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在全社會范圍內做好醫學科普工作,讓健康知識轉化為行為和技能,成為全民普遍具備的素質和能力,才能真正增進全民健康。”作為全國首個以院士領銜命名的科普工作室——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的領軍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醫學會會長、武漢同濟醫院陳孝平教授在2021年中國科普創作大會上作主旨演講時,強調了醫學科普的重要性。
2020年8月27日,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在武漢醫學會正式掛牌成立。工作室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重要論斷為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由陳孝平院士領銜,邀請中國科學院饒子和、陸林、仝小林及美國科學院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四位院士擔任“健康科普大使”,匯聚武漢地區167名頂尖醫學專家團隊,緊緊圍繞健康中國戰略“健康知識普及行動”要求,建立起“大專家 小科普”權威精準健康科普工作理念,致力于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以服務群眾身體健康、滿足群眾健康需求、鞏固疫情防控成果為目標,以工作室為平臺,向大眾傳播權威精準的健康科普知識。運行三年多來,工作室以科學家精神為指引,帶領專家團隊朝著服務大眾健康的方向前進,努力普及健康知識,全面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素養,努力實現“讓醫學歸于大眾, 用科普護佑民生”的創立初衷。
一、大棋局,開啟新里程
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醫學關乎人民的身體健康,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礎和支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健康。健康需要長期維護,只有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掌握必要的醫學知識,了解醫療技術的局限性,尊重醫學和醫務人員,才能更好地應對自身的健康問題。因此,提升人民健康素養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而科普就是提升民眾健康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
目前,我國居民的健康素養水平并不高,集中體現在城鄉居民在預防疾病、早期發現、合理用藥、應急避險等方面的健康知識和技能相對缺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普遍存在,健康科普任重道遠。陳孝平院士指出:“單就醫學來說,許多疾病是可以預防的,院士專家除了科研難題,還應把所學知識用到社會上,做好健康科普,防患于未然。在全社會普及健康素養基本知識和技能,幫助樹立健康理念和生活習慣,是廣大醫務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武漢醫學會是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醫學社會團體,匯聚了武漢地區最優秀的醫學科技人員。早在1948年,曾任武漢市醫學會第十二至十五屆4任會長的中國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教授創辦了我國第一本醫學科普期刊《大眾醫學》,率先提出“讓醫學歸于大眾”的理念,開啟了醫學科普的前沿陣地,與武漢醫學會百年來“以天下興亡為己責,以服務人群為目的”的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近年來,武漢醫學會的醫務科技工作者努力適應時代需求,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為全社會提供優質科普資源,引導民眾當好健康“第一責任人”,推進全民健康建設,助力實現健康中國宏偉戰略。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大眾更加重視和關注個人健康,對權威精準的健康科普內容更加渴求。為進一步履行學會的社會責任,打開健康科普工作思維視野的廣度,加大創新實踐的力度,踐行“大科普”理念,武漢醫學會會長陳孝平院士率先以他的名字建立了全國首個院士科普工作室——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開啟了院士領銜、專家團隊全面參與健康科普的新里程,在全國率先實現了院士科普工作室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
二、大視野,奠定新格局
桴鼓相應,枝干相持,“大科普”需要“大協同”,健康科普院士工作室自成立以來,牢牢樹立大科普理念,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推動科普工作融入各領域、各環節,服務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使科普工作呈現出政府引導、信息化支撐、社會廣泛參與的嶄新面貌。
(一)以責任擔當提升公眾健康素養
工作室充分發揮院士專家講科普的獨有權威精準和獨有影響力的優勢,在傳播健康科普知識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冠疫情期間,工作室第一時間發出倡議,號召廣大醫務工作者“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積極投身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戰役中去”,義無反顧地投身疫情防控一線。同時,工作室充分發揮專業和專家優勢,開設原創網絡科普欄目《院士開講:全民健康課》,邀請陳孝平院士及專家團隊成員走進直播間,為大眾講解權威的健康科普知識。第一期節目邀請人民英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走進直播間,圍繞“防疫不松懈 健康好習慣”主題,為全民進行防疫提供專業科學指導。運行三年多來,工作室共制作完成《院士開講:全民健康課》42期,陳孝平、張定宇等近60位醫界大咖走進直播間進行權威健康科普宣講,網絡觀看量達到2.8億人次。開設音頻特別欄目《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時間》,在武漢交通廣播黃金時段播出,收聽率穩居同時段前三;將《院士開講:全民健康課》搬上湖北省電視臺《荊楚大醫生》欄目,開設電視健康科普節目《健康武漢》,獲評2021年度全國廣播影視業“最受觀眾青睞節目”。出版的健康科普書籍《院士開講:全民健康課》(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年版)獲2023年度全國工會職工書屋優選圖書、2022年度醫師報·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醫界好書”特別推薦等多項榮譽。
(二)以志愿者精神筑牢民心工程
