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現代大學書院制改革汲取宋代書院辦學經驗芻議

2024-01-01 00:00:00肖德榮李軼南韓暢
大學教育科學 2024年6期

摘要: 宋代書院辦學蘊含著“教以復性”的德育內核,其以培養德才兼備、經世致用之人才為重任,著眼于教育事業的長遠價值,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傳統官學中求學者為博取功名而受教的功利化弊端。宋代書院辦學在總體辦學目標、課程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辦學支持條件等方面為現代大學書院制改革提供了頗多有益經驗。當下我國現代大學書院制建設正處于深化改革和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亦處于理論與行動整合的重要階段。部分大學書院辦學存在定位模糊、目標松散、互動欠缺、環境支持不足等現實問題,難以真正發揮書院的教學功能和德育價值。借鑒宋代書院辦學經驗,有助于把握古代書院教育德性教化之內核,明確現代大學書院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辦學目標,靈活拓展大學書院的教學內容、層次和形式,全方位支持大學書院辦學環境的營造,以保障大學書院辦學的育人效果,推動大學書院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大學書院制;宋代書院;辦學經驗

中圖分類號:G649.299"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6-0117-10

書院是中國特有的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書院發軔于唐,興盛于宋,后歷經千余年的漫長發展,終因教育制度改革而謝幕于晚清(1901年)。自宋代書院教育制度定型以來,書院就作為立德育人的重要場所,對中國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國民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時至今日,在高等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的大背景下,古代書院教育的價值被再次發掘并力求滋養現代。

現代大學書院制別稱大學書院制或高校書院制,是當代高校推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當代大學書院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載體和教學管理的新模式,已成為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和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新趨向[1]。宋代在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上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其在唐代基礎上發展出完備的書院制度[2],并通過有針對性的辦學目標設計、課程內容選擇、教學形式配合和辦學資源支持等推行德性教化的教育思想,兼具形而上的圣人之道和形而下的行為示范。針對現代大學書院制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本文以宋代書院作為研究對象,從中發掘可資借鑒的辦學經驗,為現代大學書院制改革邁向“理論—行動”的有效整合提供參考。

一、現代大學書院制建設的緣起與現狀

(一)現代大學書院制建設的緣起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肇始于民國時期,迄今已經走過了百年歷程。我國大學自建立起便取法域外,曾效仿過歐美、日本、蘇聯的辦學體制,如今已經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高等教育邁上發展快車道,已經步入普及化發展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逐年上升。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大學生數量最多的高等教育大國,但與成為高等教育強國尚存在不小的差距。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深,尤其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高度融入全球化,對高等教育愈加重視,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當下,我國高等教育仍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功利輕理性、辦學模式同質化、文化底蘊不足等問題。書院制是我國延續千年的傳統辦學體制,積淀著豐富的辦學經驗。步入新世紀以來,書院制在現代大學重新受到重視和倡導建立,形成了現代大學書院制發展新氣象[3]。一般認為,我國現代大學書院制是現代高等教育組織借鑒西方住宿學院制、融合我國古代書院制,致力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大學書院制建設是目前解決我國辦學過程中所遇困境的重要路徑。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實行的“學校—學院”教育管理模式,依托學院,開展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人才培育,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專門人才。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社會對創新性人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僅僅依托學院和學科培育的單一專業人才漸漸不能充分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我國古代書院辦學踐行的是會通之學,崇尚博通。大學書院制汲取古代書院博通的精神,重點發展通識教育,有助于避免高校存在的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專業設置狹窄等問題,助推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升高校辦學質量。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導是大學書院制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探索建立書院制、住宿學院制等有利于師生開展交流研討的學習生活平臺”[4]。作為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現代大學書院制建設自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開始積極探尋落實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徑。隨后教育部亦出臺多項政策,明確將大學書院制教育作為教育改革和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如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高等院校依托書院、宿舍等學生生活園區,推動“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方便學生思想教育、師生交流、文化活動等,以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質量[5]。2021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工作要點中提出要支持和引導高校開展“三制”(書院制、學分制和導師制)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6],強調了書院教育對學生人格塑成和德育教化的重要作用。現代大學書院制建設重在其內在課程教育體系的設計建構,通過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通識課程內容和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交流機會,提高其人文素養和專業能力。

大學書院制的出現并非偶然。高等教育本身具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自然需擇取既能夠有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能適應自身發展的辦學模式。大學書院制恰是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和高等教育組織形式的重要載體,成為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重要選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突出強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書院制正符合國家這一文化戰略要求。中國古代書院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辦學經驗,汲取古代書院辦學經驗是解決當代高等教育發展問題的重要路徑。大學書院制建設的興起順應了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需求,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二)現代大學書院制建設現狀

1963年由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合并形成的香港中文大學掀開了我國現代大學書院制建設的序幕。隨后我國的大學書院逐漸增多,如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臺灣政治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紛紛開啟了大學書院制建設。尤其是在內地(大陸),黨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為大學書院制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有力地推動了大學書院制的發展。當前我國現代大學書院制的建設如火如荼,高校書院的總量不斷攀升,分布地域廣泛,類型多樣。

