學研究,2022(3):52-62.

[25] 湛若水.湛若水全集:第21冊[M].黃明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390.

[26] 黃明喜,閆雪映.師道觀的堅守與再造:從明代甘泉學派師道觀的建構說起[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1):13.

“Passing in and out”: From the Yangming School to the Ganquan School

Abstract: In the Ming Dynasty, Ganquan School and Yangming School broke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sects, allowing disciples to learn from multiple teachers giving rise to a unique educational ecology of" “Passing in and out”. Influenced by the experience of “coming from Wang and entering Zhan”, Jiang Xin took the Ganquan School of Mind as his main lineage and compatible with the Yangming School of Mind and constructed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unity of heaven, earth, and all things” with “unity of reason, qi and mind” as the educational entity and “being cautious in solitude” as the approach to effort. Regarding school affiliation, Jiang Xin should be a descendant of the Ganquan School, not a disciple of Yangming School. Jiang Xin’s example of teacher-student inheritance not only reflects the changes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sects at the tur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rning scholars not to blindly follow the basis for school division dominated by Huang Zongxi’s Ming Confucianism; it also reflect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mind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which is of grea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training of top talents today.

Key words: “Passing in and out”; Jiang Xin; Ganquan School; Yangming School; school affiliat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人妻免费| 国产三区二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欧美精品啪啪|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热| 无码在线激情片| 国产黄视频网站|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亚洲免费黄色网| 国产jizz| www.av男人.com|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国产黄色爱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a网站| 五月天久久婷婷|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精品福利网|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日韩在线1|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一级片一区|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自在线播放| 在线欧美国产|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国产99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美女被操91视频| 国产免费黄| 国产拍在线| 久久美女精品|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日本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人与鲁专区|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人妖在线|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秋霞国产在线|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精品| 伊人AV天堂| a级毛片免费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综合网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