工作室聚焦民生熱點,結合武漢醫學會“黨建領航,匯智健康科普”黨建品牌、“鄉村振興”“助農幫扶”等主題,由工作室專家團隊組建專家志愿服務隊,深入基層,以“健康風向標”“醫帶醫路 科技幫扶”“黨建惠民生 健康連萬家”以及科普“五進”為主題,開展健康咨詢、科普義診、基層培訓、教學查房、手術演示等健康服務活動,服務邊遠地區居民健康,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打通健康通道“最后一公里”,在百姓身邊設立移動健康宣講陣地,各分會互為補充,形成科普合力。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陳孝平院士率工作室專家團隊開展“醫心向黨慶百年,科普義診護健康”百名專家、百場科普義診系列活動,走進基層和群眾面對面開展健康科普及現場帶教活動,反響強烈。三年多來,工作室已開展300余場次科普義診宣傳活動,覆蓋湖北恩施、孝感、荊州及江西井岡山等14個縣市,服務基層群眾數十萬人次,用知識和汗水澆灌出“民心工程”的絢爛之花。
(三)以對話模式傳承科學精神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工作室先后邀請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邁克爾·萊維特,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陳孝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馬丁、鄔堂春,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陳建國,策劃“特別對話”小學生、高中生、大學生、社區醫生及大學生村醫活動10余場次,希望用科學家精神引領青年一代努力奮斗、攻堅克難、開拓進取,成為照亮青年人奮斗路上的燈塔。尤其是在與社區居民的“醫學服務者”和“健康管理者”基層社區青年醫生及大學生村醫對話中,倡導大家在扎根基層、主動作為、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堅持將正確的防病治病理念和健康教育防范知識傳播給百姓,助力全民健康素養提升。
(四)以跨界合作踐行大健康理念
在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的帶動下,武漢地區鄧子新、桂建芳、劉經南等院士專家紛紛響應,先后成立了以院士名字命名的科普工作室,引起廣泛關注。探索跨界科普新方向,推動健康科普模式迭代更新,也成為工作室探索的新方向。工作室與人民衛生出版社、武漢園林學會(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武漢農學會(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武漢電信學會建立橫向聯系,探討科普跨領域聯動合作,共同舉辦多場跨界科普活動,為大健康領域持續發展添動力。工作室及陳孝平院士個人先后參與鄧子新、桂建芳、劉經南三家院士科普工作室一周年活動并參與協辦三場跨界對話活動。工作室成立一周年之時,特邀中國魚類遺傳育種與發育遺傳學領域專家桂建芳院士,舉辦了首場跨界對話,向大眾科普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和生態保護。2022世界大健康院士論壇以“健康智匯向未來”為主題,再次拓展大健康矩陣,由醫學、藥學、數學、遙感、生物等多領域院士組成“跨界院士天團”,圍繞醫學發展與改革、健康管理、促進數學在健康領域的應用、生物醫藥等主題展開研討,將大健康理論、實踐、路徑和產業探索推向新的高度。
三、大引擎,開創新局面
“從一線城市到鄉鎮農村,從活動現場到網絡云端”,作為科普的重要載體,工作室發揮融媒體傳播優勢,一頭連著科技工作者,一頭連著社會公眾,發揮專家資源優勢,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使公眾對科普服務的獲得感不斷增強。通過打造科技創新與人才優勢“雙引擎”,增內驅,強動力,跑出科普事業發展新速度,開創新時代科普工作新局面。
一是以人才優勢推動品牌建設。在陳孝平院士的引領匯智下,武漢地區醫學、藥學、護理、中醫藥、預防醫學等領域的頂級專家學者相繼投身到科普事業中來,把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頂尖、全方位、全覆蓋的專家團隊,為工作室健康科普的權威性、科學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極短時間內鍛造了包括國內首檔網絡系列健康公開課《院士開講:全民健康課》、首個音頻科普節目《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時間》,首檔電視科普欄目《健康武漢》等強勢品牌欄目。三年來,《院士開講:全民健康課》就百姓關心的常見病多發病等健康話題,圍繞熱點事件開展科普,幫助大眾正確認識健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共筑健康管理第一道防線,人民日報客戶端、科普中國、視頻號等20個平臺同步推流,網絡觀看量累計達2.8億人次;《健康武漢》節目被評為2021年度全國廣播影視業“最受觀眾青睞節目”,對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是以創新驅動賦能新質生產力。為推動健康科普工作快速、健康、持續發展,工作室充分發揮“開路工”與“播種機”的先到者、促進者作用,不斷提升科普質量和能力水平,創新科普形式,完善創新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激發公眾對科普的興趣和熱情,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工作室創新思路,將線上健康科普產品延伸轉化。為了適應時下年輕人的閱讀特點,工作室順應短視頻時代潮流,有針對性地將《院士開講:全民健康課》直播節目濃縮成5—10分鐘的系列視頻《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時間》,同時還將視頻內容轉化成科普圖文折頁版,通過開展全國科普日、對口幫扶、三大主題等線下活動,向中老年群體及鄉村百姓發放,豐富權威科普的傳播渠道。工作室還舉辦兩屆健康科普大賽,吸引武漢市60家醫院參與,廣大醫務工作者圍繞社會健康熱點,結合時下大眾關注的焦點,通過相聲、小品、動漫、沙畫、圖書等形式,進行多維度科普講解。頒獎典禮在科普中國、見微、一直播等20個平臺“云”上直播,1064.6萬人次在線收看。
四、大夢想,追逐新未來
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已呈現出“上接天線,大專家領銜;下接地氣,小切口科普惠民”的特點,先后獲得“武漢市健康科普突出貢獻獎”“湖北省健康促進優秀案例征集”第一名等各級榮譽30余項。國家衛健委在湖北召開的“巡禮‘十三五’·邁向全民健康這五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對工作室進行了推介;《人民日報》“健康聚焦”欄目以“院士做科普 用知識造福大眾”為題對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2022年工作進行特別報道。陳孝平院士獲評2022年《大眾醫學》十大科普人物。這三年的實踐,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兩翼理論”在武漢大地上的一次生動實踐,也是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生動實踐,更是“大科普”理念在武漢的生動實踐。
面向未來,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將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的回信精神,進一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積極行動,直面公眾健康科普需求,推動多領域交叉學科融合,創新科普形式,提升科普產品質量,培育科普隊伍,邀請更多院士專家支持和參與,為實現院士科普工作室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