從試行書院制的整體效果來看,“一些高校在校內開展了書院制育人試點,取得了明顯成效、探索了有益經驗”[7]。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當代國內高校書院的辦學活動一方面吸收和借鑒了我國古代書院的精神內涵和形式特點,另一方面也結合了國外大學住宿學院的運作經驗,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質。不同的是,有別于我國古代書院和西方住宿學院“自然生長”的發展歷程,我國多數現代大學書院依靠“摸著石頭過河”的“后天發展”而采取一種“嵌入式”推進策略,即在高校原有通識課程、組織體系和場所空間等各個方面嵌入書院制[8]。這種“嵌入式”的建設模式得益于其實施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國內高校書院的規模擴張,但同時也在磨合過程中產生了諸多爭議,如書院教學內容定位難達共識、書院制教學文化內核缺失、書院與學院教育協同失衡等[9]。整體上來看,當前高校在書院制改革過程中尚存在諸多不足。

首先是教學內容的通識性弱,教學目標松散。通識課程是書院教學的重要基礎,也是高校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載體。但由于成立時間短,書院制建設尚不完善,部分高校書院實際上并沒有實現真正的通識教育,而僅是增加了通識講座、經典閱讀,以及一些素拓活動[10]。這些內容作為一種填鴨式輸出,缺乏圍繞教學目標的形式設計和邏輯規律,易在學生群體中產生諸如“水課”或“與專業不相關”的刻板印象,從而降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以這種方式推行的通識課程教育往往教學目標不夠明晰,書院功能定位模糊,以至對學生的德性教化流于形式。此外,西安交通大學的研究報告也曾指出,書院課程常與思政教育的聯系不夠緊密,課程建設也缺乏完整的體系[11],難以落實課程思政工作與實現人才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這不免與設想中“建設高質量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理念相悖。

其次是教學實施的形式單一,互動性弱。當代高校書院作為一種外生秩序性組織,在教學環節中多數時候還是采用傳統班級授課制的方式,學生作為被動的知識接受方,很難像在古代書院或西方住宿制書院中一樣與導師建立密切聯系,感受“言傳身教”的魅力[12],亦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和天賦。另外,一些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過于晦澀,與學生專業學習關聯度低,導致學生自學和反思的意愿不足,主動性差。加之授課者缺乏教學設計,忽視與學生的互動,在課程教學的實踐中呈現出懈怠、消極之感,影響教學實效。

最后是辦學環境的營造不足,“環境育人”收效甚微。作為書院教學的潛在課程[13],此處的“環境”有兩重語意,既指書院選址的自然環境和景觀,亦指書院的人文環境與文化熏陶。我國古代書院往往“擇勝而處”,認為自然山水內含與人相似的品質,能夠使人獲得啟發和共鳴,有助于人的自身得到完善[14]。當今大部分高校采用基礎改造的方式,在原宿舍區或教學樓內改建書院,進行設施補齊和景觀美化。這種人造景觀的方式往往容易割裂學生與環境中各要素的聯系和互動,難以達到“風水相接、寓教于景”之境。另外,高校書院中良好的文化氛圍亦有助于學生沉浸其中,實現更好的文化浸潤和人格塑造。這在給書院建設者提出更高文化內容挖掘與呈現要求的同時,也容易被“效率為先”的衡量誤區所干擾。評價書院“文化性”的關鍵要素被書院建設的效率、規模和短期成效等功利性標準影響,最終書院被建設成似是而非的“樣子工程”。如有的學校僅開辟一個中式風格的閱讀空間,仍冠以“書院”之名[15],缺乏對書院的定位和規劃,難以滿足“環境育人”的要求,自然也無法支持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鑒于以上對高校書院制辦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分析,本文擬結合宋代書院辦學的史料記載,對宋代書院辦學的目標內核、內容安排、傳授方法和環境條件進行條分縷析,以為現代大學書院制的改革提供經驗和路徑的參考。

二、宋代書院辦學經驗縷析

北宋初年,以私人講學為主的書院大量涌現。歷經兩宋更替的發展低谷后,由于南宋理學的發展和朱熹、張栻、魏了翁等著名學者積極開展營建書院活動,書院又逐漸成為民間學術活動的中心,書院的功能性得到進一步拓展,書院辦學經驗蔚為大觀。縱觀宋代書院發展的歷史沿革,其辦學的一大特點在于注重德性教化的辦學內核,這在書院辦學宗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環境營造等諸多方面均有體現。宋代書院辦學注重非功利化的學生德性與學問的綜合培養,配合自學為主、共同講習和教師引導為輔的立體教學方式,融理論施教與實踐躬行于一身,體現出一以貫之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概而言之,對宋代書院辦學的“目標內核—內容安排—形式設計—環境條件”四部分逐一進行分析,總結其中可供借鑒的辦學經驗,有助于化解現代大學書院制改革與建設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德性教化的總體辦學目標

