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地理學科本身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為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了條件。基于傳統文化的獨特視角引導學生對初中地理學科進行認知拓展,能使學生認識到二者之間的緊密聯系,進而采取滲透傳統文化的整體策略。傳統文化的滲透需要結合初中地理的學科特點展開,做到有的放矢。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對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地理 傳統文化 滲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6.036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將傳統文化與地理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樂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情懷,加深學生對自然與人文環境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此外,傳統文化與我國山川河流的地理風貌水乳相融,不同地理環境塑造了不同地區的特色文化,這也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了新維度。
一、基于傳統文化,認識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科學,涉及我國各地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人口、資源等方面。而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習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傳統文化可以為初中地理教學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與文化內涵的相互關系。初中生也需要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的特點和歷史背景,更好地去理解中國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地理現象。此外,傳統文化可以為初中地理課程的創新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促進初中地理課程的多樣化和現代化。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圖片等資源展示傳統文化元素。也可以通過講解地名、景點等知識點時引入傳統文化典故。比如,可以在課堂活動中組織傳統文化比賽、文化游學等活動。還可以引入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思想理念,對地理學科進行重新認識。比如,中華傳統文化當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與地理學科環境資源等的部分是存在共同理念的,這些都是關系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問題。通過將傳統文化與地理教學相結合,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然環境與人類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圍繞學生認知,明確融合方向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旨在使學生能夠接受并認可傳統文化,因此,需要圍繞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明確傳統文化與初中地理學科的融合方向。需要通過發掘傳統文化元素來發展學生的興趣,也需要通過結合傳統文化來進行學生地理觀念的建設,還需要通過發揮學生自主體驗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體悟。
1.發掘文化元素,發展學生興趣
傳統文化元素可以為初中地理課程教學提供更加生動、形象的背景和素材。初中地理知識往往比較抽象和枯燥,而傳統文化元素具有獨特的德育價值和文化內涵。可以通過發掘相關的傳統文化元素,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同時,對于傳統文化元素的發掘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與地理學科的魅力,使學生可以從興趣的角度出發展開學習與生活,既對傳統文化的產生身份上的認同,也樂于去探索地理學科的奧秘。
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文字等資源展示傳統文化元素。比如,可以選取一些歷史文化區域如關中地區、中原地區等,通過講解相關歷史事件、名人等知識點,引導學生探索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塑造了哪些不同的文化元素,進而激發出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也可以選取一些自然景觀,如黃山、張家界等,通過講解地形地貌、生態環境等知識點,引導學生感受自然與文化之美,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此外,可以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實踐探究,使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元素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當中,進而使學生認可傳統文化。
2.結合傳統文化,建設地理觀念
初中地理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學科觀念和文化素養。通過發掘初中地理學科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和文化素養。圍繞這一方向,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要注重讓學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地理認知框架。也要注重引導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應用價值,使學生通過傳統文化認識到地理知識的實際意義和重要性。
例如,傳統文化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感性認識。比如,在《地球》單元中,學生需要學習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等概念,但這些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通過介紹中國古人對天文現象的認識和觀測,可以幫助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華先民與天文地理之間的文化淵源,進而更好地講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等概念,增強學生的知識認識興趣和效果。同時,通過古今地名解析引導學生認識古今地名當中地理元素,如河南是黃河之南、洛陽是洛水之北、江陰是長江以南等。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知識。此外,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來鞏固和拓展學生的知識,如讓學生制作地圖、了解不同地區的氣候和文化等,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念和綜合能力。
3.鼓勵學生自主體悟文化內涵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注重自己的講授和傳授,容易讓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可以使學生自己探究和發現、更加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內涵。這樣可以避免傳統文化在地理教學中淪為介紹地理知識的背景,而沒有調動學生去思考探索。此外,初中生已經具有基礎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對依靠自身能力發現的地理知識與文化認識,也更相信。
例如,在進行《黃土高原》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發現黃土高原地理條件對傳統文化的影響。為此,教師可以設計傳統文化主題的教學情境,對黃土高原的內容進行教學導入。教學情境的內容可以是從人文地理入手進行構建,比如陜北的秧歌、關中的皮影戲、陜南的花燈等,以此來吸引學生對主題內容的興趣。在展示黃土高原對傳統文化的塑造時,教師則可以從飲食、服飾、建筑等方面入手進行傳統文化情境的構建。比如飲食方面的蒸饃、羊肉泡饃,服裝方面的陜北布鞋、羊皮襖,建筑方面的窯洞等。使學生從具體的內容入手,認識到黃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條件對當地人文環境的影響。
三、聯系學科特點,滲透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需要聯系初中地理學科的特點,避免出現為了滲透而生硬滲透的情況。為此,教師可以通過構造傳統文化情境、講授傳統文化故事、引導傳統文化繪畫、體會傳統文化區域差異以及實踐傳統文化等方式,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傳統文化。
1.構建文化情境,進行教學導入