宋代書院教化作為“偃武教,興文事”的重要標志[16],其教學理念深受“教以復性”的指引,在教學過程中將“進德”與“修業”置于同等地位,主張通過以課程為主要載體的“教化”實現對學生“德性”的塑造,將培養“希賢希圣”之士作為書院教育的終極目標[17]。而作為書院教學之本,“德性”為何?其又應如何“教化”?圣賢之士作為個體“德性”養成的理想代表,是優秀道德品質和個人能力的完美結合。錢穆先生將其總結為“此見人與天合,心與理合,惟圣人始到此境界”[18]。“人與天合”盡顯宋人眼中圣賢之明哲通達、察道明倫;而“心與理合”則與宋代理學蔚然成風、歸為正統不無關系。在先秦《莊子·天下篇》提出的“內圣外王”基礎上,宋儒對至德之人的評價標準隨著理學視角的加入而變得更為復合,內圣需有“德”,外王需有“功”,建功需有“智”,德、智、功兼備方可稱為圣人賢士。從 “學而優則仕”,到“人倫者,為學者之必先”,官學功利之弊得以矯正,“修身養性、通明義理”逐漸在教化中落實。從北宋王安石“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無不在于學也”[19]的經世致用,到南宋朱熹“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20]的格物致知,宋代書院教育的風格、派別、形式和重點雖受社會環境影響而流變、調整,但其最終仍指向對個體德性塑造的不二追求。這也是宋代書院教學的內核所在。

由此,在德性塑造的思想指引下,施行教化的考量則邁向更多細分目標,以綜合育成“希賢希圣”之士。

首先是“識仁據德”。嵩陽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亦是程朱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宋代理學奠基人之一程顥所作《嵩陽書院學規》,開篇即直言“學者須先識仁”。在他的闡釋下,“仁”的概念寬弘深邃,是諸多道德表象的深層內涵,所謂“義、禮、智、信皆仁也”。程顥將“識仁”定為學者的首要素養,而“識仁”的過程便是學者提升境界、完善人格的旅程。程顥在其后順勢提出“既能體之而樂,亦不患不能守也”的觀點,要求書院學生在修身養性、識仁尋道的過程中發掘趣味、層層深入,探尋真正的精神之樂。宋代書院課程將《論語》《中庸》《禮記》等典籍設為啟發學生“識仁”的重要內容。《論語·述而篇》中將“仁”“道”“德”三者闡釋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仁”作為尋“道”之紐帶,仍需配合“德”之內核為依據。所謂“圣人之德,無所不盛”[21],“識仁”作為個體修養德性之法,其根本目的在于修養學生體道明倫之能。“體道”注重引導學生體察天地之道,由天地之思考引申人間世俗之理;而“明倫”則引導學生回歸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思考,“明于庶物,察于人倫”,恪守人倫之理。《易》作為貫穿整個宋代的書院課程教本,主張“推天道以明人事”,程頤、王安石等學者也專門為其作釋,從中也可窺書院教學“體道明倫”思想之一二。括而言之,“識仁據德”的教學思想意圖培養學生“尋道”的基礎能力,從價值觀念、精神追求等方面設定標桿,統領學生德性養成的基調。

其次是“經世致用”。若“識仁據德”的思想更傾向對學生“內圣”的雕琢,那“經世致用”即是書院教學培育學生“外王”才能的另一重要思想。“圣”下之“王”意即“統率為王,遍處施德”。作為一種入世哲學,“經世”即為“治理世事”,“致用”則為“盡其所用”,合而視之即為“盡其所學以求國治民安”,是對學生成就外在事功的指引。北宋范仲淹為應天書院所作的《南京書院題名記》強調了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社會價值,通篇文辭瑯瑯,家國之情溢于言表,文言“若夫廊廟其器,有憂天下之心。進可為卿大夫者,天人其學,能樂古人之道;退可為鄉先生者,亦不無矣”[22]1253,盡顯范公善治天下之理想。范仲淹在主持應天書院期間,一度將書院建設成為全國教育之典范。他設立學規,明確要求“為學次序”與“讀書次序”,并強調因材施教,讓學生根據特長之別修讀不同科目,主張學以致用,“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這些舉措推動了宋代書院教育體系的持續完善和發展,促進了書院與宋學的緊密聯系[23],更讓經世致用的實踐思想深入人心。與朱熹、張栻并稱“東南三賢”的呂祖謙亦反對空談心性,主張明理躬行、學以致用。在書院教學的過程中,呂祖謙曾直言不諱:“今人讀書,全不作有用看。且如人二三十年讀圣人書,及一旦遇事,便與閭巷人無異,……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24]若自開始就未將讀書視作有用之學,讀圣賢書而不在現實情境中加以化用,最終必然指向一事無成。作為書院教學思想的又一塊拼圖,宋代書院的總體辦學目標緊緊圍繞著德育教化的核心,將課程教育落實在學生內在修養的提升和外在能力的培育兩個方面,并通過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環境協力實現。

(二)系統科學的課程教學內容

遵循德性教化的教學思想,宋代學者前赴后繼地投身書院教育事業,設計出有層次、內涵豐富、較具科學性和系統性的書院課程內容,呈現出形式多樣、要旨統一、廣而不散、繁而不亂的課程格局。宋代書院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雖尚未出現依據學科內容劃分課程類別的設置模式,但大體上呈現出根據授課內容設置經學、史學和詩賦幾種課程的趨勢。同時,由于宋代書院建設的約束較少,主講的教師、山長也會在課程中融入個人學術思想,整體課程設計風格生動、開放、靈活且務實。經學方面,書院以四書五經作為育人的重要基礎課程設置。在對四書的學習順序安排上,朱熹要求學生先讀《大學》以定規模,次讀《論語》以立根本,再讀《孟子》以觀發越,最后是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精深。這種按理解深度而層層遞進的內容安排,既避免了學生盲目閱讀、不知所云,也提高了學習的系統性。而五經更是宋代書院一貫重視的教學內容,且在宋代實現了由章句之學向明理之學的重要轉變,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古籍內容,而非死記硬背、流于表面。此外,宋代經學教育的一大特色還在于課程中增添了許多通儒達士對經書的解讀內容。如朱熹所著的《四書章句集注》《儀禮經傳通解》《周易讀本》,黃榦著的《孝經本旨》,等等。這些以注釋或弟子訪談形式記錄編撰的解讀內容進一步增強了對學生的點撥之效,亦蘊藏著宋代巨儒經學研究之菁華。

史學方面,對歷史典籍的研讀體悟也是宋代書院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史學歷來認為,學史能為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可貴的經驗借鑒。宋代書院教育亦秉持這種“治史致用”的觀點,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中加入大量的歷史著作內容。所謂“諸經諸史,大抵皆不可不讀”[25],經史融貫的學習過程,亦是在史實中領會理論的必要過程。朱熹接管興復白鹿洞書院的工作后,立即為書院四處集書,其中不乏諸如《史記》《漢書》《戰國策》《新唐書》《三國志》等經典史籍,供學生研習品讀。這種文史兼修的課程內容設置著重培養學生的思辨邏輯,主張以史為鑒、學史明志。同時,以歷史典籍作為課程重點也凸顯了宋朝教育為政治服務的宏觀結果導向,即為朝廷培養個人修養與經世致用精神兼備的士大夫,而這也間接導致了書院教育對詩賦方面內容的重視。宋代科場中“用賦取人”的現象盛極一時,如歐陽修能考取省元(1030年)就與省試賦寫作的出色發揮直接相關。宋代書院中的詩賦教學意在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文學功底,陶冶學子性情,亦服務于科舉選拔。如白鹿洞書院開設解讀《詩經》《楚辭》等經典詩賦作品的課程,亦將朱熹等人的詩賦刻于碑上,學生于晴朗之日自發集會誦讀交流等等。“詩以言志,賦以明理”,作為評判學子才情之標準,詩賦更考察學子對個人文化積累的綜合運用能力。中國是詩賦的國度,自古即有深厚的“抒情”“言志”傳統,“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書院教育中的詩賦課程對啟發學子心性、完善其人格有著重要影響,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因詩性的浸潤而呈現獨特的魅力和活力。

(三)靈活多樣的書院教學形式

基于以上書院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德育教化目標的影響下,書院的教學形式同樣也向著多元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

其一是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即結合豐富的教學實踐提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之觀點,意即根據學生特質之異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和接受。在宋代的書院教學中,這種思想被又一次運用并不斷充實,形成了“教人有序、教亦多術”的教學形式。宋代書院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學生的思想水平、潛能和天賦,根據學生自身知識貯備和能力素養不同,因人而異地安排學習方法和內容,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學習的層次,引導其發現個人之長,“必盡人之材”。

其二是倡導啟發式教學。書院注重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開放性,意在引導學生不斷充實個人德性修養,在持續不懈的學習和實踐中獲得感悟啟發和自我體認,而老師只在其中起到關鍵的點撥作用,并非填鴨式教育,也并不過多干涉學生的學習空間。這頗有一種宋禪“自悟”思想之味,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正是此意。而這種啟發式教學也能使學生真正感悟課程文字背后的內涵精神,是宋學由“章句”向“義理”深度轉向的重要推手。