教學情境的構筑是初中地理教學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有效方法,通過構建傳統文化式的教學情境,可以將地理知識與文化內容進行關聯,使傳統文化在地理教學中的導入更加流暢自然,不會讓學生感到突兀,進而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體驗。同時,傳統文化情境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導入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傳統文化元素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結合情境內容對地理知識展開學習,并且這種表現方式具有鮮明的特點,更能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印象。
例如,在進行《西北地區》的教學時,可以選擇一些傳統文化相關的地理情境進行構建。比如,可以介紹河西走廊的地理特征和文化遺產,通過情境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角度對西北地區地形與氣候進行探究,為此可以引入中國古代在河西走廊的活動和成就,讓學生了解河西走廊的文化價值。同時,也可以選擇絲綢之路,來介紹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征和文化歷史。在文化情境構建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傳統繪畫、音樂、舞蹈等元素來展示絲綢之路的魅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西北地區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
2.講述傳統文化故事,展示地理知識
通過傳統文化故事展示初中地理知識,是一種生動、直觀的教學方法,可以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和理解。在初中地理知識當中,許多地名都與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有關。可以通過講述地名相關的故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名的含義和地理意義。同時,許多地理景觀都有著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可以通過展示地理景觀的照片或視頻,讓學生感受地理景觀的美麗和獨特性。此外,不同的地區都有有趣的傳說和故事,可以通過講述這些傳說,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區傳統文化。
例如,在進行《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教學時,可以引入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九州”,引導學生探索九州分別對應著當今哪些地理區域,如冀州代表華北平原、揚州代表長江中下游平原、雍州代表黃土高原等,使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與我國地理的緊密聯系。同時,還可以通過講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的行政區劃以及水資源的重要性。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這個故事不僅展現了大禹的聰明才智,也強調了水資源的重要性和治理洪水的必要性,體現出對地理知識的直觀應用,也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環保意識。
3.引入傳統繪畫,介紹地理風貌
傳統文化當中繪畫藝術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不僅體現在傳統繪畫在審美教育上的影響,也體現在傳統繪畫當中包含大量的風景繪畫,這些繪畫作品記錄了我國土地上的人文地理風貌。山水畫是傳統繪畫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地理風貌都有著獨特的山水風光和文化背景。可以通過對山水畫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地理風貌山水風光的美麗和獨特性。花鳥畫也是傳統繪畫的重要形式之一,許多地理風貌都有著獨特的動植物品種資源和文化背景。可以通過花鳥畫,引導學生感受地理風貌的美麗和獨特性。
例如,在進行《地形地勢特征》的教學時,可以通過傳統繪畫展示不同的地理風貌,增強學生對地形地勢特征的理解和認識。比如,《千里江山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畫作品,展現了江南地區的地形地勢和人文歷史。通過這幅畫,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江南地區地形地勢的特征,如河流、山丘、農田等。同時,圖中的人物形象、建筑設施等,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又如,《西岳華山圖》展示了華山的地形地貌特點。地形地勢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華山地區的地理環境形式的原因,以及其中包含的地質變化與氣候因素。
4.體會區域文化差異,認識地理因素的文化影響
通過引導學生體會我國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差異,可以認識地理因素對區域文化的影響。具體來說,中國的建筑文化獨具特色,不同地理區域的建筑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通過對地理視角的解析,可以引導學生認識氣候、土壤、材料等地理條件,都會對建筑的形式、風格和材料產生影響。中國服飾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不同地理區域的服飾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通過對地理視角的解析,可以引導學生認識氣候、環境、地貌等地理因素對服飾的設計和制作產生的影響。
例如,在進行《繁榮地方特色文化》的教學時,結合傳統文化,可以先引導學生對蘇州園林、徽派建筑代表的江南建筑類型進行探究,并用地理知識進行解析。同時,為了加深學生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區域地理風貌的認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江南建筑類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云南的吊腳樓進行對比分析。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服飾的角度進行分析,如江南水鄉的服飾輕盈、飄逸,而西北邊疆的服飾則注重保暖、防寒。通過對這些不同服飾文化的了解,學生可以認識到地理因素對服飾文化的影響,直觀地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對不同的區域文化進行認識,進而認識到初中地理學科的現實意義。
5.重視實踐文化,進行實地考察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到實地進行地理考察,從而更好地認識地理環境和文化傳承的關系。圍繞這一方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地理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通過地理學科的角度觀察事物,得到收獲。實踐活動帶來的現場體驗與實際參與感,更能使學生有感同身受的學習經驗,在初中階段更容易引導學生建立深層次的地理知識認識。
例如,在進行《中國的自然環境》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進行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提煉“地形、氣候、水文”相關的地理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鄉土地理實踐活動,加深學生當地傳統文化的印象與理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地理特點來展開實地調查形式的實踐活動,將學生的關注點集中到本地的地理環節上。比如,從人文的角度布置實踐調查任務,任務內容可以是當地的傳統節日習俗、傳統文化的工藝品、流傳的民俗傳說以及著名的地理景觀等。學生還可以結合調查結果引入相應的視頻短片,進行成果展示。在展示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自主講解,加深學生對當地傳統文化的認識。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是開展初中地理教學創新的重要途徑。為了做好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教師需要圍繞學生主體,對地理教學方式進行分析,進而結合學生的認知需求,進行傳統文化與初中地理教學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滿建利、莊丙武《初中地理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施——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例》,《地理教學》2020年第4期。
[2] 王林林《初中地理教學如何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
[3] 賀仁忠《利用初中地理教學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新智慧》2019年第25期。
[4] 吳紅《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究》,湖南科技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
[5] 陳偉《利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高考》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