其三是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流。無論是以開門辦學的形式升堂講學、促進交流,還是日常課程互動中的亦師亦友、教學相長,書院教學的實施都十分注重民主融洽的師生交流,“不拘行輩、互助共進”。宋代書院的升堂授講有如當代高校中的名師講壇,書院不時邀請名儒大賢登堂講學,為學生開拓廣闊的學術視野,也促進了不同書院、學派和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淳熙八年(1181年)陸九淵應朱熹之邀到白鹿洞書院講學,其對《論語》中“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的演講可謂互動熱烈,深受好評,在場學生受教后“至有泣下”。朱熹既喜于學生之感悟,亦被陸九淵之深刻洞見折服。此外,日常的課堂交流也可見宋代書院“教化”之特色,師生交流多以“問辯”的形式展開,師生間切磋質詢、相互辯難蔚然成風。岳麓書院“朱張會講”開啟了中國書院史上不同學派會講的先河,成為千古佳話,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而該書院學規中甚至強調“疑誤定要力爭”。師生之間反復的問答、辯論,既鍛煉了學生的思辯能力,也凸顯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提高了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四)多維立體的辦學支持條件

為確保教學目標順利實現,宋代書院在辦學中亦建立起了一套完備的辦學支持系統,旨在從各個方面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圍,營造優良的教學環境。為便于闡釋,可將其從上到下大致分成朝廷政策、社會風俗、書院營建和教師標準四項支持條件。在朝廷政策方面,得益于“化民成俗,必自庠序”觀念的深入人心,宋朝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包括書院在內的學校建設,這也為以“德育教化”為核心的書院教學提供了便利。朝廷“詔令立學”,撥款并配置師資以支持地方學校、書院發展,宋代民間書院建設呈現出一種全民參與教育的良好勢頭。有別于官學,宋代書院具有鮮明的平民性特質,廣泛地向包括“工商雜類”在內的各社會階層開放[26]。這淡化了教學中的功利性,更加類似于一種流行于有宋一代、面向全民的素質教育,對如今高校深化素質教育改革也更具借鑒價值。此外,宋代的多位統治者亦通過確定教材內容、設置官方教材和御賜教材書籍等方式推進書院教學內容的規范化,這些都對促進書院教學物質環境的改善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社會風俗方面,整個宋朝社會都流露出一種崇圣敬賢的良好風氣,上到朝堂的祭祀圣賢、賜貢士宴,下至民間的鄉飲酒禮、鄉規民約,社會風習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書院教學活動,也為書院實現德育教化的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了社會教學環境,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要旨,主動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除來自朝廷政策和社會風俗的背景支持外,宋代在書院營建和教師遴選等方面也對課程落實產生影響。書院是個體接受德育教化的重要場所,宋代書院的建設者多持親近自然的理念,期待學子在書院中接受自然啟發,遠離世俗紛擾,安心于此受教修身、陶冶心性。宋代著名書院多傍于山林:白鹿洞書院坐落南康廬山之陽,山水環抱、林谷幽邃;嵩陽書院因坐落中岳嵩山之陽而得名,青磚灰瓦、曲徑通幽;岳麓書院坐落岳麓山腳,林木掩映、地闊物博……“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言盡顯于此。朱熹曾將“源頭活水”“清如許”“觀德”等詞題刻于白鹿洞書院水邊崖石之上,學生行吟游走其間,不經意間瞥見這些直指人心的題詞,明心見性,油然而生頓悟之思。除自然山水的滋養外,書院內亦會開展“歌詩習禮”等人文氣息濃郁的營建活動。書院內齋舍、講堂等亭臺樓閣的命名也無不體現著濃厚的人文關懷。如石峽書院設居仁、由義、復禮、近知四齋;濂溪書院設立善堂、養心堂、希賢堂三講堂;等等。當代高校建筑命名亦取其巧思,無一例外都寄托著建設者對學生的殷切期待。在山水林石與人文蘊趣的雙重浸潤下,實施德性教化的教學活動具備了理想的辦學自然環境和觀念環境。對于書院內教師的遴選,除上文提及的師生交流外,作為德性教化課程的支撐,教師自身的德性修養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的德育目標能否真正實現,正因如此,教師的德行水平成為宋代書院教師遴選的重要標準。“今諸道學校,如得明師,尚可教人六經,傳治國治人之道。”[22]466范仲淹強調明師之職在于教授儒學之典、啟發治理之道,字里行間透露出對“明師”學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雙重要求。宋代書院教師聘任主要有三類人選:“一、名儒宿學鑒于學校及科舉之弊,留心世務,振興名教,而有興革之志者。二、隱逸之士絕意仕祿,教授為業者。三、退職官員以己之學訓誨后進者。”[27]除嚴格考察書院內部山長、教師的德行品質外,宋代書院所邀前來講學之人皆耆宿碩學,其學識品性之高亦成為書院學子學習修行的追求標桿。德育教化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學工作者以身作則,這是書院學子吸收和領悟課程內容的重要保障,也是引導書院構建理想教學人際環境的必備條件。

一言以蔽之,宋代書院德性教化的總體辦學目標、系統科學的課程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書院教學形式和多維立體的辦學支持條件均有效地提升了書院教育的效能,其中蘊含的辦學經驗值得發掘和充分借鑒。

三、現代大學書院制改革對宋代書院辦學經驗的借鏡

現代大學書院制方興未艾,但其在建設過程中尚存在教學目標分散、教學實施形式單一、辦學營造環境不足等問題,汲取宋代書院辦學經驗,有助于推進現代大學書院制改革,促進大學書院制建設取得更好成效。

(一)以德性教化作為現代大學書院的教學目標

現代大學書院在辦學過程中,不論是與原專業課程產生的嵌入混亂,還是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協同失調等問題,實質上都是書院精神內核缺位的現實表現。要真正摸清現代大學書院的“學問之道”,首先需明晰高校書院的營建定位,回答好“高校書院為何”這一本質問題[28],并在書院發展革新的各個層面牢牢把握教學體系建設的根本——“立德”。當代高校書院雖融合了西方住宿學院制的若干特點,但仍需以“中學為體”,借鑒宋代書院辦學經驗,秉持“德性教化”之內核,將非功利的學生人格塑造與完善作為書院建設和教學活動的終極目標。

宋代書院在建設之初即力圖通過“教以復性”樹立德性教化的教學目標,并實現對學生的德性涵濡,讓整個書院教學活動成為超越書本教育局限的普施教化和人才培育之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9]238。因此,面對書院精神內核缺位問題,高校書院首先要明確書院的德育功能本位,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引領和社會發展的現實內容,以課程教育的方式將“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融入學生發展的長遠目標中。宋代書院以培養“內圣外王”之材為目標,當代高校書院則需以培養“德才兼備、知行合一”之材為己任,填補學生通識教育、素質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不足。由此,高校書院應圍繞德育內核設置書院教學目標、構建書院教學體系,完善書院教學內容和教學實施形式。與宋代書院設立學規類似,高校書院亦需將“立德樹人”作為書院的最高辦學宗旨,內化于課程教學體系之中,外顯于書院人文氛圍之內。如得名于首任校長郭秉文先生的東南大學秉文書院,以“秉文達理,成己成物”作為辦院宗旨,以選拔培養高水平人文社科人才為首要任務。在此基礎上,秉文書院秉持德育核心,并以“五理”——哲理、心理、倫理、法理和藝理的培育作為書院課程體系的構建脈絡,強調課程與教學工作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現代大學書院應將學生的德性塑成與專業能力培養相貫通,以多元化的內容模塊和系統性的課程設計,強化學生人格發展培養,注重全人教育,最終形成以德育為目標、以課程為載體、以教學為手段的高層次人文社科精英培育系統。

(二)將拓展教學內容和形式作為大學書院制改革的重要舉措

宋代書院在教學中注重“教人有序、教亦多術”的差異化培養,倡導啟發式“自悟”教學,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這為當代大學書院辦學提供了有益啟發。在書院教學內容方面,首先要注重學生經史典籍類人文教育,著眼于書院教育的長遠意義,勿以知識中心課程的評價標準干擾和遮蔽德育課程的重要價值。其次,應依據學生的才能和水平靈活分解書院課程的難易程度,參考宋人“有序”“多術”的教學理念,合理設置課程教授順序,規劃德育教化的課程主線,將不同形式的支線課程編織在主線周圍,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啟發學生心智,促進其全面發展。最后,在設置必修課目的基礎上充分保證學生選課的自由度也是大學書院教學設計的重要考量。學生主動篩選出的教學內容往往更能體現學生個性和發展方向,便于高校書院有的放矢、與時俱進,實現教學內容創新。

在擴展書院課程教學形式方面,宋代書院提倡“先覺覺后覺”的德育思維,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教師“點撥”引導和學生“自悟”,以達到“明體以達用”之境界。如今高校書院的教學活動也須避免落入班級授課制環境下學生與教師身份對立、空間區隔的傳統模式,應在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增進師生間的交流密度,構建師生共同體,實現教師言傳身教的重要價值。同時,應結合不同專業的前沿趨勢和學科特點,在導師制的基礎上探索更為合理的授課模式。如南京理工大學的新生書院推行“大班授課、小班輔導、學業導師一對一規劃”的個性化教學模式,東南大學秉文書院亦在教學中采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推進方式,并鼓勵學生深入調研場地,了解實情實況,在真實世界中體悟專業知識之用,提高自學水平。除此之外,高校書院應更多地開展高層次名人講堂、學術講座等教學交流活動,促進學生擴展學術視野、樹立遠大目標,將學術水平與專業能力的提高建立在人格完善、心性養成的基礎上,彰顯“見賢思齊”之意。如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書院在原書院課程教學基礎上以跨學科對談、線上明德講堂等方式開展一系列學術講座,涵蓋文學名著、時尚理論、鄉村振興、健康管理等諸多領域,跨度之大、內容之精、講談者之專,使講座極具吸引力和專業性,對現代大學書院教學形式的多元化探索具有一定借鑒價值。

(三)營造良好辦學環境是大學書院制改革的重要路徑

當代大學書院存在教學效果欠佳、學生參與意愿不高等各種問題,除了在書院課程定位、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建設誤區外,對書院辦學環境的營建不足也難辭其咎。此處所指的辦學環境涉及書院實施課程活動中一切外部條件的綜合,而不僅限于書院的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

書院辦學環境可根據性質劃分為物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兩個方面。其中,物理環境主要包含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等物質性資源,人文環境則涵蓋書院外的政策條件、社會環境與書院內的文化氛圍等觀念性資源。在各種環境條件多位一體的交織影響下,書院才能保持良好的講學風氣,學生才能受到充實的書院熏陶,辦學環境的內涵才能真正得到擴展。可以說,書院辦學環境應被視為書院教學中不容小覷的“潛在課程”而存在。在書院物理環境的營造方面,現代大學書院應借鑒宋代書院雅好自然、樂山樂水的旨趣,為學生提供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其避開城市喧囂以精進學業。受學校地緣位置之限,當今大學書院未必能“依山傍水,林谷幽深”,但亦可在植木蒔花的選擇上運用巧思。岳麓書院八景中有“竹林冬翠”“風荷晚香”等,其中心要義亦是借植物之名“比德”,彰顯德育之精神[30]。故當今大學書院可將梅蘭竹菊、柏松蓮荷等隱喻君子氣節的植物納入環境美化的考慮范疇。除自然環境外,設施齊備、功能靈活的人造環境也是開展書院教學之必需。大學書院在院內建筑方面,可參考宋代書院“講堂、齋舍、書樓、圣殿”等配置,建立課堂、圖書館、休息區和禮堂等功能性建筑;若現實條件不足,亦可對其進行濃縮并安置在某一空間的不同區域內。如北大元培書院在北京大學的35樓內設有圖書館、討論間、咖啡館、影院、琴房、健身房、舞蹈室、心理咨詢中心及公共休息區等基礎功能區。這些設施在滿足學生生活需求的同時,其緊湊的一體化布局也創造了更多雅集和交流的機會。

大學書院在人文環境的營建方面,需力求實現書院內外協同、遙相呼應,以達耳濡目染之效,并最終形成認可度高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社會層面對高校書院教育的認可和支持是書院學子拼搏動力的重要來源,由此加強大學書院對外宣傳工作亦不可忽視。書院內創新實踐的教育模式、德才兼修的課程內容和人才選拔的特色平臺都是其重要的宣傳亮點。網絡技術的成熟也為越來越多的高校書院開展數字化建設與電化教學帶來便利,線上書院成為展示書院教學風采的絕佳窗口,這也是促進書院在社會層面得到認可和支持的重要方式。此外,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應聯動出臺相關政策,明確書院課程教學的評價標準,為符合要求的學生提供深造進修機會。同時,高校應規范書院管理,明確書院設置、教師配備、教材選用的相關要求。高校應定期組織書院授課教師參與教學培訓,使教師明確書院制模式下的教師身份轉換,提高對書院教學體系的整體認知,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迭代更新。高校要調整社會服務、教學成效、科研能力等方面內容在書院教師評價體系中的占比,以免教師因科研壓力過重而影響教學效果,確保書院師德師風積極向上、教學成效可圈可點。在書院文化氛圍的建設上,一是為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情誼搭建平臺,為書院教學工作提供良好的人際環境。朱熹與其弟子蔡元定情誼篤深,他不吝贊美之詞,曾評價蔡元定云:“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師生間的良好關系能夠為書院帶來求真務實的可貴精神,也是形塑書院優良院風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成立書院導師委員會,并在其指導下以學生社團等組織形式圍繞德育內容開展實踐活動,充分發揮書院教學的文化功能和“活動育人”的重要價值,促進學生間的德性勸勉、切磋交流,建立深厚友誼。三是要注重書院文化精神的內涵外顯,以明確的標識、文創衍生品等具象形式視覺化呈現抽象的愿景。例如,作為山水林木等自然元素不足的補償,一套觸目可及的完整書院視覺形象識別設計能事半功倍地提升學生配合意愿,也是塑造書院肅穆清朗的治學形象、構建學習共同體及其濃厚文化氛圍的重要因素。而文化創意產品則使得書院文化中更具美感和地域性的元素可以借助消費實現流通[31],促進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亦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書院的認同感、歸屬感。

四、結語

20世紀伊始,中國教育面臨的首要挑戰便是如何重塑教育體系[32]。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深厚的學理基礎,同時又帶有獨特的高等教育歷史實踐規律[33]。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借鑒我國古代書院制和現代西方住宿學院制演變而來的現代大學書院制教育模式即是順應學科融合背景下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時代要求,對當前教育體系深化改革進行的實驗性探索。現代大學書院的教學活動為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和培育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面對當下大學書院教學體系建設和實施過程中的諸多現實問題,高校應牢牢把握德性教化的書院教學目標,并在其指引下對書院展開有組織、有規劃的系統性建設,積極拓展書院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并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真正將習近平總書記“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30]325的殷切囑托落到實處。縱觀中國古代教育史和書院發展史,處于承上啟下時期的宋代書院之辦學經驗對于現代大學書院制建設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以宋代書院辦學經驗為鑒,持續推進現代大學書院辦學模式和制度創新,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不斷完善、進一步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影響力、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閻琨,吳菡,張雨頎.我國現代大學書院制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4(1):129-140.

[2] 楊渭生.宋代書院與歐洲中世紀大學之比較[J].浙江社會科學,2001(3):65-70.

[3] 李會春.書院建設在中國:制度與張力[J].教育學術月刊,2017(4):50-58.

[4]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EB/OL].(2017-09-24)[2024-05-25].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EB/OL].(2019-10-12)[2024-05-25].https://www.gov.cn/xinwen/2019-10/12/content_5438706.htm.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點[EB/OL].(2021-02-04)[2024-05-25].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102/t20210205_512632.html.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3407號建議的答復[EB/OL].(2020-9-30)[2024-05-28].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gs/202011/t20201105_498354.html.

[8] 余東升,彭遠威.我國現代大學書院發展:特征、困境與展望[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113-119.

[9] 魏球,朱淑瑜.英美書院制的本土化移植與進路[J].高教探索,2021(4):100-104.

[10] 徐波.現代大學書院的樣態與建設路徑——促進學生學習的視角[J].現代大學教育,2021(1):86-91.

[11] 葉倩,郭小平,任欣.通識教育視角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初探[G]//張軍,武立勛.現代高校書院制教育研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5:205-216.

[12] 李正,項夢丹.高校書院制育人機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10-116.

[13] 靳玉樂.潛在課程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3-24.

[14] 肖維.中國古代書院的“場所精神”解讀[J].教育學術月刊,2017(5):106-111.

[15] 劉毳,張亞群.高校書院制改革的特征、問題與對策[J].大學教育科學,2023(4):99-106.

[16] 王曉龍,司學紅.宋代書院教育[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80-82.

[17] 劉河燕.宋代書院的課程內容及特點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14(4):148-150.

[18] 錢穆.朱子學提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79.

[19]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753.

[20]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二版[M].北京:中華書局,2012:7.

[21] 程顥,程頤.二程集:第二版[M].北京:中華書局,2004:1267.

[22] 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20:1253.

[23] 朱漢民.范仲淹的慶歷興學與書院教育[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5-10.

[24] 呂祖謙.呂祖謙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132.

[25]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十九·論語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7:78.

[26] 張邦煒.宋代學校教育的時代特征——著眼于唐宋變革與會通的觀察[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5-13.

[27] 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資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572-2574.

[28] 相巨虎.從“模式移植”到“本土生長”:現代大學書院建制的現狀、經驗與展望[J].大學教育科學,2023(5):117-127.

[29]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0] 明成滿.中國古代書院德育環境及對當代高校德育的啟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17-22.

[31] 盧維佳,何人可,肖狄虎.基于岳麓書院文化的創意產品設計[J].包裝工程,2015(24):105-109,114.

[32] 曹順慶,劉詩詩.重寫文明史: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底座[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5-20,206.

[33] 王曉茜,張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意涵與實踐進路[J].高校教育管理,2023(3):21-31.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the College System of Modern Universities: The School Running Experience of Academies in the Song Dynasty

Abstract:" The academies in the Song Dynasty contained the core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to restore nature.\" They took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with moral integrity and abilit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s their mission, focused on the long-term value of education,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avoided the practical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official schools where students were educated for fame. The academies in the Song Dynasty provides a beneficial experience for the reform of the college system of modern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overall institutional goals,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and school support conditions.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system of modern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deepening reform,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in an essential stage of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ome university colleges have realistic problems such as vague positioning, loose goals, lack of interaction, and insufficient environmental support, which hinder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ese academies'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moral values. Drawing on the school-running experience of academies in the Song Dynasty will help us grasp the core of moral education in ancient academy education and clarify that modern university academies must adhere to the goal of running a school by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flexibly exp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level and form of university academies, and fully support the creation of a university academy environment to ensur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university academies and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academy system reform.

Key words: educational reform;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he college system of modern universities; academies in the Song Dynasty; school-running experienc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AV区| 婷婷成人综合|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国产精品爆乳99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欧美区一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97狠狠操|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黄色福利在线|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亚洲男女在线| 亚洲视频无码| 国产性爱网站| 亚洲视频无码| 亚洲美女操|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伊人色在线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91丝袜|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69综合网|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嫩草在线视频|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产人人射| 国产美女叼嘿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91伊人国产| 亚洲成人在线网|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欧美性天天|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精品色综合|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亚洲91精品视频| 欧美伦理一区| 亚洲视频二| 九色91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在线观看av永久|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欧美性色综合网| 青青青草国产| 国产va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